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种新型兔慢性脊髓压迫模型的初探

    作者:张玮;赵必增;杜胜超

    慢性脊髓压迫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关键在于缺乏具有临床相似性的动物模型。以往建立的慢性压迫模型,如常见的螺钉法、球囊法、双套管法等[1~3]其实是多次急性压迫的集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微型智能化且可调节的脊髓压迫器,并建立了动物模型,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对该模型进行了评价。

  • 全髋关节置换术致神经损伤与术中电生理监测

    作者:侯昌禾;翟齐毅;盛璞义;张阳春;李子卿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被认为是治疗不可逆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段.THA并发症之一是神经损伤,虽然发生率相对不高,但由于其可能带来恶劣的预后,已经引起骨科医师的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原因与机制、危险因素、预后和THA术中监测的角度,综述了目前对THA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 慢性前列腺炎引起排尿症状的神经机制研究

    作者:罗建辉;熊恩庆;宋波;张武合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引起排尿症状的神经机制.方法 电刺激大鼠前列腺,记录膀胱的肌电活动及其在神经封闭、植物神经切除后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大鼠前列腺时在膀胱肌层可记录到较稳定的波形呈慢波的肌电活动波.利多卡因阻滞前列腺组织内的神经传导后,可使膀胱肌电活动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与阻滞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改用生理盐水前列腺注入前后各时段波幅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变化(P>0.05);颈髓横断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无显著影响.破坏同侧T13~L5交感神经干后对膀胱肌电活动有显著影响;而同侧L6~S3副交感神经切断后,膀胱肌电活动波基本消失.结论 前列腺与膀胱间存在神经反射,可能为脊髓固有的神经反射,通过此反射慢性前列腺炎时可以引起膀胱功能改变进而引起排尿症状.

  • 甲状腺术中不同肌电阈值下喉返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比较

    作者:刘晓莉;李长霖;赵诣深;孙辉

    目的 探讨甲状腺术中采用不同肌电阈值时喉返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差异.方法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12只实验猪接受喉返神经牵拉伤前瞻性研究,连续监测记录24条喉返神经电生理功能损伤及恢复过程,其中12条神经于肌电信号振幅下降50%时解除牵拉,12条神经于肌电信号振幅下降70%时解除牵拉,记录振幅下降时间、潜伏期变化,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与所需时间.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12月1119例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接受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中神经监测及术后喉镜检查情况,其中男性237例,女性882例,平均年龄45.2岁.结果动物研究中,喉返神经牵拉后振幅下降50%平均时间为(59±4)s,潜伏期延长(8±4)%,均于解除牵拉力10 min内逐渐恢复;振幅下降70%平均时间为(75±6)s,潜伏期延长(11±5)%,解除牵拉后20 min,肌电振幅恢复至基线水平的(43±23)%.临床研究中,术中监测1632条喉返神经,64例神经损伤机制明确,其中牵拉伤占62.5%(40/64),热损伤占12.5%(8/64),压迫伤占23.4%(15/64),钳夹伤占1.6%(1/64).喉返神经肌电信号振幅下降50%~<70%时,术后声带运动异常比例为8.8%(6/68),振幅下降≥70%时为37.2%(19/51),信号丢失时为5/13.结论甲状腺术中喉返神经肌电振幅下降≥50%前解除损伤诱因,术后神经功能有望完全恢复,可避免术后发生声带运动异常.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电生理研究

    作者:余科炜;叶晓健;曲伸;李家顺;路长林;贾连顺

    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 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修饰成肌细胞对损伤脊髓的治疗作用. 方法 30只SD大鼠在T9水平制成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基因细胞组(A组)、成肌细胞组(B组)及损伤对照组(C组),每组10只大鼠.术后3个月,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等电生理检测技术,观察轴突是否有再生及其神经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 (1)A组中3只大鼠损伤3个月后出现CSEP波,5只出现MEP波,B、C组动物未发现电生理信号恢复;(2)重新出现的CSEP或MEP信号均较损伤前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3)A组脊髓神经功能较B、C组有显著改善. 结论 BDNF基因修饰细胞脊髓内移植能有效促进损伤脊髓神经的再生及部分传导功能恢复.

  • 显微血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电生理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随着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在我国的广泛开展,围手术期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也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MVD围手术期监测的规范性,特发布本专家共识.本共识从适应证、刺激和记录方法、术中评估和预警、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推荐5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并对MVD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方案的选择及记录要求提出了推荐性意见,供正在开展或准备开展术中监测的医师参考.

  • 含二氮嗪停搏液对豚鼠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作者:张凯伦;杨运海;胡志伟;孙宗全

    目的观察线粒体内膜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加入St.Thomas液内对缺血再灌注后豚鼠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取离体心脏的乳头肌标本,充氧台氏液灌注平衡80 min.分别灌注不同的停搏液,停搏30 min,复灌60 min.对照组灌注St.Thomas液;处理组灌注含二氮嗪的St.Thomas液;阻滞剂组,在平衡后15min加入Glibenclamide,余同处理组.结果处理组的复跳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再灌注后处理组的动作电位振幅(APA)、动作电位超射值(OS)、动作电位大除极速度(Vmax)、50%动作电位时程(APD50)及90%动作电位时程(APD90)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处理组复灌早期的APD50和APD90明显少于对照组和阻滞剂组.结论含二氮嗪的St.Thomas液能够促进缺血再灌注后心肌功能的恢复.

  • 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智晶;朱兰;郎景和;张业武;刘桂芝;陈晓春;冯嵩芝;张菊新姚宇红;张洁;苏园园;房桂英;杨梅;刘娟;马志敏;Ma Zhimin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锻炼对中国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1年10月起全国12家医疗单位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产后6周开始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家自行进行盆底肌训练。在产后6周、产后6个月、产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电生理指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以及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评估生命质量)、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性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截止于2013年6月共入组324例产妇,其中对照组124例,治疗组200例。产后6个月和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Ⅰ类肌纤维肌力和Ⅱ类肌纤维肌力Ⅲ级及以上所占的比率,治疗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41.5%(83/200)和40.5%(81/200)分别提高到76.3%(145/190)和79.5%(151/190),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80.6%(58/72)和80.6%(58/72),对照组产后6个月由产后6周的66.1%(78/118)和56.8%(67/118)分别提高到71.8%(84/117)和78.7%(92/117),产后1年分别提高到73.3%(33/45)和80.0%(36/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OP-Q分度Aa指示点在盆底康复锻炼后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产后6周时分别为(-2.2±0.7)、(-2.4±0.6)cm,在产后1年时分别为(-2.5±1.1)、(-2.7±0.6)cm,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各指示点两组间无差异(P>0.05)。PFIQ-7评分和PISQ-12评分在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妇女早期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在1年内可明显改善产后妇女的盆底电生理指标,并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益。

  • 应用多项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婴儿痉挛临床发作特征的综合研究

    作者:王波;蔡方成

    目的 应用多项电生理技术观测婴儿痉挛(IS)的临床发作特征,探索痉挛、肌阵挛和强直性发作的临床-电生理鉴别要点.方法 应用视频脑电-肌电多导记录及抽搐逆向锁定的脑电平均技术(jerk-locked back averaging,JLA),对8例1岁以下IS婴儿的681次临床明显发作(包括经测试后被摒除的20次非皮层性肌阵挛),进行临床和多项电生理的实时联合记录分析.同时以其中1例Aicardi综合征IS临床发作前2个月的58次肌阵挛发作为对照.结果 8例IS共记录到3种发作形式,包括痉挛、肌阵挛和强直性发作,分别占94.4%(624/661次)、4.5%(30/661次)和1.1%(7/661次).痉挛发作多为轴性肌群收缩,具有丛集性及"渐强-渐弱"特征,85.7%(535/624次)的痉挛发作时间在0.4~3.0 s间,14.3%(89/624次)持续3~7 s.此外,还根据发作期EEG认定273次微小痉挛发作.发作期脑电图多为全脑性高幅慢波或低-中幅快波活动(89.1%),经JLA叠加后发作期脑电与肌电间未见明确锁时关系.肌阵挛为闪电样的肌肉收缩,发作时间<400 ms,发作期脑电图或为(癎)性放电,或无明显改变.经JLA叠加后证实(癎)性肌阵挛有皮层放电波,且与肌电之间有恒定锁时关系.强直性发作持续3 s以上,脑电图为低幅快波及中幅θ活动.此外,根据强直痉挛的强直达峰时间<2 s、发作期EEG及轴性发作与IS一致等特点,可与强直性发作区别.结论 IS临床以痉挛发作为主,借助多导电生理记录及JLA等电生理技术,能满意地对痉挛、强直性痉挛、肌阵挛和强直性发作等婴幼儿期常见癫(癎)发作进行鉴别,从而有助对婴儿期癫(癎)的正确诊断、分类与治疗.

  • 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在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作者:曾少颖;石继军;叶钜亨;张智伟;李渝芬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Carto和Ensite)在指导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中的安全性、适应证和优越性.方法 ①在Carto指导下房性心动过速(atrial tachycardia,AT)消融8例;年龄(6.2±1.7)岁,体重(18.0±2.0)kg.②在Ensite指导下心律失常消融10例.其中应用Ensite Array系统指导消融8例,包括频发右室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6例,右房AT2例,年龄(11.3±1.2)岁,体重(40.0±5.0)kg;应用Ensite NavX系统指导消融2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结果 ①在Carto指导下8例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切口"性AT6例,左房耳AT和右房AT各1例;1例"切口"AT术后3个月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在Ensite Array指导下6例频发右PVCs和2例右房AT患儿成功消融,其中PVCs从术前(32 333±4509)个/24 h下降至0~4个/24 h;1例AT患儿1 d后出现另一种周期的AT.在Ensite Navx指导下成功消融2例B型预激综合征.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 Carto系统适合持续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而Ensite Array系统适合大于10岁、不持续右心心律失常患儿的检测;Ensite NavX可迅速建模,显示心内解剖结构.

  • 伴肌萎缩重症肌无力4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作者:雷国华;田娜娜;马艳艳;周金津;李尊波;熊葶;刘建军;党根喜

    目的 探讨伴肌萎缩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的临床特征、抗体及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03—2016年收治的伴肌萎缩M G患者4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抗体、神经电生理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结果 4例患者病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1例为手肌(左侧大鱼际肌、小鱼际肌及第一骨间肌)萎缩,3例为舌肌萎缩(其中1例同时伴面肌萎缩);抗体检查显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阳性3例,1例为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MuSK-Ab)阳性.4例患者低频重复神经刺激波幅均可递减,高频刺激波幅未见明显递增.伴手肌萎缩MG患者针极肌电图检查结果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伴肌肉萎缩MG较罕见,MuSK-Ab、AChR-Ab阳性MG患者均可出现肌肉萎缩,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早期行神经电生理检查、AChR-Ab及 MuSK-Ab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 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作者:侯世芳;李凯;刘银红

    目的 探讨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PPS)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路.方法 总结3例PP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中年起病,既往有脊髓灰质炎病史,在长达30余年的稳定期后出现了新的肌无力、肌萎缩及疲劳现象,经临床及电生理学检查排除了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而诊断为PPS,随访7年病情相对平稳.结论 PPS是一种少见的、缓慢进展的临床综合征,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神经肌肉疾病.PPS目前无特效治疗,总体预后良好.

  • 卒中后肩痛周围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作者:王青青;李铁山;阎文静;王琳;高正玉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 肩痛组惠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l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惠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惠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 0);肩痛组惠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 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的睡眠Quisi研究

    作者:陈兴时;甘景梨;路英智;张明岛;楼翡璎;王红星;梁建华;陈冲;陈欣伟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检测分析睡眠脑电的新方法,并探讨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睡眠Quisi特点.方法 对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44名正常受试者(正常对照组)同步进行Quisi和多导睡眠图(PSG)整夜检测.结果 (1)两组分别用Quisi和PSG二种方法检测12项睡眠指标[即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醒起时间、睡眠总时间、觉睡比、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快眼动睡眠(REM)潜伏期、REM睡眠时间、REM睡眠周期数和第1,2阶段百分比],Quisi与PSG在两组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患者组PSG、Quisi两项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F检验,除REM睡眠周期外,余15项指标(上述Quisi 12项指标加第3,4阶段睡眠百分比、记录中的暂停和伪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Quisi检测精神分裂症作用与PSG相似,为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

  • 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患者和健康成年人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研究

    作者:王红星;张明岛;陈兴时;楼翡璎;梁建华;陈冲;史天涛;吕秋霖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和健康成年人听觉感觉门控电位P50的特点.方法采用听觉条件(S1)-测试刺激(S2)范式对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08名健康成年人(正常对照组)进行P50检测,评定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1)在Cz、Fz和Pz脑区,正常对照组S1所诱发的P50波(S1-P50)潜伏期与S2所诱发的P50波(S2-P50)潜伏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P50波幅[分别为(2.2±1.4)μV,(2.3±1.5)μV,(2.1±1.4)μV]低于S1-P50波幅[分别为(5.6±3.3)μV,(5.6±3.9)μV,(4.9±2.8)μV;P<0.01];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在Cz、Fz和Pz脑区的S1-P50波幅低(Pz:Z=-2.030,P=0.042,余P<0.01),S2-P50波幅高;S2/S1比值高,S1-S2差值小,100(1-S2/S1)值低(P均<0.01).(3)患者组的S2/S1比值、S1-S2差值和100(1-S2/S1)值与PANSS总分[(138.49±15.30)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有异常,能通过感觉门控电位P50定量表达.

  • 抑郁症患者的Quisi试验研究

    作者:陈兴时;楼翡璎;王红星;常峰

    目的探讨Quisi在抑郁症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德国Quisi仪,对24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的睡眠脑电进行2次全夜测试,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 (1)抑郁症组在第1夜的各项指标中,仅总记录时间短于第2夜[分别为(478.1±27.4)min和(499.5±25.7)min;P<0.01].(2)抑郁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睡眠潜伏期长[分别为(34.5±17.9)min和(23.9±17.4)min;P<0.05],觉醒时间长[分别为(39.8±21.9)min和(19.3±14.9)min],睡眠效率低[分别为(83.7±6.9)%和(93.3±5.1)%],睡眠维持率低[分别为(88.8±9.1)%和(99.8±4.9)%],REM睡眠潜伏期短[分别为(69.9±16.3)min和(88.6±15.9)min],第二阶段百分比高[分别为(55.3±11.9)%和(47.5±7.8)%;P<0.05],第三阶段百分比高 [分别为(8.9±6.9)%和(14.1±6.1)%],REM睡眠百分比低[分别为(10.1±5.9)%和(16.9±5.1)%],伪迹百分比高[分别为(3.9±1.3)%和(1.9±0.8)%],P<0.05或P<0.01.结论 Quisi适合于全夜监测.在缺乏相关设备的基层医院,Quisi技术可用于对抑郁症的检测.

  • 五种脑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红星;白培深;杨红;马锦堂;李颖芬;郎小娥

    目的研究提高5种脑诱发电位指标反映信息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听觉脑干反应、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P300、关联性负变5种脑诱发电位,对33名正常被试者进行检测,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正常被试者的43个指标中提取出9个主成分,其反映的信息量为原信息量的90.0%.结论应用较少的主成分来反映多种脑诱发电位指标,可减少分析评价的变量数,并能较好地代表和评价多个脑诱发电位指标.

  • 皮肤交感反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贾志荣;石昕;黄一宁;孙相如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的关系,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80例糖尿病患者及30名健康人四肢进行SSR测定,对两组SSR各波潜伏期及波幅的均值行t检验.结果两组SSR的起始潜伏期、N波、P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N波波幅、P波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全部可引出SSR,而糖尿病组仅2例患者四肢可正常引出SSR,78例(97.5%)患者至少有一肢SSR潜伏期异常.结论 SSR为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客观依据,可发现糖尿病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纤维的早期病变.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作者:刘明生;崔丽英;李晓光;陈琳;汤晓芙;郭玉璞;李本红;任海涛

    目的分析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7例MMN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常规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F波、常规肌电图及单纤维肌电图,采用常规节段性运动神经传导以及Inching技术测定部分性传导阻滞(CB),分析电生理特点与临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均隐袭起病,进展较缓慢.临床上以单肢无力为首发症状,随病程发展,受累部位增加.常规神经传导检查可见所有明显萎缩的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波幅下降;4例患者F波出现率下降或消失;在临床受累及部分未受累肌肉肌电图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4例患者单纤维肌电图表现为颤抖增宽和纤维密度增高.采用Inching技术共测定出CB 16处,拟诊CB 6处.在2条临床及肌电图测定均正常的神经发现5处CB,其余17处CB或拟诊CB均发生于轻度至中度无力的肌肉所对应的12条神经.1例患者血抗神经节苷脂抗体IgG和IgM阳性.结论临床症状及体征是诊断MMN的基础,CB测定是确定MMN诊断的有价值的手段,但CB与临床症状和体征并非完全相关.

  •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样表现的腓骨肌萎缩症二例

    作者:王毅;乔凯;吕传真

    目的观察亚急性病程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CIDP)样表现的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病理和电生理特点.方法报道2例亚急性的CIDP样表现的CMT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及周围神经活检的病理特点.结果 2例证实为17p12重复突变的CMT1A患者,慢性病程中亚急性加重,临床表现类似于CIDP.肌电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减慢、阻滞;神经活检见洋葱头样改变,髓鞘脱失,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证明有炎性脱髓鞘的CMT1A存在,且免疫治疗有效.结论慢性病程的CMT1A可有类似于CIDP的病程和临床表现,免疫治疗可改善症状.

1259 条记录 7/63 页 « 12...45678910...626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