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作者:刘宏建;王广科;马崧;黄玮;谢伟民

    目的 探讨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traumat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t-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所诊治的17例t-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并与同时间段治疗的43例特发性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患者年龄(36.5±12.9)岁,t-BPPV组(52.5±9.6)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 0.05);t-BPV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半规管受累率为7/17 (41.2%),高于i-BPV组5/4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P<0.01).17例t-BPPV患者中有4例双侧半规管发病,发生率为23.5%;43例i-BPPV患者中有2例双侧半规管发病,发生率为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 0.05).t-BPPV中首次复位成功率为61.5% (14/26),i-BPPV为87.5% (4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P< 0.001).t-BPPV组复发率47.1% (8/17),i-BPPV组为20.9% (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04,P< 0.001).两组患者眩晕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多个、多侧半规管受累率较高;首次复位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 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及原因分析

    作者:吴照红;周雪芳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疗效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6年12月3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156例,施行Epley复位手法;B组144例,施行Semont管石解脱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并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 B组患者首次疗效、1周疗效及1个月疗效均明显好于A组(χ2=4.371、5.294及4.542,P均<0.05);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BPPV复发率均较高.

  • 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短期疗效研究

    作者:李进让;邹世桢;田师宇;田从哲

    目的 研究改良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 2015年10月~2016年4月在耳鼻咽喉科门诊经Dix-Hallpike试验及Roll试验,确诊为单侧PSC-BPPV管结石症患者93例,应用改良Semont方法治疗,观察复位后3 d和7 d有效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眩晕、恶心症状,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治疗.93例应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3 d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72、16和5例,治愈率77.4%,总有效率94.6%;1周随访,痊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84、5和4例,治愈率90.3%,总有效率95.7%.结论 改良Semont复位法治疗PSC-BPPV可靠有效,可以作为治疗PSC-BPPV的有效补充.

  • 纯音听阈正常的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患耳耳声发射分析

    作者:邢轶卓;毕巍;武斐;韦升利;刘吉祥

    目的 研究纯音听阈正常的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耳蜗功能状态.方法 对纯音听阈正常的原发性BPPV患者25例(25耳,病例组)及正常人20例(40耳,对照组)行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检测,记录TEOAE通过率、各频段重复率及DPOAE各频点检出率、幅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病例组TEOAE通过率及各频段重复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②病例组DPOAE在0.5、1.0、4.0 kHz频率的检出率以及所有频点幅值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部分原发性BPPV患者纯音听阈虽然正常,但其患耳耳蜗已存在早期病变,病因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相关.对于这些患者应给予及时治疗,避免不可逆的耳蜗损伤.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急性期处理策略

    作者:陈希杭;张榕;陈曦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分析急性期处理策略、手法复位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结果 46例急性期BPPV患者予口服抗眩晕治疗,1周后复诊时症状消失痊愈18例,症状改善有效27例,无效者1例;对仍有眩晕的28例予手法复位,眼震、症状均消失.另外报道1例急性期BPPV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予对应处理;1例在耳石复位后出现耳石嵌顿现象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BPPV因发病病程长短、自愈性、急性期BPPV手法复位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骨质疏松、围绝经期患者,复位过程中应充分告知手法复位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避免副损伤.

  • 单侧半规管阻塞对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变化的影响

    作者:康伟;刘俊秀;李涛;马芙蓉;毛兰群

    目的 探讨单侧外半规管阻塞造成的急性眩晕动物模型,前庭内侧核谷氨酸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行为学验证基础上,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荧光检测方法,研究清醒状态下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半规管阻塞术后第1天动物出现头偏、头震及强迫环形运动等表现,上述症状于术后第4天逐渐消失.术后第1天实验组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浓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637,P<0.001).术后第4天实验组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浓度降低,与基线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f=0.2447,P>0.05).结论 豚鼠前庭内侧核谷氨酸水平显著性升高,可能与单侧半规管阻塞造成动物急性眩晕有关.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

    作者:张祎;刘博;左丽静;陈秀伍;赵小燕;段金萍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明确诊断BPPV的患者90例,详细记录病史、伴随症状、既往史,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前庭功能检查,使用视频眼震图观察记录视动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水平滚转试验、变位试验等,计算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结果 ①患者平均年龄(52.48±15.43)岁,男女比例为1:2.1;耳鼻咽喉科首诊36例(40.0%)、神经内科首诊31例(34.4%).②后半规管BPPV 51例(56.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20.0%),上半规管BPPV 20例(22.2%),混合型BPPV 1例(1.1%).③行前庭功能检查78例患者中有52例(66.7%)出现CP,当病史≤2周、2周<病史≤1个月、1个月<病史≤6个月、6个月<病史≤5年、病史>5年,CP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5%、75.0%、84.2%、62.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7例单侧BPPV患者中,患侧CP25例(32.5%),健侧CP11例(14.3%),双侧CP15例(19.5%).④行纯音听力测试,67例BPPV患者(68耳)中有21例(21耳,30.9%)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 BPPV是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和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应重视对BPPV患者前庭功能和听功能评价,以明确相关的防治策略.

  •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凌;陈艳春;钱亚昇;徐世影;尹文华;黄丽琴;刘素琴;吴华为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 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鄢慧琴;王豪;吴春花

    目的探讨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2例诊断BPPV患者,通过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同时出现相对应的复合特征性眼震,诊断多半规管BPPV,并进行复位治疗.结果多半规管BPPV162例(10.8%),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者74例(45.7%),双侧后半规管48例(29.6%),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20例(12.3%),双侧外半规管10例(6.2%),外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6例 (3.7%),双侧前半规管4例(2.5%).多半规管耳石与头部外伤明显相关,多半规管BPPV比单半规管BPPV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结论多半规管BPPV中常见的是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多半规管BPPV通过复位治疗效果好.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与头部睡眠姿势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细康;李晓璐

    目的 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发体位、伴随症状、与睡眠姿势的关系及眩晕持续时间等.重点对PSC-BPPV病变耳和睡眠时头部姿势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PSC-BPPV诱发体位主要是卧位坐起和躺下,伴随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耳鸣很少,无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很少超过60 s.208例PSC-BPPV患者中125例睡眠时总采取同一姿势(右侧卧85例,左侧卧40例),83例患者睡眠姿势不定.PSC-BPPV病变耳与患者头部睡眠姿势侧别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系数=0.40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C-BPPV病变耳与头部睡眠姿势侧别比较(r=0.203,P<0.05),与年龄比较(r=-0.1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习惯性头部睡眠姿势促使耳石沉积在低位耳的后半规管,是导致同侧PSC-BPPV的主要因素之一.

  • 复发和非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

    作者:刘姣;王斌全

    目的 比较复发和非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温度试验特点.方法 收集同期就诊79例BPPV患者,随访后分为复发组26例和非复发组53例,均采用冷热温度试验检测一侧减弱(unilateral weakness,UW)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复发组UW19例(73.08%),非复发组UW26例(49.0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P<0.05).复发组温度试验UW正常或轻度减弱10例(38.46%),非复发组37例(69.8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1).后半规管BPPV患者UW31例(56.36%),外半规管BPPV患者UW14例(58.3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P>0.05).45例温度试验异常的BPPV患者中,减弱侧和病变侧不一致率高(57.78%).两组优势偏向(directional preponderance,DP)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05).结论 复发组UW发生率高于非复发组,且复发组UW程度较非复发组严重.温度试验为BPPV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作者:赵正卿;庄建华;陈瑛;靳哲;李艳成;赵忠新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 绝经妇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细康;金静君;季晓林;叶华;严金柱;陈洁琼;张国来;王坤;刘慎敏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50例年龄50~80岁原发性BPPV(idiopathic BPPV,iBPPV)绝经妇女作为病例组,选取同年龄段本院体检中心绝经后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分别对腰椎正位(L1~L4)及股骨颈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以T值表示.将病例组和对照组分成3个年龄段,分别对3个年龄段的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3个年龄段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68、-5.98和-3.33,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BPPV与BMD存在负相关性(r=-0.496,P<0.05).结论 绝经妇女iBPPV与BMD变化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对iBPPV诊断、治疗、预后评定和预防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磁共振显微成像三维重建显示成人尸体膜半规管

    作者:杨晓凯

    膜半规管和壶腹嵴的空间位置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诊断和耳石复位治疗都至关重要.由于颞骨解剖复杂,对半规管的研究,通常都是组织薄层切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细微结构显示好,但是难以显示空间位置.文献中膜半规管和壶腹嵴常用示意图描绘[1].磁共振显微成像(MRI microscopy,MRM)可以显示内耳细微结构,通过三维重建,还可以显示任意内耳解剖断面.

  • Francisco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

    作者:辜程遥;吴允钦;范振毅

    外半规管嵴帽结石诱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临床上不常见,但患者发病时症状较其他类型BPPV更加严重,而且症状持续时间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Francisco手法复位[1]治疗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型BPPV,与传统Appiani复位法比较,观察疗效.

  • 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估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牛传贵;牛善利;许心茂;周梅

    近年来全自动SRM-Ⅳ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SRM-Ⅳ)在临床上采用[1,2],帮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和复位治疗.通过电脑程序控制,主要由座椅、操作台、眼罩等组成,座椅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旋转.眼罩内装有无线红外摄像头,记录旋转刺激过程中受试者眼球运动,并将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能够直观用于BPPV诊断和复位治疗,为BPPV的复位治疗提供一种新手段.文献报道手法复位和SRM-Ⅳ复位在临床上均取得显著疗效,但各家报道参差不齐,目前国内尚缺乏对二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目的是评价SRM-Ⅳ诊疗系统复位和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疗效、复位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头晕的皮肤交感反应研究

    作者:钱淑霞;张晓玲;官俏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之一,占所有眩晕17%~22%,手法复位是首选治疗手段[1]。然而34%~61%患者在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存在残余头晕[2~4],表现为持续性或与体位改变相关的非特异性头晕、不稳、漂浮感,形成机制不明。本研究拟应用皮肤交感反应(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SSR)电生理检查,探讨这一问题。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

    作者:周彩玲;马志祺;贾月芝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科相关眩晕疾病中占首位,主要临床表现为与头位相关的短暂眩晕反复发作,并伴随特征性眼震.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关注BPPV,但仍有部分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或对此病诊断泛化.所以正确认识和诊治BPPV,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本文回顾性分析135例BPPV的临床特征.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

    作者:赵慧贤;朱丽雅;刘鑫国

    1921年Barany首次提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流性病学显示普通人群BPPV年发病率0.6%[1],是常见前庭源性眩晕疾病。BPPV是常见内耳自限性疾病,指头部移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所激发短暂性、阵发性眩晕、三个半规管均可以累及,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是常见的,占57.2%~90.2%[2,3]。目前主要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PSC-BPPV。本研究对我院2011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30例PSC-BPPV患者进行诊治分析,现总结如下。

  • 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分析

    作者:赵慧贤;刘鑫国;田永远;邢金燕;谭建成;王月田;杨丹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在引起眩晕的内耳疾病中常见,BPPV因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分类,后半规管BPPV (PC-BPPV)多见,外半规管BPPV (HC-BPPV)次之,上半规管BPPV较少,其中两种半规管或两种以上组合较少.BPPV中HC-BPPV占10%~ 42%[1,2],比以前文献报道更为多见,1985年Cipparrone及McClure首次报道HC-BPPV,本文主要报道HC-BPPV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手法复位方法对HC-BPPV疗效.

310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