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肠内营养在以严重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术后的应用

    作者:王毅鑫;苏文利;朱文献;陈奋;孟智渊;陆景伟;厉振凯;吴坚;景炳文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1 例以严重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 术后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测定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和CRP,并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2周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CD3+、CD4+和CD4+/CD8+ 等比术后第1日明显增加(P<0.05),CRP和 CD8+明显下降(P<0.05),而且无严重感染发生.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以严重腹部外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中运用是安全可行并有价值的.

  • 影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何晓娣;兰美娟;赵小纲;伍峻松;马岳峰

    目的 筛选出影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率的危险冈素.方法 2003年5月至2008年4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收治符合筛选标准的多发伤患者269例.收集患者入住ICU时的一般资料、治疗措施、损伤严理度评分与APACHE Ⅱ评分.ARDS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6指南标准,多发伤被认为足南一个致伤因素引起的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损伤,其中有一处损伤可能是危及生命的.人选标准:年龄≥18岁,ICU监护时间t≥48 h 目机械通气时间≥24 h.排除标准:1)由于非创伤原因再次入住ICU或已在其他医院经过较长时间治疗后再转入ICU者;2)创伤合并溺水;3)胸部创伤合并有毒气体1及入;4)药物或氧中毒;5)住院期间接受过体外循环治疗;6)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肝病;7)未治愈的肺部感染或长期肺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机械通气方面近乎标准治疗.在第28大时行死亡率评估.通过回顾定群多因素研究,对23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变量与多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9例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 h的患者后进入该研究.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的APACHE Ⅱ评分更高.269例患者的未校正相埘危险度与下列因素相关:APACHE Ⅱ评分,致伤持续时间,肺挫伤,胃内容物误吸,脓毒症与机械通气时间.对存活超过96 h的患者,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是APACHE Ⅱ评分,致伤持续时间与胃内容物误吸.APACHE Ⅱ评分>20患者的预期危险因素为:致伤持续时间,脓毒症与机械通气时间.对机械通气时≥17 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致伤持续时间与脓毒症.结论 肺挫伤、APACHE Ⅱ评分为影响多发伤早期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脓毒症一直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胃内容物的误吸引起严重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导致死亡率增加.致伤持续时间的长短既影响近期死亡率也影响远期死亡率.长时间的机械通气将引起更多严重的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率的进一步上升.

  • 损伤控制在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周文;伍峻松;马岳峰

    损伤控制(damage contral,DC)概念在1983年被首次提出,其主要针对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治,具体为早期简化手术,复苏和二期确定手术三阶段治疗原则.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伤等各种复杂致伤因素的作用下,多发伤为首的创伤大量出现,临床上多发伤合并腹部损伤的病例愈来愈多.我科近3年来充分贯彻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将其由传统的单纯腹部创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取得较好的治疗经验.

  •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附178例分析)

    作者:张嵘;王伯良;宋德根;仲月霞;赵丽文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成为缓解车、人、路三者矛盾的一种主要方式.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逐年增加,已构成人类安全的新威胁,给国家建设和国家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受到国内许多专家的重视[1~2].现将我院1990~1998年收治的178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抢救经验作一临床分析,供同道参考.

  • 严多发伤并发症的早期控制

    作者:杨帆;白祥军;刘开俊;唐朝晖;易成腊;廖忆刘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对严重多发伤并发症早期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武汉市同济医院收治的11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依据救治方式分为损伤控制组(55例)和常规方式组(61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LTD)"的纠正情况、术后并发症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损伤控制手术和常规确定性手术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并发症的早期控制情况.结果 采用两种不同救治方式后,损伤控制组手术持续时间为(67.43±19.52)m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6.77±3.16)h和(11.54±4.10)h,常规方式组手术持续时间为(163.95±55.41)win,休克和"致死性三联征"纠正时间分别为(22.51±11.65)h和(34.55±5.63)h,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损伤控制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227.27%和3.64%,常规方式组并发症人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63.93%和9.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早期应用损伤控制理论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早期纠正休克和LTD,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 324例多发伤患者的预后分析

    作者:罗小敏;魏捷

    目的 探讨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经过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多发伤患者的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损伤严重评分、主要创伤部位、并发休克情况各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数据处理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 .结果 死亡78例,存活246例,总死亡率为24.1%.在伤后1 h内就诊的患者死亡率为16.7%,超过1 h就诊者为37.4%;16≤ISS24、25≤ISS≤40和ISS>40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5.7%、19.2%和41.3%;无休克与合并轻、中和重度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1.8%、13.6%、27.7%和46.9%,各因素下患者死亡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7.298,P<0.01;x2=29.010,P<0.01和x2=30.503,P<0.01).不同年龄和不同主要创伤部位患者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004,P>0.05和x2=4.48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无休克与合并轻度休克患者间死亡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745),其余各相关因素下患者死亡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就诊时间、损伤严重评分、休克程度均对伤员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注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与整体性,积极防治休克,对于提高多发伤伤员的救治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 参附注射液对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国平;雷李美;文怀;楼天正;许伟海

    目的 探讨应用参附注射液对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系统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7年2至2011年12月间前瞻性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90例多发创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排除创伤前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和出血未确定性控制者),按随机(随机数字法)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参附注射液50 ml+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12 h,连续7d;分别检测2组伤后治疗前、治疗后3、7d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间年龄、性别、创伤严重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于治疗3、7d后上述检测指标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参附注射液对严重多发创伤并发休克患者凝血系统有良性调节作用.

  • 脂微球-前列腺素E1治疗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的疗效评价

    作者:楼兆杰;沈伟锋;干建新;应绍斌

    目的探讨脂微球-前列腺素E1(Lipo-PGE1)治疗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静脉滴注肌苷1.0 g,维生素C 2.0 g,门冬氨酸钾镁20 ml 1次/d,连续用7 d;Lipo-PGE1治疗组47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Lipo-PGE13 ng/(kg*min),持续2 h,两次/d,连续7 d.同时监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总胆汁酸(TBA),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Lipo-PGE1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lipo-PGE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1%(24/47)和25%(12/49),总有效率分别为87%(41/47)和74%(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脂微球-前裂腺素E1在多发伤后肝功能损害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微创清除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作者:向强;文亮;刘明华;徐世伟;熊建琼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外伤性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患者47例,23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24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种血肿清除术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总体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从患者入院到开始手术的时间及颅内血肿清除的时间明显短于开颅组;术中,术后的用血量,术后血管活性药使用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微创组均显著少于开颅组.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有助于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整体救治,值得更深入地研究、总结.

  • ISS评分与CRAMS评分在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陈小凤;阳文新;孙守松;王刚

    目的 比较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和CRAMS评分在急诊科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解放军四五四医院急诊科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接诊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分别进行ISS和CRAMS评分,追踪其住院期间生存情况.通过两种评分的ROC曲线,评估ISS和CRAMS评分对患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结果 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ISS (25.59±5.37)分,CRAMS评分(6.75±1.26)分.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ISS显著高于存活组(t=7.13,P<0.01),CRAMS评分显著低于存活组(t=-6.03,P<0.01).在ROC曲线分析中,ISS和CRAMS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病死率的AUCROC分别为0.897和0.8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718,P>0.05).以死亡为预测目标时,ISS的佳截断点为27分,CRAMS评分为6分.结论 CRAMS评分与ISS对急诊科严重多发伤的预后具有同等预测价值,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但CRAMS评分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其动态变化反映病情及时可靠,有利于院内创伤患者危重症的早期发现与救治.

  • 多发伤死亡状况分析

    作者:孙碎康;蔡宇

    多发伤具有伤势重、失血量大、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及死因复杂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死亡的重要死因之一.笔者对多发伤的死亡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对提高多发伤的救治率,为医疗卫生部门实施有效的三级预防及今后创伤急救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 多发伤患者血白介素-1β与伤情及并发症的关系

    作者:周敏杰;孙建;李梅芳;盛露露;许兵;叶珏明;何平安;封启明;王琛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早期动态变化与多发伤患者伤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多发伤患者85例,排除标准:(1)烧伤、化学伤;(2)妊娠、绝经后女性;(3)1周前有细菌感染者;(4)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患者按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为3组,即轻微(22例,9≤ISS< 15);中度(35例,15≤ISS< 25)和重度创伤组(28例,ISS≥25分).收集患者创伤后第6、12、24、48、72 h的静脉血,以免疫发光法检测血清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等基本情况;比较3组患者在各时段IL-1β水平,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IL-1β峰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其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随着创伤程度的增加,患者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病死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uome,MODS)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2)中度和重度创伤组在各时段血IL-1β水平较轻微创伤组明显升高(P<0.02).(3)3组患者血IL-1β水平在创伤后6h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4) IL-1β峰值是创伤严重程度(中度创伤组OR=1.21;95%CI:1.05~1.39,P=0.007;重度创伤组:OR=1.20;95%CI:1.03~1.40,P=0.019)和脓毒症(OR=1.28,95%CI:1.10~1.50,P=0.001)独立预测因子,但与MODS发生率及创伤病死率无显著关系.结论 多发伤患者创伤后6h外周血IL-1β可以作为评估多发伤伤情及预测感染并发症的早期有效指标之一.

  • 多发伤患者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李辉;陈少军;唐朝晖;邓海;姚尧;张峻菠;王德平;倪柯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规律及相互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13例创伤患者,其中单发伤患者184例及多发伤患者529例,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将多发伤患者分为普通多发伤组、严重多发伤组及危重多发伤组.观察伤后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规律,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休克的关系.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8.1%,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7.6%;酸中毒发生率为18.9%,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为7.8%,均高于单发伤组患者(P <0.05,P<0.01).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随着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的增加而升高,其中在普通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2.0%,在严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7.1%,在危重多发伤亚组发生率为11.1%,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休克的多发伤患者,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及致死性三联征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不伴休克的多发伤患者(P<0.01).结论 多发伤患者伤后易出现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而休克是其其主要诱因.

  • 腹腔镜诊治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

    作者:洪玉才;杨剑新;干建新;江观玉;张茂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近两年来,本院急诊科为尽早作出诊断并给予确定性治疗而应用腹腔镜技术诊治的31例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病例的临床资料,与21例传统剖腹探查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对腹腔镜在腹部创伤诊治中的时效性、诊断率、治疗率、非治疗性手术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共有31例多发伤合并腹部创伤患者在急诊科接受了腹腔镜手术,均未因临床观察而耗损时间.术前耗时(61.5±9.2)min,比剖腹组(180.5±99.5)min明显缩短(P<0.01);其中28例在腹腔镜下明确诊断(占90.3%),21例在腹腔镜下完成治疗(占67.7%),4例得以明确诊断但不需特别处理(占12.9%),中转开腹6例(占19.4%).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为(2.2±0.9)d,比剖腹组的(3.1±1.0)d明显缩短(P=0.001).未发生腹腔镜相关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手术对多发伤合并的腹部损伤能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并给予确定性治疗,提高抢救时效,加快患者康复.

  • 不同院前干预救治模式对重症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周开国;李建忠;贾慧林;马炳辰;曹秋梅

    目的 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 ±21.57) min vs.(96.45±35.14)min,(23.55 ±12.46) d vs.(28.67±20.72)d,8.1% (18/222)vs.65.5% (114/174),13.3% (34/256)vs.21.6% (48/222),4.1% (9/222)vs.9.2% (16/174),8.1% (18/222)vs.18.4% (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 (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 危重口腔颌面部急症的临床救治

    作者:黄炜;彭品祥;曹之强;方东;胡振宇

    口腔颌面部急症在临床急症中占有相当比例,其危重型口腔颌面部急症已成当今社会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据相关统计,仅颌面部伤已占创伤患者总数的34%[1].口腔颌面部相对暴露、结构复杂并邻近重要组织,因此颈动脉损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颅面多发伤一直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总结12年收治口腔颌面部急症中涉及面颈部大血管损伤、颅面多发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460例的救治体会,通过3例典型病例,探讨临床救治的要点及方法.

  • 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对多发伤预后的价值

    作者:解雷;吴彩军

    目的 研究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与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对急诊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外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首次就诊并且住院治疗的多发伤患者86例作为多发伤组,随访28 d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多发伤组就诊24 h内以及第3、5、7天和健康对照组血清sCD14质量浓度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并在急诊24 h内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并且根据预后计算与sCD14的相关性,并利用ROC曲线判断sCD14与两种不同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多发伤组患者入院后sCD14质量浓度进行性上升,各时间点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死亡组sCD14质量浓度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发伤组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损伤严重度评分呈正相关(r =0.469,P<0.01);ROC曲线分析,sCD14与ISS评分在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程度上均具有预测价值,但二者曲线下面积(sCD14:0.820,ISS评分0.7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sCD14质量浓度与ISS评分具有正相关性,对多发伤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预测意义.

  • 超声定位诊治非金属微小异物嵌入伤的临床评价

    作者:蔡振林;陈红燕;刘梅;朱洪松;龚新环

    各种原因所致的微小异物嵌入伤是目前急诊临床常见病,多发伤.由于基础医学的发展,大、较大的或金属异物嵌入伤,通过各种辅助检查能成功的被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治疗.但对于非金属微小异物嵌入伤,特别是数个以上、多发的微小异物嵌入伤,常因找不到异物,诊断极其困难且取出微小异物不易,一次彻底摘除异物更是难度大.近年来临床以往罕见的异物嵌入伤,在本院有快速上升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笔者设计了本课题,旨在探索急诊临床如何做到一次彻底摘除嵌入体内的非金属微小异物.

  • 螺旋CT早期快速诊断多发伤合并的颈椎损伤

    作者:王舟波;张茂;刘志海;干建新;徐少文

    多发性创伤合并颈椎损伤的发生率为2%~12%[1].未被发现的颈椎损伤可能在后续诊治过程中发生骨折移位,造成或加重颈髓损伤而导致严重后果.

  • 多发伤抢救的"手术黄金1小时"

    作者:赵成进;韩双龙;苏晓贤;郭永生;宋国璋

    我院于1997年设立了创伤病房,建立了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加强了急诊外科的人员,现已形成了院前急救(120)→抢救→手术→重症监护→普通病房一条龙的创伤救治体系.把抢救由二线手术室推到一线急诊科,对于危重的创伤病人,在抢救的同时迅速术前准备.把抢"手术黄金1小时"作为抢救的中心,调动一切因素,创造一切条件,保证手术尽快开展并顺利完成.本文统计了1995年1月到1998年10月,收治多发性创伤病人87例,重点就急救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2049 条记录 4/103 页 « 12345678...10210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