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努力提高涎腺肿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俞光岩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之一.根据国内7家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科的统计资料,在66 90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上皮性肿瘤达23 010例,占32.9%,其中75%~80%为腮腺肿瘤.

  • 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涎腺肿瘤协作组

    涎腺肿瘤是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病理类型十分复杂,以往对各种类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缺乏深入了解,治疗方面争议较多.近二十年国内专家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明确了各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物学行为,对涎腺肿瘤的诊治原则达成许多共识.

  • 我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的历史、内涵及发展

    作者:温玉明

    头颈肿瘤涵盖了口腔颌面部肿瘤.由于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的复杂性,肿瘤切除手术对患者容貌的重大影响等因素,决定了头颈肿瘤治疗中具有鲜明特色,口腔颌面外科在治疗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老年患者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应激反应期的营养支持研究

    作者:孙惠;方芬;吉凯

    目的:对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患者应激反应期的营养支持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回顾并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在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将之随机分成对照组(100例)与治疗组(100例).对照组:在患者手术之后,给患者进行常规的饮食护理.治疗组:在常规饮食护理的基础上,给患者进行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清蛋白、血浆总蛋白等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患者手术之后,给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的抵抗力,防止和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发生一些不良应激反应情况,同时还及时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头颈部肿瘤靶向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蒋晓磊;朱昶宇;王晓红

    1 概述头颈部肿瘤绝大多数为头颈鳞状上皮细胞癌(HNSCC),包括颈部肿瘤、耳鼻喉科肿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3大部分.颈部肿瘤比较常见的就是甲状腺肿瘤;耳鼻喉科肿瘤常见的有喉癌、副鼻窦癌等;口腔颌面部肿瘤常见的为各种口腔癌,如舌癌、牙龈癌、颊癌等.因此,头颈部所发生的肿瘤,其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之多,居全身肿瘤之首.

  •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尿激酶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梁立民;步荣发;谷志远;郝好杰

    目的:探讨uPA及uPAR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DNA-mRNA斑点杂交技术定量检测 30 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uPA和uPAR mRNA表达水平.结果:癌组织uPA和uPAR mRNA含量高于相应正常组织 (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癌组织uPA和uPAR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01,P<0.05),uPA、uPAR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r=0.41 P<0.01,r=0.31 P<0.05),与T分期、分化程度及肿瘤类型无明显关系.结论:uPA和uPAR是促进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因素,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肿瘤转移的参考指标.

  • 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郑军;丘仿松;谢远鸿;洪劲超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1例患者为皮瓣远端处坏死,经过及时的清理和治疗出现新生长的肉芽组织,4例患者术后放疗。术后患者均经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4例患者肿瘤原发灶复发,其余患者为无瘤生存。术后半年左右患者皮瓣逐渐缩小,皮肤黏膜光滑,患者语言及进食功能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颈部功能未受影响。患者均达到美学修复,供区皮瓣为一期愈合。结论针对口腔面部肿瘤患者给予颏下岛状皮瓣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颏下岛状皮瓣具有厚度适宜、手术简便、供区隐蔽、成活率高、创伤小等特点,对于口腔鳞癌患者应用需谨慎。

  • 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王连叶;郑军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6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9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方法.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2 mg/kg,咪达唑仑0.1~0.2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2~0.4 mg/kg;镇痛药采用瑞芬太尼1.2~2.0 μg/kg,术中维持药用微泵注入法:丙泊酚15~40 mL/h+顺苯磺酸阿曲库胺10~20 mg/h+镇痛药瑞芬太尼100~200 μg/h,术中视麻醉深浅度调整微泵注入的药量及速度,诱导与维持使用的镇痛药也可以使用舒芬太尼,诱导用量0.4~0.6 μg/kg维持麻醉可间断静脉推注.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施综合措施,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 所选患者的麻醉时间为410~1 050 min,安全平稳,手术时间为350~980 min过程顺利.患者术中出血量为510~1 600 mL,输血率为47%,输血量为(592±122) mL.患者体内组织瓣的存活率为95%,全部生存出院.结论 术中选择的麻醉方法、麻醉用药为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同期血管化组织瓣修复术提供了较满意的麻醉效果,优秀的麻醉管理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手术时的安全性以及组织瓣存活率,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

  • 浅谈口腔颌面部肿瘤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作者:李玉兰;翟德江;梁彧

    目的讨论口腔颌面部肿瘤麻醉恢复期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加强呼吸功能的监护:由于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损伤部位或手术区域易致上呼吸道的水肿、血肿及术后敷料的加压包扎等导致呼吸道梗阻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必须加强对呼吸的观察与护理。密切监测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脉搏、心电图(ECG)及中心静脉压(CVP)等。

  • 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47例分析

    作者:邵侠;叶鹏程;方一鸣;王靖虓;吴立军

    目的 探讨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7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病例,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均给予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治疗.统计患者皮瓣成活及并发症情况,对患者吞咽功能、语音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唾液酸(SA)和白细胞介素(IL)-2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经病灶切除、皮瓣设计、皮瓣切取、吻合修复等步骤对患者进行修复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成活率达到了95.7%(45/47).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SA水平为(0.72 ±0.24) mg/L,显著低于术前的(0.96 ±0.27) mg/L(P<0.05);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IL-2水平为(13.94±4.12) μg/L,显著高于术前的(5.69±1.38) μg/L(P <0.05).术后3个月,患者吞咽功能:2级9例(19.1%)、3级38例(80.9%).术后6个月,34例(72.3%)患者发音清晰.并发症包括:瘢痕14例(29.8%)、色素沉着39例(83.0%)、瘙痒24例(51.1%)、皮区感觉异常43例(91.5%).结论 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治疗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效果满意,皮瓣成活率高、吞咽功能恢复良好.

  • 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与串联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效果比较

    作者:邵侠;屠呈威;赵磊;王靖虓;吴立军

    目的 比较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与串联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修复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B组(串联皮瓣修复),每组各5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满意度、外形修复、进食情况、工作情况、口腔闭合、张口度、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咬合功能、语言功能)、血清IL-2、sIL-2R、SA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拔除胃管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5),皮瓣制作与显微吻合时间明显多于B组(P<0.05).术后3个月,A组在满意度、外形修复、工作情况、口腔闭合、咀嚼功能、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等方面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在进食情况、容纳水测试、张口度及咬合功能等方面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2组sIL-2R、SA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出现血管危象发生率为3.92%,明显低于B组的17.65% (P <0.05).结论 股前外侧嵌合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治术后缺损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术后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内固定系统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长云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医学材料不断发展,口腔外科手术在口腔颌面感染、唇腭裂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口腔外科手术在口腔颌面骨折中的应用多。口腔颌面处的损伤会引发患者面部结构的改变,造成患者咀嚼能力的下降,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患者进行口腔外科手术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分析内固定系统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对90例颌面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45例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丘仿松;何锦扬;谢远鸿

    目的 探析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的22例患者接受放射治疗,观察组的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3年生存率、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治疗体会

    作者:郭跃臣

    口咽部肿瘤以恶性为主,发病率约1.6/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5%,其中以原发于扁桃体者多.病理类型以癌占首位,此为恶性淋巴瘤.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口咽癌的发病与吸烟、饮酒等不良刺激具有密切关系.多数口咽癌患者存在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性.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酒使得口咽肿瘤发生的危险性较非饮酒者明显增加,而如果大量吸烟加上饮用烈性酒,尤其是长期使用,将会使发生肿瘤的危险性成倍增加.

  • 逆行面动脉-颏下动脉岛状肌皮瓣修复上腭癌术后缺损

    作者:黄伟波;陈伟良;黄志权;靳华

    上腭肿瘤切除后组织缺损可用游离皮瓣和带蒂肌皮瓣修复.游离皮瓣供区和受区不在同一手术野,供区取瓣后还需从另一区取全厚皮修复创面,外观受影响,需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且手术费时.

  • 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缺损的临床体会

    作者:张学伟;国美丽;王志兴;沈军;张建成;张军;穆杰;严颖彬

    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缺损采用胸大肌皮瓣修复,皮瓣切取大小为6 cm×4 cm~11 cm×9 cm。26例修复口内缺损,1例修复面部缺损。17例经锁骨上、10例穿锁骨下进入颈部。结果术后20例完全成活(74.1%),6例部分坏死(22.2%),1例完全坏死(3.7%)。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48.1%):10例(37.0%)为伤口感染,其中受区感染8例,供区感染2例,7例皮瓣坏死的患者均出现受区伤口感染;其他并发症包括伤口裂开、颈部血肿及肺感染各1例(3.7%)。结论为避免皮瓣坏死及减少受区伤口感染,应按照胸大肌皮瓣的血供特点设计皮瓣并保护好血管蒂。

  • 1例上颌骨造釉细胞瘤赝复体修复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程亚萍;周本忠;朱六妹;陈传梅;杨丽娟;程海燕

    造釉细胞瘤发生在牙源性上皮中,属于临界瘤,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05%,多发生于青壮年,无明显的性别差异,下颌骨多发于上颌骨,少数发生于上颌骨,约占10%[1],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我院收治1例上颌骨造釉细胞瘤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口腔颌面部转移瘤

    作者:华成舸;温玉明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及原发灶和转移灶情况.方法回顾总结华西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46年间收治的14例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病例.结果口腔颌面部转移瘤占所有该部恶性肿瘤(6813例)的2.05‰.转移灶多数位于颌面骨(9/14).原发部位有肺、肝脏和上消化道、前列腺等.病理类型以上皮性肿瘤为主(12/14),尤以腺癌多见(7/12).结论口腔颌面部转移瘤的发病率和原发灶的构成与具高转移倾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构成比有关.转移灶部位以颌骨多见.

  • 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和血液中PAI-1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吴子忠;林先军;王宁;步荣发;李云莲;马俊龙

    目的研究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和患者血液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各病理参数间的关系及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及ELISA法分别测定PAI-1在患者血液中以及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活性与含量.结果30例恶性肿瘤组织PAI-1活性及含量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及相应瘤旁正常组织,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AI-1活性及含量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血液中PAI-1活性和含量明显高于术后血液中PAI-1含量及活性.血液和肿瘤组织中的PAI-1活性及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PAI-1参与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其活性及含量水平可作为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标志.

  •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颌骨功能性重建

    作者:毛驰;俞光岩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感觉功能丧失,并伴有咀嚼和吞咽功能的障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即使是目前好的骨和软组织移植技术也无法满足普通义齿修复的要求.骨内种植体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无法作活动义齿修复或修复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1~3].与活动义齿相比,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需要较少的粘膜覆盖,大限度地允许无神经支配的组织面暴露于口腔,以协助完成咀嚼功能.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颌骨功能性重建的目标除恢复理想的面形外,尚应恢复包括语言、吞咽和咀嚼三个方面的功能,种植体固位的义齿修复使得临床医师能够实现上述目标[1~3].

162 条记录 2/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