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依帕司他和血栓通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吴斌

    目的:比较依帕司他联血栓通用与单用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服用血栓通,治疗组52例服用依帕司他和血栓通,连续服药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测定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腓浅神经(SVCV)的传导速度变化及空腹血糖、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结果:两组治疗前血糖、神经病变、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均明显好转,腓总神经(MNCV)、正中神经(SNCV)、腓浅神经(SVCV)传导速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帕司他和血栓通联用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用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优于血栓通组.两药安全有效.中西药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 2,5-己二酮对坐骨神经及运动神经元瘤细胞VSC4.1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刘清君;张艳淑;刘强;段化伟;戴宇飞;刘庆;牛勇;陈泓;宾萍;何凤生;郑玉新

    目的 研究2,5-己二酮(2,5-hexanedione,2,5-HD)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运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Wistar大鼠分为400 mg·kg~(-1)·d~(-1),5-HD染毒0、7、14、21-,28 d组,每组10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坐骨神经横断面NGF水平和坐骨神经NGF mRNA水平.选用0、2.5、5.0、10.0、20.0 mmol/L 2,5-HD染毒神经元瘤细胞VSCA.1,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NGF水平的改变;并选用10.0 mmol/L2,5-HD作染毒剂量,观察0、1、3、6、12、24、48 h NGF水平的变化.结果 随染毒时间延长,坐骨神经NGF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坐骨神经NGF mRNA水平在染毒14 d(2~(-△△Ct)=3.46)、21 d(2~(-△△Ct)=5.28)和28 d(2~(-△△Ct)=3.10)高于染毒0d(2~(-△△Ct)=1)和7 d(2~(-△△Ct)=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染毒剂量组VSCA.1细胞N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88,P<0.01);5.0、10.0、20.0 mmol/L组NGF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43.24±7.52、43.48±10.86、63.13±10.68)高于0 mmol/L组(16.32±4.20)(q值分别为19.92、19.72、32.78,P值均<0.01)和2.5 mmol/L组(19.78±2.66)(q值分别为17.50、17.42、30.63,P值均<0.01);20.0 mmol/L组高于5.0、10.0 mmol/L组(q值分别为13.04、11.71,P值均<0.01).10.0 mmol/L 2,5-HD染毒不同时间VSCA.1细胞N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9,P<0.01);染毒6、12、24、48 h NGF平均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8.66±2.89、23.14±6.08、27.66±6.11、17.25±3.05)高于染毒0 h(10.18±1.81)(q值分别为9.64、15.74、21.76、8.50,P值均<0.01)、染毒1 h(9.31±1.28)(q值分别为10.28、16.17、21.95、9.20,P值均<0.01)和染毒3 h(10.44±2.13)(q值分别为9.25、15.24、21.17、8.10,P值均<0.01);染毒12、24 h NGF平均荧光强度值高于染毒6 h(q值分别为5.24、10.77,P值均<0.01)和染毒48 h(q值分别为7.31、13.26,P值均<0.01).结论一定时间内,2,5-HD可导致大鼠坐骨神经和运动神经元NGF的水平升高,有剂量(时间)依赖关系.

  • 桂枝茯苓丸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作者:王宝爱;黄少君

    目的:评价桂枝茯苓丸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T2DM合并DPN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8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桂枝茯苓丸加减。2组均治疗2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 Hcy)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NCV),采用多伦多神经病变评分(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TCSS)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6.3%(29/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6,P=0.018)。治疗后,治疗组MNCV中腓总神经[(46.1±6.3)m/s比(42.5±5.5)m/s,t=2.734]、正中神经[(49.8±5.2)m/s 比(46.3±5.9)m/s , t=2.607],以及 SNCV 中腓总神经[(38.5±4.6)m/s 比(35.4±4.3)m/s,t=3.105]、正中神经[(45.3±5.2)m/s 比(42.3±4.8)m/s,t=2.627]的传导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SS评分[(5.3±3.1)分比(7.2±2.9)分,t=2.823]及血清Hcy水平[(13.3±3.2)μmol/L比(17.1±3.4)μmol/L,t=5.17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提高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降低Hcy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作者:庄恒洲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的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4%,对照组总有效率56.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确切.

  • 益气养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文东;梁永清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效率为5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7%,显效率为13.3%,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在血流变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1例奥氮平中毒致横纹肌溶解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

    作者:程霞;程东生;胡三莲

    患者女,27岁,2011年3月18日于旅馆中自服奥氮平片(5 mg/片)80粒20 h后被保安发现,因昏迷不醒,即刻送当地医院,予洗胃、补液等对症处理后仍昏迷不醒,于3月19日转入我院急诊科,立即颈内静脉插管后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补液、碱化尿液、利尿治疗,经治疗患者苏醒,自诉全身乏力、酸痛,双下肢肿胀.3月20日患者出现少尿,24 h尿量约300 ml,查血常规:白细胞15.6×109/L,中性粒细胞92.6%;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308 ug/L,肌红蛋白>3944μg/L;谷丙转氨酶488 U/L,谷草转氨酶1130 U/L,乳酸脱氢酶7 866 U/L,尿素13.2 mmol/L,肌酐177 μmol/L,尿酸484 μmol/L,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120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85 mmHg(1mmHg=0.133 kPa).

  •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正中神经剪切波弹性成像特征

    作者:陈斌娟;王引弟;穆晶晶;王媛;王挺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正中神经(MN)的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特征.方法 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分为DPN组(n=60)及非DPN组(n=60);选取同期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和SWE检查MN,测量其宽径、厚径、周长、横截面积及杨氏模量值,比较3组上述参数的差异,观察3组弹性图像颜色变化.绘制ROC曲线,分析杨氏模量值鉴别诊断DPN与非DPN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3组MN厚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MN的宽径、横截面积、周长、杨氏模量值均大于非DPN组及对照组(P均<0.05);非DPN组MN的杨氏模量值大于对照组(P<0.001),但2组MN的宽径、横截面积、周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弹性图像上,DPN组表现为黄绿色,非DPN组表现为绿蓝色,对照组表现为蓝色.杨氏模量值阈值为61.25 kPa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 (P<0.001),鉴别诊断DPN与非DPN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8.30%、70.00%.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的杨氏模量值大于非DPN患者,以杨氏模量值鉴别诊断DPN与非DPN有助于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DPN.

  • 1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行肝移植的护理

    作者:陈文俊;刘立芳;王莎;孙鹤铭;何国平

    总结1例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行肝移植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准确判断患者意识状态,及时实施抢救;多途径补充营养,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饮食;严密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尽早开展四肢功能锻炼和肺部功能锻炼,制订个性化训练方案;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寻求家庭心理支持.通过治疗、护理,患者恢复良好,因淀粉样物质沉积引起的多发神经症及周围神经症状缓解后出院.

  • 4例三氯吡啶醇钠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王小红;夏春娟

    总结了4例三氯吡啶醇钠中毒引起周围神经病及皮肤痤疮患者的护理.通过加强安全管理,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做好痤疮的皮肤护理及心理疏导,患者均于住院14d后病情平稳出院.

  • 化疗致周围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及护理

    作者:金颖;冯素文

    化疗药物可损伤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引起脑病、脊髓病、颅神经病、周围神经病、肌病和卒中样综合征等[1].根据其损伤的不同部位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系统毒性和感受器毒性[2].化疗药物所致神经毒性主要累及周围神经,并成为目前某些药物剂量限制或停止使用的直接原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因此,探讨化疗药物神经毒性的机制及其防治措施已成为肿瘤治疗和护理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周围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瀛;徐建华;徐胜前;张锐;张明铭

    目的: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RA1组)及年龄、性别、病程相匹配的30例RA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RA2组),以上两组合并为RA组,同时选择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全部研究对象的血清VEGF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RA患者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8.25±91.87) ng/ml vs.(44.50±17.06) ng/ml , P<0.001];RA1组明显高于 RA2组[(172.61±96.84)ng/ml vs.(118.28±76.71)ng/ml,P<0.05];(2)RA1组VEGF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呈正相关(r=0.365,P=0.003;r=0.431,P=0.013;r=0.425,P=0.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329,P=0.011)。RA组VEGF与红细胞沉降率、CRP、血小板呈正相关(r=0.312,P=0.007;r=0.351,P=0.007;r=0.580,P=0.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r=-0.428, P=0.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3)神经重度损伤组与轻中度损伤组 VEGF 无统计学差异[(179.59±138.03)ng/ml vs.(140.50±78.25)ng/ml,P>0.05];(4)上肢受累[(165.19±77.09) ng/ml]、下肢受累[(173.09±79.81)ng/ml]及上下肢均受累[(135.74±63.22)ng/ml]的RA周围神经病变患者VEGF水平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RA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VEGF明显高于不合并神经病变的RA患者,提示VEGF可能与提示RA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但不能提示神经受损程度和损伤区域。

  • 感觉神经定量检测在2型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天鹭;赵挺洋;赵诚炫;王新宴;徐丽梅

    目的:通过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手段,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下肢神经损伤进行量化评估。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41~86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对患者进行感觉神经定量检测。将41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血脂异常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16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组25例,采用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器测定腓肠神经在2000 Hz、250 Hz、5 Hz的电流阈值,并将全部患者按病程≤5年和>5年分为两组,检测相关数据。结果检测4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下肢电流感觉阈值异常的共39例(其中单足神经受损为13例,双足神经受损为26例),正常2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组较单纯2型糖尿病组在5 Hz、250 Hz时CPT升高明显(P<0.05),2000 Hz时CPT阈值无统计学意义。病程≤5年和>5年两组腓肠神经在2000 Hz、250 Hz及5 Hz时的CPT阈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感觉神经定量检测可以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明显临床感觉之前已经出现神经受损,一部分患者早期还可出现单足神经受损情况。在糖尿病早期神经病变时,感觉神经定量检测可以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细的无髓神经纤维受损情况及量化严重程度,以便早期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血液灌流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作者:张晓东;李辉;李瑛;宋洁;张建荣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HD)的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40例维持性HD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HP组(n=20)及HD组(n=20),另设健康对照组(n=20).HP组进行HP+HD治疗,HD组进行单纯常规HD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测定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检测血清IL-6、TNF-α、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因子的浓度,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HP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明显降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与HD组和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无明显变化,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亦无改善.结论 HP治疗可以改善维持性HD的尿毒症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HP治疗减轻患者体内微炎症反应有关.

  • 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22例临床特征

    作者:李丽;徐东;张奉春;曾小峰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及结局.结果 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728例,其中伴血管炎22例.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年龄49~72岁,平均(62±5)岁;男女比例5:17;病程大于5年者14例(63.6%).22例患者中皮肤溃疡或肢体坏疽18例(82%),多发神经损害8例(36%),巩膜炎/角膜溃疡3例(14%),心肌损害1例(5%),肠道溃疡1例(5%),肺血管炎1例(5%);3个系统同时受累者2例(9%),两个系统同时受累者7例(31.8%).所有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均高于正常;且均应用足量或冲击剂量糖皮质激素、单用或联用免疫抑制治疗,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患者病情活动,应积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早期予以正规治疗,降低疾病活动度,避免出现血管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应用可能为类风湿关节炎伴血管炎药物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作者:蔡慧敏;付志新;张宁;陈明月;陈江云

    目的 分析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症状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探讨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早期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性神经病339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A组42例(自发疼痛、烧灼感),B组120例(肢体麻木、感觉异常),C组105例(易疲劳,四肢无力),D组72例(行走不稳).分别进行周围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诱发电位波幅、远端潜伏期、肌电图、皮肤交感反应(SSR)、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测定,并与本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年龄匹配的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 339例患者中MNCV异常148例(43.7%),SNCV异常122例(36.0%),肌电图异常24例(7.1%),SSR异常41例(12.1%),SEP异常110例(32.4%).与其他3组比较,A组SSR异常率高(88.1%);C组MNCV异常率高(94.3%);B组SNCV异常率高(75.0%);D组SEP(下肢)异常率高(86.1%),4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神经病早期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能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对无明显肌肉萎缩糖尿病的患者肌电图可不作为常规检测手段.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

    作者:宣艳艳;余晶波

    目的 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血清尿酸(SUA)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1 091例60岁以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对入组患者是否患有DPN进行诊断并记录,根据患者是否患有DPN分为两组:DPN组517例和非DPN组574例.采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化等指标,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计算两组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并对DPN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DPN组患者平均血尿酸水平(338.79±93.76)μmol/L较非DPN组患者(301.82±58.94)μmol/L明显升高(P<0.05),在DPN组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非DPN组更高,患病率为104例(20.12%)比76例(1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962,P=0.000);与非DPN患者相比,DPN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脑梗死史、S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更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总胆红素(TBIL)低于非DP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水平升高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293(95% CI:1.497~3.824) (P<0.05).结论 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SUA水平与DPN密切相关,是DPN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清神经生长因子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卫重娟;程焱;孔晓冬;梁浩;陈英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的相关性. 方法 41名临床确诊为DNP的患者、35名患糖尿病但无DNP的患者及33名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血清NGF水平及左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SNCV,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DNP组患者血清NGF水平为(665.18±188.32)n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976.44±159.07)ng/L和糖尿病不伴DNP组(943.32±167.33)ng/L(F=9.316,P<0.001),DNP患者NGF水平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SNCV之间呈正相关(r=0.810,0.760,均P<0.001),NGF水平下降程度与DNP病程之间呈正相关(r=0.542,P<0.001). 结论 DNP患者血清NGF水平低于健康者,NGF合成下降在DNP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

  • 长春瑞宾和顺铂联合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8例观察

    作者:罗素霞;周美珍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1999年10月至2002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收治晚期非小细胞癌(NSCLC)患者84例,均以病理细胞学和组织学确诊,按WHO 1997年肺癌TNM分期标准分期,Ⅲ期36例,Ⅳ期48例;鳞癌35例,腺癌36例,大细胞癌8例,低分化癌2例,不能分类2例,肺泡癌1例;初治52例,复治32例.老年组38例,年龄60~75岁,中位年龄65岁,Ⅲ期17例,Ⅳ期21例;非老年组46例,年龄28~59岁,中位年龄51岁,Ⅲ期19例,Ⅳ期27例.所有患者体力状况好,卡氏评分(KPS )≥80分,肾功能、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无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近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有可测量指标.

  • 角膜共焦显微镜对小纤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王宏利;樊东升;王欣

    目的 评价角膜共焦显微镜对小纤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45例小纤维神经病患者和5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并量化分析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角膜神经纤维长度(NFL)、神经分支密度(NBD)、神经纤维密度(NFD)、神经纤维弯曲度(NFT);同时进行神经残疾量表评分、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结果 小纤维神经病组的NFD、NBD均小于健康对照组[(42.00±25.26)个/mm2比(72.38±14.09)个/mm2;(31.93±13.21)个/mm2比(46.24±11.48)个/mm2],NFT显著大于健康对照组[(2.48±0.87)级比(0.88±0.56)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神经残疾量表评分与NFT、NFD、NBD相关(r=0.782、-0.376、-0.504,P均<0.001).结论 角膜共焦显微镜作为一种无创、新型的检测手段,对于小纤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腹直肌肌电图检测

    作者:徐迎胜;郑菊阳;张朔;张俊;康德瑄;樊东升

    目的 探讨腹直肌肌电图在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09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研究和肌电图检测,检查肌肉包括腹直肌、第一骨间肌、胫前肌.同时进行正常对照组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组相关研究.比较三组腹直肌肌电图的异同.结果 周围神经病组腹直肌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改变,其运动单位电位波幅(451.67±75.01)μV高于正常组[(373.78±56.46)μV,t=2.01,P<0.04],低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537.19±159.04)μV,t=2.32,P<0.03].结论 腹直肌肌电图可用于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肋间神经损害的检测.

244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