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ifeviroc微乳热敏原位凝胶对大鼠阴道和阴道细胞的毒性研究

    作者:田芳;周红精;王玉柱;黄超;李卫华;夏强;丁训诚

    目的 制备Nifeviroc微乳热敏原位凝胶(NFVR/ME-TISG),并对其体内外毒性进行评价.方法 纳米粒度仪检测微乳的平均粒径和PDI,流变仪检测微乳凝胶在不同温度(10 ~45℃)下复数粘度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不同浓度NFVR/ME-TISG和Nifeviroc热敏原位凝胶(NFVR-TISG)对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的细胞活性影响.16只SD大鼠分成NFVR/ME-TISG和NFVR-TISG组,分别给药0.2 ml(次/d,10 d),第11天麻醉处死,取阴道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根据WHO公认的Eckstein评价标准,对阴道粘膜进行评分.结果 在4℃条件下,12个月内微乳的平均粒径和PDI无明显变化;从10℃升至29℃时,NFVR/ME-TISG复数粘度随温度指数性升高,发生相转变;MTT结果显示NFVR/ME-TISG对VK2/E6E7细胞活性影响低于NFVR-TISG;大鼠阴道组织病理结果显示NFVR/ME-TISG组和NFVR-TISG组阴道组织评分小于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18).结论 微乳体系稳定,制成的凝胶具有热敏性,低温下为牛顿流体,高温下呈现剪切变稀的假塑流体特征,微乳凝胶制剂与普通凝胶制剂相比对阴道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阴道刺激性评分在临床可接受范围.

  • 微乳制剂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作者:赵娜;付瑶;王迪涵;李雪;李超英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微乳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包括微乳的处方组成、理化特性、质量评价方法以及微乳作为新型给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与展望.

  • 独角莲油微乳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李昭;周月宏;王俊平

    目的 研制独角莲油微乳,并评价其对小鼠肉瘤S180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索氏提取器,以二氯甲烷为溶媒,提取独角莲油;以PEG-DSPE为表面活性剂,制备独角莲挥发油微乳;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建立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艾氏腹水癌模型,评价其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独角莲油微乳,粒径大约100nm.采用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独角莲油微乳具有显著地抑制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速度,延长荷有艾氏腹水癌的小鼠的生命的作用.结论 独角莲油微乳,大小均匀,具有显著地抗肿瘤作用.

  • 川芎微乳与川芎水煎液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对比研究

    作者:丁军;杜红;刘晓艳;石巍

    目的:通过检测给药后家兔血浆中阿魏酸的含量,比较川芎微乳及其水煎液的生物利用度差异。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段家兔血浆内阿魏酸的含量,采用3p87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川芎微乳和水煎液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微乳:AUC0-9=2123.6μg/(ml?min), Cmax=5.086μg/ml,Tpeak=56.26 min;水煎液:AUC0-9=878.35μg/(ml?min),Cmax=2.427μg/ml,Tpeak=128.86 min;F(%)=241.77。结论川芎微乳制剂生物利用度高、达峰时间短。

  • 含丹酚酸的丹参酮微乳处方工艺研究

    作者:蒋俏丽;刘乐环;黄瑞雪;茅玉炜;黎翊君;翟文文;戴俊东

    目的:制备丹参多组分复合微乳,优选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结合伪三元相图法与单纯形网格法,以微乳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Design Expert 8.06软件进行试验设计和模型构建,响应面数据分析优化和验证佳处方.结果:终优选出的微乳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solutrol-HS 15)-二乙二醇单乙基醚(transcutol P)(4∶1)∶纯化水为13.3∶31.7∶55.0,此时微乳粒径为12.88±0.57 nm,丹参酮ⅡA包封率为98.00±2.26%,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载药量分别为5.30±0.03、2.43±0.01 mg·g-1.结论:该法制得的微乳中丹参酮ⅡA包封率及载药量均较高,粒径较小,为丹参微乳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雷公藤红素-薏苡仁组分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抗肺癌药效研究

    作者:黄萌萌;李萍;刘玉萍;刘聪燕;瞿鼎;陈彦

    目的:以薏苡仁油和薏苡仁多糖作为双功能辅料包埋雷公藤红素,制备雷公藤红素-薏苡仁组分微乳(Tripterine-Coix seed Components Microemulsions,TCC-MEs),评价其体内抗肺癌疗效.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获取薏苡仁油,残渣热水浸提、分级醇沉法制备薏苡仁多糖;以薏苡仁油作为油相,薏苡仁多糖水溶液作为水相,RH40为表面活性剂,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包埋雷公藤红素,一步滴定法制备TCC-MEs;借助动态光散射纳米激光粒度仪和高效液相分别测定其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皮下注射肿瘤细胞法构建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采用TCC-MEs灌胃方式考察其体内抗肺癌活性,并通过组织HE染色及生化指标评价其肝肾毒性.结果:TCC-MEs佳处方为薏苡仁油400 mg,RH40 300mg,PEG400 100 mg,薏苡仁多糖50 mg,雷公藤红素10 mg;雷公藤红素包封率为(90.72±0.28)%,载药量为(1.08±0.17)%,微乳平均粒径为(43.86±0.22)nm,PDI为0.10±0.01,Zeta电位为(-13.14±1.35)mV,TCC-MEs体内抗肺癌活性显著优于各对照组,且治疗后未见明显肝肾毒性.结论:所得TCC-MEs常规辅料用量少,粒径小,且稳定性高,雷公藤红素与薏苡仁组分整合至微乳体系后具有协同减毒增效作用.

  • 蛇床子素微乳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浩铮;王永辉;房树标;高丽;柴智;周然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微乳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实验动物模型,以浓度为2 mg/ ml,4 mg/ ml,8 mg/ ml 的蛇床子素微乳局部给药,观察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的抗炎作用。结果蛇床子素微乳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基质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蛇床子素微乳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蛋清所致大鼠足廓肿胀的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基质对照组相比较,在不同测量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与皮炎平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清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关键词: 蛇床子素 微乳 抗炎
  • 利多卡因微乳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研究

    作者:季新燕;杨李旺;冯前进;刘亚明

    目的 制备利多卡因微乳透皮载药系统,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透皮行为进行考察.方法 分别以油酸乙酯为油相,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用水滴定的.方法 制备利多卡因微乳,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Km值,采用单纯网格法优化微乳,以稳态渗透速率和累积透皮量为指标,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考察利多卡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并对其形态、粒径大小等进行了考察.结果 优化微乳处方为油酸乙酯-吐温80-无水乙醇-重蒸水-利多卡因(3:20:7:68:2),微乳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平均粒径为78 nm.结论 利多卡因微乳质量稳定,具有较好的透皮能力,可以为利多卡因经皮给药剂型选择提供参考.

  • 蛇床子素微乳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作者:王永辉;房树标;高丽;王洋;周然

    目的:研究制备蛇床子素微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以油酸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角鲨烷为油相,以Tween-80、PEG-40氢化蓖麻油(PEG-40)、乙氧基化加氢羊毛脂为表面活性剂,以无水乙醇、1,2-丙二醇、丙三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对微乳组分进行筛选确定;并以微乳外观、粒径及其分布、黏度、电导率、电位、折光率等为指标,初步考察蛇床子素微乳的理化性质。结果蛇床子素微乳的处方组合为:IPM∶水∶PEG-40∶1,2-丙二醇:蛇床子素的质量比为1∶1.8∶2.3∶6.9∶0.1。蛇床子素微乳为澄清透明,有蓝色乳光的液体,10000 r· min-1离心10 min 后无分层、浑浊现象,其平均粒径为(55.1±1.3)nm,黏度为(10.3±0.32)mm2· s-1,电导率为(124±0.16)μs·cm-1,电位为(-0.54±0.002)mv,折光率为(1.5373±0.0002)。结论蛇床子素微乳理化性质稳定,有望成为蛇床子素的一种新型给药制剂。

  • 紫草素微乳改善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

    作者:刘恒戈;苏红;王新春;郭新红;黄川生

    目的:研究紫草素微乳( Skn-ME)对紫草素(Skn)实验性小肠吸收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单向灌流模型和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灌流液中紫草素的浓度变化,研究紫草素微乳在大鼠小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紫草素微乳可被大鼠全肠段吸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各肠段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是0.213 4,0.221 8,0.217 6,0.221 1 min-1;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分别是0.035 69,0.036 37,0.036 32,0.037 27 cm·min -,结肠段吸收好(P<0.001).在15 ~60 mg·L-1内,紫草素微乳在小肠的Ka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离体小肠吸收实验中,紫草素微乳吸收量和吸收率较紫草素提高106.1%,肠壁通透性增加123.02%.在15 ~60 mg·L-1内,吸收符合Fick's扩散定律,表现出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紫草素微乳通过提高肠壁通透性一定程度地改善其吸收,在小肠的吸收主要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

  • 补肾温肺微乳口服液的制备工艺优选

    作者:冯传平

    目的:优选补肾温肺微乳口服液的制备处方.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优选微乳处方,测定其粒径,观察透射电镜视图,并对微乳进行初步物理稳定性考察.结果:优选处方为油相白术、防风、细辛挥发油,水相淫羊藿、黄芪、山茱萸等药材提取浓缩液(3 g·mL-1),表面活性剂Tween-80,助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电镜视图显示微乳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8.25±0.08) nm,多分散指数(PDI)平均值为0.212±0.02,制备的微乳物理稳定性良好.结论:处方中的挥发油可直接作为油相形成微乳,制备的微乳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

  • O/W型微乳用于厚朴提取的研究

    作者:易红;孙立亚;高进;任彦飞;杨华

    目的:探讨以O/W型微乳液为溶剂提取厚朴脂溶性成分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空白微乳液加热过程中粒径的变化,比较加热前后微乳液的物理指标的变化;采用HPLC测定不同溶剂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溶解度及以O/W型微乳、水、乙醇为溶剂的厚朴提取液中二者的含量;比较不同溶剂、不同微乳配方和不同提取方法对厚朴脂溶性成分提取的影响,并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比不同厚朴提取液薄层图谱的异同.结果:以微乳为溶剂可提取厚朴中90%以上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其提取率与60%乙醇相当,微乳的配方组成和提取方法对厚朴中的脂溶性成分具有显著影响.空白微乳加热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O/W型微乳用于厚朴的提取,可在保证脂溶性成分提取效率的前提下,避免有机溶剂的使用,节约能源,减少生产环节,有利于中药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 高乌甲素微乳体外透皮吸收

    作者:李西林;栾晶;王慧;马艳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能力.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高乌甲素质量浓度,计算透皮速率,筛选高乌甲素微乳佳组方.结果:高乌甲素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粒径、载药量、渗透系数分别为16.6 nm,5.21 g·L-1,12.74 cm·h-1,粒径分布范围窄.结论:高乌甲素微乳具有良好透皮能力,达到预期要求.

  • 十一酸睾酮外用微乳巴布剂的质量控制和体外透皮效果

    作者:张晓伟;杨丹;刘丹华;胡冬梅;孟舒

    目的:制备十一酸睾酮微乳,并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辅料制备外用微乳巴布剂.方法:选用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CremophorEL为表面活性剂,Larbrasol为辅助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使用聚乙烯吡咯烷酮(K-90)、聚丙烯酸钠(NP-700)等为基质,制备巴布剂.对制备的巴布剂进行了质量考察,采用体外扩散池法测定了巴布剂中十一酸睾酮的透皮渗透率.结果:终制备得到的微乳巴布剂中十一酸睾酮载药量400 μg·cm-2,经皮渗透速率3.822 μg·cm-2 ·h-1.结论:所选择的微乳处方黏度小、粒径细腻、质量稳定,制备得到的巴布剂具有良好的涂展性、保湿性,且黏着力适中.微乳巴布剂具有明显的控释效果.

  • Box-Behnken 法优化川芷微乳处方

    作者:李学敏;吴清;杜守颖;龚卫红

    目的:考察挥发油作为微乳油相的可行性,并对川芷微乳处方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结合Box-Behnken法筛选微乳处方,测定其粒径及透射电镜视图,并对川芷微乳初步物理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电镜视图显示川芷微乳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3.17 ±0.07)nm,多分散指数(PDI)平均值为0.191±0.01,优化的微乳物理稳定性良好.结论:选用处方中的挥发油可以直接作为油相制备微乳,Box-Behnken法能够客观的优化微乳处方,优化微乳粒径分布均匀,性质稳定.

  • 蟾蜍毒素微乳的制备及体外透皮吸收考察

    作者:范永春;戴薇;李步阳

    目的:制备蟾蜍毒素微乳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给药特性.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筛选蟾蜍毒素微乳处方,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稳定性,通过透皮扩散仪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采用RP-HPLC测定蟾蜍毒素含量,色谱条件为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0∶ 30),流速1.0 mL· min-,柱温30℃,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10 μL.结果:优选的微乳处方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水(10.47%∶33.69%∶11.23%∶44.61%),载药量(1.36±0.12)%.制得的蟾蜍毒素微乳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1.33 ±5.362) nm,多分散指数(0.103±0.025),Zeta电位-(30.85±3.25) mV.蟾蜍毒素微乳12 h的累积渗透量1 339.32 μg·em-2,皮肤滞留量1 895.36 μg,分别是蟾蜍毒素水溶液的3.96,4.89倍.结论:蟾蜍毒素微乳稳定性较好,可显著促进蟾蜍毒素的透皮吸收.

  • 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体外抗菌试验

    作者:姜丰;王益;严俊丽;江滟;周雪;沈祥春;陶玲

    目的:优选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研究.方法:以微乳区域面积百分比为指标,使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香茅醇微乳的处方;以微乳凝胶的外观、黏稠度、延展性、油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和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时间-杀菌效率试验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的杀菌效率.结果:香茅醇微乳凝胶的佳处方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乙醇-香茅醇-卡波姆-980-甘油-水(0.518∶1.037∶0.667∶0.8∶5∶91.978).香茅醇微乳为淡蓝色透明均一液体,平均粒径54.9 nm,Zeta电位-10.22 mV.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BC均为1.667 g·L-1;时间-杀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在2h对受试菌种的杀菌率达100%.结论:优选的香茅醇微乳凝胶处方工艺稳定可行,该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杀伤作用,且起效快.

  • 挥发油3种加入方式对止痛凝胶贴膏剂基质及体外释放度的影响

    作者:曾照亿;刘佳;肖芳;陶玲;管咏梅;陈丽华;金晨

    目的:通过比较挥发油不同加入方式(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对止痛凝胶贴膏剂的影响,确定该制剂中挥发油的佳加入形式.方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赋形性为指标,比较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以阿魏酸和藁本内酯为指标成分,比较挥发油3种加入方式对止痛凝胶贴膏剂中指标成分体外释放度的影响;以挥发油含量为考察指标,比较该制剂的稳定性.结果:与空白基质比较,挥发油的加入降低了基质的黏附力,但对赋形性无影响;挥发油以直接加入法、微乳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方式加入时,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中阿魏酸的24 h累计透过量分别为563.45,419.50,454.40μg·cm-2,藁本内酯依次为871.40,550.07,792.60 μg·cm-2;与β-环糊精包合物法、直接加入法相比,微乳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稳定性佳.结论:挥发油的加入对止痛凝胶贴膏剂基质的物理性质、体外释放量及稳定性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微乳法对基质的黏附性影响较小、稳定性较佳,但该方式有效成分的体外累计透过量不及直接加入法和β-环糊精包合物法制备的止痛凝胶贴膏剂.

  • 雷公藤红素-薏苡仁油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作者:李萍;黄萌萌;刘玉萍;鞠建明;陈彦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薏苡仁油微乳(CC-MEs)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考察雷公藤红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筛选CC-MEs的佳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采用水滴定法制备微乳,根据其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筛选CC-MEs的佳处方,并对制备微乳的形态、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考察CC-MEs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毒性,评价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CC-MEs佳处方为雷公藤红素10 mg,薏苡仁油既为药物又兼作油相(用量400 mg),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50 mg,聚乙二醇400 150 mg;制备的微乳外观形态圆整,平均粒径(31.63±0.63) nm,PDI 0.06±0.01,Zeta电位(-10.14±1.35)mV,48 h时雷公藤红素体外累积释放度(19.89±0.59)%,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CC-MEs对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以薏苡仁油计为20.7 mg·L-1,以雷公藤红素计为0.82 μmol·L-1,联合用药指数0.93,表明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结论:CC-MEs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稳定性好、辅料用量少.雷公藤红素与薏苡仁油组分配伍制剂能够增强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二者具有协同抗肿瘤功效.

  • 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的研制与质量评价

    作者:吴玉梅;陈晓兰;林亚平;刘文;唐红艳;戴雅洁

    目的:制备质量稳定的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为该制剂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不同的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雪上一枝蒿总碱微乳的处方筛选与制备,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及理化性质.采用HPLC测定雪上一枝蒿甲素的含量,流动相乙腈-pH 7.3磷酸盐缓冲溶液(20: 80),检测波长199 nm.结果: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佳配比为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35蓖麻油、无水乙醇、水质量分数分别为2%,3.3%,19.8%,9.9%,65.0%.载药微乳澄清透明,呈圆球形,粒径均在10~100 nm.于4,25℃下放置6个月内质量稳定.雪上一枝蒿甲素的质量分数2.28 mg·g-1.结论:优化的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微乳处方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为该制剂的后期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424 条记录 1/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