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心颗粒加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红岩;国荣;谷晨星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加曲美他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日5g/3次,温水冲服)治疗、曲美他嗪20 mg 3/日,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辅酶Q10等营养心肌的药物,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红岩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稳心颗粒(每日5 g,3次,温水冲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C、辅酶Q10等营养心肌的药物,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善、心肌酶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 ECG类似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作者:时向民;王玉堂;单兆亮;闫俊瑾;赵立朝;李天德

    目的:分析呈左束支传导阻滞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其与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2年在我院行右室流出道射频消融的室性早搏22例,平均年龄34岁,男13例,女9例,患者室性早搏时胸前导联心电图均呈现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结果:17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获得成功,未成功5例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与右室流出道室早相比,左室流出道室早胸前导联R波移行早(V3 vs V5;P<0.05),V1,V2导联r波幅度较高(0.26±0.04mv vs 0.12±0.08mv;P<0.05),电轴右偏更加明显(92°±4°vs80°±7°;P<0.05).结论:对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早患者,胸前导联R波移行较早,V1,V2导联r波幅度较高,电轴明显右偏,支持左室流出道起源.

  • 特发性室性早搏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彭珍云;向力群;曾向辉;张翼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37例(对照组);收集同期射血分数<50%,并在我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39例,术后随访6个月,参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其中34例诊断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PVC-ITCM,病例组),另外5例患者暂不进入研究.对室性早搏负荷、病程的长短、室性早搏形态、室性早搏起源、QRS波时程、治疗情况、性别、24 h平均心室率、吸烟史等影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因素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室性早搏负荷(OR=3.934,P=0.001)、24 h平均心室率(OR=2.586,P=0.017)及病程(OR=3.051,P=0.009)是影响PVC-ITCM的重要因素.结论 室性早搏负荷及24 h平均心室率是影响PVC-ITCM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

  •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早搏

    作者:汪祥海;杨浩;蔚有权;王劲风;刘文洁;曹蘅

    目的 评价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消融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在相应心腔进行标测,构建三维电激动图并指导消融,观察消融即刻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通过随访评价导管消融后的远期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完成CARTO指导下电解剖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3例,左冠窦室性早搏1例,左后分支起源室性早搏1例.消融放电(2.3±1.1)次,累计放电时间(120.O±22.8)s;手术时间(1.50±O.42)h,x线曝光时间(8.0±2.7)min,所有患者术中即刻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消融频发室性早搏安全有效,同时消融手术时间短,曝光时间少,远期疗效好.

  • CARTO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164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

    作者:舒茂琴;钟理;冉擘力;宋治远;周杨;刘燕;朱平;李华康;刘锋;仝识非;景涛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及室性早搏的影响

    作者:王又平;徐伟;李晓宏;刘利娜;吉文庆;余洪松;蓝荣芳

    目的 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比例及不同起搏部位,包括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心室高频事件(VHR)和室性早搏(PVC)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在南京鼓楼医院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依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RVOT组及RVA组.起搏器植入12个月时进行随访,收集起搏器记录的心律失常数据及心室起搏比例.结果 共入组了96例患者,RVA组及RVOT组各48例.术前两组患者间心功能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PVC比较无差异.术后12个月随访,依据心室起搏比例,将患者分为三组,VP< 10%组、VP 11%~89%组及VP >90%组.在RVOT组及RVA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VHR及PVC均逐渐减少.组间比较结果,RVA组及RVOT组的VHR无统计学差异(VP< 10%组,P=0.2;VP 11%~89%组,P=0.3;VP >90%组,P=0.2),但RVA组的PVC在各起搏比例组的发生均明显高于RVOT组(VP< 10%组,P=0.01;VP 11% ~89%组,P=0.04;VP >90%组,P=0.0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心室起搏比例的增加,PVC及VHR发生率减少,RVA组PVC的发生率高于RVOT组.

  • 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

    作者:郭薇;林丽卿

    目的 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OME)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方法 60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3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B组为30例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应用OME测量期前收缩A组和B组的窦性心搏及室性心搏时二尖瓣环六个位点处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和左心室短轴乳头肌水平六个节段的收缩期心外膜速度(Vepi)、心内膜速度(Vendo)、速度差(△V)、心外膜运动加速度(Aepi)、心内膜运动加速度(Aendo)、相对力(F).结果 (1)期前收缩A组和B组在室性心搏时的二尖瓣环处六个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与窦性心搏时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期前收缩A组室性心搏时左心室乳头肌水平各个节段的Vepi、Vendo、△V及Aepi、Aendo、F与窦性心搏相比,均升高(P>0.05);B组室性心搏时左心室乳头肌水平各个节段的Vepi、Vendo、△V及Aepi、Aendo、F与窦性心搏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ME能够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室性心搏时整体心肌功能,而局部心肌功能则与患者本身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有关,为临床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提供了有用的依据.

  •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旵东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36例单形性RVOT-PV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和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对射频消融结果 影响及随访情况.结果 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消融36例,30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83.33%),随访复发4例,远期成功率为72.22%;首次手术失败6例和复发4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消融,9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90%),随访复发1例,远期成功率88.89%.两种方式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72.38±15.03)min vs.(75.64±19.70)min,P>0.05],但后者的X线曝光时间和消融时间显著低于前者[分别为(12.50±5.24)min vs.(21.57±8.25)min,(206.30±94.80)s vs.(383.26±134.71)s;P均<0.01].除1例消融后出现另一种形态室性早搏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单形性RVOT-PVC的有效方法 ,对于疑难复杂病例选择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低的复发率.

  • 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交界区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于宏颖;丁连芹;黎辉;潘震华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交界区(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起源于 AMC 位置室性期前收缩的心律失常患者,收集心电图以及三维标测图,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3例患者 X 射线下左前斜体位,经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后确定 AMC 为激动早处,3例成功消融,冷盐水灌注大头消融有效,安全,术后即刻室早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心电图特点:V1~ V6导联呈 R 或 Rs 形,胸导联无移行;电轴右偏;Ⅱ,Ⅲ,aVF 导联呈高 R 波。三维标测 AMC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均位于主动脉瓣下,X 线与三维标测图左前斜位能明确显示靶点与二尖瓣毗邻关系,且10 ms 激动区域为长轴横向。结论起源于 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Ⅱ,Ⅲ,aVF 导联呈高 R 波,胸导也呈 R 或 Rs 波。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焦虑状态患者的影响

    作者:乔智力;徐彪;赵莹;庄如意

    目的 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观察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焦虑状态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每片含氟哌噻吨0.5 mg和美利曲辛10 mg),早、午各一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2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由(21.49±3.38)分降低至(9.24±1.16)分,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由(7625±2025)次降至(981±1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期前收缩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us45.0%,P<0.05).结论 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减少期前收缩次数,改善症状.

  • 老年人糖调节受损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陶秀芳;刘振东

    目的 探讨老年人糖调节受损与心率震荡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254例,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血糖管理指南,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27例、糖调节受损组(受损组)72例及新诊断糖尿病组(糖尿病组)55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受损组及糖尿病组震荡初始及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升高,震荡斜率及RR间期标准差(SDNN)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受损组震荡初始降低,震荡斜率及SDNN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与震荡初始及24 h室性期前收缩总数呈正相关(r=0.5347,r=0.3419,P<0.01),与震荡斜率及SDNN呈负相关(r=-0.4633、r=-0.3682,P<0.01).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与心率震荡相关,老年糖调节受损者已经存在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紊乱.

  • 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冠心病预测价值

    作者:徐云;卢辉和;盛臻强;王毅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可以作为冠心病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381例,按病因分为对照组(36例)、室性期前收缩组(室早组,26例)、高血压组(184例)、糖尿病组(53例)、高血压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高合组,55例)和糖尿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组(糖合组,27例),比较6组冠心病阳性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冠心病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7.83%、58.49% vs 27.78%,P<0.05),而室早组阳性率无明显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合组与高血压组、糖合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冠心病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新发室性期前收缩对冠心病诊断无预测价值.

  • 代谢综合征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期前收缩负荷及血尿酸的影响

    作者:罗鸿宇;华琦;朱玮玮;刘建峰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室性期前收缩(PVC)患者期前收缩负荷、血尿酸及心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PVC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是否合并MS分2组,PVC合并MS为合并组60例,PVC未合并MS为未合并组91例,分析2组PVC负荷和心功能参数等.结果 与未合并组比较,合并组PVC频次、PVC负荷、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15808.5±10202.9)次vs (12151.8±7215.9)次、(15.7±9.5)% vs (12.2±6.9)%、(339.27±101.95)μmol/L vs (307.85±83.56)μmol/L,P<0.05];合并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 MS可能促进血尿酸升高及PVC的发展,引起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应早期给予干预.

  • 老年人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动态心电图判定心肌缺血的研究

    作者:吕聪敏;董同庆;汤建民

    目的 时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 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 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 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 室性期前收缩揭示的室房传导现象

    作者:魏莹;王倩;石娜;谷方

    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旁道逆传、并激动心房.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表现之一,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心脏除心室外的解剖结构都有机会处于电静止的状态中.室性期前收缩激动可逆行上传心房,不仅可产生经房室通道逆行上传的心电图现象,而且还是发现隐匿旁道和验证显性旁道有无逆传功能的绝好机会.因此,重视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所揭示的室房传导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左/右心室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分布及射频消融手术特点

    作者:张俊蒙;王云龙;任学军;韩智红;汪烨;陈方;胡大一

    目的 系统比较起源于右心室和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VC)分布特点及其射频消融手术特点的差异.方法 纳入354例频发性PVC患者,右心室起源的患者(右心室组)280例,左心室起源的患者(左心室组)74例,比较两组间年龄、男性比例、消融功率、消融温度、放电时间、靶电位较QRS波提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等的差异.结果 PVC主要起源于右心室(占79.1%),其中以右心室流出道(RVOT)多(55.9%);起源于左心室较少(占20.9%);右心室组和左心室组相比:发病年龄较轻[(44.7±13.6)岁比(49.6±15.9)岁,P=0.017],男性比例低[35.4%(99例)比55.4%(41例),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靶电位领先QRS时间、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成功率右心室组比左心室组分别:(37.9±16.2)ms比(31.3±11.7)ms,P=0.008;(85.1±36.9)min比(100.8±45.5)min,P=0.017;(12.3±9.2)min比(15.90±10.8)min,P=0.028和96.4%比89.2%,P=0.012.结论 射频消融频发PVC手术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左心室起源频发PVC相比,右心室起源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女性多发;射频消融手术较容易,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短,手术成功率高.

  • 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电生理特性分析及其判断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庞暘;程宽;徐烨;陈庆兴;凌云龙;朱文青

    目的 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的消融靶点分布特点、电压特点及单极电位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并优化RVOT起源VA成功消融靶点的判断标准.方法 对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146例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射频消融术且心电图提示RVOT起源的VA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共记录到室性早搏(室早)153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6种;共记录成功消融靶点(ST) 141个,失败消融靶点(FT) 192个.消融术中通过行电压标测对RVOT进行分区,电压<0.5 mV区域定义为低电压区;电压在0.5 ~1.5 mV区域为电压移行区;电压>1.5 mV区域为正常电压区.结果 134例患者(141个靶点)消融成功,12例患者消融失败,其中消融靶点位于电压正常区23例,位于电压移行区95例,位于低电压区23例.ST组的单极电位下降支大斜率(MSDL)与F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组单极电位激动提前时间(LAPT)高于FT组[(29.7+4.5) ms对(23.0±6.5)ms,P<0.001],ST组的MSDL间期(IMSDL)低于FT组[(11.80+10.39) ms对(21.64+11.83) ms,P=0.001].IMSDL和LAPT对于成功靶点有预测价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0.7%和81.1%],但两者联合应用时对于成功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更好(AUC 89.3%,预测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90.4%).结论 肺动脉瓣下电压异常区域是RVOT心律失常好发部位,联合LAPT和IMSDL能更好地预测成功消融靶点.

  • 顿挫型单极电图在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中的价值

    作者:黄丽洪;曾莉钧;谢博洽;石亮;王彦江;尹先东;王宇星;刘小青;田颖;杨新春;刘兴鹏

    目的 探讨在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VOT-PVC)导管消融术中,应用顿挫型单极电图(N-uniEGM)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连续190例特发性频发VOT-PVC患者资料,术前24 h PVC负荷为20.4%±11.2%.应用Carto3系统指导标测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单极电图特征.N-uniEGM定义为单极电图整体上呈QS型,但前支存在至少1个陡直顿挫的特征性单极电图.总体分为N-uniEGM阳性组和N-uniEGM阴性组,分析两组间消融成功率、有效消融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的差异;评价N-uniEGM预测消融成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124例(65.3%)患者记录到N-uniEGM,其中97例分布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22例分布于主动脉窦,5例分布于主动脉瓣下.在记录到N-uniEGM的区域,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多较理想;N-uniEGM的分布面积局限,仅为(0.8±0.4) cm2;RVOT、主动脉窦、主动脉瓣下起源的N-uniEGM记录到的顿挫数量分别为(1.2±0.5)个、(1.4±0.8)个和(1.7±0.6)个;记录到N-uniEGM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8.4%(122/124);靶点电位图呈N-uniEGM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未记录到N-uniEGM者更快[(7.6±3.8)s对(15.8±8.8)s,P<0.05],总消融时间更少[(178±36)s对(260±114)s,P<0.05].N-uniEGM预测VOT-PVC消融成功的敏感性为72.6%,特异性为91.7%.结论 N-uniEGM是VOT-PVC成功消融高度特异和较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 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特发性室性早搏:标测与消融

    作者:黄尾平;张劲林;程光辉;唐成;张勇华;苏晞

    目的 评估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的标测及消融策略.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的687例特发性室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9例起源于左心室穹顶部特发性室早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根据标测结果将59例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中室早早激动部位均位于冠状静脉窦系统内,但35例可在邻近解剖部位(主动脉冠状窦、主动脉瓣环-二尖瓣环连接处、主动脉瓣下心内膜面等)消融成功.B组21例室早起源点位于左、右心室流出道其他部位,其中19例消融成功,包括3例使用双极放电消融.本组病例经随访(37.4±14.8)个月,单次手术成功率91.5%(54/59例).结论 解剖学消融策略和合理的标测流程对于治疗邻近左心室穹顶部起源的特发性室早非常有必要性.

122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