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化作用的体外观察

    作者:聂永慧;王鲁宁;贾建军;王录焕;张晓娟;张炳烈;房征宇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对小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炎性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提供体外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3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进行.应用BV-2细胞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模型,加入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5,10,20,40,60μmol/L)及20μmol/L不同孵育状态(37℃孵育3,6,12,24h、3,5和7d)的淀粉样β蛋白25~35或1~42分别培养2~24 h.四唑盐法检测淀粉样β蛋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加入淀粉样β蛋白后BV-2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 β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①细胞活性: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P均>0.05).②细胞形态学改变:在较低浓度时(5~10μmo1/L)淀粉样β蛋白1~42就可以使BV-2细胞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多数细胞聚集成团,有的胞体变得肥大,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有的胞体变为梭形,由胞体伸出一个或多个较长的枝状突起),与淀粉样β蛋白1~42孵育状态有关(37℃孵育5~7 d时为明显),而淀粉样β蛋白25~35无此作用.③白细胞介素1 β水平:淀粉样β蛋白1~42与25~35均可以刺激BV-2细胞分泌,二者作用类似.20μmol/L淀粉样β蛋白作用6 h后其水平升高,至12 h达到高峰,约为对照组的3倍,此后逐渐下降(P<0.01).当不同浓度淀粉样β蛋白作用12 h时,淀粉样β蛋白为20 μmol/L时在上清中可以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β明显增加,此后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分泌也逐渐增加,至60 μmol/L时为对照组的5倍(P<0.01).④白细胞介素6水平:各淀粉样β蛋白处理组细胞上清液均不能检测到其水平有明显变化.结论:淀粉样β蛋白对BV-2细胞的生存活性没有影响,淀粉样β蛋白可以激活BV-2细胞发生形态学改变并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但二者的作用途径不同,形态学改变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有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β与淀粉样β蛋白片段及聚集状态均无关,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具有时间以及浓度依赖性.

  • 光化学诱导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小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及环磷酰胺预治疗的作用

    作者:张光运;曹玉红;许燕;吴中亮;万琪

    目的:探讨大鼠光化学局灶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环磷酰胺预治疗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12在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形态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①取其中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25只和对照组5只,实验组按观察时间分为1,3,6,12,24 h共5个时间点组,建立大鼠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对照组不进行光化学照射,其余同实验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组大鼠OX42标记的小胶质细胞的反应.②又随机将其余10只大鼠分为环磷酰胺预治疗组5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5只,环磷酰胺预治疗组于脑缺血前6 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2.6 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脑梗死后24 h观察环磷酰胺预治疗对小胶质细胞反应的影响.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脑梗死半暗带区为高分枝状和杆状为主,梗死灶中心为阿米巴状和圆状;脑梗死的早期以高分枝状和杆状为主,脑梗死的晚期以阿米巴状和圆状小胶质细胞为主.②环磷酰胺预治疗组局灶性脑梗死后24 h小胶质细胞活化明显减轻,表现为杆状、圆形.结论:光化学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明显活化,环磷酰胺预治疗后可明显抑制局灶性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 槲皮黄酮对Aβ诱导小神经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作者:何标;廉果

    目的 探讨槲皮黄酮对β-淀粉样蛋白 (Aβ) 诱导小神经胶质细胞 (BV-2) 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V-2 细胞, 利用Aβ 诱导BV-2 细胞发生损伤;将低 (10 μg/mL) 、中 (20 μg/mL) 、高 (40 μg/mL) 3 种浓度槲皮黄酮对细胞进行处理, 共24 h, 采用CCK8 实验对BV-2 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评价, 应用ELISA 试剂盒对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 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 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分析β-分泌酶 (BACE) 、早老素 (PS1) 、呆蛋白 (NCT) 蛋白表达水平, 并对脑啡肽酶 (NEP) 、胰岛素降解酶 (IDE)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采用Aβ 诱导可较好地构建BV-2 细胞损伤模型, 经过低、中、高3 种剂量的槲皮黄酮处理后, BV-2 细胞的相对存活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 (P<0. 05); 药物处理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6、TNF-α 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 (P<0. 05); 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 槲皮黄酮组BACE、PS1、NCT 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降低 (P <0. 05);槲皮黄酮可以促进Aβ 消化酶NEP、IDE 的表达.结论 槲皮黄酮对Aβ 诱导的BV-2 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β 分泌酶表达和激活Aβ 消化酶表达有关.

  • 五味子乙素对LPS诱导小神经胶质BV-2细胞损伤保护的机制研究

    作者:吴靖;续蕾

    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神经胶质BV-2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常规培养BV-2细胞,用LPS诱导细胞炎症损伤模型,同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LPS诱导模型组(模型组)、LPS+ 10 μmol/L五味子乙素组、LPS+ 20 μmol/L五味子乙素组及LPS+ 40μmoVL五味子乙素组,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炎症因子IL-6及TNF-oα的释放量,Western blot分析炎症相关蛋白及Traf6/TAK1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 五味子乙素可以明显改善L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LPS诱导细胞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提高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降低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水平及抑制炎症相关蛋白iNOS及COX-2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抑制Traf6及p-TAK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味子乙素能明显改善LPS诱导BV-2细胞的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iNOS、COX-2蛋白的表达及降低Traf6/TAK1信号通路活化相关.

  • 14-3-3γ和ζ蛋白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何静;孙圣刚;陈小武

    目的 了解14-3-3γ和ζ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及脂多糖(LPS)刺激后其表达变化情况,探讨14-3-3蛋白与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 应用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作为体外小胶质细胞的模型,以LPS刺激其活化,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14-3-3γ和ζ蛋白在刺激前后的表达变化,ELISA检测TNF-α的表达.结果 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在未刺激状态下表达14-3-3γ和ζ蛋白;LPS刺激细胞活化后释放TNF-α,同时14-3-3γ和ζ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正常小鼠小胶质细胞高表达14-3-3γ和ζ蛋白,LPS刺激后表达下降,提示其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应答的调节.

  • 脑内EPO/EPO-R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徐晓雪;王宏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主要由肾脏分泌生成的糖蛋白,首要功能是调节红细胞生成.大量实验研究表明,EPO在脑、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都有广泛的表达,并且参与调控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过程,在神经营养、神经保护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人们发现脑源性EPO与EPO受体(EPO-R)的表达变化与部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联系,而外源性EPO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也被用于治疗或预防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因此,本文对近年来脑内EPO/EPO-R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EPO与EPO-R的结构和作用机制EPO是机体内重要的糖蛋白激素.在人及啮齿类动物大脑中,EPO主要分布在海马、杏仁体以及皮质等不同区域.脑内EPO主要来源于星型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等部位分泌,低氧条件可以诱发脑源性EPO的生成.在对EPO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中发现,缺少EPO会造成小鼠在胚胎时期大脑发育障碍并死亡,说明EPO对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发挥了关键作用.EPO能促进原始干细胞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并促使神经元前体细胞迁移到海马及纹状体的受损部位[1].大量实验表明,无论是血液中的内源性EPO,还是通过静脉或者腹腔注射的高剂量EPO均能够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外源性EPO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也是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 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炎症病变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毛翘;崔春爱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神经炎症性病变为特点,可导致机体学习和记忆力下降[1],可引发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s's disease,PD)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疾病.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机制研究

    作者:赵仁超;顾建娟;黄敏;赵春松;关云谦;李晓波

    目的 观察炎性因子和营养因子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大鼠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远端阻塞法(dMCAO)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颅但不凝断血管、移植组于造模后1h经尾静脉移植1×106大鼠骨髓MSC,缺血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48 h取脑用ELISA法检测皮层梗死核心区及纹状体促炎因子TNF-α、IL-1β、IFN-γ、IL-6,抗炎因子IL-4、IL-10,以及营养因子IGF-1、GDNF、BDNF的含量.结果 同种异体骨髓MSC移植后48 h,和缺血对照组比较,移植组脑梗死区炎性因子IFN-γ、IL-6显著降低,TNF-α、IL-1β显著升高,纹状体区IL-10显著下降.移植组梗死区BDNF的含量比缺血对照组显著增高,纹状体区IGF-1的含量也比缺血对照组显著升高;GDNF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后1h同种异体静脉移植骨髓MSC治疗dMCAO模型,其梗死后48 h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和MSC抑制炎性反应没有明确联系,而更可能和大鼠脑内营养性细胞因子增加有关.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结核性脑膜炎小鼠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丁桂兰;李小鹏;黄呈辉;罗金亮;王俊井;李传友;张伦理

    目的 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小鼠结核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侧脑室注射结核分枝杆菌H37RV悬液的16只小鼠作为模型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的1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30 d后处死.分别进行脑组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病理学观察,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活性,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和脑组织含水量,免疫荧光染色脑组织MMP-9、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整合素αM(OX-42).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小鼠注射菌量为(1.271±0.111)×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只,感染30 d后脑组织匀浆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菌量为(4.900±1.407)×104 cfu/mL,光学显微镜下见蛛网膜下腔和脑室扩张,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小鼠脑组织MMP-9条带累积吸光度(A)值为47 821±19 932,对照组为10 082±3 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8,P=0.010).模型组小鼠脑组织伊文斯兰(EB)含量为(11.8±3.6) μg/g,对照组为(4.7±3.4)μg/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7,P=0.028).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为0.849±0.035,对照组为0.775±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5,P=0.026).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感染后小鼠脑组织高表达MMP-9、GFAP和OX-42,且MMP-9与GFAP和OX-42均明显重合.结论 MMP-9在结核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活性增强,并参与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组织水肿、炎性细胞渗出,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网络参与MMP-9的分泌.

  • 小胶质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作者:李燕;白鹰;吴海歌;许玲

    目的:体外培养小胶质N9细胞并观察其条件培养液(conditioned medium,CM)对乳腺癌MCF-7细胞生存率的影响,以探讨小胶质细胞在脑转移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混合培养N9细胞和MCF-7细胞,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MCF-7细胞及其条件培养液MCF-7-CM刺激N9细胞获得N9-CM; ELISA法检测N9-C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的表达,Griess体系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生成量.将N9-CM按不同浓度(10%、25%、50%、75%和100%)作用于MCF-7细胞,MTT法检测Ng-CM对MCF-7细胞生存率的影响.结果:MCF-7细胞与N9细胞共培养,N9细胞由静止态变为激活态;LPS、MCF-7细胞及其上清液均可以诱导N9细胞产生TNF-α、IL-17和NO;N9-CM浓度达50%~100%时对MCF-7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且作用强度呈时间-浓度相关性.结论:小胶质细胞可以被转移到CNS的乳腺癌细胞激活并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小胶质细胞分泌NO及细胞因子TNF-α和IL-17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性.

  • 小剂量氯胺酮抑制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

    作者:周双琼;鄢建勤;石学银;袁红斌;谢乐斯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收缩损伤(CCI)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n=8).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均制备慢性坐骨神经痛CCI模型;术后3 d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确定痛觉过敏形成后,氯胺酮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小剂量氯胺酮(10 mg·kg-1),CCI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给药至术后7 d.假手术组大鼠单纯坐骨神经暴露,不用肠线结扎,也不给药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7 d用热辐射法测定TWL;术后7 d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腰段脊髓P2X4受体的表达.结果:术前1 d,3组大鼠TWL无统计学差异;假手术组术后术侧TWL轻度下降,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CCI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氯胺酮治疗组术后3 d始TWL呈进行性下降,以术后7 d为甚(P<0.05);术后7 d氯胺酮治疗组TWL较CCI组显著升高(P<0.05),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及氯胺酮治疗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显著增加(P<0.01);氯胺酮治疗组P2X4受体表达明显少于CCI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腹腔注射可部分缓解慢性神经痛大鼠的痛觉过敏症状,可能部分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抑制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有关.

  • Aβ对小胶质细胞中IL-1β及iNOS mRNA水平的影响

    作者:贾丽艳;拓西平;朱嘉琦;周俊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protein, Aβ)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 ,IL-1β)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mRNA 水平的影响,探讨Aβ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Aβ25-35孵育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方法建立Aβ诱导损伤的神经细胞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观察体外条件下Aβ25-35对小胶质细胞中IL-1β及iNOS mRNA 水平的影响. 结果 1 μmol/L Aβ25-35作用于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 48 h后,IL-1β及iNOS mRNA 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 结论 Aβ25-35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A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 脊髓小神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赵伟成;杨承祥;王汉兵;闫哲;李晓宏;李恒

    目的 观察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变化及腹腔注射丙戊茶碱(propentofylline,PPF)对其的影响,以探讨脊髓小神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reptozotocine,STZ)诱导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的痛过敏糖尿病大鼠中取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Ⅱ组,n:10)和PPF治疗组(Ⅲ组,n=lO),另取10只同月龄大鼠为空白对照组(Ⅰ组,n=10).Ⅲ、Ⅱ组在第28天后分别每天腹腔注射10 mg/kg的PPF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一周.于注射STZ前、注射STZ后2 d、7 d、14 d、21 d、28 d、35 d测量大鼠体重并取尾静脉血测定血糖;注射STZ前、注射STZ后7 d、14 d、21 d、28 d、35 d用von Frey丝测定50%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 threshold,MWT);注射STZ 35 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脊髓的补体受体3(CR3)变化情况.结果 与Ⅰ组相比,注射STZ后2 d Ⅱ、Ⅲ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注射STZ后35 d Ⅱ、Ⅲ组体重明显轻于Ⅰ组(P<0.01);MWT的变化:与Ⅰ组相比,注射STZ后28 d、35 d Ⅱ组和Ⅲ组MWT明显降低(P<0.01);与Ⅱ组相比,注射STZ后35 d Ⅲ组MWT升高(P<0.05).注射STZ后第35天检测大鼠脊髓的CR3变化:与Ⅰ组相比,注射STZ后35 d Ⅱ、Ⅲ组明显增多(P<0.01);与Ⅱ组相比,注射STZ后35 d Ⅲ组CR3明显减少(P<0.01).结论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小神经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形成;腹腔注射PPF可扭转其的作用.

  •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对骨癌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作者:陈勇;杜晓红;应俊;童希忠;梁应平;胡衍辉;徐国海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对胫骨骨癌痛大鼠机械痛行为和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24只.除C组外,其他四组均制备胫骨骨癌痛模型.模型制备后第10~12天,N组、S组和SP组分别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二甲基亚砜(DMSO)或Staurosporine 10μ1,每天1次,连续3d.M组鞘内不给予任何药物.记录鞘内给药前(T0)、给药后1 d(T1)、3 d(T2)、5 d(T3)、7 d(T4)、10 d(T5)、14 d(T6)和21 d(T7)的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缩足热潜伏期(WTL).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补体C3受体(OX-42)及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的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M组、N组、S组及SP组MWT明显降低,WTL明显缩短(P<0.05).与M组比较,S组和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与S组比较,SP组MWT明显升高,WTL明显延长(P<0.05).C组脊髓背角OX-42及Iba-1染色较浅,未发现小胶质细胞.T0和T7时M组、N组、S组和SP组OX-42和Iba-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0时比较,T1~T5时M组、N组、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Iba-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M组比较,T1~T6时S组和SP组大鼠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T1~T5时SP组脊髓背角OX-42和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鞘内注射Staurosporine可抑制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减轻骨癌痛.

  • 基于转位蛋白靶点的PET小胶质细胞显像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纬珊;赵军;左传涛

    神经炎性反应是包括帕金森病(PD)在内的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反应的主要特征.PET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活体动态研究小胶质细胞在不同病理生理情况下的改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该文重点阐述了以线粒体膜转位蛋白(TSPO)为靶点的PET小胶质细胞显像(TSPO-PET显像)的原理及其在PD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在视网膜变性大鼠中的表达

    作者:黄玉苗;高朋芬;杨丽霞

    目的 研究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在碘酸钠(NaIO3)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变性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24只Spraug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造模7d组、造模14 d组、造模28 d组,每组6只.造模组腹腔注射3% NaIO3(100 mg/kg);取眼球做病理检查,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细胞凋亡检测,验证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免疫荧光法观察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上CSPGs表达的时空规律;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SPGs多功能蛋白聚糖(Versican)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上小胶质细胞表达的巨噬细胞特异性抗原CD68的分布特点.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样本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注射NaIO3后,模型大鼠视网膜出现变性改变,且光感受器发牛渐进性凋亡,造模7、14、28 d组凋亡率分别为(21.0±3.5)%、(32.3±2.3)%、(41.7±2.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5.27,P<0.01).造模7d组,CS-56、CD68在脉络膜、视锥视杆层、内核层、节细胞层表达;造模14 d组,CS-56、CD68进一步出现在外核层;造模28 d组,CSPGs继续迁移到外丛状层.随造模时间延长,各层荧光表达逐渐增强,CD68在视网膜各层的表达也明显增多,强度分别为:1.33±0.52、2.67±0.82、4.00±1.10和7.17±1.33,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45,P<0.01).造模组Versican mRNA表达(1.02±0.06)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2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5,P<0.01).结论 在碘酸钠诱导的视网膜变性动物模型中,随时间延长CSPGs表达范围扩大,表达量增加,并与小胶质细胞分布在大致相同区域,提示CSPGs可能来源于小胶质细胞.

  • 弓形虫脑炎的神经系统损伤及其病理机制

    作者:王璐;沙泉;沈继龙

    弓形虫是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重要病原之一.人体的获得性感染主要是由于误食了含有包囊或卵囊的食物或水.在免疫力正常人体主要表现为慢性隐性感染.随着AIDS、器官移植患者、肿瘤放化疗以及大量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弓形虫脑炎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对免疫机能低下患者造成严重的威胁.弓形虫由包囊内的缓殖子向速殖子转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进而速殖子又可以感染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细胞.这些细胞在对抗弓形虫入侵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因而对弓形虫脑炎的抗炎免疫研究甚为重要.本文主要从神经系统和细胞两个方面探讨弓形虫脑炎的损伤及其机制.

  • 异丙酚对P2X7受体致星状神经胶质细胞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开放的影响

    作者:于荣国;Panunat N;Wilson J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P2X7受体介导的星状胶质细胞膜的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开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异丙酚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日龄Wister大鼠大脑皮质培养出原代胶质星状细胞,细胞在含马血清培养液中生长,15~20 d后初代培养形成单层细胞融合.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接种于含有20%小牛血清培养液的35 mm Corning培养皿中,4~5 d后为实验期.通过RT-PCR法证实星状胶质神经细胞膜P2X7mRNA的表达.根据实验分组,分别加入BzATP 300μmol/L,异丙酚8 μmol/L或者80 μmol/L,并设对照组和假实验组,记录30 min,采用动态图像摄影电子显微镜和Hoffmann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膜非选择性通道开放及形态学改变.结果细胞外BzATP 300μmol/L激活的P2X7膜受体诱导细胞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开放的数量在不含Ca2+/Mg2+的细胞培养液组明显多于含有Ca2+/Mg2+的培养液组(P<0.001);异丙酚8 μmol/L或80μmol/L均不能完全抑制由BzATP 300μmol/L所激活的P2X7受体诱导的非选择性离子通道的开放(P<0.05),这一作用与剂量大小无关.结论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异丙酚不是P2X7受体拮抗剂,异丙酚降低中枢神经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的浓度与P2X7受体介导的星状胶质细胞膜的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开放无关.

  • 小胶质细胞在脑转移癌中的作用

    作者:李燕;白鹰

    小胶质细胞(MG)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疾病中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脑转移癌(BMT)的发生发展.研究MG在BMT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将为BMT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脑缺血时TNFα表达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作者:李义召;卢林;王凤山;程艳娜;孙若鹏;Jin Yu;Hong Zhu;Pettigrew LC;Kindy MS

    目的:观察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用TNFα、整合素αM(OX4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未缺血脑组织及缺血1 h再灌注3 h、12 h、24 h、72 h、7 d时的TNFα表达及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结果: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缺血1 h再灌注3 h TNFα表达较未缺血脑组织明显增加,并达峰值,缺血1 h再灌注12~72 h,TNFα表达仍较显著,但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再灌注7 d时,TNFα表达接近缺血前水平.转小鼠TNFα基因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缺血1 h再灌注3 h小胶质细胞极显著地被激活,并达峰值;缺血1 h再灌注12 h、24 h、72 h、7 d时脑组织小胶质细胞与未缺血脑组织比较显著被激活,但随时间的延长,小胶质细胞激活状态逐渐接近缺血前的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表达的动态变化与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动态变化完全一致,提示脑缺血再灌注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主要与TNFα的过度表达有关.

195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