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加强对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

    H在过去10年里,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术式由仿迷宫术线性消融到点消融,发展到现在的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等;能量由单一的射频能发展到射频、超声、冷冻等多种能量;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1].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有逐渐取代药物治疗,成为一线治疗手段的趋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并非完美,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 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韦美玉;王会永;徐延敏;李广平;许纲;陈欣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所有入选的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36量表)调查方式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消融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SF-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以及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消融组患者按疗效分为成功者(41例)和未成功者(25例)分别进行比较,成功者SF-36量表中8个维度评分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躯体健康评分从(227.4±57.0)分提高到(293.4±54.3)分(P<0.001),精神健康评分从(243.8±51.7)分提高到(309.0±58.0)分(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消融成功患者中,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

    作者:赵学;张家友;胡建强;廖德宁

    目的: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PAR)消融方式,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在治疗阵发性房颤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将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PAR组与电隔离组,在PAR组在解剖及电生理定位下行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电隔离组则行普遍采用的环肺静脉消融。通过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 通过傅立叶变换进行主频分析对心房颤动机制研究和导管消融的价值

    作者:林玉壁;褚振亮;高连君;张树龙

    心房颤动(房颤)是目前射频消融治疗领域的难题之一,尤其是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目前消融策略有节段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消融、针对基质的线性或碎裂电位消融,或者是综合渐进式消融.

  • 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远期疗效影响

    作者:常栋;褚振亮;丛培鑫;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董颖雪;张荣峰;杨延宗

    目的 观察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 CPV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远期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去神经效应在CPVA治疗PAF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顺序入选106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有临床症状的PAF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PVA至肺静脉电隔离.无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被定义为无复发.根据末次消融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对成功率影响.结果 共有10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平均每例患者接受(1.31±0.50)次手术.随访(46.92±17.38)个月,成功率77.5%.根据随访结果分为两组:成功组,79例未复发AF,且不需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发组,23例AF复发.两组消融前HRV相似,消融后HRV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成功组CPVA术后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差为均方根(rMSSD)、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为NN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心率变异系数(CV)、总功率(TF)、极低频功率(VLF)、低频(LF)、高频(HF)均较复发组进一步显著降低(P<0.05).成功组与复发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SDNN是CPVA远期成功率的惟一有效预测因素(P<0.05).结论 CPVA可产生心房去神经效应,后者有助于提高CPVA治疗PAF远期成功率.除了肺静脉电隔离,去神经效应可能也是CPVA治疗PAF的重要机制.

  • 深化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

    1998年,Haissaguerre等[1]首先发现肺静脉内的电活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并创造了点消融的术式;从此,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就成为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方法,也成为心律失常领域内受关注的研究热点.2000年,Pappone等[2]报道了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进一步推动了经导管消融房颤的发展.现在,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 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后心率的影响

    作者:陶四明;郑甲林;李建美;魏巍;杨志刚

    目的 对比观察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后窦性心率变化,探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迷走神经作用的影响.方法 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93例,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行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消融术.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做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心率的相关指标并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①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MaxHR、MinHR、MeanHR比较,分别为F=1.874、P=0.137,F=4.909、P=0.003,F=5.136、P=0.003,其中MinHR与Mean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比较,分别为F=7.384、P=0.000,F=5.607、P=0.002,F=10.2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术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频域指标LF、HL、LF/HF比较,分别为F=3.377、P=0.027,F=2.941、P=0.040,F=2.414、P=0.061,其中LF、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术前与术后1周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短期内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性降低,3个月后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提示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左房去除迷走神经作用,损伤了房颤的发病基质.

  • 1例房颤射频消融后并发心包和胸腔大量积血的抢救及护理

    作者:周云英;周蓓;杨美珍;刘美英

    房颤射频消融是目前电生理介入治疗复杂、前沿的一项技术,一般是在CATOR或NAV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完成房颤射频消融术,对术者的要求佷高,技术要全面,这是房颤射频消融成功的重要保证.由于房颤的射频消融需房间隔穿刺,术中使用大量肝素抗凝,环肺静脉消融点多,操作中易发生心包填塞、血气胸等并发症,但因血胸造成的低血压休克少见.2012年11月22日,我院介入室接收1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近3h出现的低血压导致休克的患者,病情危急,经积极抢救及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 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许艳;杨志芳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研究证明,在未来50年中心房颤动将成为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 环肺静脉消融策略在房颤治疗中地位的思考

    作者:王现青;张存泰;张莉

    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对患者危害极大.由于对它发病机制的认识不同导致了临床上不同的治疗方法.肺静脉及环肺静脉开口的肺静脉前庭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的共识.本文通过对房颤机制认识的回顾及治疗方法进展,来探讨环肺静脉消融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为将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 房颤消融策略:堵与疏

    作者:赵学;盛君;梅香;朱寅翔

    在自然界处事策略中,"疏导"相对于"围堵"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即人们常说的堵不如疏.环肺静脉消融与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分别代表了"堵"与"疏"两种不同的房颤消融策略.我们的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揭示,肺静脉前庭放射状线性消融的成功率明显高于环肺静脉消融,潜在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2012年HRS/EHRA/ECAS房颤指南已明确指出,针对肺静脉及(或)肺静脉前庭的消融术式是房颤消融的基石.

  • 去自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房颤疗效的影响

    作者:侯磊;李述峰;张丽丽;陈延军;杨庆辉;金丽娟;卢晓娟;李思慧;杨绪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效应对环肺静脉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10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有临床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PVA术.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动态心电.随访房颤消融成功率(术后3个月无房颤被定义为无复发);并记录动态心电心率变异性(HRV)以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本组研究共104例患者完成了CPVA术,平均手术次数为(1.35术次数为.变次,成功率为77.9%,共随访(24.27次数为.变异性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成功组(81例)和复发组(23例),所有患者CPVA术后的时域和频域各项参数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各项参数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成功组患者的SNDD、SDANN、rMSSD、PNN50、HF、TF、LF、VLF较对照组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CPVA术可使心房出现去自主神经效应,进而增加去神经化效应,有利于提高其治疗房颤的远期成功率.

  •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左心房容积CT成像研究

    作者:林明宽;张明哲;张华;梁柳丹;刘浩;吉晓理;晏君;汪英男

    目的 采用CT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心房颤动(AF)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后复发患者肺静脉(PV)形态和左心房容积(LAV)变化.方法 对60例AF患者行CPVA术,随访3~6个月.根据术后AF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32)和复发组(n=28).采用Light Speed 64排螺旋CT测量CPVA术前后PV口直径、截面积和LAV,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随访时间、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平均随访(5.2±0.8)个月,早期复发20例(71.4%),晚期复发8例(28.6%).未复发组手术前后右上PV口大径(RSPVdmax)、小径(RSPVdmin),右下PV口大径(RIPVdmax)、小径(RIPVdmin),左上PV口大径(LSPVdmax),4个PV口截面积(CSA)及LA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下PV口大径(LIPVdmax)、小径(LIPVdmin),左上PV口小径(LSPVd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术后仅见RIPVdmax、RIPVCSA、LIPVCSA较术前减少(P<0.05),其它PV指标和LA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患者CPVA术后早期复发率高,复发组患者PV、LAV无明显增大.

  • 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叶振盛;魏潇琪;王小易;姜锋;郑炜平

    目的 探讨左房内径与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52例于我院住院行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并于一年后于我院行心脏超声随访的房颤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作为消融治疗组,同期药物治疗52例房颤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一年后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变化,消融治疗组中高左房内径亚组与低左房内径亚组内EF值变化以及消融治疗组EF值变化与治疗前左房内径的相关系数.结果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高于药物治疗组[(8.87±3.50)vs.(3.28±1.22),P<0.01];消融治疗组中低左房内径亚组术后EF(%)变化值明显高于高左房内径亚组[(10.84±2.93)vs.(6.88±3.46),P<0.01];消融治疗组EF(%)变化值与术前左房内径值相关性r=-0.73,P<0.01.结论 左房内径值与消融治疗后心功能EF值改善呈负相关,术前左房内径越大的患者消融治疗术后心功能获益越小.

  • 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与补点位置间的关系

    作者:真亚;张国辉;刘少稳;陈松文;陈岗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中肺静脉电隔离补充消融位置与肺静脉电位延迟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57例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行环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和残余传导补充消融以达肺静脉电隔离.收集两侧环线左右各6个补充消融部位窦性心律下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比较其差别.结果:肺静脉电位延迟时间在右侧补充消融6个部位间无明显差异;左侧补充消融6个部位:左上肺静脉前交叉与后上、前上、前壁之间(P=0.000, 0.034,0.004),后上与前上之间(P=0.032),左下肺静脉前壁与左上肺静脉后上、前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26).延迟时间大于150 ms补充消融位置大多在左侧前交叉至左下肺静脉前下壁.结论:测量肺静脉电位延迟程度,可用来快速寻找左侧环肺静脉线残余传导裂隙指导补充消融.

  • 左房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对自主神经的影响

    作者:孙亚娟;齐晓红;李冬爽

    近年来,大量的动物试验和临床数据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在房颤的触发和维持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5]。本研究通过比较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心率变异的关系,探讨自主神经在房颤射频消融早期复发中的作用。

  •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的影响

    作者:赵亮;张家友;桂燕萍;李培蕾;顾兴建;廖德宁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并比较成功者与复发者手术前后的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结果 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限术后缩短(P<0.05);Ⅱ、aVR、V3、V4、V6导联麦氏指数术后减小(P<0.05);手术后成功者与复发者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无差异.结论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一些导联中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减小;术后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对手术是否成功无预测价值.

  •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崔红营;于胜波;秦牧;赵庆彦;黄鹤;黄从新

    目的 探讨环肺静脉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鼍的影响.方法 入选98例行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手术组)和102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药物组).所有患者于纳入研究时和治疗后12个月填写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SF-36),采集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平片、心脏超声、12导同步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资料.纳入研究后12个月门诊复查12导同步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对手术组、药物组、手术组术后12个月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对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手术组术后12个月SF-36评分高于术前,SDS粗分和标准分低于术前(P均<0.01).药物组纳入时和纳入后12个月SDS和SF-36评分无差异.与药物组比较,手术组纳入时的SDS、SF-36无差异,纳入后12个月SDS降低、SF-36增加(P均<0.05).手术组中复发组和未复发组SDS和SF-36评分有差异(P<0.05).左房内径[OR=3.28,95%CI(3.07,3.52),P<0.05]和抑郁[OR=2.40,95%CI(2.24,2.85),P<0.05]是房颤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环肺静脉射频消融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抑郁状态.左房增大和抑郁状态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房起源

    作者:黄从新

    1998年,Haissaguerre等[1]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2]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这些术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电生理中心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包括二次消融的病例)已经接近90%.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作者:马薇;燕威;许静

    以环肺静脉消融(CPVA)为特征的导管消融技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主要方法之一,此法可治愈大量的房颤患者。然而单次术后的复发率仍偏高。因此,如何降低一次消融后的复发率以及房颤复发的原因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影响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因素总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