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徐娜;左淑波;张雪莹

    目的:观察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治疗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该组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80名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DOLP与LAS2L2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施行CHOP治疗方案。患者于治疗前采取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两种方法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60例(66.70%),部分缓解25例(27.8%),有效率94.5%;对照组完全缓解40例(44.44%),部分缓解15例(16.67%),总有效率61.11%。结论采用DOLP与LAS2L2联合的方法对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进行治疗,肿瘤明显变小,治疗效果明显。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研究

    作者:

    目的 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LBL/ALL)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行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 回顾性研究153例LBL/AL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临床和随访结果,对其预后与免疫表型、Ann Arbor分期、纵隔肿块、骨髓受累、肝脾肿大、Ki-67指数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多因素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TdT和CIY99阳性率分别为79.1%(121/153例)和96.3%(131/136例).按免疫表型分为T-、B-LBI/ALL及未定类.(1)T-LBL/ALL占69.3%(106/153例),男75例,女31例,中位年龄17.5(2~68)岁,92例(86.8%)表现为外周淋巴结肿大,其中59例(55.7%)伴有纵隔肿块,91例(85.8%)为Ⅲ~进展期.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36.1%和8.1%,年龄大于25岁(P=0.049)、Ⅲ~Ⅳ期(P=0.001)是T-LBL/ALL预后不良的指征.(2)B-LBL/ALL占19.O%(29/153例),男18例,女11例,中位年龄14岁(9个月~75岁),17例(58.6%)表现为外周淋巴结肿大,其中13例(44.8%)有骨髓或外周血受累,5例(17.2%)伴有纵隔病变,21例病变处于Ⅲ~Ⅳ期.1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3.3%和36.7%.(3)未定类组为11.7%(18/153例),所检抗体如CD3ε/CD3、CD45RO、CD79a、CD20、髓过氧化物酶(MPO)、CD5、CD56、cyclin D1、CK、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A(CgA)和突触素(Syn)均阴性.男13例,女5例,中位年龄15.5(4~53)岁,原发淋巴结病变15例(83.3%),7例(38.9%)有纵隔病变.(4)与B-LBL/ALL比较,T-LBI/ALL患者伴有纵隔肿块较为常见(P=0.0003),中位生存期短[分别为(15.0±7.0)个月和(6.0±1.1)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结论 TdT与CD99是前驱淋巴细胞重要的特异性标志物;T-LBL/ALL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常伴有纵隔占位及浅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B-LBL/ALL易累及骨髓或外周血;T-LBL/ALL预后较差,年龄和临床分期是影响T-LBL/ALL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参数.

  •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病理研究

    作者:于兵;杜金荣;谢建兰;于冉;郑晓丹;朱红;周小鸽

    目的 分析和总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对T-LBL/AL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128例T-LBL/ALL进行了分析.结果 男94例,女34例.男女比2.8:1.年龄4-88岁,平均27岁,中位年龄22岁.58例病变累及淋巴结,27例累及淋巴结外,43例淋巴结内外均有累及.其中73.3%(74/101)累及颈部淋巴结,42.6%(43/101)累及纵隔.病变以弥漫为主,少数呈结节状.多数病例的瘤细胞为中小细胞,少数瘤细胞较大.瘤细胞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94.5%,121/128)、CD34(49.0%,48/98)、CD3(72.2%,78/108)、CD7(96.3%,104/108)、CD43(88.9%,56/63)、CD79a(7.1%,5/70)、CD10(32.9%,25/76)、CD99(96.7%,58/60)、Pax-5(4.4%,4/91);128例髓过氧化物酶(MPO)均为阴性.共随访51例(39.8%),随访时间1~53个月.总体存活率68.6%;总体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不同年龄组中CD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的病例CD3阳性率显著降低.CD10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5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4例有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 T-LBL/ALL主要发生于青少年,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病例的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弥漫分布,但是也应注意到少数病例细胞较大,或结节状生长.免疫组织化学CD7、Pax-5、TdT、CD34、Ki-67五项抗体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大多数病例确诊.对极少数病例可辅以TCR基因重排检测.

  •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及其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作者:潘云;李甘地;刘卫平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ymphoblastic lymphoma,LBL)是一类少见的,来源于不成熟前体淋巴细胞的高侵袭性肿瘤,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s,NHL)的2%~8.5%[1,2],被列入Rappaport 分类的分化不良淋巴细胞淋巴瘤,Lukes 和Collins 分类的曲形核T细胞淋巴瘤,Sternberg肉瘤.随着对淋巴瘤以及急性白血病的进一步认识,发现LBL和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一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共同界定的同一肿瘤实体[3],这些特征包括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型、细胞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和预后,因此2001年版WHO分类[4],以REAL分型为参考将LBL和ALL均列入前体B/T细胞中,命名为前体B/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或前体B/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当骨髓中肿瘤性淋巴母细胞数超过25%为白血病;而少于25%为淋巴瘤.LBL/ALL根据细胞起源不同主要分为T、B细胞,LBL 表达T细胞表型的占大多数,约为80%以上,不到20%表达B细胞或其他罕见表型.本文从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型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分别对T、B-LBL/ALL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EB病毒转化B淋巴细胞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郝友华;叶笛;吴雄文;余刚;杨东亮

    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膜上有EB病毒(EBV)受体,在体外可被EBV转化为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LCL具有永生性,能在体外长期传代生长,且能保持较稳定的遗传学性状.因而LCL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如进行基因组遗传物质结构的分析,某些细胞生物学性状的检测等.目前建立LCL的方法主要有环孢霉素A法、微量全血法及冻存全血法.但微量全血法和冻存全血法因具有操作简单,所需标本量少的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我们就影响微量全血法转化效果的因素作了初步探讨.

  • 原发于胸膜的小儿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李兰;李敏

    1病例报告男,8岁.因咳嗽、气促、发热1个月余,于2002-12-06入院,入院前1个月余,患儿开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在当地医院先后多种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患儿仍持续发热、咳嗽、气促,逐渐加重.立即转入我院治疗.查体:t38.3℃,R35次/min,HR120次/min,气促,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左移,右侧胸廓饱满,叩浊未闻及呼吸音,左侧呼吸音粗,心(一),肝脾不大,NS(一).

  • 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作者:金玲;张蕊;黄爽;杨菁;段彦龙;张永红

    目的 分析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112例LBL住院患儿中,男74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9∶1,中位发病年龄7.0岁.T细胞型LBL(T-LBL) 73例,B细胞型LBL(B-LBL)39例.临床Ⅱ期6例,Ⅲ期25例,Ⅳ期8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BCH-LBL-2003方案化疗.结果 全组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1~90个月),在诱导缓解33 d和化疗3个月进行评估,骨髓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96.4%和100%;瘤灶的CR率分别为77.7%和94.5%,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22.3%和5.5%,总有效率为100%.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89.1%,5年总生存率为87.0%;3年无病生存率(EFS)为85.4%,5年EFS为83.3%.全组复发11例,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复发3例,骨髓复发4例,原发肿瘤部位复发3例,颈部淋巴结+骨髓复发1例.死亡11例,其中感染相关死亡3例,复发后进展死亡8例.化疗期间所有患者出现Ⅲ~Ⅳ级骨髓抑制.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结束时未达CR、巨大瘤块、T细胞型和病程<30d为LBL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儿童LBL为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CH-LBL-2003方案的化疗疗效良好,化疗相关的毒副反应可耐受.诱导结束时未达CR、巨大瘤块、T细胞型和病程<30d的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应在早期给予更有效的治疗.

  • 辉瑞公司公布其奥英妥珠单抗-卡奇霉素治疗淋巴母细胞白血病的Ⅲ期临床试验资料

    作者:

    辉瑞公司公布其奥英妥珠单抗-卡奇霉素(inotuzumab-ozogamicin)治疗326名复发与难治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CD22阳性患者Ⅲ期临床试验资料,这是一项开放、随机研究,评价其相对于标准化疗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显示血液学完全缓解,无病情加重,存活改善。该复方是抗体-药物偶联物,单抗靶向恶性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2抗原,通过内化,在细胞内释放卡奇霉素摧毁细胞。此次Ⅲ期临床试验的独立主终点是完全有效反应,有或无血液学缓解及总存活时间。试验达到首个主终点:完全有效反应,复方组为80.7%,化疗组为29.4%(P<0.01);两组平均无病情加重存活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8个月(P<0.01)。第2个主终点:两组总存活时间分别为7.7个月和6.7个月,2年期总存活率分别为23%和10%。两组小疾病残留有效反应持续时间分别为4.6个月(占78.4%)和3.1个月(占28.1%)。两组各有41%和11%进行了干细胞移植(P<0.01)。常见不良反应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恶心、头痛和发热。此外,两组分别有11%和1%出现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 新型抗白血病和淋巴瘤药奈拉滨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作者:黄建权;傅得兴;胡欣;张君仁

    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和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T-LBL)是两种恶化速度非常快的疾病,它们严重影响着机体的造血功能.美国每年大约有1600名成人和儿童被诊断患有T-ALL或T-LBL,其中有一部分对现有疗法不敏感.此外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都会复发或出现病情恶化.因此,此类疾病很难治愈,目前也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

  • 酶处理红细胞检测白血病致抗体减弱血型定型1例报告

    作者:张烨;刘亚庆;庄光艳;张磊

    患者男,35岁,临床诊断为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无输血史.因鉴定ABO血型时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送我室进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采用试管法做ABO血型正反定型,菠萝酶处理试剂红细胞[1]前后患者ABO正反定型结果见表1.

  • 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首发症状的小儿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一例

    作者:李雪峰;李早荣;吴遥遥

    患儿男,3岁,主因"发热、关节痛待查"而于2010年6月27日入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治疗,入院3个月前患儿反复发热伴关节疼痛,体温升高时关节疼痛明显,体温降至正常时疼痛随之缓解,呈游走性疼痛,疼痛时活动受限,疼痛缓解后可自由活动,无明显红肿.

  • 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施薇;石远凯;何小慧;周生余;董梅;张长弓;杨建良;刘鹏;秦燕;杨晟;桂琳

    目的 常规化疗方案治疗高度侵袭性的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效果不佳,该研究评价了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国人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使用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的20例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结果,对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评价.结果 截至2009年5月,中位随访17(4~36)个月.20例患者共完成62周期A方案,29周期B方案化疗.共17例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88.2%,7例达完全缓解(CR)(41.2%).15例患者采用改良Hyper-CVAD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75.0%),一线治疗的有效率为100.0%,CR率为50.0%(7/14).解救治疗的有效率为33%,没有患者达到CR.晚期病变、合并结外受侵是影响Hyper-CVAD方案取得CR的不利因素(P<0.05).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Ⅲ~Ⅳ度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0%、75.0%和40.0%.全组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改良Hyper-CVAD方案治疗中国前体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较好,毒性反应在可接受范围内.

  •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作者:李卓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形态与生化特性变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增生繁殖,后演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特性的球蛋白,其分子量很大,含有1000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均由其共同抗原的两个相同的轻链(L链)和具有特异性抗原的两个不同的重链(H链)组成.

  • 96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潘云;刘卫平;李金范;张文燕;李俸媛;陆晓茜;李丹;李甘地

    目的探讨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对96例LBL作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患者中位年龄16(4~72)岁.男69例,女27例.结果原发于淋巴结者73例,其中伴纵隔肿物31例;骨髓侵犯15例.临床Ⅲ~Ⅳ期73例,中位生存期5.5(2~120)个月.TdT阳性率为75.0%(72例),CD99阳性率为92.7%(89例).肿瘤为T细胞标志者78例,B细胞标志18例.小于30岁年龄组T细胞标志占82.1%(64例),伴纵隔肿块者T细胞标志占93.6%(29例).T-LBL、临床Ⅲ~Ⅳ期、Ki-67增殖指数<80%以及非化疗组预后较差(P<0.01).结论青少年男性,临床上出现纵隔占位伴浅表或多处淋巴结肿大应考虑LBL可能;TdT阴性不能排除LBL诊断;T-LBL多见;临床分期、免疫表型、Ki-67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及时有效的化疗是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 43例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作者:鲁云;李倩;邹德慧;赵耀中;齐军元;徐燕;邱录贵

    目的 了解我国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案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对43例LBL患者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①LBL患者中多数发病年龄较轻(中位年龄21岁),以男性为主,其中T-LBL患者的纵隔巨大肿块的发生率为63.0%;②37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1.1%,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67.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样治疗方案组和非霍奇金淋岂瘤(NHL)样治疗方案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和68.4%,CR率分别为83.3%和52.6%;③11例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其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长于ALL样治疗方案组(P值分别为0.018和0.025)和NHL样治疗方案组(P值分别为0.016和0.011).NHL样治疗方案组、ALL样治疗方案组、HSCT组的预期3年OS率分别为(14.4±9.4)%、(20.2±12.7)%和(79.5±13.1)%.结论 ①LBL常发生于年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初诊时外周血较少受累;与B-LBL相比,T-LBL常有纵隔肿块发生及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浆膜腔积液.②对于高度侵袭性的LBL,应当给予强烈的ALL样治疗方案治疗,在CR1期行HSCT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中HOX11L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云;李甘地;刘卫平;周桥;张文燕

    目的探讨在石蜡包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ymphoblastic lymphoma,T-LBL)组织中检测目的基因HOX11L2表达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方法,对54例T-LBL石蜡包埋标本进行HOX11L2mRNA检测.结果54例中有7例(13.0%)检测到HOX11L2mRNA表达.被检出的7例均为儿童青少年,中位年龄9(5~15)岁,均有前纵隔占位病变,其中5例Ki67增值指数(PI)≥80%,2例病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HOX11L2表达组与未表达组在发病年龄、Ki67 PI及有无纵隔肿块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未表达组相比,HOX11L2表达组的生存期较短(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5和7.0个月),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初诊时临床分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骨髓受累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RT-PCR或RQ-PCR方法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可行的.HOX11L2mRNA表达高发于儿童,可能与部分儿童T-LBL的发生以及预后不良有关.

  • 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正常人淋巴母细胞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作者:肖瑶;杨剑;高娴;秦阳华;孙顶;韩玲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正常人淋巴母细胞AHH-1的基因差异表达,探讨生物学效应的差异.方法 60Coγ射线照射AHH-1,用人cDNA芯片检测照射后8h AHH-1细胞和正常细胞mRNA表达,将芯片分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判别比较,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数据分析筛选后,仅与2.0 Gy照射关系密切的差异表达基因23个;仅在0.5 Gy照射中变化的基因5个;2.0Gy与0.5 Gy两组比较变化一致的基因有5个.结论 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AHH-1诱导明显的基因差异表达,其中部分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辐射生物效应发生的关键因素.

  • 狼疮性肾炎的治疗进展(下)

    作者:叶任高;孙雪峰

    2.2免疫抑制剂2.2.1环磷酰胺(CTX)CTX经肝脏代谢生成的4-羟基环磷酰胺和磷酰胺氮芥烷化细胞DNA,干扰DNA的合成和功能,抑制细胞分裂、增殖.CTX可选择性地杀伤抗原敏感性小淋巴细胞,阻止其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杀伤骨髓中增殖的前淋巴细胞.CTX对B淋巴细胞作用强于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对Ts细胞作用强于对Tc细胞的作用.

  • 右乳腺腺泡状横纹肌肉瘤1例

    作者:张毓文;阎平;马占花

    1 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发现右乳房包块2月余,于2005年4月3日入院.查体:病人一般情况好,腋窝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扪及.外科所见,乳房皮肤无桔皮样改变,乳头无抬举及内陷,右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一约5 cm×4 cm大小的肿物,质硬,活动差,轻度压痛.行肿物切除.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病理检查:肿物一个,椭圆形,表面不光滑,灰白色,大小6 cm×5 cm×4cm.切面呈灰白色,质脆,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光镜下:肿瘤由几乎一致的小圆形细胞构成,胞浆内富有嗜酸性颗粒,核染色深,呈颗粒状或块状,较似淋巴母细胞.亦可见一些长带状的横纹肌母细胞,有明显的腺泡状结构.

  • 树突状细胞与永生化EBV转化B淋巴细胞对抗原提呈作用的比较分析

    作者:李用国;罗云萍;梁增伟;蔡大川;兰英华;任红

    树突状细胞是抗原提呈功能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显著特征是刺激初始性淋巴细胞增殖,而EBV转化B淋巴母细胞是提呈作用较B细胞强的永生化细胞,可通过对自体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以及负载抗原后刺激活性的变化,来比较这两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比较了二者对肝癌抗原的提呈作用.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