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阵发性房颤单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隔离表面积比例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旭;郭晓刚;廖自立;马坚;张澍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CPVAI)--左房隔离表面积比例与术后6个月内患者大折返性房速、房颤复发的关系。
      方法:入组本实验室51例(2012-06至2012-10)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6±15)岁;平均房颤病程40(24-84)月;平均左房大小(35±5) mm。术前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及行超声和CT检查排除左房血栓风险。跟据超声和CT检查结果选取左房大小正常或轻度偏大,无左房血栓的患者行单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并保持患者术前INR控制在2.0以下。术中予静脉麻醉,运用Carto系统行点对点左房建壳,并在透视下行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口及前庭的相对位置。在Carto指引下环左右肺静脉前庭行大环隔离,直到Lasso导管上肺静脉电位消失。术后观察30分钟,观察时间内,如果Lasso导管上肺静脉电位有恢复,行补点消融直到达完全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后计算肺静脉前庭隔离表面积、左房后壁表面积从而计算左房隔离表面积比例(左房隔离表面积比例=肺静脉前庭隔离表面积/肺静脉前庭隔离表面积+左房后壁表面积);平均左房隔离表面积比例(66.4±13.3)%。术后要求患者1,3,6个月进行Holter检查,如突有心悸不适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患者需行Holter、ECG检查。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和邮件随访,随访患者症状和Holter、ECG检查结果;平均随访时间(5.0±1.6)月。复发定义为3个月空白观察期后,Holter、ECG记录到的任何房速和房颤心律。

  • 应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

    作者:唐闽;李劲宏;方丕华;张澍

    目的 研究应用带有微型环肺静脉标测导管(微环导管)的冷冻球囊完成肺静脉电隔离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2007年12月至2013年3月在德国心脏中心(柏林)接受导管消融的20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1次房间隔穿刺后,将冷冻球囊置入左心房.冷冻球囊中央管中放置1根微环导管,作为“导引钢丝”和肺静脉标测导管.结果 电隔离751根肺静脉.其中405根肺静脉(53.9%)在冷冻消融过程中,实时记录到肺静脉电位消失;346根肺静脉(46.1%)在冷冻消融后,回撤微环导管,证实肺静脉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131.4±51.7) min,X线曝光时间(23.7±11.3) min.随访33.4(6~63)个月,131例(64.9%)患者无房颤发作.1例患者在隔离右上肺静脉时出现膈神经麻痹,1个月后恢复.结论 使用带有标测功能的冷冻球囊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是有效、可行的.

  • 肺静脉电位的解剖学基础与标测识别

    作者:杨俊娟;丁燕生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它一直是心血管病医生研究的热点之一.局灶性房颤(focal atrial fibrillation,FAF)是AF的一种类型,是指心房或与心房连接的静脉内存在产生冲动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触发和/或驱动AF.近年来的研究[1-3]表明大部分的阵发性AF由于异位兴奋灶所触发或驱动,异位兴奋灶大多分布于肺静脉心肌袖,约占95%,也分布于上腔静脉、Marshall韧带、界嵴、冠状静脉窦口以及左心房后壁等部位.随着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使阵发性AF得以治愈,是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AF患者可选择的介入治疗方法.因此确定异位兴奋灶的位置,寻找合适的消融靶点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显示肺静脉电位中的作用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刘少稳;杨东辉;林治湖

    肺静脉内的心肌袖组织在心房颤动(房颤)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已成为房颤非药物疗法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和正确判断手术终点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其中的作用.

  • 射频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过程中残存静脉电位的鉴别诊断

    作者:刘少稳;杨延宗

    心房颤动(房颤)的非药物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技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可以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环状标测导管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成功的指标为,窦性心律或心房内不同部位起搏时肺静脉电位消失、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活动分离[1-3].

  •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高连君;刘少稳;杨东辉;林治湖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大静脉(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10~20 min,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32例患者的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16根(44%)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其中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11根呈平均频率(38±12)次/min的缓慢节律,3根呈偶发的由3~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93.8%),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心房单向传导.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出现心房-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心房传出阻断,心房-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作者:周公哺;郭晓刚;刘旭;杨建都;孙奇;马坚;张澍

    目的探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方法、策略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连续入选就诊于阜外医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共70例。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过程中,利用环状标测导管对肺静脉电位进行实时记录。消融终点为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术后进行常规随访。结果在进行了平均(14.0±4.3)次/例消融后,以上70例患者的282支肺静脉中有274支(97.2%)达到了成功电隔离。平均手术时间为(115.2±24.8) min,透视时间(29.6±8.9) min。总计232支(84.3%)肺静脉成功实时记录肺静脉电隔离。其中持续隔离组的电隔离时间(45.61±1.97) s,显著短于传导恢复组(97.30±7.57) s,P<0.0001。持续隔离组的首次电隔离的球囊低温度(-46.35±0.55)℃,也显著低于传导恢复组(-40.16±1.26)℃,P<0.0001,而两组隔离时球囊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隔离组:(-33.95±0.69)℃,传导恢复组:(-36.42±2.0)℃,P=0.1428]。60 s的隔离时间为预测术中肺静脉持续隔离的佳界值(敏感性0.76,特异性0.82)。平均随访5.1个月,空窗期后成功率为76%。多因素分析证实左心房扩大、吸烟和早期复发为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冷冻球囊导管操作相对简单,学习曲线较短。在冷冻球囊导管对肺静脉进行消融时,利用环状标测导管可以在大多数肺静脉中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肺静脉电隔离时间可以有效预测术中肺静脉恢复传导。冷冻球囊导管治疗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 根据慢性心房颤动标测所得的孤立间歇电位进行电生理引导下的肺静脉隔离

    作者: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目的评价通过由孤立间歇或者有序的肺静脉电图所定义的早肺静脉电位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进行部分肺静脉隔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显示肺静脉电位中的作用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李世军;夏云龙;王鸣遒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心房刺激在术中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pulmonary vein potential,PVP)的作用.方法(1)病例选择:44例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器质性心脏病,男性34例,女性10例,年龄(52±11)岁,病史(7±5)年.

  •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李宜富

    心房颤动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个难点,也是目前关注的热点.由于药物的毒性和低效性,长期用药物来维持窦律的做法已受到了质疑.近年来,采用肺静脉电位隔离的方法消融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取得一系列进展,为阵发性房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该方法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就房颤消融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 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与补点位置间的关系

    作者:真亚;张国辉;刘少稳;陈松文;陈岗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肺静脉电隔离补充消融位置与肺静脉电位延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57例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和残余传导补充消融以达肺静脉电隔离.收集两侧环线左右各6个补充消融部位窦性心律下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比较其差别.结果: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在右侧补充消融6个部位间无明显差异;左侧补充消融6个部位:左上肺静脉前交叉与后上、前上、前壁之间(P=0.000, 0.034,0.004),后上与前上之间(P=0.032),左下肺静脉前壁与左上肺静脉后上、前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26).延迟时间大于150 ms补充消融位置大多在左侧前交叉至左下肺静脉前下壁.结论:测量肺静脉电位延迟程度,可用来快速寻找左侧环肺静脉线残余传导裂隙指导补充消融.

  • 肺静脉内缓慢性与快速性自律电位共存1例

    作者:孙育民;王骏;刘旭;王新华;施海峰

    患者男性,55岁.因阵发性心房颤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引下行环肺静脉射频导管消融术(CPVA),术中以环状电极(LASSO)标测肺静脉电位.左肺静脉电隔离后(图1A),环状电极在左上肺静脉内记录到缓慢性与猝发的快速性肺静脉电位共存(图1B),肺静脉电位与左心房电位无传导关系,继续消融至右肺静脉达到电学隔离.随访3个月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

  • 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的关系

    作者:丁燕生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心房颤动起源于肺静脉的异常电活动.肺静脉对于心房颤动的触发与维持都起着重要作用,肺静脉电位是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中的重要标识之一.虽然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在逐渐拓宽,但目前仍有近1/4的患者消融后心房颤动复发[1].近的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消融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恢复有关.探讨肺静脉电位的电生理特性和不同消融术式对肺静脉电位的隔离效果,将有助于阐述心房颤动复发与肺静脉电位复发的关系.

  • 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与肺静脉电位传导及肺静脉外异位灶的关系探讨

    作者:杨庆业;蒋晨阳;盛夏;刘强;蒋汝红;张祖文

    房颤有着较高的发病率,重者可致残致死,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导管消融术已经成为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房颤的复发仍是一个困扰术者及患者的主要问题。多数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由于肺静脉-左房电位传导恢复。但肺静脉外异位病灶也在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中起着一定作用,甚至在部分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旨在分析肺静脉电位传导未恢复的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患者基线特征、异位灶分布特点、消融情况等,以期进一步减少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复发率的可能。

  • 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在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文瑛;张凝;凌天佑;潘文麒;金奇;刘宗军;吴立群

    目的 探讨应用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在心房颤动(AF)冷冻球囊消融(CBA)过程中,实时监测肺静脉隔离(PVI)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月,在瑞金医院使用28 mm冷冻球囊(CB)进行消融的61例阵发性AF患者.房间隔穿刺后,将带有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的CB置于左房(LA)内,进行肺静脉电位(PVP)的标测和消融.结果 61例患者的244根肺静脉中有240根(98.4%)达到成功PVI,其中196根肺静脉(80.3%)可于消融中实时监测PVI(91.8% LSPV,82.0% LIPV,86.9% RSPV,60.7% RIPV).在可实时监测PVI的196根静脉中,按照术中LA-PV传导恢复情况分为早期传导恢复(LAPVR)组和传导未恢复(nLAPVR)组.LAPVR组的平均PVI时间为(89±39.3)s,显著长于nLAPVR组(41±17.9)s,P<0.01.且LAPVR组低冷冻温度为(-42±4.3)℃,显著高于nLAPVR组(-48±13.3)℃,P<0.05.预测术中持续PVI佳界值为53 s(灵敏度83%,特异度75%,曲线下面积0.894,P<0.05).结论 新型Achieve环状标测导管不仅可用于判断PVI;还可以通过实时记录PVI时间,预测术中LA-PV早期传导是否容易恢复.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补点消融部位的统计分析

    作者:陈诤;陈松文;陈岗;孟伟栋;严轶文;张锋;刘少稳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残余及恢复的解剖学分布.方法 对484例首次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接受CPVI治疗的房颤患者,统计在左右肺静脉完成预设消融径线后即刻以及30 min内及30 min之后观察期间补点消融的部位,并比较其差别.结果 肺静脉大环消融完成后,687(71.0%)侧肺静脉仍有残余电传导,其补充消融共1 050个部位;其中380(78.5%)例左肺静脉(LPV)共补点581部位,更多分布于LPV前交叉部位;307(63.4%)例右肺静脉(RPV)共补点469部位,更多分布于RPV前、后交叉部位.LPV残余电传导发生率高于RPV(78.5% vs 63.4%,P<0.01).术中30 min观察期间,152(15.7%)侧肺静脉有电传导恢复,其再次补充消融部位共154个;其中79(16.3%)例LPV补点81个部位,更多位于前交叉部位;73(15.1%)例RPV补点73个部位,更多位于前、后交叉部位.总观察期间,180(18.6%)侧肺静脉有电传导恢复,再次补充消融199个部位;其中87(18.0%)例LPV补点97个部位,更多分布于前交叉部位;93(19.2%)例RPV补点102个部位,更多分布于RPV前、后交叉部位.总观察期间,LPV电传导恢复的发生率与RPV无显著差异(18.0% vs 19.2%,P=0.62).结论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肺静脉电传导残余及恢复的位点多见于左肺静脉前交叉部位及右肺静脉前、后交叉部位.

  •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大静脉肌袖电活动特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延宗;黄从新;高连君;张树龙;杨东辉;夏云龙;李世军;林治湖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7%)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59根,包括肺静脉49 根、上腔静脉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8根,呈连续快速(>300次/分)电活动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100次/分)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2种或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 肺静脉电隔离术中的特殊现象

    作者:刘旭;王新华;高东升;马建伟;邱建华

    目的观察肺静脉电隔离术中的一些特殊电生理现象.研究对象120例阵发性房颤的射频消融中,10例患者在对其肺静脉电位(PVP)进行电隔离时,表现出一些特殊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①机械性损伤致PVP消失;②机械性或电消融过程中致使心房电位(A)-肺静脉电位(PVP)呈文氏传导;③上述现象可发生在任何一个肺静脉,2例发生在左上肺静脉,3例在右上肺静脉,3例在左下肺静脉,1例在右下肺静脉.上述现象提示心房电位(A)-肺静脉电位(PVP)的电连有类似房室结样细胞的结构.

  • 电隔离术中肺静脉电位复现原因探讨

    作者:刘旭;王新华;高东升;马建伟;邱建华

    对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房颤的肺静脉电活动(PVP)电隔离过程中PVP复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3±11岁;上述患者均为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ECG和Holter记录.

  • 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显示肺静脉电位中的作用

    作者:尹晓盟;杨延宗;高连君;林治湖;刘少稳;杨东辉

    目的清晰准确地显示肺静脉电位,是成功电隔离肺静脉和正确判断手术终点的关键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心房不同部位刺激在其中的作用.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