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确判断精心治疗

    作者:张素珍

    颅底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误诊七年得治愈患者,男,41岁.1983年无诱因出现平衡障碍,走路不稳,症状日渐加重,于1987年5月从山西大同前来我院就诊.首先看神经科疑诊为脑干病变或多发性硬化症,因有粗大的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转耳鼻咽喉科,听功能、半规管功能正常,但视动功能检查提示视动中枢功能障碍,眼震电图展示有视辨距不良、跟踪曲线Ⅲ型、顽固向下垂直眼震,确诊病变在脑干.

  • Epley法治疗PC-BPPV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谢康;杜双文;高继君;寿广丽;蒋宏俨;李有中

    目的 评价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PC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加体位限制)与对照组(仅给予体位限制),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痊愈率为82.76%、93.1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15.56%、24.44%、60.00%;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6.55%、100.00%、100.00%,而对照组同期为53.33%、68.89%、88.89%,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结论 应用Epley法加体位限制治疗PC-BP-PV,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体位限制治疗.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作者:章燕幸;吴承龙;肖桂荣;钟芳芳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109例复位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所有患者一直随访到头晕完全缓解.分析其残余头晕的特点和相关的临床因素.结果 109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67例,平均(52.0±10.2)岁,61(54%)例有复位后残余头晕.残余头晕有2类:持续的头昏目眩和发生在头部运动、站立或行走时的短暂头晕不稳感.头晕持续(9.2±10.5)d,3个月随访期内多数患者残余头晕在20 d内消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48,95%CI(1.002~1.095)]和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OR=1.200,95% CI(1.025~1.405)]是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受累侧、病变半规管、眩晕持续时间、治疗前眩晕发作次数、复位次数、BPPV的病因以及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人口特征和临床参数与结局无明显相关.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生率高,未经特殊治疗3个月内都能自行缓解.早期成功复位能降低残余头晕发生率.

  • 两种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

    作者:徐隽莹;李萍;杨芳;茹克亚;李伟;邱应力

    目的 探讨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治疗后、上半规管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107例后、上半规管BPP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Epley组55例,Semont组5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并随访1周至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后1周复查,痊愈60例,改善33例,无效14例,有效率86.9%(93/107);3个月复查,痊愈91例,改善8例,无效8例,有效率92.5%(99/107).Epley组经一次复位成功的为54.5%(30/55),需多次复位成功的为32.7%(18/55);Semont组经一次复位成功的为53.8%(28/52),多次复位成功的为32.7%(17/52).受累后、上半规管左右侧比例为1∶1.77.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复位治疗后、上半规管BPPV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6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威;张之福;陈英;高亚丽

    目的 统计分析我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以新版诊断标准为依据,筛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入组,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发病诱因、一般临床表现、眼震电图检查结果及手法复位的疗效.结果 共入组126例患者,年龄为31~81岁,平均年龄为(53.7±7.6)岁,男:女=1:1.2;77例(61.1%)患者起病前有明确的剧烈的头位或体位变化,26例(20.6%)患者出现剧烈呕吐;按部位分类,后半规管90例(71.4%),上半规管10例(8.0%),水平半规管18例(14.3%),混合型8例(6.3%),管结石103例(81.7%),嵴帽结石23例(18.3%);91例(72.2%)经过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后半规管发病率高,手法复位有助于患者缓解症状.

  •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徐勇

    目的 评价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分析了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和混合型(多个半规管受累)BPPV患者84例,分为两组,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58例,非手法复位(对照组)26例.结果 治疗组首次治愈40例(69.3%),其中后半规管BPPV症状消失者有29例(76.3%),水平半规管BPPV有6例(54.5%),上半规管BPPV3例(60.0%);混合型BPPV(多个半规管受累)有2例(50.0%).对照组11例(45.0%)在一周后症状消失.在3~6个月的随访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1%和83.3%,有12例(22%)在随访中复发.结论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是BPPV患者为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耳石症的患者应尽早诊断和及时复位治疗.

  • 视频眼震电图仪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眼震特征及定位的临床应用

    作者:罗伟国;李琴;韩丽;陈秋桓;崔洁萍;潘燕贞;蒙玉兰;张巧仪

    目的 观察评价视频眼震电图仪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特征及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60例,在变位试验检查中采取的视频眼震电图仪进行分析眼震情况与定位.并把同期6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进行裸眼观察BPPV患者在变位试验检查时眼震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9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17,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98.33%有统计学意义(χ2=4.0084,P<0.05);60例患者中共诊断后半规管BPPV的患者则是42例占70.0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检出率依次是92.86%(39/42)及66.67%(28/42),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χ2=7.7647,P<0.05).前半规管BPPV患者10例占16.67%(10/6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10/10)及70.00%(7/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94,P<0.05).共诊断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5例占8.33%(5/60),VNG及裸眼辅助下典型眼震的检出率分别为8例及6例.结论 VNG准确反映了并观察BPPV患者的眼震发生的状况,可以显著地提高眼震的检出率及准确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王崇;王建明;杨威;宋磊;陈武

    观察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经我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非典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非典型BPPV组)和典型BPPV患者(典型BPPV组)各30例,手法复位前后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手法复位方法根据半规管受累类型选择.两组受累侧壁、性别、年龄、继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位前DHI子量表总分值高于复位后[(11.8±2.8)与(2.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1,P<0.05).复位后典型BPPV和非典型BPPV组DHI子量表总分值[(2.5±2.1)、(2.5±1.6)分]较复位前[(11.9±3.0)、(11.6±2.6)分]变小,其中各项(P1、F5、P11、P13、P25)分值(平均秩次值)小于复位前(典型BPPV组:21.30与39.70,19.55与41.45,19.00与42.00,18.65与42.35,15.90与45.10;非典型BPPV组:20.93与40.07,18.07与42.93,19.77与41.23,18.57与42.43,16.47与44.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法复位对非典型性BPPV患者同样有治疗作用,DHI子量表可作为BPPV量化指标评估BPPV患者病情.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 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快速手法复位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郭鹏飞;李进让

    目的 探讨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沿矢状位快速翻转手法复位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4年7月就诊于海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且沿矢状位快速翻转治疗的38例垂直悬头位试验阳性的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疗效.结果 38例BPPV患者中,男15例(39.5%),女23例(60.5%),年龄33~71岁,平均(55±12)岁,从发病到就诊的中位时间为8d.38例患者沿矢状位快速翻转复位后随访1周和3个月,总有效分别为33例(86.8%)和32例(84.2%).结论 沿矢状位快速翻转患者治疗垂直悬头位试验诱发眩晕的BPPV患者效果良好、操作简单,不必判定眼震方向.

  • 继发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作者:李鹏;曾祥丽;李永奇;张革化;叶进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继发于梅尼埃病(MD)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自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入院的梅尼埃病伴BPPV患者15例,男1例,女14例;年龄46~69岁.通过临床表现并结合甘油试验及耳蜗电图诊断为梅尼埃病,经Dix-Hallpike试验或Roll teat翻滚试验诊断为BPPV.所有病例按照BPPV类型,进行了Epley手法复位或Barbecue翻滚手法治疗,并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1)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发病(93.3%)高于男性(6.7%);(2)BPPV均继发于梅尼埃病后发作,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13例(同侧9例,对侧2例,双侧2例),水平半规管2例(1例为同侧嵴帽结石,1例为同侧管石);(3)本组患者经3~4次体位治疗后治愈者10例(66.7%),经>5次治疗治愈者4例(26.7%),1例治疗后膜迷路积水情况及眩晕症状无明显改善,终行内淋巴囊减压术改善膜迷路积水后,BPPV获得治愈.结论 (1)BPPV可继发于梅尼埃病发病,膜迷路积水导致耳石脱落是BPPV发病的可能机制之一;(2)其中大部分类型为同侧后半规管BPPV,发病人群中以女性发病为主,可能存在性别倾向;(3)耳石复位是治疗继发梅尼埃病的BPPV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较单纯BPPV治疗存在一定难度,需反复多次复位治疗,这可能与膜迷路反复积水有一定关系.

  • 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意义

    作者:王武庆;孙琴;任同力

    目的 探讨重复检查对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重要性和相关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耳鼻喉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288例BPPV患者病例资料,观察需要多次检查获得确诊的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39例(13.5%)需要2次以上的体位诱发试验或者需要再次就诊才能诱发出典型的眼震,其中25例初诊时重复检查获得确诊,14例在复诊时获得确诊.需要多次检查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及复位次数和总体无差别.需要多次检查者中水平半规管型BPPV比例为46.15%,明显高于总体的22.22%.另外在18例患者中观察到在第二次检查时出现潜伏期变短的现象.结论 对疑诊BPPV的患者,建议多次检查或安排复诊以观察到眼震.

  • 前庭及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致眩晕的临床上特点

    作者:曾祥丽;李鹏;孔庆聪;李永奇;黎志成;岑锦添;王树芳;刘贤;张革化

    目的 探讨前庭及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畸形所致眩晕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耳病门诊的5例终确诊为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畸形所致眩晕患者的病史特点、眩晕发作特点与持续时间以及听功能、前庭功能与影像学特点.结果(1)病史特点:4例幼年时有粗大运动发育延迟及潜在的平衡功能不良,1例无法提供幼时病史,成年后可长期保持听及前庭功能正常.(2)首次眩晕发作多能提供导致颅压或腹压骤然增高的诱因,如头部被撞击,用力擤鼻、便秘等.(3)发作性眩晕、渐进性听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类似梅尼埃病及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但眩晕持续时间不符合梅尼埃病特征,而听力下降程度及听力曲线类型有别于梅尼埃病及大前庭水管综合征.(4)部分患者眩晕与体位有关,但体位诱发试验结果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特征.(5)影像诊断提示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轻度发育异常.结论 前庭扩大伴水平半规管发育不良是耳源性眩晕的少见病因,幼年时粗大运动发育延迟及平衡功能不良病史、听功能、前庭功能及影像检查可明确诊断.

  • 病史两问法在判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受累半规管中的意义

    作者:俞琳琳;刘洋;李原;赵建辉;刘剑锋;王娜亚

    目的:探讨病史两问法(①起卧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和②床上翻身后反复出现短暂眩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对判断受累半规管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3月门诊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158例,进行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明确诊断,和同期确诊的84例BPPV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明确病史两问法对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58例主诉符合病史两问法的位置性眩晕患者中,99例主诉有第①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其中确诊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 63例;同期确诊的67例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中63例有第①种眩晕症状.第①种眩晕症状诊断垂直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3.6%(63/99)、特异性94% (63/67).158例中26例主诉有第②种眩晕症状、变位试验中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震,并伴有眩晕的主观感觉,确诊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 16例.同期确诊的17例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患者,16例有第②种眩晕症状,第②种眩晕症状诊断水平半规管类型的BPPV的敏感性为61.5%(16/26)、特异性94.1%(16/17).结论:病史两问法可以初步判断BPPV受累半规管.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Epley法的疗效分析

    作者:刁丽;贾昌海;史广兰;谷岩

    目的:比较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BPP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分别进行治疗,采用痊愈、改善、无效的标准定期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于第4、7、10天时有效率为95.35%、100%、100%(痊愈率为100%),而对照组同期为81.82%、88.64%、93.18%,14天时为93.18%。结论应用Epley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后半规管BPPV。

  • 摇头眼震检查与前庭冷热试验前庭系统疾病定侧诊断的互补作用探究

    作者:吴胜哥

    目的:对摇头眼震(HSN)的临床表现和其与前庭双温试验之间的互补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100名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眩晕疾病患者并对其进行前庭冷热试验、摇头眼震和相关检查,动态观察患者病情。利用半规管轻瘫(C P)值比较H S N与前庭双温试验的关系,随之对其分类。结果:双向眼震潜伏期第一相较短,可持续(14.12±3.46)s,第二相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58±16.26)s。单向眼震潜伏期一般为(2.68±1.62)s,有较大变化的持续时间,(32.41±21.08)s,调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讨论:前庭损伤后代偿程度与HSN的引出有很大关系,不同个体间眼震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异。双侧前庭功能在一侧前庭损伤急性期会明显受损,摇头眼震在定侧上具有明显效果,自发性眼震与摇头眼震有相同方向。

  • 眩晕的临床诊断

    作者:粟秀初

    眩晕(vertigo)系因内耳迷路(图1)半规管壶腹嵴神经末梢、神经传入径路或大脑皮质投影区遭受病变或人为刺激(如转体、乘车、乘船或乘机等)导致人体自身的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障碍所引发的一种运动性幻觉.患者主观感觉而客观并不存在的一种自身和(或)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漂移或翻滚感,同时伴有眼球震颤(眼震)、倾倒和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 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半规管转换临床分析

    作者:耿娟娟;黄惠娥;张弛;崔勇

    目的 探讨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过程中耳石发生半规管转换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与结果选择2010年1-12月共66例符合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病例,施以Barbecue法复位治疗,治疗过程中6例(9.09%)转变为后半规管耳石、10例(15.15%)转变为背地性眼震;50例(75.76%)未发生半规管转换,3例(4.55%)治疗后30 d随访时复发.治疗后30d随访时,治疗总有效率达95.45%(63/66),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耳石半规管转换,应密切关注眼震特点,务求尽早发现并再次行手法复位.

  • 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

    作者:耿娟娟;陈莹华;段燕;赵翠青;陆奇胜

    目的 探讨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共87例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采用Gufoni法复位2次,次日复查,仍存在向地性眼震和眩晕者,再次行Gufoni法复位2次,30 min后复查.结果 87例患者经Gufoni法复位后,次日复查有效率为71.26% (62/87),再次复位后有效率为86.21%(75/87).12例无效患者中8例仍存在向地性眼震,予强迫健侧卧位法治愈;4例转变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予Epley法复位治愈.结论 Gufoni法可以作为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方法,且多次重复可以提高疗效.

  • 岩骨整块切除在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杨扬;王建刚;刘玉光;王洪杰;吴承远

    切除岩骨及乳突在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手术中是必不可少的[1-6]经此入路切除听神经瘤,除必须广泛切除岩骨和乳突外,还要注意避免面神经损伤;如欲保留听力,尚需注意避免伤及耳蜗和半规管[5].

  • 继发于突发性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4例疗效分析

    作者:崔程敏;闫亚平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常见的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是耳石异常脱落或黏附在半规管中,引起淋巴液的异常流动,从而导致体位改变后的短暂性眩晕[1].突发性聋发病机制复杂,突发性聋后伴发BPPV在临床常有报道.SRM-Ⅳ全自动化耳石复位治疗仪作为国际上新的用于耳石症诊断和复位治疗的设备,能够直观用于BPPV的诊断和复位治疗.现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继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患者行SRM-Ⅳ治疗仪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310 条记录 7/16 页 « 12...45678910...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