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多糖致急性肺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及还原型谷胱甘肽保护作用

    作者:姜琴;张文凯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位于革兰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是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关于ALI机制的研究发现:促炎/抗炎反应失衡、促凝/抗凝反应失衡、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紊乱等在脂多糖(LPS)所致ALI中起重要作用,且各机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机体损伤.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通过介导组织细胞抗凋亡、抗炎、抗氧化、促进组织修复等机制保护组织细胞.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情况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 一氧化氮在雷贝拉唑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作者:乐桥良;林克荣;张志坚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雷贝拉唑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在乙醇诱导大鼠胃黏膜损伤前,预先给予雷贝拉唑(20 mg/kg)灌胃,1-硝基-精氨酸甲酯(1-NAME 4 mg/kg)、1-精氨酸(250 mg/kg)及d-精氨酸(250 mg/kg)iv.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采用镉粒还原和比色法测定胃黏膜和血浆NO-2/NO-3含量,并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UI)、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雷贝拉唑组大鼠UI明显降低(5.5±0.5 vs 25.2±2.3,P<0.01),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坏死物质++→+++/≤+:1/9 vs 8/2,P<0.01;中性粒细胞++→+++≤+:3/7 vs 9/1,P<0.01).预先用1-NAME处理后,雷贝拉唑保护胃黏膜损伤作用明显减弱;1-NAME抑制作用可补1-精氨酸拮抗,而不被d-精氨酸拮抗.向胃内灌注雷贝拉唑,可增加GMBF、胃黏膜和血浆NO-2/NO-3,1-NAME可逆转这种作用,但对雷贝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雷贝拉唑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与NO有关,而与雷贝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关.

  • 埃索美拉唑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乐桥良;张志坚;林克荣

    目的:探讨埃索美拉唑对大鼠胃黏膜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乙醇诱导大鼠胃黏膜损伤前,预先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kg)灌胃,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4 mg/kg)和L-精氨酸(250 mg/kg)iv.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镉粒还原和比色法测定胃黏膜和血浆NO-2/NO-3含量,并观察胃黏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UI)、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埃索美拉唑组大鼠UI明显降低(5.6±2.2 vs 25.3±2.4,P<0.01),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P<0.01).预先用L-NAME处理后,埃索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损伤作用明显减弱;L-NAME抑制作用可被L-精氨酸拮抗.向胃内灌注埃索美拉唑,可增加GMBF、胃黏膜和血浆NO-2/NO-3,L-NAME可逆转这种作用,但对埃索美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埃索美拉唑通过NO介导对大鼠胃黏膜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与埃索美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关.

  • 潘托拉唑对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乐桥良;张志坚;林克荣;王雯

    目的:探讨潘托拉唑对大鼠胃黏膜损伤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乙醇诱导大鼠胃黏膜损伤前,预先给予(iv)潘托拉唑(20 mg/kg)、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4 mg/kg)及L-精氨酸(250 mg/kg).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测定胃黏膜血流量(GMBF),采用镉粒还原和比色法测定胃黏膜和血浆NO-2/NO-3含量,并观察了胃黏膜损伤指数(ulcer index,UI)、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损伤组比,潘托拉唑组大鼠UI明显降低(5.7±2.1 vs 25.4±2.5,P<0.01),溃疡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预先用L-NAME处理后,潘托拉唑保护胃黏膜损伤作用明显减弱;L-NAME抑制作用可被L-精氨酸拮抗.iv潘托拉唑,可增加GMBF、胃黏膜和血浆NO-2/NO-3,L-NAME可逆转这种作用,但对潘托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明显影响.结论:潘托拉唑通过一氧化氮介导对大鼠胃黏膜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而与潘托拉唑抑制酸分泌作用无关.

  • 胃黏膜保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作者:任建林

    编者按胃黏膜保护是指黏膜能耐受经常接触的各种损伤因子而结构与功能不受明显伤害的现象.当胃黏膜受刺激后,黏膜的抵御能力相应增强,即出现适应性细胞保护现象,提示胃黏膜细胞保护是动态过程而非静态过程.胃黏膜保护作用由多种因素介导,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并受全身和局部神经、体液及腔内物质的调节.探讨三叶因子、氧自由基、幽门螺杆菌、酒精、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黏膜免疫及细胞因子等研究热点与胃黏膜保护相互作用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 饮酒与预处理

    作者:姜平;唐朝枢

    过量饮酒会对机体产生极大的损害,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起到类似预处理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饮酒预处理可以通过腺苷、蛋白激酶C(PKC)、一氧化氮(NO)、细胞膜及线粒体膜钾离子通道(KATP)等信号通路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 热休克因子1的调节及其对心肌和其他组织细胞的作用

    作者:张磊;姜红;邹云增

    人类热休克因子(HSF)基因HSF1、HSF2、HSF4中,HSF1具特征性,在热休克反应中也非常重要.现已证实,HSF1的活性受HSF1的低聚状态、DNA结合能力、翻译后修饰,转录能力等多水平调控,体内外多种化合物能调节细胞中HSF1的活性与表达.HSF1在心肌细胞和其他组织器官中都有表达,它不仅在心肌细胞保护和抗凋亡、抗炎、抑制心肌纤维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在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对HSF1活性的调节及其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和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作一简单综述,为临床疾病的研究拓展思路.

  • 苦碟子注射液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崔元孝;冯肖亚

    目的 探讨苦碟子注射液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ICR小鼠和6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脑缺血模型组、阳性对照银杏组、苦碟子高剂量组、苦碟子中剂量组和苦碟子低剂量组,每组10只;通过小鼠急性脑缺血模型,计算脑指数,检测脑组织内的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Na+-K+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采用大鼠的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产生局灶性脑缺血,计算脑梗死范围.结果 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银杏组降低了小鼠的脑指数、脑内MDA,升高了LDH、Na+-K+ATPase和Ca2+-ATPase的活性,苦碟子具有类似作用.脑缺血模型组大鼠脑梗死范围显著大于假手术组,不同剂量苦碟子组还缩小了试验性大鼠脑梗死范围.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对脑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CD59对补体介导的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素华;马虹;黄守坚;吴楚昆;王锦群

    目的 探讨CD59对补体介导的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豚鼠离体工作心脏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补体激活组(B组)和CD59干预组(C组),分别接受3%灭活人血浆+酵母多糖、3%人血浆+酵母多糖和CD59+3%人血浆+酵母多糖3种处理,记录各组处理前及处理后15、30、45和60 min的心外膜心电图、心输出量(CO)、左心室大内压(LVPmax)和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并在实验结束时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有无C5b-9、C3a在心肌组织沉积.结果 B组在接受处理后心外膜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心率增加,CO、LVPmax和dp/dtmax均下降,这些变化以处理后45 min明显,A组、C组上述指标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检查:B组可见C5b-9、C3a沉积,C组见C3a沉积,A组未见C3a和C5b-9沉积.结论 激活补体可直接引起豚鼠工作心脏心肌缺血损伤;CD59对补体介导的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缺氧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吕扬;苏心;秦进喜;张文治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缺氧培养条件下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MTT实验确定NSCs缺氧时间,时间范围为6、12、24、36和48 h;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损伤组、BDNF保护组、BDNF预保护组.对照组正常培养,其他组缺氧培养,测定各组MTT值(n=8)和乳酸脱氢酶含量(n=4);各组继续分化72 h后进行神经微管相关蛋白单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多抗免疫荧光染色(n=4),计算分化率.结果 由MTT法确定NSCs缺氧时间为36 h;BDNF保护组和BDNF预保护组MTT值和乳酸脱氢酶含量与损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BDNF的加入可提高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率.结论 BDNF对缺氧NSCs有保护作用.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移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田有勇;孙圣刚;王家宁;汤翠菊;王岚;冯媛;陈小武;张振涛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移对6-羟多巴胺(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用腺病毒载体携带VEGF165基因(Ad-VEGF165)感染PC12细胞,并设腺病毒携带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Ad-LacZ)感染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组作对照,基因转移成功后,用6-OHDA处理细胞,另设正常对照(不加6-OHDA).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细胞活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细胞分泌功能. 结果 Ad-VEGF165感染组细胞吸光度A570(0.31±0.07),高于Ad-LacZ感染组(0.15±0.07)和PBS处理组(0.13±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0.55±0.10),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Ad-VEGF组细胞胞浆平均荧光强度(86.75±21.62)高于Ad-LacZ组(51.53±17.49)及PBS组(54.19±15.82),但低于正常对照组(110.39±24.21),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d-VEGF感染组细胞培养液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也高于Ad-LacZ感染组和PBS处理组.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EGF基因转移对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晓冬;胡大一;贾三庆;王雷;严松彪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前开始应用曲美他嗪(TMZ)对再灌注治疗的影响.方法 60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TMZ组和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再通.TMZ组患者在确诊AMI后即刻服用TMZ 60 mg,随后给予20 mg,3次/d.比较两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的心电图ST段降幅以及血浆丙二醛(MDA)、内皮素(ET-1)水平的变化.记录住院期间和发病3个月内的主要临床事件.结果 TMZ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50)mm比(3.79±1.32)mm,P=0.041];ST段下降幅度>70%者显著多于对照组(68.8%比42.9%,P=0.043).TMZ组的血MDA水平于再灌注4 h后各个时间段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MZ组的血ET-1水平于再灌注后8 h和第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AMI患者于再灌注治疗前即开始应用TMZ可增加ST段降低的幅值,减少MDA的生成及ET-1的释放,具有心肌细胞保护作用.

  • 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肝切除后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朱世春;刘歆农;张培建;王健;李鹏飞;韩效帆

    目的 观察低氧预适应对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和caspase 3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SD大鼠肝切除模型研究低氧预适应对残肝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单纯肝切除组(HR组)和低氧预适应组+肝切除组(HP组),每组24只.HP组术前用10%氮氧混合气体处理90 min,分别于术后1h、6h、12 h、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取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Western-Blot法测定肝切除大鼠残肝组织细胞色素C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线粒体损伤程度等.结果 HP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组各时段的肝功能明显优于HR组;HP组各时段细胞色素C和caspase 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HR组,透射电镜下HR组肝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征象,而HP组肝细胞无明显凋亡形态.结论 HP对肝切除后残肝组织的肝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色素C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减轻线粒体损伤途径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 HO-1系统在器官移植中的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张晓刚;吕毅

    血红素加氧酶-1是血红素分解代谢的关键酶.研究发现,HO-1过表达能改善移植器官再灌注后的功能恢复,延长移植物生存时间.本文综述了HO-1系统在器官移植中的细胞保护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 全程脑保护概念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福先;刘文宏;张昌明;胡路;李箐

    目的探讨全程脑保护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对20例患者行CEA手术.术前所有患者中仅1例行颈动脉造影,其余均行颈部彩超和CTA检查.给予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血管彩色Duplex( TCD)脑血流监测,术后脑保护方法是保留气管插管,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在TCD指导下应用脱水药物.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5%.15例(85%)用补片做成形术.全部病例手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系统合并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手术,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合并症的发生.

  • 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在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董培青;管玉龙;何美玲;杨璟;万彩红;杜顺平

    目的探讨在主动脉瘤手术中应用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的脑保护效果. 方法 65例主动脉瘤患者分2组,15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50例经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进行脑保护.术中比较2组患者不同时间颈内静脉的血乳酸含量,对部分RCP患者测定了灌注血和回流血的流量分布,以及灌注血和回流血的氧含量. 结果 DHCA组停循环时间为10.0~63.0 min,平均(35.9±18.8) min;RCP组为16.0~81.0 min,平均(45.5±17.2) min.术后至清醒时间DHCA组为4.4~9.4 h,平均(7.1±1.6) h;RCP组2.0~9.0 h,平均(5.4±2.2) h.DHCA组手术死亡 3例,RCP组死亡 1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DHCA组 3例(死亡2例,成活1例),RCP组1例(存活).手术总成功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RCP组分别为96%和2%,DHCA组为67%和20%(P<0.05).RCP组再灌注期间颈内静脉血乳酸含量增高幅度低于DHCA组[(4.4±0.6) mmol/L vs (6.2±0.9) mmol/L, P<0.01],经头臂和下腔静脉血流量测定显示约20%血液经头臂动脉回流,灌注血和回流血氧差9.00~13.67 ml/L,证实RCP期间脑组织有氧利用. 结论在主动脉瘤手术中,应用RCP可以延长停循环的安全时限,是可行的脑保护方法.

  • 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抑制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魏波;刘迎龙;于存涛;常勇男;李春华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患儿分为肺保护组和对照组(各20例).肺保护组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行常规法洛四联症根治术.20例患儿(两组各10例)术后取右下肺组织活检标本,原位末端标记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肺内实质细胞凋亡情况.同时监测围手术期肺功能及临床指标.结果肺保护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10±2)%,而对照组肺内实质细胞凋亡率为(18±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5,P<0.05).肺保护组术后氧指数较对照组高,回ICU病房后0、6和12h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92±172)、(444±104)、(489±58)mm Hg 和(369±126)、(347±107)、(340±119)mm Hg,t=2.59,P<0.05;t= 2.88,P<0.01;t=5.06,P<0.01];肺保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15±11)h 和(26±15)h,t=-2.76,P<0.01].结论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可抑制肺组织内实质细胞凋亡,减轻体外循环肺损伤.

  • Cariporide对未成熟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翔;杨建安;张向华;余翼飞

    目的探讨甲磺酸苯甲酰胍类化合物Cariporide对未成熟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以离体灌注幼兔心脏为模型,将24只幼兔心脏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应用St.ThomasⅡ液)和实验组(应用Cariporide +St.ThomasⅡ液),常温缺血60 min,期间每20 min灌注1次保护液,恢复灌注后,测定心率、心律、平均动脉压、冠脉流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左心室压力微分(±dp/dt)和心肌酶.将另6只幼兔的心肌单细胞悬液随机均分为基础(未予缺氧处理)、钙对照和钙实验组(经缺氧、再复氧处理,钙实验组于缺氧时加入Cariporide 1 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心肌细胞内游离钙([Ca2+]i)浓度,以钙荧光强度比值表示.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后室颤发生率低,心肌酶漏出量少,平均动脉压、左心室收缩压、冠脉流量及±dp/dt均明显增加,左心室舒张压低.未成熟兔心肌细胞内[Ca2+]i浓度,钙实验组比钙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钙实验组与基础组差异无显著意义(1 446±128与1 375±102,P>0.05).结论 Cariporide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是抑制心肌细胞内[Ca2+]i超载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作者:郑斯宏;孙衍庆;孟旭;张红;侯晓彤;王坚刚;高峰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6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4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23例.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 53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11例,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4 例.急诊手术39例(其中紧急手术19例),择期手术29例.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升主动脉加右半弓置换术6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术3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置入术4例,Bentall手术34例,改良的Wheat术12例,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全组死亡5例(7%), 其中急诊手术3例,急诊手术病死率8%(3/39);择期手术2例,择期手术病死率7%(2/29).共随访58例,随访率92%(58/63),随访时间(37±22)个月(5~77个月),死亡4例,累积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100%,95%和86%.结论 Stanford A型夹层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决定,正确的手术指征、技巧和脑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离体心脏的心肌保护

    作者:黄成锋;朱平;李小辉;郑少忆;卢聪;郭惠明;庄建

    心脏移植外科技术不断进步,供心保存是心脏移植手术施行的大障碍.本文就心脏不同保存方法的机制、应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在心脏保存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261 条记录 2/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