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iR-26a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诱导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作用

    作者:洪新宝;王炳才;余江水;杨晓燕;郭榕;顾信建;李月婷

    目的 探讨miR-26a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表型转换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培养原代小鼠主动脉VSMCs,将细胞分空白对照组、anti-miR-26a、PDGF-BB+anti-miR-control组和PDGF-BB+anti-miR-26a组共4组.分别加入荧光蛋白(Ad-GFP)、anti-miR-26a、PDGF-BB+anti-miR-control和PDGF-BB+anti-miR-26a,观察VSMCs的表型改变;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VSMCs中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钙调节蛋白(calponin)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VSMCs中miR-26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GF-BB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VSMCs分化标志基因α-SMC、calponin、SM-MHC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诱导VSMC表型转换为合成表型;PDGF-BB处理的VSMCs中miR-26a表达显著升高(P<0.05);抑制miR-26a后,PDGF-BB对VSMCs的α-SMC、calponin、SM-MHC的mRNA和蛋白的抑制作用被部分抵消(P<0.05).结论 PDGF-BB使VSMCs中miR-26a表达显著升高,miR-26a促进VSMCs增殖和迁移,miR-26a在PDGF-BB诱导VSMCs表型转换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 慢性皮肤溃疡巨噬细胞表型转换与胞葬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燕;何秀娟;赵京霞;薛妍;蒙玉娇;李萍

    巨噬细胞被认为是创面愈合和组织修复过程的“总指挥”,在愈合过程中,巨噬细胞胞葬与表型转换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生物学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胞葬作用机制的受损将影响巨噬细胞表型的转换,导致慢性炎性反应的发生.

  • 草苁蓉提取物抑制HSC-T6细胞体外增殖及胶原合成

    作者:李成浩;刘兰;金永日;金海燕;朴熙绪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子引起慢性肝病进而发展成肝硬化的病理学基础与必经之路.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ite cell,HSC)是一种具有多潜能的幼稚间质细胞,经过激活刺激后其表型转换形成成纤维细胞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是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学基础.近年来文献报道,草苁蓉( boschniakia rossica,BR)具有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抗癌、抗炎等作用,且对肝脏急慢性损伤具有保护功能[1].本实验探讨了草苁蓉乙醇提取物对培养的大鼠HSC增殖及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 白念珠菌三稳态转换系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祝欣;冯文莉

    常见的人类致病性真菌白念珠菌可自发或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表型转换,目前的研究热点为 white-gray-opaque 三稳态转换系统。white、gray、opaque 三种表型在包括细胞形态、菌落外观、基因表达谱、交配能力和毒力特性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其发生表型转换的能力以及不同表型在白念珠菌定植、适应以及感染宿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表型转换受二氧化碳(CO2)和 N-乙酰葡糖胺(GlcNAc)、环境酸碱度、生理温度以及交配型基因位点(MTL)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受 Wor1、Wor2、Efg1等多种调节因子的调控。同时,表型转换调控有性繁殖,并且有可能在免疫逃避及耐药中发挥作用。总之,对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表型转换的调节因子、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研究,对理解其致病性以及研究新型抗真菌药靶点至关重要。

  • 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

    作者:武晓静;黄岚;赵刚;晋军;张坡;宋明宝;蒋世忠

  • 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

    作者:武晓静;黄岚;赵刚;晋军;张坡;宋明宝;蒋世忠

  • 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作用

    作者:武晓静;黄岚;赵刚;晋军;张坡;宋明宝;蒋世忠

    本研究通过建立Transwell共同培养体系,模拟Bodyen小室,观察不同内皮表型对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及迁移的影响,探讨内皮细胞表型改变对平滑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

  • 骨桥蛋白启动子区域低甲基化与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

    作者:姜晗;论语;唐佃俊;刘勋;辛世杰;张健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OPN)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与大隐静脉曲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表型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甲基化特异性PCR及透射电镜,检测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aly,SMA)与OPN在大隐静脉曲张VSMC中表达和OPN的DNA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观察静脉曲张新生内膜VSMC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中OPN高表达(曲张组:15.52±0.23,正常组:5.83±0.20,P<0.01)、SMA呈弱表达(曲张组:37.2 ±0.8,正常组:53.6±1.5,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中OPN表达明显增高(曲张组:1.082±0.006,正常组:0.574±0.009,P<0.01).OPN的DNA启动子区域呈低甲基化状态;静脉曲张组新生内膜VSMC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增多.结论 静脉曲张VSMC中OPN基因启动子区域的低甲基化可能是诱导OPN高表达的关键因素,提示OPN异常的甲基化状态可能参与了VSMC的表型转换终导致新生内膜肥厚参与了静脉曲张的发生与发展.

  • 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组学的药物精准治疗

    作者:周权;余露山;曾苏

    药物基因组学旨在研究药物效应(药物体内过程、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个体差异与基因变异(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和药物靶点)之间的关系.药物精准治疗是以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结合患者的其他个体情况实施量体裁衣式的药物治疗.本文总结了基于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组学的药物精准治疗的临床应用进展,提出应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多基因和非遗传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治疗药物监测与药物基因组学检测的整合),同时提出临床应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 白杨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表型转换

    作者:严玲;廖正凯;关红菁;唐其柱

    目的 研究白杨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和表型转换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Transwell小室法评价白杨素对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收缩型VSMCs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22α(SM22α)和结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AKT和糖原合酶激酶(GSK)3β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20ng/ml PDGF-BB明显促进VSMCs迁移,而12.5 μmol/L白杨素预处理能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20ng/ml PDGF-BB显著降低VSMCs中α-SMA、SM22α和结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而12.5 μmol/L白杨素预处理能逆转这些标志蛋白的下调;20ng/ml PDGF-BB显著升高VSMCs中AKT和GSK3β磷酸化表达水平,12.5μmol/L白杨素预处理几乎完全阻断PDGF-BB诱导的这些信号分子的磷酸化.结论 白杨素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并能阻止PDGF-BB诱导的VSMCs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A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抗血管生成、肺癌与肿瘤的休眠疗法

    作者:李志忠;宋光荣

    1971年,Folkmun[1]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新生的假说.其后他又证实肿瘤初期生长不伴有新血管生成,但到肿瘤生长至1~2mm3后,其继续生长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近年来又积累了一些关于肿瘤血管新生依赖性的证据,并发现血管新生受控于一系列正负调节因子[2].正常细胞是非血管新生性的.无论是在癌前期还是癌变转化期都必须从非血管新生性到血管新生性的表型转换.肿瘤才得以生长[3].并以为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4].从而揭开了对肿瘤血管及抗血管生成的广泛研究.

  • microRNA调控平滑肌细胞分化和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张莎;任安经;吴弘

    生理情况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保持分化和收缩状态,当发生血管增殖性疾病时,平滑肌细胞就由分化状态转换为去分化状态,获得增殖、迁移及合成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可导致血管腔狭窄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多种分子参与了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调控.本文就microRNA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的调控作用进行阐述.

  • 白念珠菌ATCC-90028菌丝相的诱导

    作者:张宝军;叶庆俏;周村建;李彦;唐书谦;李芹阶

    目的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观察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方法在3种不同培养基中,分别进行不同浓度的孢子振荡培养(pH 7.35,37 ℃),诱导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结果 RPMI1640、DMEM培养液中孢子密度为5×106/L时,芽管形成率高(大于95%).结论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白念珠菌芽管形成率.

  • 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雪蓉;肖敦振

    白念珠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它寄居在人体不同的解剖部位,包括皮肤、口腔、胃肠道、阴道等.白念珠菌是如何从共生菌转变为致病菌现在还不很清楚.目前,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深入而广泛,其毒力因子主要包括粘附、利于侵入的酶、菌丝形成、表型转换等.笔者对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缺氧性ED模型阴茎海绵体微结构改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吉坤

    缺氧是勃起功能障碍(E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导致ED的机制复杂多样,传统的研究更多关注阴茎海绵体内皮、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但近年来此方面的研究未有突破性进展.近期研究表明,阴茎海绵体微结构的改变,如收缩型阴茎海绵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海绵体的纤维化可能是缺氧性ED发生的重要机制.而针对阴茎海绵体微结构改变的一些手段,如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诱导细胞自噬等有可能为缺氧性ED的治疗带来广阔前景.

  • 低氧肺血管重建中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相关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陈杨

    低氧肺血管重建(hypoxia pulmomary vascular remodeling,HPVR)是多种血管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征,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的表型转换是HPVR病理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文中就HPVR中PASMCs表型转换相关通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吴茱萸次碱抑制Ang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Cx43表达上调

    作者:汪小英;余艳荣;王美玲;彭维杰;罗丹

    目的 探讨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Rut)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表达,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和表型改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加入不同浓度的Rut(0.3、1.0、3.0μmol·L-1)预处理VSMCs 10 min后,加入AngⅡ(1μmol·L-1)共同孵育24 h,应用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竞争性拮抗剂Capsazepine(CAPZ,10μmol·L-1),探讨TRPV1是否介导Rut的效应.Western blot检测VSMCs中Cx43和NF-κB亚基p65的水平,免疫细胞化学判断p65核转位.CCK-8和EdU法检测VSMCs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确定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收缩型标志蛋白α-SMA和Calponin水平.结果 Rut可抑制AngⅡ诱导的Cx43表达上调,并抑制p65核转位,预先给予CAPZ可取消此效应.Rut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表现为抑制VSMCs的DNA合成及细胞活力,还可抑制VSMCs表型转化,以上效应均被CAPZ部分阻断.结论 Rut可下调Cx43表达,从而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s增殖和表型转换,其机制涉及TRPV1/NF-κB信号途径.

  • 雷帕霉素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改善肺动脉高压

    作者:王波;薛江;刘爱虹;翟蕊蕊;王一彪

    目的 研究雷帕霉素(RAP)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对肺动脉高压(PAH)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PAH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AH组和PAH+RAP组,每组10只.造模后5d分别给予对照组溶媒和PAH+RAP组RAP肌肉注射.通过右心导管检测平均肺动脉压(mPAP),并称量左右心室、室间隔以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评价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和肺小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程度,免疫印迹技术检测α-SMA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M2型巨噬细胞表达水平.利用RT-PCR检测各组TNF-α、IL-1β、IL-6和IL-10mRNA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分别给予LPS+INF-¨IL-4和RAP干预,并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INF-γ干预组、IL-4干预组和LPS+INF-γ+RAP干预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型,RT-PCR检测以上各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了PAH大鼠模型.PAH组的mPAP、RVHI、α-SMA蛋白表达水平、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AH+RAP组的mPAP、RVHI、α-SMA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IL-10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PAH组(P<0.05).PAH+RAP组M2型巨噬细胞相对表达水平高于PAH组(P<0.05).体外实验中,LPS+ INF-γ干预组的CD86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比及TNF-α、IL-1β、IL-6、IL-10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LPS+IFN-γ+RAP干预组的CD86阳性巨噬细胞百分比及TNF-α、IL-1β、IL-6、IL-10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LPS+INF-γ干预组(P<0.05).结论 PAH的发生伴随着巨噬细胞浸润及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升高;RAP可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从而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进而改善PAH.

  • 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及其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樊雪梅;容松

    肾移植术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方法,但移植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的发生又不可避免.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与RIRI密切相关,在RIRI进程的炎症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具可塑性和异质性,可极化为M1、M2两类亚型,分泌或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生成以响应不同微环境的刺激.巨噬细胞及其表型转换在RIRI过程中发挥损伤与修复的双重作用,通过促进炎症反应、修复、纤维化等机制参与RIRI.

  • 小豆蔻明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作者:余天垒;于耀宇;韩新巍;李臻;李腾飞;李延良;赵建伍

    目的 探讨小豆蔻明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作用机制.方法 颈内动脉刺破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在造模后第1~7天,每天给予小豆蔻明(7.5 mg/kg)腹腔注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Image pro-plus软件测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大鼠基底动脉管壁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 (p-Akt),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kt通路下游增殖蛋白C-myc表达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改变.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组p-Akt、C-myc表达(2.36±0.58、0.96±0.20)、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2.77 ±0.29)%]明显低于出血组[5.58±0.65、2.56±0.34、(5.45±0.56)%]和溶媒组大鼠[5.41±0.55、2.67±0.56、(5.53±0.40)%,P<0.05],而α-SMA表达量(0.23±0.02)高于出血组(0.14±0.02)和溶媒组(0.15 ±0.02,P <0.05).结论 小豆蔻明可能通过抑制Akt通路下调C-myc表达,并促进α-SMA表达而影响平滑肌表型转换和增殖,同时能减少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DCVS.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