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颞骨岩骨胆脂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选择

    作者:马芙蓉

    1解剖及概念岩部是指颞骨岩骨内位于内耳和斜坡之间的部分.前部较大,延伸于耳蜗,是病变常侵及的部位,包含颈内动脉管的水平部、破裂孔的纤维软骨组织、骨髓和气房.后部相对小,位于内听道和半规管之间,主要由耳囊来源的坚硬骨质组成,也可包含一些房气,病变较少侵犯,临床意义不大.岩尖气化程度与骨髓含量呈反比,气化好与气化差的比率为1:3.偶尔有气化程度较大的个体,内耳和颈内动脉完全被气房包绕.

  • 天旋地转的内耳性眩晕

    作者:金旭

    内耳性眩晕又称耳性眩晕,也叫美尼尔氏病,病变发生在内耳.1861年该病由法国医生美尼尔首次发现,后来用他的名字命名,以此纪念这位学者.谈到内耳性眩晕,首先要了解一下人体内耳的膜迷路.膜迷路可以称之为内耳的心脏,它是内衬在骨迷路中的一层膜,由于它的形状弯曲盘旋如同迷宫,又因为它的包膜薄而娇嫩,所以得名为膜迷路.内耳的重要神经都集中在膜迷路中,其中包括维持人体平衡的半规管和前庭神经,以及感受听觉的耳蜗管.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有淋巴液填充,淋巴液对膜迷路起着保护和缓冲压力的作用,但是淋巴液不能过多,一旦增多就会对膜迷路产生压迫,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内耳性眩晕就是内耳膜迷路积液后发生的一种疾患.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作者:刘顺杰

    目的 观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并探讨其与颈性眩晕的鉴别要点.方法 选择100例BPPV患者,其中后上半规管性患者60例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复位法水平半规管性患者40例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2周后复查,痊愈95例,改善3例,无效2例.近期治愈率为95%,有效率为98%.对于改善及无效的患者行颈椎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不稳.结论 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是一种快捷、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BPPV的方法.但对于中老年人,有颈部外伤史、长期伏案工作者、尤其伴有颈部疼痛和耳部症状者,应与颈性眩晕相鉴别.

  • 经颞骨岩部-幕上下联合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张新中;文小军;郝建忠;于春江

    经颞骨岩部-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病变较传统的入路有诸多优点而被众多学者所采用,并取得良好疗效[1~3].但由于该入路要求广泛地磨去岩锥的骨质结构,而岩锥又是颅骨为复杂的部位之一,容纳有Ⅶ,Ⅷ脑神经、前庭及半规管等重要结构,故制约了临床医师的手术操作.为此,笔者进行了与颞骨岩部入路相关部位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旨在为临床术式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显微解剖学标志和数据,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 反复检查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意义

    作者:蔡玉兵

    目的 探讨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VVP)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BVVP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多次检查确诊患者与总体的临床特点.结果 118例患者中,17例(14.4%)患者需要进行2次以上的变位试验,或者是再次就诊时诱发出的典型眼震,其中有10例初诊时确诊.多次检查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发病原因及复位治疗次数等资料与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复检查患者中水平半规管BPPV比例为47.1%,显著高于总体的22.9%(P<0.05);8例患者再次检查时潜伏期变短.结论 反复检查可以提高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效率,可能与眼震潜伏期变短有关.

  • 老年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误诊及诊治分析

    作者:胡鹏飞;唐灵涛;李英毅;张坤西;刘亚林

    目的:探讨老年人良性位置性眩晕(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 BPPV )的误诊及诊治情况。方法收集门诊或住院104例明确诊断为BPPV病例,对其误诊、分型、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4例中23例误诊为后组循环缺血,误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例,误诊为前庭神经元炎6例,误诊为颈椎病5例,误诊为高血压病4例。其中确诊为后半规管BPPV(PC-BPPV)91例,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9例,混合性BPPV(C-BPPV)4例。104例经诊断明确后通过手法复位及辅助药物治疗后104例患者症状消失,疗效肯定,并且1年内无复发。结论对发作性、短暂性,尤其头位变化诱发的眩晕患者,尽早行Dix-Hallpike试验、滚转试验,以便早期诊断,早治疗,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费用。

  • 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

    作者:林金鱼;阮淑萍

    目的 探讨改良Epley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明确诊断为BPPV的患者行改良Epley手法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经1次改良Epley手法治疗后,40例BPPV患者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为83.3%;2例经2次改良Epley手法治疗,1例经3次治疗后症状消失,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9.6%.经随访,5例复发,复发率为10.4%,复发者再行改良Epley手法治疗仍有效.结论 改良Epley手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凡明确诊断为BPPV者均应给予改良Epley手法治疗.

  • Epley 管石复位法和 Semont 管石解脱法及其联合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比较研究

    作者:汪静波;陈君;朱翌;金兰兰

    目的:探讨 Epley 管石复位法、Semont 管石解脱法及其联合治疗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确诊为单侧PC-BPPV患者1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 Epley 治疗组(52例)、Semont 治疗组(50例)、联合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各组患者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作为基线治疗,对照组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Epley 治疗组采用 Epley 管石复位法,Semont 治疗组采用 Semont 管石解脱法,联合治疗组患者先行 Semont 管石解脱法,再行 Epley 管石复位法。患者于治疗1周和1个月后复诊,评价疗效。治疗6个月时进行电话随访,询问症状复发情况。结果各组PC-BPPV患者治疗1周及1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 Epley 治疗组、Semont 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各组管结石症患者治疗1周和1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 Epley 治疗组、Semont 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管结石症患者治疗1周及1个月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各组嵴顶结石症患者治疗1周和1个月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个月后随访发现,各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pley 管石复位法、Semont 管石解脱法及联合治疗手法可有效治疗管结石症的PC-BPPV患者。

  • 外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假性自发性眼震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邹文琴;陈光辉

    目的:探讨外侧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LC-BPPV)患者假性自发性眼震( PSN)的临床特点,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13年8月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LC-BPPV患者19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冷热试验和红外线视频眼动记录仪观察自发性眼震结果,将患者分为PSN组(34例)和非PSN组(165例)。患者均采用Barbecue翻滚试验治疗。结果两组性别、LC-BPPV类型、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eotropic型和apogeotropic型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患侧耳和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geotropic 型和apogeotropic型治疗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N组患者21例PSN方向与Barbecue翻滚试验卧位方向一致,症状持续时间和治疗时间分别为7.6(1.7)d和8.1(2.1)d,7例PSN方向与Barbecue翻滚试验卧位方向不一致,症状持续时间和治疗时间分别为11.7(2.2)d和12.2(1.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3.718,P=0.421;Z=3.542,P=0.52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PSN进入回归方程,是影响治疗时间的因素( P﹤0.05)。结论单侧前庭无病变的 LC -BPPV患者在坐位时亦可出现自发性眼震,PSN的发生提示LC-BPPV患者需更长的治疗时间。

  • 认识耳石症

    作者:张冀萍

    新统计表明耳石症是引发眩晕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因眩晕、头晕而就诊病人总数的1/3以上.[定义]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眩晕,眩晕的时间一般较短.这种症状的出现常与位置变化有关,故现阵发,这就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视频眼震图分析

    作者:张姝娟;刘彩云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图(VNG )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61例BPPV患者的VNG资料,分析总结各型BPPV在Dix Hal pike和滚转试验中VNG上的眼震特点。结果61例BPPV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PSC BPPV)36例(59.0%),水平半规管 BPPV(HSC BPPV)14例(23.0%),前半规管 BPPV(ASC BPPV )1例(1.6%),混合型 BPPV10例(16.4%)。VNG上显示 PSC和 ASC管石症 Dix Hal pike 悬头位垂直相眼震分别向上、向下,水平相眼震均向同侧,回到坐位时眼震反向。HSC BPPV 滚转试验向两侧转头均可诱发出眼震,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同时,可判断为 HSC管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强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眼震与转头方向相反时,则为 HSC嵴顶结石症,以能够诱发较弱眼震的转头侧为患侧。结论VNG 能够客观地记录BPPV 患者的眼震情况,准确判断耳石所在的半规管,并且保存了眼震数据资料,为BPPV 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08例诊治体会

    作者:赵爱社;任丽琴;武学勤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30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男108例,女200例,年龄17~81岁,平均(56.5±12.0)岁,病程1 h ~3月。潜伏期0~15 s。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糖尿病、外伤患者多。所有病例中后半规管者多,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及其他混合型少见。治疗以复位治疗结合辅助调控危险因素、改善微循环疗效佳,复发率低。3个月随访,痊愈率9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依赖病史和其临床特征。BPPV 病因多数不明,有不少有病因或诱因,去除病因、诱因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需要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性。准确定位,熟练掌握各型 BPPV 复位方法、技巧是复位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耳石
  • 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2例临床分析

    作者:郑恒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及眼震,又称为变位性眩晕,是耳源性眩晕中较常见的一种,发病率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半规管耳石复位法,由于其具有简单易行经济及无创等特点为许多临床医师和病人所接受.我院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应用手法复位治疗122例BPPV患者,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肺支气管树全貌金属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

    作者:黎宪;王顺;何尚仁

    在人体解剖学的标本制作中,曾经成功地灌铸过脑室、三半规管和肾盂等标本.本文将探讨肺支气管树金属铸型标本的制作方法.选取肺、气管、支气管树制作合金铸型标本,选择经防腐固定良好的成人肺脏.切除心脏后除掉肺内的残留血液,并在流水中冲洗24 h.然后将全肺的水分挤压干净,置于室温下4~6 h,使支气管内无水分为宜.

  • 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配合及护理

    作者:蒋珍珍;杨亚娟;赵金娣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在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占周围性眩晕的17%~20%[1,2].由于半规管与椭圆囊的解剖关系,脱落的耳石易进入后半规管(PC),其次为水平半规管(HC).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在神经内科就诊.对该病采取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常见的复位方法主要有颗粒复位手法[3~5],但也有报道采用Semont方法[2,6]也可使患者症状缓解.我科采用Semont方法治疗40例PC-BPPV患者,现报道如下.

  • Epley耳石复位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后半规管EPPV的疗效观察

    作者:籍玉红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起病急骤,与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持续时间一般为数秒至数10s,是中老年人眩晕常见的原因,其中后半规管BPPV占90.1%.但此症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甚至"椎动脉供血不足",有86%的BPPV日常生活受到影响,但只有8%的BPPV得到有效的治疗[1].为此我们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并分析其疗效.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潘安枝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和耳石复位法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7例BPPV患者临床资料及耳石复位治疗的疗效.结果:本组17例,应用Epley、semont、Barbecue三种复位手法对患者进行耳石复位治疗,在2周内痊愈,改善15例,有效率81.2%.结论:耳石复位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管石复位对129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可峰;韦涛;于华山;马铁中

    目的:通过对BPPV患者行营石复位,探讨管石复位对BPPV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认属于BPPV的129例患者,行Dix-Hallpike检查确定靶侧半规管,行营石复位,分析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的疗效.结果:129例BPPV患者,经Dix-Hallpike变位性试验,确认靶侧半规管,经管石复位法治疗后,按照BPPV完全治愈标准,治愈112例;17例眩晕稍微好转,经影像学和其他专科检查:11例患者患有颈部椎管狭窄,6例患者伴有后循环缺血;转入相关兄弟科室进一步治疗.结论:管石复位对BPPV患者有明显疗效,对那些没有明显禁忌症的BPPV患者,及时行管石手法复位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疗效明显.

    关键词: 半规管 眩晕 耳石
  • 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

    作者:王玉琳;秦旭旭;刘佳;张凯宇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经Epley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疗效.方法:82例一次性Epley法复位成功的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予针刺晕听穴、太阳穴、风池穴为主,1次/天,6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在成功手法复位后不予任何额外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治疗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DHI评分在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针刺可有效缩短后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Epley法残余头晕的持续时间并显著改善患者残余头晕的严重程度.

  •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

    作者:张建华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疗效和护理要点.方法 采用耳石复位法对145例BPPV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 治疗1周后有效率82.1%;3个月后有效率90.3%.结论 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疗效肯定,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头位护理及康复指导非常重要.

310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