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尖瓣环近希氏束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

    作者:王宇彬;楚建民;刘霄燕;宋书凯;王靖;郭琦;浦介麟;张澍

    目的 研究起源于三尖瓣环近希氏束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结果.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2年2月起源于三尖瓣环近希氏束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例,在Carto指导下非冷盐水灌注导管行射频消融,分析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心内电图及消融结果.结果 7例患者Ⅱ导联均为正向;Ⅲ导联4例正向,2例负正双向,1例负向;aVF导联均为正向,振幅较低;Ⅰ导联均为正向;aVL导联为正向或正负双向.胸前导联3例移行于V2-V3导联,4例移行于V3-V4.成功射频消融靶点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22~58ms,平均(37.3±13.2)ms,消融靶点距离希氏束6.7~10.7mm,平均(8.9±1.4)mm,1例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区心律,所有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三尖瓣环近希氏束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点,在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可以成功射频消融.

  •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早搏

    作者:汪祥海;杨浩;蔚有权;王劲风;刘文洁;曹蘅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应心腔进行标测,构建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3例,左冠窦室性早搏1例,左后分支起源室性早搏1例.消融放电(2.3±1.1)次,累计放电时间(120.O±22.8)s;手术时间(1.50±O.42)h,x线曝光时间(8.0±2.7)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消融频发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短,曝光时间少,远期疗效好.

  • 应用CARTO系统射频消融儿童快速右房房性心律失常的初步体会

    作者:曾少颖;杨平珍;李渝芬;王慧深;石继军;区曦区曦

    目的 初步总结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儿童快速右房房性心律失常的经验。方法 右房房速(AT)3例,典型房扑(AF)l例,心动周期(277±31)ms,在心动过速时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房,重建三维电解剖图并指导射频消融靶点;房扑消融后分别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以500 ms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结果 2例为局灶性房速,起源点分别在希氏束旁(Koch三角)和高位右旁;1例为右房壁疤痕介导的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IART)。4例成功消融,放电次数(10.6±5.5)次,透视时间(18±9)min,术程(110±38)min。结论 (1)CARTO系统容易寻找佳靶点;(2)房扑消融后在低位右房和冠状窦起搏作电解剖图,判断完全双向传导阻滞,大幅度减小X线透视时间,提高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倪杰;杨兵;居维竹;赵育洁;袁义强;张凤祥;陈红武;顾凯;郦明芳;曹克将;陈明龙

    目的: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其消融策略。
      方法: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因而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7±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返路径和出口,了解病变基质与其关系。对室速出口部位及病变周边的晚电位予局灶消融。

  • Carto系统与传统电生理标测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俊蒙;王云龙;韩智红;汪烨;陈方;任学军

    目的:通过研究Carto系统与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消融室性期前收缩(PVC),全面评价两种方法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中心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患者371例,其中男性149例,女性222例。按不同射频消融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电生理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传统组)94例,Carto系统标测方法指导PVC消融组(Carto组)277例。比较两组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住院费用等;分析不同年度两组手术患者的例数、比例及总成功率。结果消融功率、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在传统组与Carto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组消融温度较Carto组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传统组比较,Carto组手术成功率增加(85.11%vs.93.14%),住院费用也增加[(24044.37±6059.74)元vs.(41324.02±25773.09)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11年相比,2012年和2013年应用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比例显著升高(分别为84.47%vs.45.90%和88.89%vs.45.90%,P均<0.01),同时2013年总手术成功率较2011年显著增加(94.04%vs.80.33%,P<0.01)。结论 Carto系统标测指导PVC消融较传统电生理方法可显著增加手术成功率,是当前PVC消融的主要方法。

  • “特发性”瘢痕相关性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和消融结果

    作者:张劲林;苏晞;唐成;张勇华;韩宏伟;李振;蒋萍;程光辉;邓成刚

    目的 报道1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无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史的左心房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解剖标测特点及消融结果.方法 共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37 ~72(57.4±14.6)岁]符合上述特征的左心房房速患者接受电解剖标测和导管消融.结果 所有房速的折返环均位于大面积低电压(双极电压≤0.5 mV)区域内,低电压区域内可标测到1~5(2.6±1.2)个双电位线和/或电静止瘢痕区,这些传导障碍区和左心房固定的解剖屏障(如二尖瓣环)构成各个折返环必经的关键峡部.8例在折返环峡部内可记录到低幅,长时限碎裂电位,平均振幅(0.21±0.05)mV,平均时限(123±14) ms,占心动过速周长43%±5%.选择折返环峡部特别是长时限碎裂电位为消融靶点,10例均通过1~3(平均2次)次局部放电即终止房速,首次消融后2例复发房速,再次消融成功,随访共(14±10)个月,所有患者无房速复发.结论“自发”的左心房广泛瘢痕形成构成本组房速的“致心律失常基质”,折返环内存在的狭窄且传导缓慢的峡部对维持房速非常重要,并易于消融成功.

  • 三维电解剖指导下极低射线的起搏器植入

    作者:伍新雷;翁晓春;陈晔;李海鹰

    目的 起搏器植入术是常见的X线透视下介入手术,但是这项技术也使患者和医生承受辐射风险.本研究分析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three-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3D-EAM)系统植入起搏器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起搏器植入的45例患者.其中22例使用EnSite系统(原美国圣犹达公司)进行起搏器植入术,24例患者接受传统起搏器植入术.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血清肌酐(Scr)、射血分数(EF)、总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起搏参数和并发症.结果 与常规组相比,3D-EAM组的X线曝光时间[(104±83)s对(754.2±452.0)s,P<0.001]和X线曝光量[(6.79±4.46)mGy对(59.32±40.94)mGy,P<0.001]显著减少,但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64±12)min对(56±24)min,P=0.090],两组间起搏器参数相似.在两组患者的手术中均没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随访时无并发症发生.心室阈值和感测振幅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X线可用于指导起搏器导联在心室中的位置,然而一些特殊的患者,如儿童、育龄妇女、怀孕妇女必须避免曝光于射线.与X线透视相比,3D-EAM技术避免接触辐射,而且在放置心脏起搏器上同样有效.进一步研究3D-EAM技术的可行性和优势是必要的.

  • 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

    作者:张劲林;苏晞;唐成;张勇华;韩宏伟;李振;蒋萍;程光辉;邓成刚

    目的 报道一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机制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共入选22例(男8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持续性房速患者,在心动过速状态下采用三维电解剖系统建立右心房或左心房激动标测图和电压图,标出瘢痕区、低电压区及双电位区,并揭示心动过速的机制.根据标测结果选择心动过速的关键峡部或起源点进行消融.结果 22例患者共标测33种心动过速,17例次房速起源于右心房(51.5%),16例次房速起源于左心房(48.5%).符合大折返机制的31例次(93.9%),符合局灶起源机制的2例次(6.1%).消融术中即时成功率90.9%(20/22).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仍有房速发作,3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速机制复杂且个体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满意.

  • 电解剖标测指导下消融左心耳尖部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二例

    作者:麻付胜;马坚;楚建民;方丕华;唐恺;张澍

    患者1,女性,19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年,每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3~5 min,近3个月心动过速为持续性发作,曾在外院行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未行消融治疗.

  •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作者:张代富;阮长武;牛惠燕;庄少伟;祁炜罡;俞莉;包丽娟;李劲宏

    对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左心房消融,现报道如下.

  • 应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操作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作者:唐恺;肖彬;赵冬冬;张敬莹;陈艳清;徐亚伟

    目的 探讨重叠参考图像透视技术(Overlay Ref)对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入选19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Overlay Ref组(97例)及对照组(97例).Overlay Ref组使用Overlay Ref技术(将参考图像以反白的形式叠加于透视屏上)辅助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对照组常规方法完成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比较两组的总消融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量、肺静脉隔离率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环肺静脉电隔离术.Overlay Ref组的消融时间〔(89±13) min对(102±22) min,P<0.01〕和总消融术时间[ (139±22) min对(162±31) min,P<0.01]均明显比对照组短.Oveday Ref组的X线曝光量[( 13531±283) mGy对(13123±369)mGy]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环肺静脉电隔离率(97.9%对96.9%,P=NS)及随访1年的成功率(84.5%对81.4%,P>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verlay Ref技术可以易化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操作,缩短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学习曲线.

  • 单导管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与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方冬平;刘天骄;郭成军;何东方;卢春山;李果;张英川

    目的 探讨使用单导管技术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和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方法 78例住院患者(男34例,女44例),平均年龄(41±11)岁.采用Carto及单一专用导管行电解剖重建、激动顺序标测、起搏与拖带或基质标测,实施射频消融.部分病例与多排CT心脏影像融合显示,观察即刻成功率、消融成功靶点的分布、并发症,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共75例完成消融,73例采用单导管技术,即刻成功71例.成功消融部位: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33例,游离壁18例,肺动脉瓣上5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左冠窦7例,右冠窦4例.操作时间(62±25)min,X线曝光时间(12±8)min.3例消融术中出现右束支阻滞,2例术后恢复,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复发2例,1例再次消融成功,1例症状减轻未再消融.结论 用单导管实施三维电解剖标测与消融治疗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倪杰;杨兵;居维竹;赵育洁;袁义强;张凤祥;陈红武;顾凯;郦明芳

    目的 介绍缺血性心肌病伴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三维标测方法及消融策略.方法 7例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男6例,女1例),年龄46~70(57±8)岁.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室速反复或无休止发作,包括1例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频繁放电而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首先进行心室基质标测,继而结合激动时间、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分析室速的起源点、折返路径和出口,了解病变基质与其关系.对室速出口部位及病变周边的晚电位给予局灶消融.结果 7例患者共诱发出13种心动过速,均起源于左心室,平均心动周期(309±65)ms.5例(8种室速)消融治疗即刻成功,1例(2种室速)部分成功,1例(3种室速)消融失败.随访6 ~36(21±11)个月,成功患者中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部分成功和消融失败的2例患者,植入ICD(其中1例原已植入)并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室速发作减少.结论 通过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明确缺血性心肌病室速患者的心室病变基质,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动标测和心内各种电刺激技术,明确室速的起源、折返环路及关键峡部、缓慢传导区出口,据此制定消融策略可以成功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室速.部分患者消融失败和复发,可能是由于室速起源于心肌深部、心外膜或乳头肌等部位而消融困难.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的对比研究

    作者:吴书林;方咸宏;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詹贤章

    目的 Carto系统可进行电解剖标测,显示心腔三维解剖结构.本研究通过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特发性室速患者,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10例应用Carto系统在相关心室标测,显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作为Carto组.另15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作为常规方法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放电次数、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Carto组中有6例左心室室速,4例右心室室速,均消融成功.常规方法组中,起源于左心室和右心室的室速分别为9例和6例,13例消融成功,成功率87%,1例右心室心尖部室速和1例左心室室速不成功.Carto组与常规方法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延长[(106±24)min vs(98±19)min,P>0.05],曝光时间缩短[(10±7)minvs(22±15)min,P<0.01],放电次数减少[(2±2)次vs(4±5)次,P<0.05].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本研究显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特发性室速安全有效,可实时三维重建心腔结构,附以电生理信息,较常规方法X线透视下定位准确可靠,明显缩短曝光时间,并通过其导航定位记忆功能,减少放电次数.

  • 非外科手术瘢痕相关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电解剖标测与消融

    作者:丁燕生;李康;周菁;盛琴慧;蒋捷;王禹川

    目的 探讨非外科手术后的瘢痕相关性右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心内电生理和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特点及消融方法.方法 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我中心诊治的14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右心房房速患者,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标测和射频消融.结果 14例患者中有4例心内电生理检查和Carto电解剖标测符合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且在Carto电解剖电压标测中显示出"自发性瘢痕",瘢痕分布于右心房游离壁.这4例患者年龄32~48岁,病史(23.40±15.43)个月,曾使用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2例患者右心房轻至中度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和心外科手术史及导管消融史.3例患者在瘢痕区内标测到缓慢传导的峡部,2例可诱发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逆时针心房扑动(房扑).在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与瘢痕之间、下腔静脉与瘢痕之间、瘢痕与三尖瓣环之间,瘢痕与瘢痕之间或瘢痕区内缓慢传导的"峡部"进行线性消融.4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随访(4.2±1.8)个月,3例未再发作心动过速,1例偶尔发作非持续性房速,服药控制良好.结论 "自发性瘢痕"相关性右心房大折返性房速临床少见,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可提高消融成功率.

  • 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

    作者:方成宏;吴书林;杨平珍;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魏薇;钱为民

    目的 应用Carto系统对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方法入选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9例,平均年龄(47±13)岁,男性15例,女性14例.在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系建右心房和/或左心房.根据双极电图电压确定瘢痕区.对于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线性消融关键峡部或瘢痕区与正常解剖障碍区之间或两瘢痕区间,对于局灶性房速,点消融局部早激动区域.结果 29例患者中,共标测39种心动过速,右心房切口性房速13例(45%),右心房峡部心房扑动(房扑)19例(66%),其中单一出现患者11例(38%),伴发出现患者8例(28%),即时消融成功率93%(27/29),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26±20)个月,2例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脏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常见为右心房切口性房速和右心房峡部房扑,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可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 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陶海龙;龙德勇;白中乐;朱揆;赵江涛;陈英伟;吴磊明;陈晓杰;董建增

    目的 探讨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导管射频消融疗效及消融导管不同贴靠方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20例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速/室早患者,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解剖重建右心室,激动标测确定靶点,采用"大弯法"和"小弯法"两种导管贴靠方式进行消融治疗.分析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导管消融效果.结果 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室早/室速的解剖分布为后侧壁(40%)、侧壁(35%)、前侧壁(25%);体表心电图特点:V1导联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Ⅰ、aVL导联QRS波正向的比例分别为100%,90%;胸前导联移行导联>V3导联的比例为100%.采用"大弯法"(35%)或"小弯法"(65%)导管到位消融,均成功消除室早/室速.结论 三尖瓣环游离壁起源的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具有特征性,应用"大弯法""小弯法"导管贴靠方式消融可取得良好效果.

  • 三维电解剖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传导区

    作者:郭琦;楚建民;赵英杰;韦伟;刘霄燕;王靖;浦介麟;张澍

    目的 通过三维电解剖技术标测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缓慢传导区(slow conduction zone,SCZ).方法 使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对12例ILVT患者进行标测,构建左心室解剖模型,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对左后分支电位(posterior fascicular potential,PP)及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进行标测,研究分析SCZ的电生理特性及解剖分布特征.结果 9例患者在窦性心律和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三维标测,3例患者只在室性心动过速下进行标测.能够记录到DP的SCZ位于左心室后间隔基底部,长度约(25.1±2.2)mm,传导速度为(0.08±0.01) m/s,且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后分支PP区位于左后间隔部.其中9例患者在窦律和室速时均标测到DP与PP交汇区,此交汇区在窦性心律下和室性心动过速时位置相同,且所有患者在此交汇区消融放电均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结论 SCZ与左后分支的交汇区是消融ILVT的关键区域,可通过对该区域的标测来指导ILVT的消融.

  • 深化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

    作者:黄从新

    1998年,Haissaguerre等[1]首先发现肺静脉内的电活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房颤),并创造了点消融的术式;从此,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就成为有希望根治房颤的方法,也成为心律失常领域内受关注的研究热点.2000年,Pappone等[2]报道了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进一步推动了经导管消融房颤的发展.现在,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由过去的30%左右上升到90%,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

  • CARTO电解剖标测指导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

    作者:刘兵;张清;程何祥;张殿新;王海昌;李伟;王小燕

    目的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关心室进行标测,构建心室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治疗8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右心室室性早搏6例,左心室室性早搏2例).结果 8例患者中均消融成功,放电次数2.2±1.7次.术前室性早搏总数24 711±5 612个/24h,术后0~5个/24h,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病例,室性早搏≤10个/24h.结论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标测和消融经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可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结构,附以电生理信息,安全有效,定位准确可靠.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