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营养科质量管理的重点及指标确定

    作者:徐国利;李莉;李玉珍

    营养科作为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由于起步晚,人才缺、设备少,加之营养食堂与后勤的关系,肠外营养配制与药剂科的关系,以及行政归属上存在的医技科室与机关的关系,使之管理不规范、管理矛盾多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科学确定管理重点和指标,是突破管理瓶颈,解决主要矛盾,实现机关管理与科室管理、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需求牵引管理与目标导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目标,加速营养科的全面建设的一项有效管理措施.借鉴国内一些医院营养科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的实践,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 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研究

    作者:周鸣芳

    患者在胃肠道手术后,机体一般处于应激状态和高代谢状态,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的重要手段。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方法可以分为肠外营养支持治疗(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enteral nutrition, EN)两种。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临床应用广泛、效果较好,但也有缺陷性:若长期使用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肠粘膜萎缩及肠道细菌移位[1]。近年来,随着对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及应用的逐步深入,营养支持已由PN为主的营养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EN支持为主[2]的方式。

  • 1例重度脊柱畸形老年聋哑患者PICC送管困难的处理

    作者:范红菊

    恶性肿瘤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一般需要手术、化疗、放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 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一种将导管从周围静脉置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新生儿及老年人输液等领域[1-2]。正常人的脊柱从侧面看有颈前凸、胸后凸及腰前凸三个生理弧度。若用Cobb方法测量正常人的胸椎侧位X线片,其角度为20°~40°。一般认为Cobb角>55°时,则被认为是后凸畸形[3]。PICC虽然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但是常因送管不畅的因素导致送管困难的现象也不能忽视。我科于2012年7月30日收治了1例重度脊柱后凸畸形的老年聋哑肿瘤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 肠内营养治疗十二指肠外瘘的探讨

    作者:王孝东;沈正高;吴伯鹏

    对两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适宜时机的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支持,充分的引流能有效促进十二指肠瘘的愈合,减少患者住院费用.

  • ω-3不饱和脂肪酸乳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作者:刘立刚;方兴中;王岩;李晓凤

    目的:探讨ω-3不饱和脂肪酸乳剂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术后两组患者使用等氮、等热量的TPN支持,观察组添加ω-3不饱和脂肪酸乳剂.分别检测术前1天,术后第3天和第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TC)、以及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结果:不同检测时间的白细胞计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14,P=0.000);不同检测时间、不同分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时间和不同处理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412,P=0.021);不同检测时间、不同分组的降钙素原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时间和不同处理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731,P=0.027);两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感染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x2=1.047,P=0.306).结论:ω-3不饱和脂肪酸乳剂对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的患者明显抑制炎症,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痛苦.

  • 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彩琳;杨英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在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后的患者,术后早期开始实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观察患者有无恶心、腹胀、腹痛、腹泻、营养状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影响等。结果: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应用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后患者,排气恢复及排便时间短,住院时间短,平均住院费用及医药费低。结论:全胃切除空肠间置代胃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切实可行,胃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 上消化道手术后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作者:王艳;王小平;魏桂林;康爱玲;刘红;胡杰亮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手术后应用肠外营养(PN)和早期肠内营养(EEN)的效果分析和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32例上消化道术后病人按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EEN组和PN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相关营养指标变化、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住院费用;分析不同营养方式相关护理问题、护理风险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主要相关营养指标均有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及住院费用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EEN组建立静脉通道、静脉输液时间、导管护理量、潜在并发症均少于PN组;③导管相关并发症EEN组发生营养管堵塞2例、腹胀2例、腹泻2例;PN组发生中心静脉管堵塞2例、贴膜过敏1例、穿刺点渗液、渗血5例、局部皮肤破溃3例、感染1例.结论:上消化道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相对于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更加符合人体生理,有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减少了术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费用低廉,临床护理工作量少,易于维护,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普及.

  • 短肠综合征2例分析

    作者:朱需胜

    李××,男,28岁,2002年3月20日下午3时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来我院诊治,腹部X光片示小肠有多发气液平面,血wbc:12.1×109/L,诊断为肠梗阻,给予保守治疗后,腹痛、腹胀、呕吐加剧,有暗红色大便排出,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腹水,考虑肠坏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cm处有一粘连带压窄回肠肠管,致粘连带压窄处以上小肠及肠系膜扭转,距屈氏韧带70cm以下至回盲部肠管坏死,切除坏死肠管后,行空肠、回盲部端侧吻合术,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抗感染等治疗,7天后开始进流食后,患者出现腹泻,2~5次/天,大便排出量每天在2.5L以上,血总白蛋白由59g/L下降至50g/L,白蛋白由43g/L下降至32g/L,体重由62kg下降至48kg.

  • 完全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症病人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作者:石青军;杨正平

    危重症病人能量消耗大、营养状况差,我们对危重病人采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10天后患者的营养指标均明显升高,营养代谢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营养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 肠外营养支持在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石青军;杨正平

    18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均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营养指标明显改善,所有病人均短时间脱机成功.肠外营养支持能改善术后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患者带机时间.

  • 静点水溶性维生素粉针剂致I型过敏反应2例报告

    作者:黄金花

    患者,女,29岁,主诉:停经38+5周,要求入院待产.于2008年10月24日17时40分以"G6P1孕38+5周,巨大儿"收住.入院查体:T 36.8℃,P 88次/分,R 21次/分,BP 120mmHg/90mmHg,无阴道流血流液.于10月25日10时20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膜内剖宫产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根据医嘱给予抗感染、止血、促宫缩对症治疗,另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水溶性维生素粉针剂2支给予肠外营养,每日1次静点,患者无特殊不适,术后第4天,在静注水溶性维生素粉针剂15分钟后,患者自感双手掌瘙痒难忍,有红色小丘疹.立即停点剩余药液,重新更换输液袋,静点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C针3g+10%葡萄糖酸钙针20mL.30分钟后患者手掌瘙痒症状明显缓解,红色小丘疹消失.

  • 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作者:石青军

    目的:观察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术后即开始给予营养配制液行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20例,术后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复方氨基酸、30%脂肪乳分别静脉滴注.治疗后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第7天时前白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第14天时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而对照组仍处于负氮平衡;观察组治疗第14天时GC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志;白晶;马德强;黄允宁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7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联合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组(IEPN,n=25)、联合早期普通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EPN,n=25)、全肠外营养组(PN,n=25)。 IEPN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起给予免疫肠内营养(瑞能,400 mL)和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至第8天,EP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瑞素,500 mL)和肠外营养(卡文,1440 mL),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卡文,1920 mL)。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 ALB、PA、TP)、免疫指标( CD3、CD4、CD8、IgA、IgM、IgG)和炎症指标( 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8天,3组ALB、PA、T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Ig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PN组IgA、CD3显著高于EPN组和PN组(P<0.05),IEPN组患者CD4/CD8显著高于EPN组和PN组(P<0.05),IgG、CD4显著高于PN组(P<0.05),CD8显著低于EPN组和PN组(P<0.05);3组C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PN组C3显著高于PN组(P<0.05),CRP显著低于PN组(P<0.05);IE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PN组(P<0.05),3组均无吻合口瘘的发生。结论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早期肠内免疫营养与肠外营养能维持营养状态,可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志;马德强;赵娟;李旭照;黄允宁;白晶;张明亮;马海雁;卢林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组(EPN,n=30)和肠外营养组(PN,n=30).EPN组患者于术后第1天起肠内给予瑞素(500 mL),肠外给予卡文(1 440 mL);PN组术后第1天起给予卡文(1 920 mL).所有患者均于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8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补体C3、C4浓度,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EPN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得更早,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术后第8天,EPN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IgM与PN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IgA、C3、C4升高明显,接近或超过术前水平;CRP水平明显下降,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 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的支持效果

    作者:蔡青山;朴文花;马德强;张恒辉;王炜

    目的 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对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的支持效果.方法 将4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EN组(n=20)与PN组(n=20).EEN组患者,术后24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液瑞素;PN组患者,术后24h开始经锁骨下静脉给予肠外营养,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均为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8d晨起静脉采血检测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和体液免疫指标(IgA、IgM、IgG),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即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相关费用等.结果 EEN组患者术后IgA恢复程度显著高于PN组(P<0.05),并且肠功能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相关费用低.结论 EEN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营养补给方法,而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4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2例,实验组在伤后24h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先行肠外营养支持,待伤后6-8d后再逐步过渡到肠内,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血生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通过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能较快纠正负氮平衡,营养状况改善明显,消化道出血及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重度颅脑损伤早期施行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琦三;王海江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30 例,于术后24 h 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 30 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天和第8天检测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及细胞免疫指标CD3+ 、CD4+ 、CD8+ 、CD4+ /CD8+.结果:术后第1 天两组病人IgA、IgG、IgM、CD3+ 、CD4+ 、CD4+/CD8+比值均较术前有所下降,而术后第8 天IgA、IgG、IgM、CD3+、CD4+、CD8+、CD4+/CD8+ 等免疫指标迅速恢复,与完全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病人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功能,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琦三;王海江;陈鹏;尹东;杨新辉

    目的:探讨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机体营养状况和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胃癌根治性手术病人60 例,随机分为两组:早期肠内营养组 30 例,于术后24 h 应用瑞素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共实施7 d;肠外营养组 30 例,术后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两组病人分别于手术前1 d、术后第1 、8 天检测营养指标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和前清蛋白(PA),并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转铁蛋白和前清蛋白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或0.01),经过一段时期的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肠内营养的营养恢复作用与肠外营养相比无明显差异.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两组病人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 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时机探讨

    作者:李倩;韩丁;姚俊英;范旻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恰当时机。方法选择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成 A、B、C 组3组,每组50例,分别于手术后12 h 开始肠外营养(PN)支持,术后24、36、48 h 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其中 A 组、B 组为试验组,C 组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的营养恢复状况及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2 w BMI 较术前变化不大,TSF、PA、ALB、HB、TLC有明显改善,与术前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C 组相比,A 组、B 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提前(P <0.05),A 组和 B 组腹泻人数明显增加(P <0.05),3组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癌术后12 h 可以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但是过早肠内营养支持腹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视病情推后肠内营养支持时间,更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 生理盐水与肠外营养液同时匀速输注预防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蒋琳;徐新新;杨宇莹;白双;曹静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肠外营养液与生理盐水同时匀速输注预防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室2014年1-12月行静脉滴注肠外营养液的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单独肠外营养及生理盐水与肠外营养同时匀速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病变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时间为(2.56±0.71)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96±0.65)d (t =2.899,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输注肠外营养液后血浆白蛋白和淋巴细胞总数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单静脉双通道,生理盐水与肠外营养液同时匀速输注的方法简单、方便、有效,可显著降低静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给临床护理带来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552 条记录 118/128 页 « 12...115116117118119120121...1271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