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何明伟;刘景;倪家骧;刘长信

    目的:探讨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n=20例:B,n=20例),A组接受颈2椎旁阻滞治疗,B组接受手法复位联合颈2椎旁阻滞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及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的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的发作次数及服药剂.结果:A组接受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患者的每月轻、中度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的剂量分别为:2.5±1.1d 、1.0±0.30次、200±50mg/d和7.6±3.5d、1.6±0.4次、860±80mg/d均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1-2个月、3-4个月的数据分别为:2.3±1.0d、1.2±0.45次、300±75mg/d和3.7±2.3d、1.0±0.33次、350±100mg/d,较治疗前2个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后3-4个月,患者每月头痛天数、剧烈头痛发作次数及口服NSAID的剂量均较A组:7.6±3.5d、1.6±0.4次和860±80mg/d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高位颈椎旁阻滞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阻滞,但其远期疗效尚待探讨.

  • 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海泉;张挺杰;乔瑞冬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CT引导下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带泵治疗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及耳颞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国际头痛研究会制定的有关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30例.择期于CT引导下行颈部硬膜外腔前侧间隙置管持续泵入消炎镇痛液+星状神经节阻滞+颈椎旁神经阻滞+耳颢神经阻滞综合治疗1个月.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和每次持续时间,以及服用止痛药和睡眠情况.结果:①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由7.97±1.07降为1.07±1.7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每周头痛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服用止痛药物例数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4周后3例(10%),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④睡眠不佳由治疗前29例(96.67%)降为治疗后2例(6.67%),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毒副作用的发生.

  •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申小年;倪家骧

    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件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颁、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枫林;洪雁;史玫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EH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头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1].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牵引、按摩、物理治疗等,但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很少,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患者35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手法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庄淑美;刘建桥;张敏

    近几年,随着颈椎病发病率的升高,以头痛为主症的颈源性头痛亦有增多的趋势,其治疗方法各异.2006-2008年北京市海淀医院康复科,经临床筛选,对颈椎病采用手法结合半导体激光治疗,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

  •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覃兴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6月-2006年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97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均按"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会诊断标准"[1]诊断为颈源性头痛,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9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中男性21例,女性28例;年龄17-65岁;病程1d-16年.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9例;年龄19-62岁;病程2d-20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 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24例

    作者:李相伟;李冬梅;王守民;刘旋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的外伤,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增生,神经系统的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且很复杂,较难治愈,笔者在2002年4月~2003年2月的临床工作中,以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24例.

  • 颈源性头痛的推拿治疗

    作者:张涛

    目的:探讨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依据和疗效.方法:将现代解剖学知识与中医经络学说相结合,对103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推拿治疗.结果:痊愈69例,显效25例,有效9例,优良率91.26%.结论: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无不良反应.

  • 小针刀及局部注射共治颈源性头痛疗效分析

    作者:沈军

    头痛是临床疼痛诊疗时遇到的常见病,其中有一类伴有颈部压痛、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的头痛,发生率很高,临床表现较复杂,持续时间长,治疗较困难.此种头痛以往曾被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枕大神经痛"等,现多可明确诊断为颈源性头痛.

  • 针刀为主的序贯五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作者:张传东;张炜光;张新民

    自1999年至2005年采用针刀为主的序贯五法治疗颈源性头痛10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12~65岁,平均36.5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2年8个月.职业分布:驾驶员16例,文秘25例,教师12例,缝衣工20例,农民10例,工人12例,其他5例.

  • 推拿配合风池穴灌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贾宇峰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风池穴灌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推拿手法配合风池穴灌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146例.结果:治愈18例,占40%;好转24例,占53.3%;无效4例,占6.6%;总有效率93.3%.结论:推拿配合风池穴灌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可靠,预后较好.

  • 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 MRI影像解剖及测量

    作者:刘聪;徐强;张健飞;苑晓鹰;迟彦艳;李云飞;于胜波;隋鸿锦

    研究探索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MRI影像解剖及测量方法,得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及面积参考值,为慢性颈源性头痛与头后小直肌的关联性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本文通过对10例头颈部标本进行大体解剖,测出20侧头后小直肌的解剖数据,参照大体解剖结果,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09例健康成人的左侧头后小直肌分别行0°、25°、30°、35°、40°、45°、50°角的T2加权像扫描,确定佳的扫描角度,并测量出该角度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及面积参考值。终得出30°角为显示头后小直肌的佳扫描角度;健康成人男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21.2±2.6)mm,面积为(91.9±27.2)mm2;女性左侧头后小直肌的长度为(19.3±2.4)mm,面积为(73.3±22)mm2;头后小直肌的长度和面积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有报道称慢性颈源性头痛可能与头后小直肌的病变密切相关,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正常成人头后小直肌的测量参考值,在临床上也就不能客观地从形态学角度判断头后小直肌是否发生了形态学改变,从而难以确定头后小直肌病变与慢性头痛的关联性。因此得出健康成人头后小直肌的测量参考值至关重要。

  • 慢性头痛和头后小直肌之间的关系

    作者:苑晓鹰;隋鸿锦

    肌硬模桥在1995年被提出之后,一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是一个位于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膜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这种形成认为可以防止硬脊膜的随意运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有研究认为肌硬模桥和慢性颈源性头痛有关。当头后小直肌发生病理变化,会产生一种反常的力,这种力通过肌硬模桥传递到对疼痛敏感的硬脊膜,从而导致颈源性头痛。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肌硬模桥会改变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影响脑脊140
      液的循环,进而产生头痛。有相关病例报告指出,当对一位长期忍受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肌硬模桥进行阻断之后,头痛得到明显缓解。除此之外,通过MRI检查发现,患者的头后小直肌出现明显肥大。本实验通过MRI的收集和Mimics软件的测量来观察正常组和头痛组之间30°的头后小直肌是否出现形态学改变进行的研究讨论。通过对147例正常组和慢性头痛组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头痛患者的头后小直肌明显肥大( P value=0.000)。并且在同组不同性别及数值取值范围都有明显差异性。在本研究中,提出了头后小直肌和慢性头痛之间关系的新解释。我们相信,肥大的肌肉能导致慢性头痛。如果假设成立,我们可以对慢性头痛的发病机制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此外,有必要建立一个正常的头后小直肌测量值范围,以此来了解健康人群头后小直肌的特性,鉴别头痛的高风险因素,并对未来临床治疗提供合理的建议。

  • 暹罗鳄的枕后肌和硬脊膜间的连接

    作者:张晶辉;唐炜;张兆曦;栾炳一;于胜波;隋鸿锦

    1995年Hack 等人首次提出肌硬膜桥的概念,此结构是位于枕下区深层肌和硬脊膜之间相连接的结缔组织桥。目前关于肌硬膜桥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已成为热点,并有研究提出肌硬膜桥与慢性颈源性头痛有关,表明肌硬膜桥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作为重要结构,肌硬膜桥是否具有高度保守性,尚未见报道。本文以暹罗鳄为代表,对爬行类动物的枕下区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暹罗鳄的前寰椎浅面覆盖3块肌,内侧近中线位置为头背小直肌,其外侧为头背大直肌,外侧为头半棘肌。这3块肌深面有致密的结缔组织与其深面的结构(前寰椎、寰椎以及二者之间的膜性结构)相连,即暹罗鳄的枕后肌直接或间接的连接至前寰椎、寰椎及其间膜上。在前寰椎、寰椎及其间膜的腹侧(椎管侧)存在小梁样结构与硬脊膜背侧连结。小梁分布均匀且密集,呈头侧宽尾侧窄的“倒三角形”,并向尾侧直至C2椎弓板的前缘。在枢椎尾侧,椎管后壁与硬脊膜间存在“Y”字形的潜在性腔隙,潜在性腔隙沿“倒三角形”小梁区域的两侧延续并到达寰椎和枕骨之间的间隙。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暹罗鳄的枕下区,枕后肌可以通过前寰椎和寰椎以及其下的小梁结构与硬脊膜形成联系。这一联系可能发挥肌硬膜桥类似的功能。

  •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作者:毛希刚;肖克;唐伟伟;吴悦维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多见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白志勇;李水清;张华斌;贾东林;栾好梅;梁婷婷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 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

    作者:金建慧;刘延青;范愈燕;王李丽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来我院疼痛科诊治的CEH病人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外周神经阻滞治疗,治疗组采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口服度洛西汀.治疗前后两组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分进行疼痛程度评分,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和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VAS和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外周神经阻滞可以有效改善CEH,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治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的系统评价

    作者:张凯;刘宇;蒋戈利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1979至2012年)、CNKI(1979至2012年)、VIP(1989至2012年)、万方数字化期刊群(1998至2012年)、PubMed(1966至2012年)、EMbase(1980至2012年)和Cochrane Library(Issue 4,2012)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纳入针刺与口服药物比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随机或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8进行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查到相关文献79篇,终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17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①针刺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疗效比较在有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1,95%CI(1.18,1.69)],针刺组的疗效优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组.②针刺与非甾体类抗炎药+肌肉松弛剂在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6,95%CI (0.75,2.50)].③针刺与氟桂利嗪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9,95%CI(1.05,1.58)],针刺组的疗效优于氟桂利嗪组.④针刺与神经阻滞+扶他林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8,95% CI (0.97,1.21)].(2)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指标变化:针刺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联合肌肉松弛剂治疗VA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77,95% CI (-0.14,3.67)].结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有效.针刺在快速缓解疼痛方面优于止痛药物.但因纳入文献数量有限且部分研究质量较低,上述结论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 颈源性头痛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善金;张学利;夏英鹏;王云力;刘献强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程度与颈椎曲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26例,对头痛进行VAS评分,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曲弓深、颈椎曲率、颈曲夹角,与头痛评分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颈源性头痛多见于女性(72.2%),中老年多发(73.8%),颈椎曲度异常发生率高(65.9%),不同疼痛程度之间颈椎弓深、曲率、夹角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积分与弓深、曲率、夹角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颈源性头痛程度越重,颈椎曲度越小,曲度异常可能是头痛严重程度的一个潜在因素,治疗上当重视改善颈椎曲度.

  • 神经阻滞治疗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

    作者:罗芳;季楠;孟岚;申颖;王涛

    目的:探讨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头痛患者31例,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进入本研究.应用曲安萘德10 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5天和30天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 NRS)、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自我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数字评分8.4±1.0比较,神经阻滞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9±0.9,2.3±1.1,1.0±0.9,0.7±0.8.与治疗前颈部僵硬和颈部活动度自我评价2.8±0.8比较,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7±0.6,1.3±0.6,1.3±0.4,1.0±0.2.神经阻滞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颈部僵硬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于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516 条记录 4/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