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油相性质对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构建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帆;王帅;易涛;张继芬

    探究药物及油相性质对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分别以葛根素、丹参酮Ⅱ A和阿魏酸3种难溶性中药成分自身纳米晶为固体微粒,以Capmul C8、Fabrafil M1944 CS、肉豆蔻酸异丙酯、川芎油、橄榄油为油相,高压匀质法制备NSSPE.以室温静置14 d后NSSPE的外观、离心稳定性、乳滴粒径变化以及乳液层药物含量变化为指标对NSSPE进行评价.分析油相的性质(表面张力、黏度)、药物的性质(表面能、油水分配系数、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药物-水-油的三相接触角)等对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以阿魏酸纳米晶为固体微粒制备的5种油相的样品,成乳性和稳定性均明显差于葛根素和丹参酮Ⅱ A;阿魏酸纳米晶的粒径高达3.90 μm,极显著高于葛根素的305 nm和丹参酮Ⅱ A的406 nm(P<0.05);阿魏酸纳米晶的Zeta电位为-0.0180mV,极显著低于葛根素的-29.1 mV和丹参酮Ⅱ A的-42.6 mV(P <0.05).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制备的3种药物的样品均不成乳状;肉豆蔻酸异丙酯的黏度为4.67 mPa·s,极显著低于其余各油(P<0.01).以川芎油为油相制备的葛根素-NSSPE成乳性和稳定性好;葛根素在川芎油-水中的接触角为69.7°,接近90°,且显著高于其余各接触角.药物为丹参酮Ⅱ A时,Capmul C8和LabrafilM 1944 CS制备的NSSPE稳定性好,其接触角分别为99.2°和112°,较其余油相更近接90°.油相的黏度、药物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三相接触角对NSSPE成型与稳定有较大影响;而油相的表面张力、药物的表面能和油水分配系数可能与NSSPE的构建不相关.

  • 效应面法优化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

    作者:张继芬;张焦;王帆;王帅;王玫;易涛

    研制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puerarin 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Pu-NSSPE),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以提高其稳定性,研究药物浓度、水相pH和水油体积比对乳液的分层指数、乳液层的药物含量和乳滴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葛根素浓度为0.5%,水相pH为9,水油体积比为9时,能得到稳定的Pu-NSSPE,乳滴粒径为(12.70±1.17) μm,乳液层的药物浓度为(4.49±0.21) g·L-1,室温放置6个月后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好.采用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对乳滴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葛根素纳米晶能吸附于油滴界面形成稳定的球状核-壳结构,这可能是Pu-NSSPE能够长期稳定的微观结构原因.

  • 葛根素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研究

    作者:王帅;李清清;王帆;易涛;张继芬

    研究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NSSPE)的肠吸收性质.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灌流液中葛根素的浓度,考察NSSPE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葛根素的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葛根素NSSPE在各肠段Ka和Papp大小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其中十二指肠显著大于空肠和回肠(P<0.05),极显著大于结肠(P<0.01),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其余3种制剂比较,葛根素NSSPE在十二指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5);空肠和结肠中的Ka和Papp极显著大于原料药、纳米晶和普通乳(P<0.01);回肠中的Ka和Papp显著大于葛根素的原料药和普通乳(P<0.05),但与纳米晶无显著差别.由此证实,NSSPE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小肠中的吸收.

  • 不同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口服吸收入脑的影响

    作者:汤丹丹;张焦;王计瑞;张继芬;徐晓玉

    比较不同制剂技术对梓葛复方制剂口服后葛根素、梓醇吸收及入脑的影响,为开发梓葛口服新制剂奠定实验基础.制备载药的纳米晶、自微乳[分别用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吐温-80)和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小鼠灌胃给药后,H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脑组织中葛根素和梓醇的含量,计算药动学参数,比较葛根素、梓醇在血浆和脑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和脑靶向指数.各制剂技术对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吸收和人脑有不同影响:自微乳(吐温-80)较其余各组更能促进葛根素的口服吸收(P<0.05),包合物较纳米晶能显著增加梓醇的口服吸收(P<0.01);包合物组葛根素的脑靶向指数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而梓醇则是包合物、自微乳均较纳米晶有更高的脑靶向指数(P<0.05);就脑组织AUC而言,葛根素以自微乳(吐温-80)组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1),梓醇以包合物组大,但与自微乳组无显著性差异.自微乳(吐温-80)技术能提高葛根素、梓醇的口服入脑量,有望用于开发梓葛复方口服新制剂.

  •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X线观察

    作者:李战春;张新;俞兴

    目前用于骨缺损的材料很多[1-2],但由于骨材料的性能、数量和价格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3,5].仿生制备纳米晶胶原骨材料是制备优异骨替代材料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认可[4].清华大学材料系在仿生思路下和以往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6].

  •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黄萍;颜仰东;李东辉

    20世纪末,随着纳米科技的进步,诞生了一类新型荧光探针-量子点.与传统有机荧光探针相比表现出独特而优良的发光特性,在不到10 a的时间里,这类探针在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应用.本文对量子点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 紫杉醇纳米晶的细胞毒作用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魏丽莎;龚伟;郑爱萍

    目的 考察紫杉醇纳米晶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沉淀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晶,采用动态光散射法和透射电镜对纳米晶粒径、Zeta电位及粒子形态进行测量;MTT法评价纳米晶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小鼠体内紫杉醇的浓度.结果 所制备的紫杉醇纳米晶平均粒径为194.9 nm,Zeta电位值为-29.6 mV;紫杉醇纳米晶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对MCF-7细胞的细胞毒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紫杉醇纳米晶和紫杉醇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t1/2,α分别为(2.91±0.067)和(3.70±0.063) min,t1/2.β分别为(69.41±0.73)和(53.94 ±0.62) min,AUC(o-∞)分别为(276 700±960)和(464 160±710)μg·min/L,CL分别为(0.036±0.011)和(0.022 ±0.010) L/(min·kg);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纳米晶在小鼠肝、脾中药物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在心、肾中药物浓度减少(P<0.01).结论 紫杉醇纳米晶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细胞毒作用相当,且紫杉醇纳米晶能够快速地分布于周围组织中,主要被肝、脾吸收,能降低心、肾毒性,对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水飞蓟宾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及评价

    作者:张继芬;刘川;张焦;易涛

    为提高水飞蓟宾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以水飞蓟宾纳米晶为固体微粒,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silybin 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ing Pickering emulsion,SN-SSPE).考察匀质压力、药物加入量对SN-SSPE形成的影响,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等研究表征SN-SSPE的乳滴粒径与形态结构.从乳液的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和体内药物吸收等方面对SN-SSPE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匀质压力越大,纳米晶粒径越小,压力大于100 MPa时粒径变化较小;水飞蓟宾加入量达到300 mg及其以上时,纳米晶能够完全覆盖油滴表面,形成稳定的SN-SSPE.优化的SN-SSPE乳滴粒径为27.3±3.1 μm,具有明显的核壳状结构.SN-SSPE的稳定性比SN纳米晶混悬液高,至少可稳定40天以上.SN-SSPE的体外释放速率与纳米晶混悬液相似,比原料药显著加快.大鼠灌胃后,SN-SSPE的血药峰浓度相对于纳米晶混悬液和原料药分别提高了2.5倍和2.3倍,AUC分别提高了1.4倍和3.8倍.研究结果表明,难溶性药物纳米晶可以稳定Pickering 乳液;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对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美洛昔康纳米晶舌下速溶膜的处方研究

    作者:徐方楚;沈成英;连王权;申宝德;卢丽琨;马亚中;袁海龙

    目的 制备美洛昔康纳米晶舌下速溶膜(MLX-NS-FDSFs),优化其处方,并考察其体外溶出.方法 采用pH依赖的溶解沉淀联合高速剪切法制备美洛昔康纳米晶(MLX-NS),进一步制成舌下速溶膜.以羟丙甲基纤维素E30 (HPMC-E30)质量浓度、聚乙二醇400 (PEG-400)质量浓度和MLX-NS加入体积为考察因素,以膜复溶后纳米粒的粒径、崩解时间和拉伸长度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优化MLX-NS-FDSFs处方.考察以优处方制备的MLX-NS-FDSFs的形态、含量均匀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 以优处方35 mg·mL-1 HPMC-E30、40 mg·mL-1PEG-400、10 mL MLX-NS制得的MLX-NS-FDSFs复溶后的纳米粒粒径为(186.4±6.3)nm,崩解时间为(26.08±1.76)s、拉伸长度为(1.51±0.13)mm,理论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较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形态分析结果显示,MLX纳米粒均匀的分散在膜内,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MLX在5 min内释放度达到(91.75±8.05)%.结论 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MLX-NS-FDSFs处方是可行、有效的,MLX-NS-FDSFs可显著提高MLX的累积溶出度.

  • 室温高浓度溶液化学反应法合成纳米晶

    作者:张维

    本文提出用室温高浓度溶液化学反应法合成纳米晶.用此方法合成出了ZnS、ZnO,产率大于91%,XRD、TEM分析确认合成的产物均为纳米晶.

  • 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可行性研究

    作者:张焦;王帆;王计瑞;易涛;张继芬

    目的 考察葛根素纳米晶能否作为固体微粒稳定剂,制备出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即葛根素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 乳液(puerarin nanocrystalline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Pu-NSSPE).方法 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Pu-NSSPE.以室温静置过程中Pu-NSSPE的外观、乳滴粒径变化为指标,考察药物加入顺序、油相组成、药物加入量、油水体积比、匀质压力和水相pH值等因素对Pu-NSSPE成型与稳定的影响,优化Pu-NSSPE的制备工艺,考察其稳定性,并用荧光倒置显微镜(FIMS)进行微观结构表征.结果 制备时药物先分散于水相难以形成稳定的乳液.三相接触角和水相pH值是影响Pu-NSSPE成型与稳定的关键因素:药物/油/水三相接触角接近90°,水相pH值呈碱性,有利于Pu-NSSPE的形成与稳定.葛根素加入量在1.0~5.0 mg/mL时,可形成稳定的Pu-NSSPE;油水体积比越大,越容易分层析出油相;匀质压力低于80 MPa时,乳液不稳定.终优化制得的Pu-NSSPE乳滴粒径为(13.86±1.56) μm,载药量为4.28 mg/mL,Zeta电位为(-41.60±2.45)mV.室温放置6个月后,外观、乳滴形态、Zeta电位和载药量等均无显著性变化,粒径略有增大.FIMS可观察到葛根素在油水界面吸附聚集.结论 葛根素纳米晶自身能稳定形成Pickering乳液,所制得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好,有望成为葛根素口服剂型.

  • 难溶性药物姜黄素作为纳米晶稳定剂制备Pickering乳剂的研究

    作者:冉娅;张良珂

    目的 使用姜黄素纳米晶(curcumin nanocrystalline,Cur-NC)作为固体颗粒稳定剂,制备Cur-NC自稳定Pickering乳剂(Cur-NC self-stabilized Pickering emulsion,Cur-NCSPE).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机制备Cur-NCSPE;比较不同的均质压力对Cur-NC粒径的影响,考察Cur-NC的加入量对Cur-NCSPE形成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乳剂的形态与结构,对Cur-NCSPE的稳定性及体外药物释放进行考察.结果 随着高压均质压力的增加,Cur-NC的粒径逐渐减小,当高压均质压力大于100 MPa后,Cur-NC的粒径变化趋于平稳;随着姜黄素(curcumin,Cur)投入量的增加,Cur-NC对油滴的包裹量增大,乳滴的粒径逐渐减小,当加入的药物量能够将油滴完全包裹时,继续增大药物量对乳滴粒径的影响不再明显.Cur-NCSPE的稳定性比Cur-NC和Cur高,Cur-NCSPE的体外释放速率比Cur-NC和Cur的释放速率显著加快.结论 成功制备了Cur-NCSPE,有望为中药难溶性成分提供新的口服给药技术平台.

  • 他克莫司纳米晶合成及其表面人工泪液修饰研究

    作者:郑莹莹;赵金荣;李敏;周志敏;赵少贞

    目的 制备集他克莫司(FK506)免疫抑制和人工泪液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润滑双功能于一体的纳米药物,为临床治疗干眼症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采用超声法制备FK506纳米晶,进而利用层层自组装(LbL)技术将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和CMC逐层交替沉积于FK506纳米晶表面,制备双功能纳米药物,并对其形态、粒径、表面电荷及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 FK506纳米晶粒径均一,FK506-(PAH/CMC)3近似球形,且表面凹凸不平.Zeta电位检测结果显示,LbL过程中随着包被层数的增加,Zeta电位呈正负交替变化,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以及红外光谱等结果证实,PAH和CMC已成功修饰于FK506纳米晶表面.结论 制备的FK506-(PAH/CMC)3纳米药物有望为联合治疗干眼症提供科学依据.

  • 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的应用:安全性及效果

    作者:毛立川

    背景: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需要进行植骨,但骨量常不够,需再取患者部分自体髂骨补充.目的: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的应用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眉山骨科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中所使用的植骨材料为患者自体骨颗粒混合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内固定后伤口一期愈合的有 51例,患者局部皮肤均未出现皮温上升以及红肿、疼痛、流液等现象.患者内固定后功能和疼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患者的内固定后植骨融合情况进行分析,可得内固定后3个月完全融合率达13%,内固定后6个月达54%,内固定后12个月达84%,且未出现假关节,随访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者移位等现象,对固定节段相临椎体情况进行检查,均未出现滑脱或者移位等情况.表明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及一定的安全性.

  • "瑞福"纳米晶胶原基骨修复材料

    作者:

    关键词: 纳米晶 胶原基
  • 纳米晶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健;段京莉;李邱雪

    目的 综述了纳米晶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加快药物溶出速度及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31篇,对纳米晶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及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制备方法、物理稳定性及其在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纳米晶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及口服生物利用度,易于工业化生产.结论 纳米晶在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及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布洛芬纳米晶制剂的研制

    作者:邢杨杨;丁壮;赵燕娜;高岩;韩军

    以水难溶性药物布洛芬(1)为考察对象,运用湿法介质研磨技术、冷冻干燥制备1纳米晶制剂.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并考察了稳定剂种类、研磨介质规格及药物浓度对纳米晶粒径[d(0.5)和d(0.9)]的影响.随后,利用星点设计-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制剂处方工艺,以粒径、多分散系数及ζ电位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研磨时间、稳定剂浓度的影响.优化得到的纳米晶制备工艺为1含量5%、羟丙纤维素含量1.2%、十二烷基硫酸钠含量0.5%,选用0.3 mm研磨介质作用52 min.终结果验证,所得到的1纳米晶晶型稳定,颗粒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和ζ电位分别为(263.1±1.7) nm、0.162士0.09、(-20.0-±0.21)mV.体外释药评价结果显示,与原料药相比,该制剂物理稳定性好,药物溶解度、溶出速率均有显著提高.

  • 纳米晶眼药水对干眼症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施中伟;张皓;刘伟;吕雁

    目的 观察纳米晶眼药水对于眼症大鼠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等的作用,探讨经纳米晶修饰后的玻璃酸钠眼药水(纳米眼药水)对大鼠干眼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干眼症动物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玻璃酸钠眼药水(普通眼药水)、纳米眼药水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点的Schirmer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及评分、BUT情况.结果 不同治疗组干眼症大鼠的Schirmer试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4天,纳米眼药水治疗组BUT时间明显长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 d普通眼药水、纳米眼药水治疗组BUT均长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14天,纳米眼药水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低于普通眼药水组及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第21天,普通眼药水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而纳米眼药水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分别低于普通眼药水组(P<0.05)及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 纳米眼药水能提高玻璃酸钠眼药水治疗眼表上皮异常所致的干眼症的疗效.

  • 紫杉醇纳米晶混悬液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陈敏;赵亮;郑爱萍;李迎;孙建绪;张慧;郭飞

    目的 对紫杉醇纳米晶混悬液的处方和割备工艺进行优化,对所优化的混悬液进行物理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征.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高压均质机制备紫杉醇纳米晶混悬液的处方工艺;使用透射电镜等考察纳米晶外观形态、粒径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其平衡溶解度、体外释放特征.结果 制备的纳米晶的平均粒径为(239.5±1.98)nm,PDI为0.111±0.011,Zeta电位为-(24.6+ 1.13)mV;电镜下紫杉醇纳米晶呈短棒状,均匀分布;纳米晶体在水和pH 7.4的PBS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分别是原料药的l 800倍和250倍;在0.5%SDS-PBS(pH 7.4)溶液中紫杉醇纳米晶体5 min释放91.6%,物理混合物2h释放67.7%.结论 制备的紫杉醇纳米晶混悬液粒径分布均匀,处方简单,制备工艺简便可行,且显著提高了紫杉醇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

  • 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行腰椎后外侧融合初步效果分析

    作者:俞兴;徐林;毕连涌;曲弋;郑大滨;曹旭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nHAC/PLA)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随访分析64例腰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后外侧植骨融合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各类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植骨材料采用nHAC/PLA颗粒和自体骨颗粒混合,采用VAS疼痛10分法和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估;腰椎正、侧及屈、伸动力位X线片判定融合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切口愈合良好;1年和1年半复诊术后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0.3%和94.4%,融合率分别为83.9%和88.9%,假关节发生率为0,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和移位.结论: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在腰椎后外侧植骨融合中应用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自体骨移植的补充,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接近自体骨,弥补了减压过程中自体骨的不足,避免再取髂骨.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