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向灌流法研究叶黄素微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作者:鲁萍;王新春;陈文;尹俊涛

    研究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叶黄素微囊质量浓度的变化,研究不同肠段、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吸收部位和吸收机制.结果 叶黄素微囊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且各肠段的Ka,Papp值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质量浓度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叶黄素微囊在大鼠肠道无特定吸收窗,药物质量浓度对叶黄素微囊的Ka,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单向灌流法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作者:苏红;黄川生;陈文;王新春

    目的:研究紫草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体肠灌流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紫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有效渗透系数(Papp)是结肠>空肠>十二指肠>回肠,且各肠段的Ka和Papp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灌流液中不同浓度紫草素的Ka,Papp均无统计差异.结论:紫草素在伞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结肠吸收好,药物浓度对紫草素的Papp和Ka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体外释放和在体肠吸收评价

    作者:赵晓旭;李江英;崔延堂;孙哲;张亚军

    目的:对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和在体肠吸收评价.方法:以反向透析法进行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考察;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比较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和混悬液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差异.结果: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45min内的累积释放度可达85%以上,而混悬液在90min内溶出度小于30%.大鼠在体肠吸收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高于混悬液(P<0.01).结论:自微乳制剂可显著提高丹参酮ⅡA的体外溶出和体内肠吸收程度.

  • 黄芪甲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黄怀鹏;刘彩霞;李艳玲;高国领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的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20~80 mg·L-1内,小肠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糖蛋白抑制剂对黄芪甲苷的肠吸收影响不大.结论:黄芪甲苷的肠吸收为典型的被动扩散吸收机制.

  • 单向灌流法研究巴戟天低聚糖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邓少东;张鹏;林励;肖凤霞;林靖然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利用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蔗糖、蔗果三糖、耐斯糖、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和巴戟甲素等5种低聚糖的含量,研究各低聚糖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灌流液pH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得出各低聚糖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肠吸收机制.结果显示5种低聚糖均为全肠道吸收的药物,吸收速率与灌流液pH、药物浓度和肠段部位有关.盐酸维拉帕米可显著增加蔗糖与巴戟甲素的吸收量,提示蔗糖与巴戟甲素是P-gp的底物.5种低聚糖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以被动扩散方式为主,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段的吸收均较好,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

  • 瓜蒌薤白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邹纯才;鄢海燕;徐新颖;黄馨;张艳红;王静;魏美玲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a值和P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a值和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 贝母提取物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作者:关志宇;张丽华;陈丽华;朱卫丰;刘红宁

    本文考察了浙贝母醇提浸膏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特征以及配伍影响.建立了HPLC-ELSD测定肠灌流液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重量法校正实验结果,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灌流液pH、性别差异、胆总管结扎、药物浓度、不同肠段、维拉帕米和配伍苦杏仁、甘草对贝母甲素、乙素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流速度、灌流液pH和浓度可影响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吸收,pH 6.8和pH 7.4时吸收有显著差异(P<0.01);灌流液中药物浓度升高,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参数呈下降趋势,低浓度和中、高浓度间吸收速度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有显著性差异(P<0.01);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在雌鼠肠道中的吸收显著低于雄鼠(P<0.0l);胆管结扎可显著影响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吸收(P<0.05),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在各个肠段均有一定吸收,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入维拉帕米对浸膏中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吸收无显著性影响(P>0.05);苦杏仁和甘草与贝母在常用配伍剂量下皆能显著降低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肠吸收(P<0.01),药材单煎后组合与合煎两组间二者吸收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说明,贝母甲素和贝母乙素的体内吸收特征基本一致,二者在整个肠道均有一定吸收,并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吸收机制可能有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参与;配伍苦杏仁、甘草可降低其肠吸收速度.

  • 氟比洛芬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彭俊杰;蔺聪聪;李江;朱志红;杨星钢;潘卫三

    本文考察了氟比洛芬大鼠在体肠吸收的动力学特征.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氟比洛芬的含量,研究氟比洛芬在小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药物浓度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段与结肠段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质量浓度在4.0、10.0和16.0 mg·L-1时,Ka均无显著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4.0和10.0 mg· L-1时,其Papp有显著的差异(P<0.05);质量浓度为10.0和16.0 mg·L-1时,其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灌流速度下Ka和Papp有显著相差异(P<0.05).以上结果说明氟比洛芬在全肠道吸收良好,无特定吸收部位;氟比洛芬在整个肠段的吸收以易化扩散为主,同时可能伴随有膜动转运机制;不同灌流速度对氟比洛芬的吸收速率常数和表观吸收系数均有显著性影响.

  • 丹酚酸B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刘睿;刘志东;张伯礼;高秀梅;张欣华

    目的:研究丹酚酸B在大鼠小肠的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小肠吸收实验,利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丹酚酸B的浓度.结果:丹酚酸B浓度为24.63μg·mL-1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2.54μg·mL-1浓度比较,48.12μg·mL-1浓度时Sal B在空肠的Ka和Papp均显著降低[Ka:(2.13±0.50)×10-2vs(3.10±0.42)×10-2min-1,P<0.05;Papp:(2.07±0.49)×10-3 vs(3.10±0.51)×10-3cm·min-1,P<0.05].结论:丹酚酸B的小肠吸收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且在全肠道吸收良好,且在小肠内无特定吸收部位,提示该药物适合制成日服2次的缓控释制剂.

  • 双嘧达莫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志宏;聂淑芳;王启明;彭博;刘宏飞;潘卫三

    目的 研究双嘧达莫(Dip)大鼠消化道在体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HPLC测定各溶液中Dip的含量,测定不同pH溶液中Dip的溶解度,分别进行原位胃吸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单向灌流实验,并用SPSS进行统计学考察.结果 Dip在盐酸溶液(9→1 000)、pH 2.5,4.5,6.8,7.4磷酸盐缓冲液和Krebs-Ringer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分别为(79 096±329)、(1 530±91)、(294.7±7.0)、(10.21±0.61)、(9.43±0.69)和(10.57±0.28)mg·L-1,溶解度和pH值近似满足如下关系S(mg·L-1)=450 773·pH-5.378 1(r=0.99);大鼠消化道各部位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胃(0.91±0.36)h-1,十二指肠(2.80±0.80)h-1,空肠(2.95±0.47)h-1、回肠(1.05±0.28)h-1,结肠(2.95±0.80)h-1.结论 在胃液中Dip的溶解度显著高于其他肠段,且药物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吸收,适合制成胃漂浮/滞留缓控释制剂.

  • 白芍提取物活性成分芍药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作者:蔡郁;梁文革;刘新颜

    目的:考察芍药苷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性质.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利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浓度、灌流速度对芍药苷吸收的影响.结果:各肠段间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苷浓度在5.52~21.43 mg/L范围内,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灌流速度的增加,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均明显增加.结论:芍药苷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且无特定吸收部位;吸收无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芍药苷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机制.

  • α-常春藤皂苷大鼠在体肠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何明珍;梁起栋;欧阳辉;饶小勇;苏丹;孙勇兵;冯育林;杨世林

    目的 考察α-常春藤皂苷的肠道吸收特性,探讨α-常春藤皂苷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单向灌流模型、运用HPLC法测定药物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pH值、肠道菌群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对α-常春藤皂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α-常春藤皂苷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顺序为回肠>结肠>空肠>十二指肠;且以质量浓度为75、150、300 μg/mL的供试液进行实验,Ka和Peff没有显著性差异;药物的吸收随pH值升高而增加;扰乱大鼠肠道菌群会干扰α-常春藤皂苷的吸收;含P-gp抑制剂组和不含P-gp抑制剂组相比,α-常春藤皂苷的Ka和Peff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α-常春藤皂苷在全肠道均有吸收,但在肠道下部吸收较好;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药物的吸收无浓度饱和现象,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药物在碱性环境下吸收较好;肠道菌群对α-常春藤皂苷吸收有显著影响;α-常春藤皂苷不是P-gp底物.

  • 阿克他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作者:范景新;张文骥;颜廷旭;惠颖;聂淑芳;潘卫三

    目的 研究阿克他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3 个方面对阿克他利肠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考察.结果 不同灌流速度下的ka 和 Papp 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 和 Papp 无显著性影响(P>0.05);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 ka 和 Papp 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结肠的 ka 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Papp 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阿克他利在整个肠道吸收良好,但吸收窗主要在小肠,在结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

  • 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谭蓉;侴桂新;冯年平;赵继会;王志

    目的 研究乌药总生物碱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情况,为口服剂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去甲异波尔定做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吸收部位、灌肠液中乌药总生物碱质浓度,考察灌肠液的pH值对乌药总生物碱吸收的影响.结果 乌药总乍物碱在各肠段吸收较好;不同质量浓度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灌流液小同pH值的ka和Papp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乌药总生物碱在全肠段吸收较好,不受其质量浓度的影响.提示其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

  • 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研究

    作者:聂淑芳;潘卫三;李伟;杜玍妮

    采用单向灌流技术考察长春西汀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结果表明,灌流速度对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药物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药物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羟丙基-β-环糊精在1%~4%范围内对药物的肠吸收无显著影响.

  • 单向灌流法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

    作者:钟萌;杨林;杨梅;胡雪原;张景勍

    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泡囊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性质.方法 选择健康SD雄性大鼠6只,分为2组,运用单向灌流模型考察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在灌流速度为0.2 mL/min以及灌流时间为1h条件下的药物吸收情况.采用HPLC法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并计算其吸收速率常数(K.)及有效渗透率(Peff).结果 阿奇霉素泡囊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结肠的Ka和Peff分别是阿奇霉素的2.41、2.35、2.54、2.95倍和2.34、1.47、2.20、1.40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奇霉素泡囊能明显改善药物在体肠吸收.

  • 地西泮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理研究

    作者:朱玲玲;李娟;王广基

    目的:研究地西泮的在体肠吸收机理.方法:通过大鼠在体肠灌流和单向灌流模型,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药物浓度和油水分配系数,研究3种吸收促进剂Labrasol、Tween-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地西泮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地西泮肠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值和肠段部位有关,地西泮为全肠段吸收,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吸收速率较大,分别为(0.186±0.006)h-1和(0.170±0.011)h-1;回肠和结肠段吸收速率依次减小,分别为(0.086±0.023)h-1和(0.059±0.012)h-1.Labrasol和Tween-80可明显增加地西泮在小肠段的吸收速率.结论:地西泮的肠吸收机理为被动扩散,其吸收动力学符合一级过程.

  • 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小肠吸收特性的研究

    作者:李伟;袁勇;邢建国;王立萍;陈卫军;王新春

    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evica L.)为唇形科青兰属植物,具有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和冠心病作用,田蓟苷(Tilianin)是其主要活性成分[1-2].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吸收不理想[3].为增加田蓟苷溶解度,课题组前期进行了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4].在此基础上,依据大鼠与人小肠生理状况相似的特点[5],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和外翻肠囊模型考察田蓟苷肠灌流液、田蓟苷微乳在大鼠各肠段吸收行为及其在小肠的吸收机制,探讨微乳载体对田蓟苷口服吸收的影响,为田蓟苷新型给药系统的口服制剂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对核黄素肠吸收的研究

    作者:王丽峰;国大亮;黄富强;李涛

    目的:研究核黄素在大鼠肠道的在体吸收情况。方法应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技术中的重量法研究核黄素在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吸收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肠灌流液中核黄素的含量,计算核黄素的有效渗透系数(Pef)及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 )。结果核黄素在大鼠各肠段的 Pef(×10-4 cm·s -1)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顺序依次分别为1.002±0.630、0.818±0.386、0.796±0.372;Ka (×10-3 s -1)依次为1.114±0.625、0.905±0.452、0.873±0.369。结论核黄素在大鼠肠段不同部位吸收存在差异,核黄素在十二指肠的吸收显著高于空肠和回肠段。

  • 灯盏花素小肠吸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谭建玲;洪正飞;林宁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在体小肠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大鼠在体肠循环单向灌流法,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灯盏花素中灯盏乙素含量,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不同肠段、不同pH、不同浓度下的吸收情况,并考察转运蛋白对药物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吸收速率基本保持不变;在pH6.0-7.4条件下,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不受pH的影响;不同小肠部位对其吸收速率基本相同;加入p-糖蛋白(P-gP)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没有明显变化;加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后药物吸收率显著增加.结论:灯盏花素在整个肠段均有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P-gp对灯盏花素的小肠吸收基本没有影响,而MRP2可降低灯盏花素的吸收.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