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特种医学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중화핵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095-2848
  • 国内刊号: 32-1828/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28-72
  • 曾用名: 中国核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
  • 创刊时间: 198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江苏
  • 主编: 黄钢
  • 类 别: 特种医学
期刊荣誉:
  • 食管鳞状细胞癌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肿瘤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闫圆圆;黄勇;李文武;徐亮;白人驹;付政;穆殿斌;郭洪波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FDG PET/CT显像SUVmax与肿瘤细胞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以评估SUVmax是否可作为术前反映肿瘤增殖活性、侵袭性和微血管生成的指标.方法 选择术后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患者47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术后对患者肿瘤标本行Ki67、MMP-2和MV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Pearson 直线相关分析病灶SUVmax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47处病灶SUVmax为1.9 ~24.0,平均为12.504±6.805.免疫组织化学检查:Ki67平均指数为(67.837±29.798)%,MMP-2平均指数为(71.551 ±27.126)%,MVD平均为(18.429±9.603)个.SUVmax与Ki67指数、MMP-2指数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1和0.594,P均<0.05;而SUVmax与MVD之间不具有相关性,r=0.167,P>0.05.结论 SUVmax可反映食管鳞癌肿瘤增殖活性和侵袭性,不能反映肿瘤血管生成.

  • 肾动态显像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付占立;张建华;宋莉;范岩;张旭初;王荣福

    目的 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评价和预测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置人术(PTRA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疗效.方法 成功接受PTRAS治疗的单侧ARAS患者76例,分别于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利用Gates法测定患侧GFR.根据肾动脉造影结果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50%~69%)、中度(70%~89%)、重度(≥90%)狭窄;根据术前GFR测定结果将患肾功能分为Ⅰ级(GFR≥30 ml/min)、Ⅱ级(15 ml/min≤GFR< 30 ml/min)和Ⅲ级(GFR< 15 ml/min).通过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肾GFR与血压变化情况对PTRAS进行疗效判定.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x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重度狭窄患者患肾GFR低于轻中度狭窄患者[(19.48±11.56)ml/min与(26.79±15.34) ml/min,t =2.262,P=0.027].PTRAS术后血压改善者占32%( 24/75),无变化者占68%(51/75).术前患肾功能为Ⅰ、Ⅱ级患者术后高血压改善率为39.62%( 21/53),高于肾功能为Ⅲ级患者的13.64% (3/22),x2=4.825,P=0.028;多因素分析示术前患肾功能分级是影响患者术后血压改善的惟一因素(OR=0.465,P=0.032).PTRAS术后GFR改善者占22.37% (17/76),无变化者占68.42% (52/76),降低者占9.21% (7/76);在血压改善组与未改善组患者中,GFR改善的比率分别为33.33% (8/24)和17.65% (9/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81).结论 肾动态显像可以客观评价单侧ARAS患者PTRAS术后患肾GFR变化,并可预测术后血压改善情况.

  • 术前TPS及术后质量验证在125I粒子治疗眼眶肿瘤中的作用

    作者:任凌;戴皓洁;李全

    目的 探讨术前TPS及术后质量验证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眼眶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期间66例行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的眼眶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中43例有数字影像资料者术前应用TPS,处方剂量140 Gy;余23例患者未行术前TPS,术中按间隔1 cm原则平行排列粒子.对所有66例患者术后均应用TPS进行质量验证.术后3、6、12和24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CT和(或)MRI随访.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x2检验及Kaplan-Meier法log-rank 检验.结果 66例患者共植入125I粒子1070粒,平均(16.2±7.3)粒/人.TPS术前计划组及未计划组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分别为79.07%( 34/43)及43.48%( 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2,P=0.003).10例患者术后失访,仅有术后验证资料,无影像学随访资料.TPS质量验证满意组术后3、6、12和24个月肿瘤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0/37)、6.25% (2/32)、13.64% (3/22)和3/9,TPS质量验证不满意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26% (1/19)、16.67% (3/18)、30.77% (4/13)和6/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17,P=0.0003).结论 TPS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眼眶肿瘤中起重要作用.术前TPS是治疗成功的前提,TPS术后质量验证能较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并指导临床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 大规模人群FDG PET/CT意外发现甲状腺高代谢结节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关志伟;徐白萱;陈英茂;张锦明;田嘉禾

    目的 对大规模人群中18F-FDG PET/CT意外发现的甲状腺高代谢结节的发病率和良恶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回顾2007年8月至2010年3月间无甲状腺癌病史或甲状腺手术史行PET/CT检查者共计8463例,其中145例意外发现甲状腺高代谢结节,经病理检查和随访明确结节良恶性68例(恶性37例,良性31例).患者中男21例,女47例,年龄21 ~76(53.66±10.85)岁.根据结节的良恶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法logistic回归.分别以SUVmax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ROC曲线,比较两者AUC.结果 甲状腺高代谢结节的发病率为1.71%( 145/8463),恶性百分率为54.41%( 37/68).良性和恶性结节的SUVmax分别为5.13±4.02和7.61±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SUVmax、有无钙化、是否多发、结节大小和患者年龄.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 AUCL)为0.878±0.043 (95% CI:0.793 ~0.962,P<0.05),SUVmax的AUC(AUCs)为0.694±0.067(95% CI:0.562~0.825,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状腺高代谢结节有较高的恶性百分率,SUVmax对此类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意义有限;综合结节的PET/CT影像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 近距离放射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樊晓栋;姜庆;袁耿彪;王家武

    目的 比较近距离放射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通过PubMed、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已发表的有关局限性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按预设的标准进行筛选,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作为终点指标,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5.0完成Meta分析.结果 经筛选,共纳入6个研究,总样本量5903例,其中近距离放疗组3323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组2580例.分析结果显示2种治疗方法的5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合并OR为1.00(95% CI:0.69~1.45),P=0.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限性前列腺癌近距离放射治疗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疗效相当,且更具优势.但纳入文献和样本量有限,今后还需增大样本,提供更好的循证证据.

  • 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疗效比较

    作者:陈永辉;马艳茹;林岩松;康增寿;李方;刘轶敏;牛娜

    目的 回顾分析343例DTC病例,比较不同剂量首次131I去除甲状腺术后残留组织(RRA)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43例DTC患者行甲状腺全切术或近全切术,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无局部或远处转移.以首次131I剂量将343例患者分为3组:A组101例,剂量为1850 ~2220 MBq;B组103例,剂量为2590~2960 MBq;C组139例,剂量为3330~3700 MBq.RRA后随访6~12个月.判断RRA成功标准:(1)131I全身扫描甲状腺床未见放射性摄取;(2) TSH刺激状态的Tg<10 μg/L.应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43例患者RRA成功率63%( 215/343);(2)A、B和C组成功率分别为59%( 60/101)、64%( 66/103)和64%(89/139),3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57,P=0.720);(3)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性别(P=0.030)、手术方式(P<0.01)、手术次数(P=0.004)、治疗前TSH(P =0.019)、治疗前Tg水平(P<0.01)为有关因素,剔除年龄(P=0.420)、病理类型(P =0.585)、淋巴结转移(P =0.858)、多灶(P=0.365)、TNM分期(P =0.388)和剂量(P=0.733)等无关因素,将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手术方式(P<0.01)和治疗前Tg水平(P<0.O1)是影响RRA疗效的因素.结论 DTC患者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小剂量1850 ~ 2220 MBq RRA与大剂量3330~ 3700 MBq RRA疗效相同.术式和治疗前Tg水平是影响RRA成功的重要因素.

  • 18F-FDG PET/CT诊断原发性心包间皮瘤三例

    作者:石华铮;杨春山;洪骥;陈宪英;马庆和;李建平;邓侃;聂卫文

    患者男2例(病例1、2),女1例(病例3).年龄分别为35、68和53岁.患者自觉有不同程度乏力、前胸部闷感、心前区胀痛、心悸、气促、上腹胀痛等.临床检查:病例1、2有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心动过速表现;病例3有奇脉,心音遥远.病例1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增大,呈烧瓶样.3例胸部CT均提示心包积液并不同程度心包增厚,病例1、2为弥漫不规则增厚,病例3为局限性不规则结节状增厚.病例2同时伴有胸、腹腔积液.3例行心包穿刺抽液均为血性,病例1行B超引导下诊断性穿刺抽液,细胞学检查见恶性间皮瘤细胞;病例2行剑突下切口心包开窗引流,活组织检查证实为混合型恶性间皮瘤;病例3因病灶较为局限行开胸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恶性间皮瘤.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PET/CT显像四例

    作者:王佩琦;尹吉林;王欣璐;李兴耀

    病例1~4 PET/CT显像结果见图1~4和表1.病例1 患儿男,8个月,1个多月前发现头颅3个包块,拒触碰.20余天前无诱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皮疹,当地门诊予抗感染等处理,未见好转,皮疹逐渐增多、渐出现双眼肿胀,以右眼突出较明显.MRI、CT、骨髓穿刺及多项生化检查发现患者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头颅、眼眶、双侧领骨、皮肤、肝、脾等重度贫血,血小板减少).人院体格检查:神智清,精神疲倦,皮肤苍白,肢端冰凉;头皮、躯干、腹股沟及肛周可见较多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头皮可触及2个2 cm ×2 cm及1个3cm×4 cm的包块,质软,有波动感,拒触碰;颌下、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处可扪及数颗绿豆至花生米样大小的淋巴结,质软,活动,表面光滑,无触痛;双眼睑浮肿,双眼结膜苍白,双侧眼球突出;左右齿龈可见2处1.5cm×2 cm的溃烂面;呼吸急促,双肺听诊正常;腹稍膨隆,肝右肋下未触及,脾位于左肋下6 cm,质中,边缘钝,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明显水肿.皮肤活组织病理检查示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作者:郁春景;万卫星;米宝明;尤徐阳;徐巧玲

    患者男,53岁,无明显不适主诉,行PET/CT体格检查.患者经静脉注入18F-FDG 370 MBq,60min后行PET/CT(德国Siemens Biograph 64 TruePoint)检查,显像发现胰腺尾部局灶性FDG代谢增高,大小约1 cm×1 cm,SUVmax3.52(图1a);延迟显像放射性浓聚程度未见明显变化,SUVmax3.56,不排除胰腺恶性病变.B超:胰尾部见一大小约15 mm×14 mm低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胰管未见明显扩张.MRI:胰腺尾部见一异常信号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图1b),病灶大小约1.1 cm×0.9 cm;注入Gd-DTPA造影剂后增强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边缘强化,病灶周围无水肿(图1c),诊断为胰腺尾部小结节异常信号病灶,考虑胰岛细胞瘤可能性大.

  • 腺苷及选择性A2a受体激动剂regadenoson心肌负荷试验

    作者:李家俊;田月琴;何作祥

    腺苷负荷试验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已经得到公认,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与腺苷相比,选择性A2a受体激动剂,如regadenoson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有可能代替腺苷作为新的负荷试验药物.笔者对腺苷及选择性A2a受体激动剂regadenoson心肌负荷试验作一综述.

  • 切伦科夫光学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马晓伟;杨卫东;汪静

    分子影像技术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模式分子影像能集多种不同显像设备的特点,提供更多的信息.切伦科夫核素光学成像为新兴的分子影像学方法,其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带电粒子在介质中运行速度大于光速时产生的荧光进行成像,信号强度与放射性活度有关,并与SPECT或PET显像信号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以此可使用一种分子探针进行SPECT或PET显像及切伦科夫光学成像.

  • 99Tcm -DTPA肾动态显像肾血流灌注指数与肾功能受损的相关性

    作者:谭丽玲;习卫民;陈新;汪健;程鹏

    肾发生病变时,肾实质或局部病灶内血流灌注会发生改变.因此客观定量评价肾血流灌注具有重要意义[1].现将笔者进行的肾动态显像肾血流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肾功能受损相关性研究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肾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的慢性肾病患者112例,共224个肾,除外继发性肾病、肾占位、肾积水和肾移植;其中男64例,女48例,年龄20~60岁.所有患者均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按肾功能正常,轻、中、重度受损,将224个肾分为A、B、C、D4组.

  • 32p治疗皮肤瘢痕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建滨;刘晚霞;刘新峰;丁月云;陈栋;郭爱霞

    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2种,目前仍无明确有效的防治方法[1].笔者采用Na332PO4(以下以32P代称)敷贴治疗皮肤瘢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2001至2009年用32p敷贴器治疗瘢痕,且有6~12个月随访资料的患者58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445例,男295例,年龄12~68岁,女150例,年龄9~ 52岁;瘢痕疙瘩135例,男84例,年龄13~65岁,女51例,年龄14 ~49岁.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多在2mm以下,瘢痕疙瘩高出皮肤2~10 mm.将瘢痕疙瘩分为A组:高出皮肤<4 mm,95例;B组:高出皮肤≥4且<8mm,28例;C组:高出皮肤≥8 mm,12例;增生性瘢痕为D组.

  • 胃恶性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初步探讨

    作者:吴江;来虹;张垒;杨桂芬;胡裕效;王新刚;桂一

    胃是结外淋巴瘤常侵犯的器官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的15例胃淋巴瘤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探讨其影像学特征.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15例胃淋巴瘤患者,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56 9岁;均为NHL,其中DLBCL 1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2例,NK/T细胞淋巴瘤1例;PET/CT显像前均未进行相关治疗.

  • 99Tcm -DTPA肾图半排时间参考值测定

    作者:程兵;杜晓光;丁献敏;谢新立;牛广君;刘保平

    肾图在上尿路积水的诊断以及分肾功能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主要使用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但由于131I能量较高,其应用受到限制.99Tc m-DTPA肾动态显像不仅能提供肾图相关参数,还能进行肾血流灌注和肾功能显像,从而评价总肾及分肾功能,因此成为替代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的一个重要检查.半排时间(time of half-excrection,C1/2)是用于评价尿路梗阻的重要指标,但关于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肾图C1/2正常参考值的报道很少.笔者对2007年至2010年433例肾移植手术健康供肾者的99Tcm-DTPA肾图半排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欲建立本科的参考值范围.

  • 99Tcm -DMP444肺动脉血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显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嘉;方纬;王峰;戴皓洁;田毅;王道宇;郭风;耿庆海;唐跃;何作祥

    目的 探讨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99Tcm-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444在PE和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动物模型中的显像效果.方法 选5条杂种犬,制备左下肺动脉血栓和右股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注射显像剂后即刻(30 s)、2、3、4、5、10、15、30、60、90和120 min分别取静脉血1ml,测质量及放射性计数.以注射后即刻的血液放射性计数为100%,计算各时间点的99Tcm-DMP444血液清除率.注射后15、30、60、90和120 min,分别进行胸部及双后肢平面显像.应用ROI方法,分别计算肺血栓/肺本底(P/L)、股静脉血栓/对侧股静脉血(D/B)和股静脉血栓/肌肉本底(D/M)的放射性比值.显像结束后,取出血栓分别测定肺动脉血栓和股静脉血栓摄取99Tcm-DMP444的%ID/g.不同时间点均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向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99Tcm-DMP444注射后120 min的血液清除率为(65.4±3.9)%.左下肺动脉及右股静脉血栓部位放射性摄取随时间逐步增强,注射后15至120 min,P/L,D/B和D/M比值分别从2.41±0.28、1.67±0.33、2.20±0.14增加至3.96±0.64、2.56±0.57、3.90±0.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7、7.68和9.37,P均<0.05).PE和后肢DVT的%ID/g分别为0.085±0.023和0.054±0.018.结论 99Tcm-DMP444能无创性地早期检测急性PE和下肢DVT,是较为理想的小分子多肽血栓显像剂.

  • 131I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孟召伟;谭建

    目的 探讨131I对DTC细胞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功能的影响,以及1311和NF-κB抑制剂Bay 11-7082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用不同放射性浓度131I和不同浓度Bay 11-7082处理DTC细胞,加入四氮唑盐显色,测定450 nm的吸光度(A)值,用公式(A药物处理组- A空白)/(A对照组-A空白)×100%计算癌细胞存活率(A空白为空白孔的吸光度,A对照组为单纯细胞孔的吸光度);选择癌细胞存活率约60%左右的131I和Bay 11-7082浓度进行联合实验.将131I和Bay 11-7082作用于DTC细胞6、24和48 h后,提取核蛋白,分别与NF-κB结合序列探针相结合,测定450 nm的A值,NF-κB的DNA结合率=(A药物处理组-A空白)/(A对照组- A空白)×100%.用Western blot鉴定单用131I、Bay 11-7082和联合用药6h后NF-κB核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以β-actin作为内参对照进行半定量分析.用配对t检验、F检验和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细胞存活分析发现不同放射性浓度131 I和不同浓度Bay 11-7082处理后癌细胞的存活率不同(F=281.07和173.84,P均<0.01);单用131I组、单用Bay 11-7082组与联合用药组癌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7.33 ±5.65)%、(61.83±6.68)%和(36.67±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79,P<0.01),其中前2组分别与联合处理组相比q=8.20和8.35,P均<0.01.DNA结合实验证实131I可以诱导癌细胞内NF-κB结合率增高,24h为(255.33±29.86)%(高);而联合使用Bay 11-7082后,在6、24和48 h时间点能够抑制到相应刺激状态下NF-κB功能的22.10%、39.75%和43.18%,联合处理组与单用131I组比较,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8、26.29和8.20,P均<0.01);6h时NF-κB p65功能受抑程度明显,DNA结合率仅为(35.33±8.2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8,P<0.01).半定量分析:131I作用6h后p65和p50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Bay 11-7082联合131I作用6h后两者的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抑制;不同给药方式作用后p65和p50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0.93和193.55,P均<0.01),131I组和对照组两两比较,q=4.75和8.22,P均<0.05,联合处理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q=30.80和22.83,P均<0.01.结论 131I会导致DTC细胞NF-κB表达增加、功能增强,联合使用NF-κB抑制剂可以抑制这种改变,获得协同疗效.

  • 分子影像与核医学

    作者:田嘉禾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大强国先后在医学生物学领域投入巨资,如1971年签署的《国家癌症法案》(美国)、2000年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先后推出"脑的十年"(美国、日本)等,将人类对疾病、对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之相应,医学的理念、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分子影像学推到了医学领域的前台.核医学幸运地从一开始就以标记分子为显像基础,在标记技术、探测和显像方式、灵敏度及系统性和动态特征方面在分子影像之路上先走了若干年.目前,分子影像其他技术正从不同侧面赶超核医学的传统优势,分子影像学界已经呈现出百花竞秀、万马奔腾的局面.本刊今年起正式更名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正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滕皋军;聂芳

    MR分子成像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与MR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利用MRI技术并借助对比剂生化特征,直接或间接反映活体条件下生物细胞内的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分子过程.其主要优势在于超高的软组织和空间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和无限的穿透深度,可同时获得三维解剖结构及生理、病理、代谢、血流灌注等信息,因此在分子成像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1].但是MRI的灵敏度较低,需要通过信号扩增系统来提高其灵敏度.

  • 光学分子影像的进展与挑战

    作者:秦承虎;陈雪利;田捷

    分子影像是医学影像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能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生物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4].基于光学成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而产生的光学分子影像,已经成为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5-8],国内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9-12].作为一种典型的光学分子影像模态,与其他在体成像技术相比,生物发光断层成像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果直观、测量快速、费用低廉等诸多优势,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的活体小动物成像方法,可用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新型药物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3-17].

  • 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靶向微泡的制备及小鼠肿瘤新生血管超声分子成像研究

    作者:郑海荣;严飞;钱明

    目的 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 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 μm之间.BST2 -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 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 ±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 -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和近红外分子影像的实验研究

    作者:卢瞳;文颂;周官辉;居胜红;滕皋军

    目的 探讨7.0 T MRI和近红外荧光成像(NIRF)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对14周龄ApoE-/-小鼠按高脂饮食喂养20周,建立AS模型,以正常C57BL/6小鼠作为对照.MRI实验中,5只ApoE-/-小鼠及5只C57小鼠经尾静脉注入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前及36 h后分别行7.0 T MRI.NIRF实验中,10只ApoE-/-小鼠和4只C57小鼠经尾静脉注入抗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抗体-NIR 797(抗-oxLDL-抗体-NIR 797)近红外探针,4只ApoE-/-小鼠经尾静脉注入非特异性IgG-NIR 797,另4只ApoE-/-小鼠注入PBS,24h后分别行NIRF.用SPSS17.0软件对计量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poE-/-小鼠注入USPIO 36 h后,在T2WI上腹主动脉斑块信号较注射前减低,相对信号强度分别为0.70±0.04和1.28±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376,P<O.05),信号改变率达(-56.58±4.25)%;普鲁士蓝染色证实斑块内有铁沉积.注入抗-oxLDL-抗体-NIR 797 24 h后,ApoE-/-小鼠主动脉离体NIRF示强荧光信号(SNR为42.51 ±5.24)聚集于主动脉根、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起始段,而非特异性IgG-NIR 797组(19.58±3.06)、PBS组(4.19±0.82)及对照C57小鼠(2.29±1.11)仅见较弱荧光信号,与靶向探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5.104,P<0.05).斑块油红O染色与NIRF阳性面积分别为(41.69 ±5.29)%和(39.45±5.35)%,两者呈线性相关(r=0.738,P<0.05,n=8),免疫荧光证实斑块内oxLDL的表达与巨噬细胞共区域.结论 应用新型分子影像探针在7.0 T MRI和NIRF上可有效检测AS斑块,有助于鉴别高危斑块,可为AS多模式成像提供依据.

  • 新型核素报告基因系统hERL/核素标记雌二醇的实验研究

    作者:兰晓莉;覃春霞;田月丽;夏晓天;何勇;袁辉;张永学

    目的 在体外细胞摄取实验及在体显像基础上,评价新型核素报告基因系统人ER配体结合域( hERL)/核素标记雌二醇(E2)应用的可行性,为其用于基因治疗的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IRES)方式构建携带hERL和治疗VEGF165的重组质粒pDC316-hERL-IRES-VEGF165(简写为EIV),将其用腺病毒包装构建重组腺病毒复合体(Ad-EIV).采用悬浮贴壁法从SD大鼠股骨和胫骨原代提取骨髓MSCs并培养.将Ad-EIV和脂质体2000包裹重组质粒(LipoEIV)分别转染MSCs,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对hERL和VEGF165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分别进行检测.测定Ad-EIV组、Lipo-EIV组和未转染组MSCs对125I-E2在不同时间(1、3、6、9、12和24h)的摄取率.将转染Ad-EIV的MSCs注射至大鼠左前肢、未转染MSCs注射至右前肢后1d,注射16α-18 F-17β-E2(18F-FES)进行micro PET/CT活体显像.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Ad-EIV转染MSCs后RT-PCR检测示hERL和VEGF165 mRNA的表达随着感染滴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r2分别为0.953和0.966,P均<0.05);感染复数(MOI)=25、50、75和100时,其mRNA表达高于Lipo-EIV组.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也得到同样的结果.Ad-EIV组和Lipo-E1V组MSCs对125I-E2的摄取率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高,24h高,分别达到( 10.94 ±0.30)%和(8.93±0.18)%;各个时间点2种载体转染组均明显高于未转染对照组(3.54%~5.52%;t值分别为15.489~26.560、10.523~24.204,P均<0.05),而Ad-EIV组摄取率高于Lipo-EIV组(t=4.132~16.168,P均<0.05).Micro PET/CT大鼠活体显像显示注射Ad-EIV转染的MSCs之左前肢放射性浓聚明显高于对侧.结论 报告基因hERL可以通过腺病毒转染、脂质体包裹等多种形式转染细胞并成功表达,应用核素标记E2可以对其进行探测和显像.应用腺病毒转染报告基因的方式转染率更高.

  • 基于切伦科夫效应的裸鼠甲状腺131I多模态显像

    作者:胡振华;梁继民;屈晓超;杨卫东;马晓伟;汪静;田捷

    目的 采用切伦科夫发光断层成像(CLT)和γ显像进行裸鼠甲状腺摄取131I的多模态成像,探索CLT与γ显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先对4只裸鼠[体质量(21±3)g]尾静脉注射1.67×107 Bq 131I,在注药后0.5、3、12及24h均分别行CLT和γ显像.采用基于漫射方程(DE)的切伦科夫光源重建方法重建裸鼠体内131I的生物分布及在不同采集时间点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对采集的γ显像图像勾画ROI,获得γ计数的平均值,对CLT 1311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和γ显像获取的γ计数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在0.5、3、12和24h分别为7.80×10-3、1.62×10-12、2.20×10 - 12和2.68×10-12 W.甲状腺摄取131I的切伦科夫光的功率随放射性药物注射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γ显像结果表明131I在裸鼠腹部的摄取逐渐降低,而在甲状腺的摄取越来越高,CLT与γ显像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 =0.7620,P<O.05).结论 CLT具有临床甲状腺成像、甲状腺疾病诊断和疗效判断的潜力.

  • 学科交叉花千树分子影像第一枝

    作者:匡安仁

    2011年11月1日,在福州《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部和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的"多模式分子影像研讨会"上,来自国内的核医学、放射学、超声学和光学分子影像的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杂志总编辑匡安仁教授宣读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批准《中华核医学杂志》更名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及中华医学会关于增聘田捷、冯晓源等20位专家为《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委的文件,并向相关专家颁发了聘书.匡安仁教授代表编委会向新加盟的兄弟学科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学科交叉的新生力量必定为本刊增光添彩.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