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一步法试剂的钩状效应分析

    作者:单桂秋;李秋生;肖韶英

    卫生部下发的<血站管理办法(暂行)>中规定,对献血者血液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质量标准是"HBV表面抗原(HBsAg)酶免疫吸附法(ELISA):阴性",但未要求用一步法还是二步法检测.目前,国内检测HBsAg绝大多数采用ELISA中的双抗体夹心双位点一步法.用该方法检测HBsAg,当标本中的HBsAg浓度过高时,会因钩状效应(Hook)现象出现假阴性,而造成漏检,增加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度,严重威胁输血安全.HBVe抗原(HBeAg)和HBV核心抗体(HBcAb)两项阳性时,大多数HBsAg都为阳性,但HBsAg阴性也可能存在漏检问题.为此,我们将对HBeAg和HBcAb两项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不同比例稀释后,再用一步法和二步法进行分别检测及比较,以探讨一步法试剂的HOOK在HBsAg检测的漏检情况和二步法的临床应用意义及价值.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梅毒抗体等的定量测定可作为抗病原疗效观察指标吗?

    作者:李金明

  • 应用Excel 2000管理软件作L-J质控图

    作者:陈家宝;李斌;陶静;周波

    在血液免疫检测工作中,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通常采用室内质量控制和参与室间质量评价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室内质量控制,可选择L-J质控图、免疫即刻法两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运用Excel2000计算机软件制作L-J质控图,对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进行质量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室内质量控制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测定准确度的影响

    作者:李金明;王露楠;徐锡霞;邓巍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血站筛检献血员血及临床诊断相关肝炎病毒感染的必检项目,为保证其测定的准确性,实验室均应采取适当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实验室并没有使用室内质控物进行严格的室内质控和对所用检测试剂的质检.为了解室内质控物的使用及检测试剂对HBsAg免疫测定准确性的影响,我们对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以下简称部中心)上述指标室间质量评价的医院和血站实验室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

  •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前S1抗原与前S1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小丹;任姗;于海滨;柳雅立;金怡;黄雁翔;马丽娜;陈新月

    目的 分析急性乙型肝炎(acute hepatitis B,AHB)患者前S1 抗原(PreS1Ag)和前S1 抗体(抗PreS1)与HBV DNA转阴、HBeAg 和HBsAg 转阴/血清学转换的关系,初步探讨PreS1Ag/抗PreS1 对AHB 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15 例AHB患者,动态抽取血清标本,检测PreS1Ag/抗PreS1、HBV DNA、HBeAg 和HBsAg.并采用Pearson 相关分析方法对PreS1Ag/抗PreS1 与HBV DNA 转阴、HBeAg 和HBsAg 转阴/血清学转换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HBV DNA 先转阴,随后是PreS1Ag、HBeAg 和HBsAg,平均时间依次为(2.50±1.07)、(3.00±2.61)、(3.17±1.59)、(6.87±5.89)周.②以出现临床症状后3 周为节点,如PreS1Ag 转阴则归为快转组,否则归为慢转组.快转组各指标转阴时间均较短,其中HBeAg、HBsAg 转阴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对15 例PreS1Ag、HBV DNA、HBeAg 和HBsAg 转阴时间分别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reS1Ag 分别与HBV DNA、HBsAg 转阴时间相关(P 均<0.05);HBV DNA 与HBeAg 转阴时间相关(P<0.05).结论 PreS1Ag/抗PreS1 是HBV DNA 清除后,先出现转阴/血清学转换的指标.PreS1Ag 消失早则预示HBsAg 转阴/血清学转换早,是病毒清除、疾病恢复的标志.PreS1Ag 转阴时间与HBsAg 转阴时间存在线性相关,通过早期观察到的PreS1Ag 转阴时间可以大致预测HBsAg 的转阴时间,为少数可能慢性化、须进行抗病毒治疗的AHB 患者提供一个免疫学观察指标.

  • HBsAg阴性/HBV DNA阳性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附8例报告

    作者:黄利华;谢志萍;童福易;黄祖瑚;蒋跃明;刘海肃

    目的 研究无锡地区HBV感染者HBsAg缺失与S基因变异的关系,探讨其形成机理.方法采用ABBOTT测定HBV M;套式PCR检测HBV DNA并作S基因序列分析;荧光定量法测定HBV DNA含量.结果 8例HBsAg缺失者S基因出现了变异,导致HBsAg肽63、82、89、90、91、101、115、154位氨基酸替换,且89、90位氨基酸为联合变异;该模式75%(6/8)系慢性肝炎病人,87.5%(7/8)未使用免疫制剂,其HBV DNA含量是低的,而血清抗-HBs中位数值达239.1mU/ml.结论 HBsAg缺失模式多为自然发生的变异,变异主要发生在a决定簇以外部分,可改变HBsAg的抗原性,使其不能被现行的试剂所检出,此外HBsAg阴性也与血液中HBV DNA含量低有关.

  •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BV复制及其癌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的研究

    作者:曲建慧;白文林;常秀娟;楼敏;刘泽;王春平;陈艳;杨永平

    目的 以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为对照,观察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的变化,以及HCC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探讨HBV导致HCC的可能机制.方法 HCC组89例,CHB组120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留取肝脏穿刺组织标本(HCC组织均带有癌旁肝硬化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组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CHB组(P<0.05);在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和HCC组织中HBsAg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51%和10%,HBcAg阳性率分别为78%、19%和3%,与CHB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相比,HCC组织中2种抗原表达均明显较低(P均<0.05).结论 在HBV慢性感染不同疾病阶段,血清HBV DNA水平和HBsAg/HBcAg在肝组织内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与CHB组相比,HCC组HBV DNA水平较低,HBsAg/HBcAg表达显著缺失,这可能与HCC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降低有关,但也不排除其他因素导致HBsAg/HBcAg表达抑制.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DNA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刘学恩;庄辉

    第一代乙型肝炎疫苗是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分离HBsAg颗粒,经灭活后制成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第二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为HBsAg基因重组疫苗,该疫苗可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中和抗体,但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用于预防,而不是用于治疗.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和开发第三代乙型肝炎疫苗,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疫苗(也称核酸疫苗),目的是既可用于预防,又可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乙型肝炎与肾移植

    作者:邹晋梅;赵连三

    我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约10%,而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力的降低且经常做血液透析,其HBV的感染率更高.HBsAg阳性患者应不应该进行肾移植?如何在HBsAg阳性人群中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肾移植?如何预防术后慢性肝病(CHD)的发生以及发生CHD的治疗问题.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性综述.

  • HBsAg定量与抗病毒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乐成;何长伦;汪茂荣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持续应答(sustained response,SR)的预测依然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临床问题.近年来认识到HBsAg定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SR预测因子,也是CHB抗病毒治疗终点理想的判断指标.本文全面介绍了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sAg水平的自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及其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分析

    作者:唐子淋;刘妍;刘佳梁;思兰兰;李乐;廖昊;邵金曼;徐东平;李进

    目的 分析HBsAg/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变异特点.方法 收集89例 HBsAg/HBsAb双阳性和148例HBsAg单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临床资料,提取患者血清HBV DNA,扩增患者HBV S基因并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 Lasergene MegAlign软件对主要亲水区已有文献报道的46个免疫逃逸相关位点及新增N-糖基化变异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ALT、TBIL、HBV DNA载量和HBeAg 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sAg/HBsAb 双阳性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1.46%,明显高于HBsAg单阳性患者的18.92%(P<0.05),其中sL110I/S、sT113N/S、sT131I/N/P和sS143L/M/T的变异检出率明显高于单阳性组;双阳性患者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单阳性患者(20.22% vs. 6.08%,P<0.05).双阳性患者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高于单阳性患者(7.87% vs. 2.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HBsAb双阳性患者比HBsAg单阳性患者的HBV S基因免疫逃逸相关变异种类更多,单位点和多位点联合变异检出率更高,并且新增N-糖基化变异检出率也更高,这些变异可能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HBsAb双阳性共存的驱动因素之一.

  • 输血前4项(HBsAg、抗HCV、抗HIV和抗TP)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岑柳仙

    我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要求,对术前、输血前的患者常规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在2004年全年中,我科共对23 086例患者进行输血前4项检查.

  • 1例HIV-1/HBV共感染复杂病例抗病毒治疗100周期间NK细胞、CD4+T细胞及相关指标的变化

    作者:金磊;常文仙;黄磊;李静;张纪元;王福生

    HBV合并HIV-1感染时,HIV-1感染会增加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炎、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的风险.本文对1例HIV-1/HBV共感染病例进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并随访100周,分析了ART对患者乙型肝炎相关病毒学及肝功能指标的影响,同时分析了NK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为临床防治免疫导致的HIV-1/HBV共感染患者肝脏损伤提供借鉴.

  • 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作者:魏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自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仍然高达9.51%[2].因为HBV是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所以,近几年发布的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指南>,欧洲肝病学会<乙型肝炎处理的共识>、亚太地区的<亚太慢性乙型肝炎共识,2005年更新>以及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临床上应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是o-干扰素类,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常规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后者主要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阿德福韦(adefovir dipivoxil,ADV),新近又批准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的上市.该文主要综述了近来ADV(贺维力)临床研究的结果.

  • HBsAg定量检测在慢性HBV感染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评价中的作用

    作者:董爱爱;赵洁;贾建伟;袁桂玉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和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 R15)在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代偿组、肝硬化失代偿组的水平,并研究3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观察95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按病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失代偿组和肝硬化代偿组3组.分别检测血清HBsAg、CHE、ICG R15,评价3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3组间HBsAg水平3.44 lgIU/mL±0.55lgIU/mL、3.14 lgIU/mL±0.39 lgIU/mL、2.76 lgIU/mL±0.55 lgIU/mL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肝硬化失代偿组CHE(6 631.37 U/L±1 907.18 U/L vs4 838.51U/,±2 134.35 U/L,P<0.05)、ICG R15(9.77%±5.57% vs 27.69%±13.30%,P<0.05)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各组间CHE和ICG R15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01、-0.625、-0.444,P<0.05;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HBsAg与CHE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9、0.407,P<0.05;肝硬化代偿组和失代偿组HBsAg与ICG R15呈负相关,r分别为-0.498、-0.757,P<0.05.结论:随着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进展,HBsAg、CHE水平逐渐降低,ICG R15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阶段HBsAg与ICG R15呈负相关,与CHE呈正相关,提示HBsAg可能与肝脏残余有效肝细胞量呈正比.且肝硬化阶段CHE和ICG R15呈负相关,因此一定程度上可通过HBsAg、CHE来反映肝硬化患者ICG R15水平.

  • β2糖蛋白Ⅰ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结合作用

    作者:何川;高普均;荆雪;吴扬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与β2糖蛋白Ⅰ(β2-GPI)结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125I标记rHBsAg和β2-GPI,通过液相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血浆中β2-GPI、大肠杆菌M15表达的rβ2-GPI与125I-HBsAg的结合常数(Ka).选取23例血清,其中CHB HBeAg阳性组9例.CHB HBeAg阴性组9例,正常对照组5例,测定其与125I-β2-GPI的结合率.结果:血浆β2-GPI组和rβ2-GPI组的Ka值分别为(2.795±1.846)×108 L/mol、(3.001±1.049)×108 L/mol.利用嵌套实验设计分析,两组来源不同的β2-GPI的结合常数(Ka1、Ka2)无统计学差异.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结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33.200%±11.960%vs 54.540%±9.990%.P<0.05).并发现HBeAg阳性组内的不同水平ALT的结合率有差异(42.392%±6.860%vs 21.720%±1.442%,P<0.05).结论:血浆中HBsAg与β2-GPI可能有较强的亲和力,β2-GPI的糖基化结构对二者结合作用无影响.HBeAg、ALT影响HBsAg与β2-GPI的结合.

  • 长期被核苷酸类似物完全抑制e抗原阴性CHB患者加用干扰素α-2b的疗效

    作者:范彩仙;李小芳;詹一飞;郑秋莹;冯倩;石香玉;李云静;谭华炳

    目的 观察长期被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NA)完全抑制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加用重组干扰素α-2b(recombinant interferon,rIFNα-2b)的疗效.方法 HBeAg阴性CHB患者和HBeAg阴转CHB患者(口服NA出现HBeAg转阴CHB患者)共计31例.随机被分为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治疗组加用rIFN α-2b 600万U肌注2次/wk,对照组继续口服NA治疗.观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转率、HBsAg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HBsAg阴转情况.治疗组发生HBsAg转换4例(4/16,25%),对照组无HBsAg转换病例;(2)HBsAg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组(1148.5 IU/mL±212.3 IU/mL)、对照组(1146.8 IU/mL±217.6 IU/mL),治疗后治疗组(621.8 IU/mL±282.1 IU/mL)、对照组(1113.6 IU/mL±213.2 IU/mL),治疗组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变化治疗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ALT均未见异常;(4)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流感样”症状发生率100%;治疗组有8例患者发生白细胞下降,经过处理均能完成治疗;对照组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长期被NA完全抑制HBeAg阴性CHB患者加用rIFN α-2b可以有效提高HBsAg阴转率,降低HBsAg滴度,值得推广使用.

  • 芹灵冲剂在2215细胞培养内对HBsAg,HBeAg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陈鸿雁;张敬珍;滕丽;陈鸿珊;蔡光明;刘东萍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转染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2215细胞培养中,观察芹灵冲剂(Qinling Chongji,QL)对细胞的毒性和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抑制效果.方法①2215细胞培养:将配制成细胞(1×105个/mL)接种细胞培养板,96孔板每孔0.2 mL,24孔板每孔1 mL,37℃50 mL/L CO2培养24 h,细胞长成单层后进行实验.②药物对细胞毒性试验:QL 12 g/L用培养液2倍稀释成6个浓度:8,4,2,1,0.5 g/L,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每浓度4孔,每4 d换同浓度药液,培养12 d,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毒性,设无药物细胞对照.③药物对HBsAg,HBeAg抑制试验:在无毒浓度以下2倍稀释试验药液,3个稀释度分别为4,2,1,0.5 g/L,每浓度3孔,37℃50mL/LCO2培养,每4 d收取培养液,换原浓度药液培养,将d8,d12收集的培养液同时测定HBsAg和HBeAg.④HBsAg和HBeAg测定:用固相放射免疫测定盒测定,方法见说明书,用γ-计数器测定每孔药液cpm值.结果 QL4 g/L加入细胞培养8 d和12 d,三批实验对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平均为8.7 g/L±0.3 g/L,大无毒浓度(TC0)为4 g/L在大无毒浓度(4 g/L)时对细胞分泌HBeAg平均抑制率(8 d)为51.1%±2%和(12 d)为65.0%±1.9%,半数有效剂量(IC50)平均(8 d)为3.1 g/L±0.8 g/L和(12 d)为9.1 g/L±0.9 g/L,与细胞对照比较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对细胞分泌HBsAg的平均抑制率(8 d)为55.0%±3.9%和(12 d)为61.4%±0.98%,半数有效剂量(IC50)平均(8 d)为3.0 g/L±0.8 g/L和(12 d)为1.7 g/L±0.2 g/L,与细胞对照比较,P值分别为<0.05和<0.01,差别有显著性.结论实验表明QL在2215细胞中培养12 d,大无毒浓度可明显抑制HBeAg和HBsAg的分泌.

  • 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相关性研究

    作者:顾小红;李奇芬;王宇明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DAg与HBsAg,HBcAg和HBV DNA表达及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及连续切片技术和原位杂交,检测了79例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DAg,HBsAg,HBcAg和HBVDNA表达,以52例乙型肝炎作对照.结果丁型肝炎HBsAg,HBcAg检出率为81%,71%,乙型肝炎为94%,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HDAg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其次是胞质表达,HBsAg以肝细胞浆表达为主,HDAg和HBsAg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呈一致性,两种抗原的表达程度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病理损害相关(P<0.01).HBcAg以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阳性细胞主要呈单个细胞或点状分布,且HBcAg阳性细胞明显少于HDAg阳性细胞.HDAg表达强度与HBV DNA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HDV感染会抑制HBV DNA复制或病毒抗原表达;在HDV致病机制中HDV的直接细胞毒性可能起主要作用,也有HBV的协同作用.

  • HBsAg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作者:李永生;江时森;黄浙勇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将89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大狭窄直径百分比)分为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BsAg阳性率.结果:89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HBsAg阳性者51例,占5.72%.其中冠心病患者635例,HBsAg阳性者38例,占5.98%;非冠心病患者组257例,HBsAg阳性者13例,占5.06%.2组HBsAg阳性检出率无统计学明显差异(P>0.05).HBsAg阳性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和冠心病临床类型之间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sAg阳性与冠心病非独立相关.结论:HBsAg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无相关性.

1040 条记录 7/52 页 « 12...45678910...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