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微乳浸提串联浊点浓缩分离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工艺优选

    作者:岳春华;郑礼涛;李坤平

    目的:建立利用自微乳浸提串联浊点浓缩分离蛇床子中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工艺.方法:以蛇床子素溶解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利用伪三元相图优化自微乳处方;以蛇床子素和总香豆素提取量为指标,采用U5(54)均匀试验考察浸提温度、时间、液固比和超声功率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通过浊点浓缩分离自微乳提取液中香豆素类成份.结果:优选的微乳液处方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正丁醇(5∶1)]-油酸乙酯-水(2.5∶0.5∶7);优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0∶1,提取温度50℃,超声功率280 W,浸提时间60 min,蛇床子素和总香豆素的提取率分别达83.2%,91.19%;利用浊点浓缩方法处理自微乳提取液,油层中蛇床子素和总香豆素的回收率分别达90.33%,78.91%.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适用于蛇床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和浓缩分离.

  • 单纯形网格法优选柿叶总黄酮自微乳处方

    作者:杨露;李小芳;罗佳;刘海霞;罗开沛;林浩;牟倩倩

    目的: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选柿叶总黄酮自微乳的处方,为该制剂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制备工艺初步筛选基础上,以油相、乳化剂、助乳化剂的比例为考察因素,粒径、多分散指数及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纯形网格法优选柿叶总黄酮自微乳的处方,并测定该自微乳的黏度、溶出度等基本理化性质.结果:柿叶总黄酮自微乳佳处方为中链甘油三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乙基醚(10∶30∶60);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载药量分别为32.7 nm,0.163,22.42 mg·g-1,黏度低,性质稳定,20 min累积溶出度达89.09%.结论:单纯形网格法所建数学模型预测性好,分析准确客观,为自微乳处方的优选提供了新方法.

  • 蜘蛛香总缬草三酯自微乳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作者:刘开萍;程盛勇;郁林娜;罗喜荣;杨军;刘兴赋;尹航

    目的:制备蜘蛛香总缬草三酯自微乳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该有效部位的后续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溶解度考察、配伍试验和三元相图法优选处方;以油相、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比例为考察因素,粒径、自乳化时间及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纯形质心混料设计优化蜘蛛香总缬草三酯自微乳处方并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评价.结果:蜘蛛香总缬草三酯自微乳佳处方为油酸乙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二乙二醇单乙基醚(10∶61∶29);平均粒径38.8 nm,自乳化时间0.57 min,载药量131.23 mg·g-1,5 min累积溶出度达94.99%;高温及光照会影响该制剂的稳定性,应低温避光保存.结论:蜘蛛香总缬草三酯自微乳制备工艺简单,可显著改善蜘蛛香总缬草三酯的水溶性和溶出度,有望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 丹皮酚自微乳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优选及药剂学性质评价

    作者:苏菊;吴朝花;姜丰;沈祥春;陶玲;茅向军

    目的:制备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并评价其透皮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加乳化剂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乳化剂、助乳化剂的种类及其各组分比例,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大载药量,丹皮酚自微乳优处方加入50倍量水乳化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丹皮酚自微乳的外观形态,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丹皮酚自微乳的透皮吸收特性.结果:丹皮酚自微乳以薄荷油为油相,乳化剂为聚山梨酯-80,助乳化剂为无水乙醇,以上各组分比例为2∶6∶2,大载药量100 mg·g-1,丹皮酚自微乳加水乳化后,外观为规整的球形,分布较均匀,粒径(63.2±0.27) nm,Zeta电位(0.14±0.29) mV;透皮吸收12h时,丹皮酚自微乳的单位面积累计经皮渗透量589.10 μg·cm-2.结论:制备的丹皮酚自微乳给药系统澄清透明、粒径适宜、性质稳定,符合自微乳制剂的要求,且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较好.

  • 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体外释放和在体肠吸收评价

    作者:赵晓旭;李江英;崔延堂;孙哲;张亚军

    目的:对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进行体外释放和在体肠吸收评价.方法:以反向透析法进行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体外释放度考察;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实验模型,比较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和混悬液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差异.结果: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45min内的累积释放度可达85%以上,而混悬液在90min内溶出度小于30%.大鼠在体肠吸收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自微乳制剂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显著高于混悬液(P<0.01).结论:自微乳制剂可显著提高丹参酮ⅡA的体外溶出和体内肠吸收程度.

  • 醋柳黄酮自微乳制剂制备工艺的研究

    作者:谢燕;荣蓉;杨峻;李国文;袁秀荣;王健英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自微乳制剂的制备工艺和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考察了醋柳黄酮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自乳化速率、粒径及稳定性的考察,确定佳处方;并绘制了醋柳黄酮自乳化片剂2 h溶出曲线.结果:自微乳制剂佳处方的比例为中链甘油三酸酯-Cremophor EL-1,2-丙二醇(0.5:5.7:3.8),微乳平均粒径为12.1 nm,10 min溶出度较心达康片提高131%.结论:醋柳黄酮自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溶出度较市售制剂得到明显改善.

  • 不同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口服吸收入脑的影响

    作者:汤丹丹;张焦;王计瑞;张继芬;徐晓玉

    比较不同制剂技术对梓葛复方制剂口服后葛根素、梓醇吸收及入脑的影响,为开发梓葛口服新制剂奠定实验基础.制备载药的纳米晶、自微乳[分别用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和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小鼠灌胃给药后,H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脑组织中葛根素和梓醇的含量,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葛根素、梓醇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和脑靶向指数.各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吸收和人脑有不同影响:自微乳(吐温-80)较其余各组更能促进葛根素的口服吸收(P<0.05),包合物较纳米晶能显著增加梓醇的口服吸收(P<0.01);包合物组葛根素的脑靶向指数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梓醇则是包合物、自微乳均较纳米晶有更高的脑靶向指数(P<0.05);就脑组织AUC而言,葛根素以自微乳(吐温-80)组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梓醇以包合物组大,但与自微乳组无显著性差异.自微乳(吐温-80)技术能提高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入脑量,有望用于开发梓葛复方口服新制剂.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蒿甲醚自微乳释药系统

    作者:田霞;范云周;孙媛;王宁;全东琴

    目的:研究蒿甲醚自微乳释药系统(SMEDDS)的制备优化及体外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实验、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粒径、Zeta电位和平衡溶解度为指标,筛选优处方,并对蒿甲醚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进行评价。结果蒿甲醚自微乳优处方为:Cremophor RH40为39.29%、Transcutol HP为35.71%、MCT为25%;其平均粒径为24.52 nm,Zeta电位为-10.10 mV,平衡溶解度>88 mg/g。结论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得到蒿甲醚SMEDDS的优处方,显著提高蒿甲醚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

  • UPLC-MS/MS法测定注射自微乳大鼠体内熊果酸血药浓度及其药动学研究

    作者:陈海霞;徐新刚;韩媛媛;刘瑾;生立嵩;孙丹丹;赵许杰;闫雪生

    建立注射自微乳大鼠体内熊果酸血药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血清中加入内标并经C18固相小柱萃取后进行测定分析.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分离;流动相:乙腈(A)-0.1%氨水(B),梯度洗脱;流速:0.2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负离子方式检测;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MRM)检测.熊果酸血药浓度在1.19~3 815.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不同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在87.42%~89.95%之间;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1%.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简单快速,可用于大鼠血清中熊果酸的药动学研究.

  • 坎地沙坦酯自微乳软胶囊的制备和溶出度评价

    作者:李蓉蓉;李小利;祝红达;刘明星

    目的 研制坎地沙坦酯自微乳软胶囊,并对其溶出度进行评价.方法 制备坎地沙坦酯自微乳软胶囊,并按药典方法考察自微乳软胶囊与普通胶囊在三种不同溶出介质(水、0.1 mol/L盐酸和pH6.8的缓冲溶液)中的溶出度.结果 坎地沙坦酯自微乳释药系统处方为乙酸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聚乙二醇400为9∶14∶7.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受溶出介质的影响小,且溶出速率高于普通胶囊.结论 自微乳软胶囊能显著提高坎地沙坦酯的体外溶出.

  • 坎地沙坦酯自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

    作者:李蓉蓉;王小利;郭申娥;刘明星

    目的:建立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制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三元相图的研究筛选了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处方,在此基础上制备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制剂;建立HPLC法测定坎地沙坦酯自徽乳中药物的含量;对自微乳的外观性状、形态、粒径及粒径分布、含量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制剂进行了溶出度的考察.结果:坎地沙坦酯自微乳为无色澄明液体且稳定性良好,遇水形成O/W型微乳,稀释100倍后电镜下观察成圆球形,平均粒径为37.6 nm.经计算后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化液载药量为10.5 mg·mL-1.体外释放试验表明自微乳制剂受溶出介质的影响小.结论:坎地沙坦酯自微乳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质量易控.

  • 含天然乳化剂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的制备与体内外性能评价

    作者:黄嗣航;龙晓英;袁飞;陈莉;张妙虹;蔡宝玲;刘昌顺

    目的:制备含阿拉伯胶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考察其体内外性能.方法:以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部分代替合成非离子型乳化剂聚山梨酯80制备盐酸小檗碱自微乳;评价两种自微乳的自乳化速率、微乳形态、粒径分布和释放度;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两种自微乳的吸收动力学进行体内评价.结果:与合成乳化剂自微乳相比,天然乳化剂自微乳的自乳化速率基本相同,微乳乳滴粒径及粒径分布范围有所变大,体外释放速度略有降低,对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在体肠吸收的促进效果更好.结论:用天然乳化剂阿拉伯胶部分代替合成乳化剂所制备的盐酸小檗碱自微乳可保持自微乳原有的体内外行为.

  • 黄芩苷及其磷脂复合物与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性研究

    作者:刘昌顺;龙晓英;梁浩明;袁飞

    目的:比较黄芩苷(baicalin,BA)、黄芩苷磷脂复合物(baicalin-phospholipid complex,BA-PC)、黄芩苷磷脂复合物的自微乳给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of baicalin-phospholipid,BA-PC-SMEDDS)和黄芩苷自微乳给药系统(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 of baicalin,BA-SMEDD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预测BA-PC-SMEDDS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能力.方法:用相当于BA有效成分剂量为68 mg· kg-1的BA,BA-PC,BA-PC-SMEDDS和BA-SMEDDS,对大鼠进行口服给药和眼眶取血,HPLC色谱法测定血浆中BA的含量.结果:BA体内的药时曲线具有明显双峰现象,较BA单一成分,BA-PC,BA-PC-SMEDDS与BA-SMEDDS的血浆浓度均有增加,Cmax分别为BA本身的3.89,6.70和11.01倍.BA-PC的AUC0-24h为BA的2.46倍,BA-PC-SMEDDS的AUC0~24h为78.19 μg·h·mL-1,比BA-PC促进BA的吸收提高了2.38倍.但却发现BA-SMEDDS的AUC0~24h高达96.02 μg· h· mL-1,显示其促进BA吸收有更強的能力.结论:BA-PC,BA-PC-SMEDDS和BA-SMEDDS显著增加了BA的吸收.BA-PC-SMEDDS进一步改善了BA-PC促进BA吸收的能力,BA-SMEDDS较其他BA制剂促进BA的吸收更強.

  • 黄芩素自微乳的制备及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研究

    作者:柯学;严菲;胡一桥

    目的:制备黄芩素自微乳化制剂(SMEDDS),考察其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自微乳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与原料比较,对黄芩素自微乳进行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评价.结果:通过使用混合油相、混合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黄芩素自微乳.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黄芩素自微乳的AUC是原料的3.77倍,且药时曲线的形状发生一定的改变.结论:自微乳系统可显著增加黄芩素的溶解度,有利于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且自微乳可能改变其胃肠道吸收行为.

  • 大蒜素自微乳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作者:徐云峰;刘清飞;陈曦;罗国安;王义明

    目的:制备大蒜素(DATS)自微乳制剂,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伪三元相图法,以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表面活性剂,无水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油酸为油相,绘制该系统的相图,在此基础上制备DATS自微乳;建立HPLC法测定DATS自微乳中DATS的含量;对自微乳的外观性状、相对密度、黏度、pH值、电导率、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Zeta电位、含量、配伍和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DATS自微乳为无色澄明液体,稳定性良好,相对密度为0.840 g·mL-1,黏度为5.447 mPa·s,遇水形成O/W型微乳,稀释250倍后电镜下观察成圆球形,平均粒径26.4 nm,Zeta电位0.398 mV,pH值5.62,电导率为8.37μs·cm-1,3批制剂的含量分别为31.77,31.45,32.15 mg·mL-1.DATS自微乳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等配伍稳定.结论:DATS自微乳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质量易控.

  •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处方

    作者:徐翔英;谢秋情;郑冬梅;衷林清;潘馨;廖华军

    目的 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处方.方法 在溶解度考察、配伍试验与三元相图绘制的基础上,以乳化时间、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响应面法筛选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的佳处方,并对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的理化性质进行考察.结果 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佳处方为油酸乙酯-Kolliphor RH40-Transcutol=12.93:57.25:29.82,其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载药量分别为23.0 nm、0.160、-20.28 mV、10.52 mg·g-1.结论 星点设计-响应面法所建数学模型预测性好,可用于优化细梗香草总皂苷自微乳.

  • 含天然乳化剂的新型葛根素自微乳与传统自微乳体内外性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黄嗣航;龙晓英;袁飞;蔡宝玲;丁锐发

    目的 制备新型葛根素自微乳,旨在降低传统自微乳的毒性,同时能保持自微乳原有性能.方法 以阿拉伯胶代替50%处方量聚山梨酯80制备葛根素自微乳;评价2种自微乳的自乳化速率、微乳形态、粒径分布;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2种自微乳的肠道吸收进行评价.结果 含天然乳化剂自微乳(NE-SMEDDS)较含合成非离子型乳化剂自微乳(NS-SMEDDS)的自乳化速率基本保持一致,所形成的微乳粒径及粒径分布范围有所变大,但仍小于100 nm;含天然乳化剂自微乳对葛根素的促吸收效果略优于含合成非离子型乳化剂自微乳.结论 利用天然乳化剂代替50%的合成乳化剂制备自微乳,能基本保持自微乳原有的体内外行为.

  • SMEDDS在中药制剂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冮怡琳;李鑫

    介绍SMEDDS的研究进展。根据国内、国外文献报道,对SMEDDS的基本特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SMEDDS技术的优势进行综述。SMEDDS将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自微乳 综述 优势 发展
  • 依托泊苷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作者:赵丹丹;黄挺;黄绳武

    目的 制备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过饱和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upersaturatable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SMEDDS),增加难溶性药物VP-16的溶解度,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VP-16 S-SMEDD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油相、表面活性剂的配伍情况以及不同助表面活性剂伪三元相图中微乳区域的大小,确定自微乳化浓缩液的基本处方组成;以VP-16的溶解度和析晶情况为考察指标进行处方优化,筛选适宜的促过饱和物质和佳处方载药量;进行VP-16 S-SMEDDS的制备工艺研究,以自微乳化速率为指标,考察制备工艺对过饱和自微乳液自乳化能力的影响,并对VP-16 S-SMEDDS进行理化性质、溶出度、稳定性的考察.结果 确定优处方为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聚乙二醇400 (PEG 400)-辛酸葵酸三甘油酯(GTCC)-聚乙烯吡咯烷酮K30 (PVP K30)(20∶20∶10∶1),其中药物用量为2%.佳工艺条件为37℃,20 r/min磁力搅拌20 min.VP-16 S-SMEDDS的平均粒径为(82.7±3.3) nm,粒径分布较集中,3批VP-16 S-SMEDDS中VP-16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9.98 mg/g;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在60 min时累积溶出率接近100%.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高温与光照均影响VP-16 S-SMEDDS的稳定性与自微乳化能力,而冷热循环对其无影响,初步稳定性实验结果显示VP-16 S-SMEDDS的稳定性良好.结论 优化处方的VP-16 S-SMEDDS能显著增加VP-16的溶解度,且质量稳定,可进一步提高VP-16的生物利用度.

  • 银杏黄酮组分自微乳-微丸释药系统的构建

    作者:刘丹;张露;张振海;贾晓斌

    目的 根据银杏黄酮生物药剂学性质及其临床释药行为的特点构建银杏黄酮组分自微乳-微丸释药系统.方法 根据溶解度,筛选出合适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采用水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出合适的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质量比(Km值);以粒径、Zeta电位和溶液澄明度为指标,在选定的Km值下进行混合乳化剂与油相比例的筛选;采用HPLC法测定自微乳中银杏黄酮的量;根据筛选出的制剂处方制成自微乳,再加入适当的辅料采用挤出滚圆法制成微丸;评价微丸的溶出行为.结果 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分别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聚山梨酯-80和无水乙醇;Km值为3∶1;聚山梨酯-80和无水乙醇总质量与IPM质量比为9∶1,银杏黄酮加药量0.202 5 g,制得的自微乳粒径均小于30 nm;自微乳中银杏黄酮的量为13.32 mg/mL,以自微乳作为自黏合剂制备载药量为25%的自微乳-微丸释药系统,显著提高了银杏黄酮的溶出.结论 以自微乳作为前制剂制成的微丸性质较稳定,且银杏黄酮的溶出能力得到改善.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