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去氢表雄酮的生理活性及其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尚和

    为了解去氢表雄酮的生理活性及其微生物转化,为新型高效低毒的甾体化合物的研发奠定基础,本文综述了PUBMED 数据库1991-2013年去氢表雄酮的生理活性及其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得出结论:去氢表雄酮在抗肿瘤、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生理活性;而且可利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出一系列新型、高效的甾体化合物,为新药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 天然药物的微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松;程东庆

    天然活性药物常因为含量低、资源有限、结构复杂、化学方法不能合成等问题难以开发成新药.微生物转化天然药物是利用微生物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新型化合物的生化反应,其实质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丰富的酶系统对外源化合物进行酶催化反应.

  • 基于微生物转化的中药废弃物利用价值提升策略探讨

    作者:江曙;刘培;段金廒;钱大玮;宿树兰;郭盛

    以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通过微生物转化促进中药废弃物中功能性物质、生物质能源、营养基质等资源性物质的转化与转移,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产业的目的。

  • 微生物发酵技术在中药苷类生物转化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马宗敏;段绪红;秦梦;黄璐琦;裴林

    苷类是诸多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因其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抗癌等药理活性的发现,苷类中药成分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绝大多数苷类经肠道微生物发酵转化为苷元或低糖苷等成分发挥药效,为了提高苷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在体外将苷类物质转化为相应活性成分,就成为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微生物发酵技术因其反应特异性强、副产物少、反应条件温和、清洁环保等优点在中药转化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利用微生物对苷类中药进行转化的研究大量涌现.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发酵转化中药苷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 微生物转化苷类中药的机理及应用

    作者:徐萌萌;王建芳;徐春;白家峰;何晨;薛慧玲;孙启玲

    众多研究表明,苷类中药需经肠道中的微生物转化为苷元后方能产生药效,利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酶系,建立苷类中药体外转化模型,将苷类物质转化为相应的苷元,能有效提高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利用微生物将药材中的苷类成分转化为中间体苷元,过程简单,成本较低,不但可以将中间体开发为新剂型,而且符合中药炮制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符合中药生产现代化和产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 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牛红军;王芃;杨官娥

    通过文献整理对用于中药转化的微生物,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及微生物转化中药的反应机制进行了综述.微生物体内含有丰富的酶,酶能催化中药成分发生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羟基化反应和糖基化反应等生理生化反应,生成各类目标产物.微生物转化技术能增加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的来源,增强中药的药效,减弱中药的毒副作用,把无效中药成分转化为有效成分,促进中药活性成分吸收,降低中药的生产成本,为中药组分代谢机制研究提供辅助手段,实现微生物转化技术应用于中药生产的目标.

  • 人参皂苷R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作者: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并了解其代谢产物.方法:将6只SD大鼠按100mg·kg~(-1)灌胃给予人参皂苷Re,收集给药后12,24,36,48,60,72h粪便,预处理后采用HPLC-ESI-Ms/Ms方法,以人参皂苷Re的微生物转化产物为对照品,检测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体内共检测到6个代谢产物,并利用对照品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0(S)-人参皂苷Rg2,20(S)-人参皂苷Rh_1,20(R)-人参皂苷Rh_1,人参皂苷F_1,3-羰基人参皂苷Rh,和原人参三醇.结论:人参皂苷Re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较多,且与微生物转化产物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 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微生物转化

    作者:刘鑫鑫;马骁驰;霍长虹;于树宏;王巧

    目的:研究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微生物转化.方法:从18种真菌中筛选出分别对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转化能力强的菌株进行转化,采用色谱和波谱技术分离鉴定转化产物.结果:对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转化能力较强的菌株分别是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70和总状共头霉AS 3.264.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70可将芍药苷转化为芍药内酯苷,总状共头霉AS 3.264可将芍药内酯苷转化为芍药苷.结论:特定条件下,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可以相互转化.

  • 短刺小克银汉霉对甘草次酸的微生物转化

    作者:马媛;谢丹;王照华;戴均贵;安熙强;顾政一

    利用丝状真菌短刺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blakesleeana CGMCC 3.970对甘草次酸(GA)进行微生物转化研究.甘草次酸与短刺小克银汉霉培养物在25℃,135 r·min-1条件下共孵育7d后,采用溶剂萃取法、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提取并分离纯化转化产物,获得1个主产物和5个次要产物,经MS、1 H-NMR和13C-NMR分别鉴定为3-酮基-15α-羟基-18β-甘草次酸(1)、3-酮基-15β-羟基-18β-甘草次酸(2)、7β,15α-二羟基-18β-甘草次酸(3)、3-酮基-7β,15α-二羟基-18β-甘草次酸(4)、7β-羟基-18β-甘草次酸(5)和15α-羟基-18β-甘草次酸(6),其中化合物2为一新化合物.这些结果提示短刺小克银汉霉CGMCC 3.970对GA具有选择性酮基化及羟基化作用.

  • 人参皂苷的体外模拟代谢及转化研究进展

    作者:范利荣;史海明;李晓波

    人参系传统名贵中药,近年来对其代谢的研究成为热点.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作者主要从人工胃液、肠道菌代谢、酶和微生物体外转化4个方面对人参皂苷体外模拟代谢及转化进行阐述,分析人参皂苷体外代谢的主要途径,为人参皂苷代谢的系统性研究提供参考.

  • 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研究进展

    作者:赵方允;陈自宏;虞泓;曾文波

    人参皂苷属于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是由苷元与糖连接而成的一种苷,依据苷元不同,可分为原人参二醇皂苷如Rbl、Rb2、Re、Rd、Rh2等和原人参三醇皂苷如Re、Rg1、Rg2、Rf、Rh1等[1].人参皂苷主要存在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如人参、三七、西洋参、高丽参、越南人参、珠子参、竹节参,以及葫芦科绞股蓝属绞股蓝和喙果绞股蓝等植物的根、茎、叶或花蕾中12J,是人参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2002年,日本学者Zou等[3]从云南野生三七中分离出六种新型达玛烷型三萜皂苷.现已分离出的人参皂苷有50多种[4],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参皂苷被发现.

  • 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体外转化黄豆苷原的影响

    作者:倪鑫;郝庆红;成志远;樊进茹;梁晓琳;王秀伶

    目的:探讨不同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的影响,确定敏感抗生素抑制雌马酚合成的临界点浓度.方法:取ICR小鼠新鲜粪样于BHI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底物黄豆苷原,同时加入正常成人剂量的抗生素在厌氧工作站中培养3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黄豆苷原被转化情况.根据转化结果依次降低所挑选的敏感抗生素浓度,确定各种不同抗生素抑制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的临界点浓度.结果:当使用正常成人剂量时,11种供试抗生素均完全抑制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黄豆苷原为雌马酚能力:当加入正常成人剂量1/32浓度时,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X)、氧氟沙星(0floxacin,OFLx)、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几乎不产生抑制作用,多西环素(doxycycline,DOx)、利君沙(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EES)和头孢拉定(cefradine,CED)使培养基中雌马酚浓度降低了87.7%,80.5%和65.2%,其余5种抗生素阿奇霉素(azythromycin,AZI)、吉他霉素(leucomycin,LM)、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利福平(rifampicin,RFP)和甲硝唑(naetronidazole,MNZ),则完全抑制黄豆苷原向雌马酚的转化:当使用剂量为正常成人剂量1/256时,AZI、RFP和MNZ完全抑制了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体外转化能力,继续降低抗生素浓度,测得AZI、RFP和MNZ有效抑制黄豆苷原转化为雌马酚的临界点浓度分别为1/512.1/800和1/1024.结论:不同种类抗生素对ICR小鼠肠道微生物菌群中大豆异黄酮转化菌株的抑制作用不同,11种抗生素中抑制作用小的是AMX、OFLX和NOR:抑制作用强的是MNZ,其次为RFP和AZI.

  • 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烷类成分sinenxan A的微生物转化研究

    作者:占纪勋;钟建江;戴均贵;郭洪祝;朱蔚华;张元兴;果德安

    目的研究紫杉烷类化合物sinenxan A的微生物转化情况.方法分别利用两株真菌(刺囊毛霉AS 3.345 0、刺孢小克银汉霉AS 3.340 0)和一株细菌(普通变形菌AS 1.120 8)对sinenxan A进行生物转化.结果得到3个转化产物,分别为10-去乙酰-sinenxan A1, 6α-羟基-10-去乙酰sinenxan A2, 9α-羟基-10-去乙酰sinenxan A3. 结论Sinenxan A易被微生物转化,10位乙酰基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 微生物转化法合成天麻素

    作者:朱宏莉;宋纪蓉;黄建新;张嘉;马震宇;杨明琰

    目的 以对羟基苯甲醛为底物,通过微生物的转化作用生物合成天麻素.方法 采用静息细胞转化法并结合TLC和HPLC分析,从几十株霉菌和细菌中筛选出了一株能够转化合成天麻素的华根霉(Rhizopus chinensis Staito AS3.1165),在优化转化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批量扩大试验,经色谱分离得到转化产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 经NMR及EI-MS等的测定,证明所得转化产物为天麻素.结论 利用微生物对天麻素前体--对羟基苯甲醛进行选择性的还原和糖基化,从而高效率的获得天麻素,此方法的建立为天麻素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 短刺小克银汉霉AS3.153菌株对丁咯地尔的代谢转化

    作者:王薇;杨亚楠;马晓敏;卜平;孙璐

    建立能够模拟丁咯地尔在哺乳动物体内代谢的微生物模型,研究丁咯地尔在微生物体内的转化途径,并应用该模型制备代谢产物.菌株筛选实验中考察了4种小克银汉霉对丁咯地尔的转化能力,确定佳菌株为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153;然后针对该菌株进行转化条件(培养基初始pH、底物浓度和转化时间)优化,建立微生物模型.应用LC-MSn法对转化样品进行分析,共检测到3种代谢产物,其中2种为首次发现的丁咯地尔代谢产物,进一步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法制备获得对位-O-去甲基丁咯地尔和12-C-氧化丁咯地尔.哺乳动物对比实验表明,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153对丁咯地尔的代谢情况与人和比格犬类似,而与大鼠差异较大.

  • 微生物转化法从雷公藤甲素合成雷腾舒

    作者:赵舜波;黄海华;陈笑艳;李秀立;钟大放

    目的:以雷公藤甲素为原料,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合成新型抗类风湿药物雷腾舒.方法:筛选10株小克银汉霉菌,采用HPLC法检测转化液中目标产物雷腾舒的浓度并计算产率,优化转化系统.结果:模型菌株雅致小克银汉霉ATCC36112在pH4.5、底物浓度400 μg·mL-1和转化10 d等条件下,雷腾舒产率>70%.结论:小克银汉霉ATCC36112转化雷公藤甲素,为活性代谢产物雷腾舒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天然产物微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珊珊;胡萍;余少文

    微生物转化是天然产物结构修饰与活性成分产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将强有力推动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现代科学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转化在天然产物研究中对药物的结构修饰与改造、代谢模型预测的应用,并重点综述了近5年来皂苷类、苯丙素类、醌类、生物碱类、鞣质类、萜类及挥发油类的微生物转化,后概述了微生物转化实现工业化需要研究的发展方向.

  • 液质联机法初步研究洛伐他汀的微生物转化

    作者:于海;方慧英;诸葛健;秦昉;陶冠军

    目的:分析微生物对洛伐他汀的转化.方法:应用HPLC/MS技术测定转化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其中液相色谱条件为色谱柱:Alltima ODS2(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0.5%乙酸(80:20);流速:1.OmL·min;柱温:室温.质谱为ZMD Micromass电喷雾质谱仪.结果:得到相应的HPLC和MS图谱,并对其分析发现此菌株对洛伐他汀有转化作用.结论:HPLC/MS适合于研究他汀类药物的微生物转化.

  • 建立具有药物代谢酶CYP2C9活性的微生物模型

    作者:杨秀伟;黄海华;张鹏;林立红;钟大放

    目的研究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10体外模拟人体细胞色素P450(CYP)2C9的能力,建立具有CYP2C9活性的微生物模型.方法选用3种人体CYP2C9代谢的药物格列本脲、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为底物,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药物代谢产物的种类和转化率.结果通过调节转化培养基的种类和初始pH,使转化系统在较高底物浓度下具有良好的转化效果,格列本脲、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总转化率分别为90%,100%和83%,而且形成的主要转化产物与人体CYP2C9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相同.结论短刺小克银汉霉AS 3.910具有CYP2C9代谢酶活性,是研究人体CYP2C9药物代谢适宜的体外模型.

  • 微生物转化合成羟基化青藤碱及其条件优化

    作者:陈磊;刘怡;卢建秋;张宏桂

    目的 首次对青藤碱进行微生物羟基化转化合成研究,并对转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佳工艺.方法 选取10株具有羟基化能力的菌株对青藤碱进行转化,采用TLC、HPLC-MSn方法检测原药及其转化物,优选出能使青藤碱羟基化的高活性菌株和佳转化条件.结果 10株菌株经过筛选,有三株菌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经过复筛Cunninghamella M2为佳活性菌株:在摇床转速180 r/min下,适培养时间为6 d,初始pH为6.5,培养温度为28℃,大底物投料浓度不大于200 mg/L时,可使青藤碱羟基化率大于95%.结论 Cunninghamella M2转化修饰青藤碱生成其羟基化物的专属性强、转化效率高.

9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