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鼠神经缺损管式修复后长时程功能恢复与再生评价

    作者:糜大国;张燕平;顾天文;赵亚红;胡文

    目的:了解壳聚糖/聚乳酸-乙醇酸共聚体( PLGA)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后神经功能长时程恢复水平与再生神经成熟度。方法采用人工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小鼠坐骨神经缺损(n=6),以自体神经修复(n=6)和缺损组(n=6)为对照,术后1年采用热痛阈测定、电生理学、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测评定神经功能,采用靶肌湿重比、组织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综合评定神经重支配和再生神经成熟度。结果人工神经移植物组足底痛觉反应潜伏期、神经源性血管扩张程度、腓肠肌复合肌动作电位( CMAPs )波幅和潜伏期、靶肌湿重比、再生轴突数量等指标与自体神经修复组相近,但与健侧相比CMAPs潜伏期较长,髓鞘较薄,轴突直径分布滞后。结论人工神经移植物修复小鼠神经缺损术后1年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再生神经数量和靶肌重支配水平与自体神经修复相当,但再生神经纤维成熟度未达正常。

  •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与电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娜娜;王欣萌;彭斯聪;柳涛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主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包括其放电模式、阈值、基电流、半宽度、振幅等)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等.本文对国内外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杜波依斯-雷蒙德——实验电生理学之父

    作者:张铭

    德国生理学家埃米尔·杜波依斯-雷蒙德在19世纪中叶以青蛙神经肌肉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发现和描述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提出了"先存学说".在他和他的学生数十年的努力下,人类对生物电的探索和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实时监测体外诱导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动态变化

    作者:邓方阁;郭连峰;张秀英;李玉林

    目的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实时监测由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诱导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动态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hMSC,5-氮胞苷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别以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搏动的出生2 d SD大鼠乳鼠心肌细胞(CM)和同代次的hMSC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Fluo-3/AM荧光探针分别标记hMSC、由hMSC诱导的心肌样细胞及CM,利用LSCM实时监测单细胞内Ca2+动态变化的优势,观察加入心脏正性肌力药物后的细胞反应及细胞内Ca2+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下(给药前),搏动的CM荧光强度有变化,而hMSC及心肌样细胞Ca2+的荧光强度保持在稳定的波动水平内,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药后,hMSC的Ca2+离子流没有改变,与静息状态下趋于一致;而心肌样细胞则表现出一个明显的Ca2+离子流,且下降后细胞内Ca2+水平明显高于加药前静息钙水平,其Ca2+离子流的表现趋势与搏动的CM基本一致.比较给药后hMSC与心肌样细胞的Ca2+荧光强度落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4.04 ±22.68比180.75 ±34.04,P<0.01).结论 hMSC经5-氮胞苷诱导后,在电学特性方面具有向CM分化的趋势,心肌样细胞与CM具有某些相同的电生理特性.

  •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

    作者: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兰华仙;李继武;陈鹏;杨鹏麟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RV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45.2±16.7)岁.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104例[室性心动过速(VT)13例,室性早搏(PVC)91例],右心室流人道PVC 7例.根据是台采用单根消融导管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1)单导管组:76例,男27例、女49例,年龄(44.5±16.9)岁;RVOT-PVC 62例,RVOT-VT9例,RVlT-PVC 5例.(2)常规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6.7±16.5)岁;ROOT-PVC 29例,RVOT-VT4例,RVIT-PVC 2例.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单导管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55.23±26.24)min和(9.93±5.32)min]较常规组[(68.37±21.83)min和(12.96±4.54)min]短(t:2.76和3.09,均P<0.01),手术费用(12440.32±761.24)元较常规组(22119.51±1071.07)元节省(t:46.09,P<0.001);其近、远期成功率分别为93.42%(71/76)、97.18%(69/71)与94.29%(33/35)、96.97%(3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他符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VA安全、有效,操作简化,节省费用.

  • 尿动力学检查中护理的重要性

    作者:许世萍

    尿动力学是研究排尿生理活动及其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1],是泌尿外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利用流体力学及电生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从肾乳头排至肾盏肾盂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体外的动态过程.因尿动力学学检查可对早期的器质性改变提供比较客观精确的诊断依据而倍受医师的欢迎.

  • 被动运动对家兔周围神经挤压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立宁;王兴林;刘子洋;魏正茂;郭义柱;郑一琼;张效明

    目的 研究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用电生理学和组织学的方法观察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夹板固定组进行比较.结果 康复组神经传导速度比夹板组快(P<0.05), 潜伏期缩短(P<0.05).康复组的髓鞘厚度、单位面积的有髓纤维数目、再生轴突直径均比夹板组大(P<0.05).康复组小腿三头肌湿重比夹板组大(P<0.01).结论 被动运动能促进胫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 被动运动对家兔周围神经挤压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立宁;王兴林;刘子洋;魏正茂;郭义柱;郑一琼

    目的:探讨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用电生理学的方法观察被动运动对周围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与夹板固定组进行比较.结果:康复训练组神经传导速度比夹板同定组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波幅比夹板固定组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潜伏期比夹板固定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的髓鞘厚度、单位面积的有髓纤维数目、再生轴突直径均比康复训练组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小腿三头肌湿重和肌细胞直径比夹板固定组大,前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后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被动运动能促进胫神经挤压伤后早期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 运动训练对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敏;姜伟

    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了饮食和行为控制[1-2]、复杂环境[3]、运动、过去习得的经验、脑损伤、学习、感觉刺激(光、听觉),物理刺激等均会使成年动物的神经元或突触的功能和形态出现各种代偿性变化,此变化过程包括了形态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即一些相关蛋白、神经因子的基因表达)等几方面.其中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的刺激形式,所有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着重要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多采用大鼠来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下面将近几年来动物实验中运动训练对大鼠ó脑可塑性影响研究新进展作如下简要综述.

  • 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比较研究

    作者:白玉龙;胡永善;林伟平;俞仁康;杨晓冰;占飞;徐一鸣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和局部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局部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动物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电刺激组缩短,波幅亦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局部电刺激的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 经颅磁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胡永善;白玉龙;杨晓冰;占飞;徐一鸣;林伟平;俞仁康

    目的:研究经颅磁电刺激后损伤坐骨神经的电生理学变化,探索一种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恢复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磁电刺激组受损坐骨神经的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实验组的波幅较对照组增高,神经传导速度也较对照组增快,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经颅磁电刺激可能具有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和传导功能恢复的作用.

  • 脑性瘫痪治疗中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及电生理研究

    作者:孙轶博;李艳茹;张洋;韩作峰;祁秀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中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方法及兴奋性与肌肉痉挛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3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并对L2~S1感觉根小束进行兴奋阈值测定.结果:脊神经背根切断术组术后肌痉挛明显缓解,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各节段脊小束兴奋阈高低不均,但传导潜伏期值在正常范围.结论:高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是脑性瘫痪有效方法之一,手术通过减少背根传人纤维的异常兴奋性而缓解肌痉挛.

  • NMDAR-PKC-NO体系与躯体内脏相互作用

    作者:李菁锦;张颜波;安仰源;高翠英;吕国蔚

    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躯体内脏相关理论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祖国医学认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这是世界上早提出的、内脏通过经脉相互作用的躯体内脏相关学说.现代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脊髓背角存在着躯体内脏相关的神经基础,在脊颈束(SCT)、脊孤束(SST)、背索突触后(DCPS)、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和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等脊髓单或双投射神经元上,观察到躯体与内脏信息的会聚[1].有证据表明,NMDA受体-PKC-NO系统在躯体痛、内脏痛或牵涉痛的发生与传导中起重要作用.作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或复制了相应的动物模型,应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等方法对NMDAR-PKC-NO信号转导体系在躯体内脏相关中的作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 维吾尔族腕管综合征30例神经电生理临床分析

    作者:李静;托亚

    现对我院2009-01-2010-06维吾尔族腕管综合征(CTS)30例患者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6~67岁,病程1个月~5 a,平均1.5a.双侧病变20例,单侧病变10例,共有50条病变神经.临床表现为桡侧3个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夜间加剧,甩手、局部按摩等可使症状有所缓解;部分患者大鱼际肌群萎缩.典型的体征为桡侧3个半指的感觉障碍,Tinel征、Phalen征阳性.30例中22例为从事手工业者(如开饭馆,加工银器等),7例为家政服务员,1例为被手铐铐10 h左右.

  • 经冠状静脉窦消融左后心外膜旁道1例

    作者:江荣炎;吴桥;汪爱虎;汪慧敏

    1病历摘要男,43岁.因反复心悸大汗18 a入院.1991年突发心悸,此后多次发作.2007年在某医院准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术中电生理检查时出现房颤,紧急电击除颤复律后终止手术.2009-04-15因心悸1 h意识丧失5 min入院.入院后常规体格检查、生化、胸片、心脏彩超均正常.

  • 射频消融的延迟效应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时向民;王玉堂;单兆亮;闫俊瑾;李天德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延迟效应对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2年住院的室上速4例,年龄15~45岁,男女各2例,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例,右侧显性预激(B-WPW)2例,射频消融均未成功,在消融过程中2例B-WPW出现短暂旁路前传消失,2例AVNRT出现短暂快速交界性心律及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果:2例B-WPW术后1个月复查心电图预激消失,2例AVNRT分别于术后 3d和1周出现持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后房室传导均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再发作室上速.结论:射频消融术后组织及电学损伤范围可进一步加大从而产生延迟现象,它可对患者有益也可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射频消融时要密切注意可能产生延迟反应的电生理现象.

  • 血管腔内刺激对心脏电生理影响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军霞;李永东

    血管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而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心脏的电生理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刺激血管腔能否对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产生影响,目前已有学者在这方面作了研究,显示血管腔内刺激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就血管腔内刺激的解剖学基础,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 对《心脏电生理学中的现象与规律解读》一书的一些看法

    作者:向芝青;王福军;周从义

    王力明等编著的<心脏电生理学中的现象与规律解读>一书,近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立意新颖,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心电现象、定律和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拜读之后受益良多,但也发现该书存在一些不足,现提出来与作者商榷.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

    作者:谢瑛;何院娟;陈滟;蒋燕;胡玥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iS)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机制.方法 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TMS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BAEP)及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JFK昏迷恢复量表评分(CRS-R)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GCS评分及CRS.R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a节律或α波波幅增高(P<0.05),上肢SSEP波间潜伏期缩短,出现N20波或波幅增高(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BAEP及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未显示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rTMS能改善脑电生理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有一定的促苏醒作用.

  • 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飞飞;党懿;李英肖;秦晨;齐晓勇

    目的:观察绝对不应期电刺激即心脏收缩力调节信号(CCM)对兔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心功能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缺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对照组、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左心室后壁刺激组。刺激组发放CCM信号,每天刺激6 h,连续刺激7 d。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心力衰竭对照组相比,左心室侧壁刺激组及左心室后壁刺激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血浆B型尿钠肽(BNP)水平、心脏重量、心脏重量指数下降(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P<0.05)。QTcd各组之间相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绝对不应期电刺激能够增强缺血性心力衰竭兔心肌收缩力,逆转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且并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1259 条记录 2/63 页 « 12345678...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