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P-HPLC测定蜂胶中乔松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

    作者:文萍;范婷婷;吕武清;姚剑平;胡棠洪;李淑岚;俞建辉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蜂胶中乔松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的含量.方法:使用YM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40∶ 6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乔松素290 nm,白杨素和高良姜素268 nm,柱温30℃.结果:乔松素、白杨素和高良姜素分别在4.266 ~ 426.6,4.59 ~459,4.322~ 432.62 mg·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28%,98.82%,100.77%,RSD分别为0.89%,0.90%,1.32%.结论: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为蜂胶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 白杨素抑制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成脂分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高敏;丁志山;水艳梅;周芳美;高建莉

    白杨素(chrys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中药中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脂的功效.为研究白杨素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该实验利用噻唑蓝(MTT)和结晶紫检测白杨素对永生化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iMEFs)的细胞毒作用;碘化乙啶(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不同浓度白杨素对iMEFs细胞周期的影响;油红0染色分析白杨素对iMEFs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半定量PCR法检测白杨素对成脂分化标志物围脂素2(perilipin 2)、脂联素(adipoq)、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 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脂蛋白脂酶基因(LPL)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白杨素对iMEFs具有一定的细胞毒作用,浓度越高细胞存活率降低,IC50约为30 μmol·L-1;FCM检测结果表明白杨素能影响iMEFs的细胞周期分布,使处于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成脂分化诱导实验表明30 μmol·L-1白杨素明显减少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iMEFs脂滴的形成;同时白杨素能降低LPL,PPAR-γ2的mRNA 转录水平,并影响fabp 4,MCP-1,adipoq的mRNA水平.结果提示,白杨素能抑制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

  • 白杨素与瘦素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作者:梅杰;彭晓旋;范智恒;魏小勇

    利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研究白杨素与瘦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深入阐明白杨素抗肥胖的作用机制.采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测定白杨素与瘦素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结合力,结合常数,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白杨素对瘦素表面形态的影响.紫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白杨素的加入,瘦素肽键特征峰处出现10 nm的红移,并且270 nm处出现新的峰;荧光光谱结果显示白杨素能与瘦素发生强结合,两者相互作用机制为静态猝灭机制,在pH 7.4及温度25,37℃条件下,两者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0.41±0.05) ×106和(3.26 ±0.46)×106 L·mol-1,结合位点数(n)为1.02 ±0.04及0.51±0.01,其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力.原子力显微镜显示,白杨素可以改变瘦素蛋白表面形态,通过疏水作用,使瘦素蛋白发生团聚.以上结果表明白杨素可以通过与瘦素结合并改变其结构,影响瘦素功能,从而参与瘦素水平的调节,其构效关系为白杨素抗肥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8-硝基白杨素抑制HL-60细胞系增殖及促凋亡

    作者:岳军;伍石华

    目的 观察8-硝基白杨素(NOChR)抑制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用MTT法检测HL-60细胞增殖活性;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DNA凝胶电泳观察HL-60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HL-60细胞凋亡率.结果 NOChR对HL-60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NOChR显著抑制HL-60细胞生长;NOChR能有效地诱导HL-60细胞凋亡,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NOChR具有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 白杨素抑制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卿;何娅娣;罗子寰;陈晓波;高新;李辽源

    目的 探讨白杨素(ChR)对膀胱癌T24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人膀胱癌T24裸鼠皮下异体移植模型(n=40).接种4周全部成瘤后,将动物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n=8):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隔日给药1次;丝裂霉素(MMC)组(n=8):腹腔内注射MMC,4 mg/kg,隔日给药1次;低剂量ChR组(L-ChR,n=8):腹腔内注射ChR,20 mg/kg,隔日给药1次;中剂量ChR组(M-ChR,n=8):腹腔内注射ChR,40 mg/kg,隔日给药1次;高剂量ChR组(H-ChR,n=8):腹腔内注射ChR,80 mg/kg,隔日给药1次.连续治疗20 d,裸鼠每周称重2次,测量肿瘤2次,治疗结束处死动物,取出肿瘤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 ChR(20 mg/kg、40 mg/kg、80 mg/kg)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皮下移植瘤瘤重抑制率分别是40.5%、62.8%和73.4%,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重量显著降低(P<0.05);不同剂量ChR组裸鼠的白细胞计数、血清谷丙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肌酐与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hR能显著抑制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是一种毒副作用较小的治疗膀胱癌新候选药物.

  • HPLC-MS测定大鼠体内白杨素及其药代动力学

    作者:杜小燕;张琰;韩艳;郭淑云

    目的 建立HPLC-MS的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白杨素含量.方法 以柚皮素为内标;采用Waters Xtera C18色谱柱(150 mm ×4.6 mm,5μm)分离,柱温设定为30℃;梯度洗脱:A相为乙腈,B相为0.05%甲酸;流速为0.8 ml·min-1,使用分流器将0.2 ml ·min-的洗脱液注入离子源;选择离子监测检测(SIM):白杨素m/z255[M+ H]+,内标柚皮素m/z 273[M+H]+.结果 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检测限为1.5 ng ·ml-1,定量限为4.0 ng ·ml-1,且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满足测定要求,并成功用于白杨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评价.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的HPLC-MS法用于测定大鼠血浆中的白杨素含量,并成功拟合其药动学参数,白杨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性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含量.

    关键词: 白杨素 药动学 HPLC-MS
  • 白杨素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右心室NOX4及NF-κB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先伟;过波;沈媛媛;杨解人

    观察白杨素(chrysin,5,7-二羟基黄酮)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大鼠右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Sprague-Dawley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组、MCT+chrysin (50 mg·kg-1·d-1)及MCT+chrysin(100 mg·kg-1·d-1)剂量组.MCT (60 mg·kg-1)皮下注射诱导PAH大鼠模型.连续给药4周后,右颈外静脉插管测定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分离大鼠右心室(RV)、左心室+室间隔(LV+S)并称重,剥离大鼠胫骨并测量其长度,计算RV/(LV+S)及RV/胫骨长度的比值.HE染色观察右心室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右心室胶原沉积的变化.比色法测定右心室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qPCR、Western blot和(或)免疫组化检测右心室collagen Ⅰ、collagen Ⅲ、NADPH氧化酶4(NADPH oxidase 4,NOX4)、核转录因子κB (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发现,白杨素连续给药4周后能明显降低MCT诱导的PAH大鼠RVSP及mPAP,减轻RV/(LV+S)及RV/胫骨长度的比值,改善右心室病理变化,降低右心室胶原的沉积及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表达,提高右心室T-AOC水平,降低NOX4的表达及MDA含量,抑制NF-κ的表达.结果表明,白杨素能缓解MCT诱导的PAH大鼠右心室重构,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进而抑制NF-κB所介导的胶原沉积有关.

  • 枫香槲寄生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作者:杨燕军;林洁红;许雄伟

    目的进一步研究枫香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寻找抗心血管病的活性成分.方法应用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得到5个化合物: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Ⅰ),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Ⅱ),白杨素(chrysin)(Ⅲ),圣草酚(eriodictyol)(Ⅳ),枫香槲寄生苷(Ⅴ).结论Ⅴ为新化合物,Ⅰ-Ⅳ均为首次从枫香槲寄生中分离得到,其中Ⅰ,Ⅲ,Ⅳ为首次从桑寄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 白杨素衍生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及与DNA的作用

    作者:张尊听;陈莉莉

    以白杨素为先导化合物经羟甲基化反应合成中间体5,7-二羟基-6,8-二羟甲基黄酮(1),进而合成了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甲基)黄酮(2),5,7-二羟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3),5,7-二羟基-6,8-二(丁氧基甲基)黄酮(4),5,7-二羟基-6,8-二(戊氧基甲基)黄酮(5)和5-羟基-7-甲氧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6);采用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1~6进行了表征,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6进行了晶体结构测定.利用荧光法分别对1~4与CT-DNA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根据Stern-Volmer方程,它们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分别为Kq1=9.71×103 L·mol-1,Kq2=2.25×104 L·mol-1,Kq3=1.03×104 L·mol-1和Kq4=7.96×103 L·mol-1.1~4与白杨素相比,对DNA更具亲和力,为开发更有效的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 白杨素在雌雄小鼠肝肠S9中磺酸化结合反应的性别差异

    作者:周一平;周昱;马颖林;蒋昆谕;孟胜男

    目的:研究性别差异对FVB小鼠肝肠S9介导的白杨素磺酸化结合反应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雌雄小鼠与白杨素肝肠S9的体外孵育体系,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与LC-MS/MS液质联用技术测定其代谢产物.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肝肠中代谢产物均为单磺酸化结合产物且均呈底物抑制的动力学特征,反应速率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肝中雌鼠的代谢速率整体趋势高于雄鼠,而小肠中雌鼠的代谢速率明显低于雄鼠.结论:性别差异对白杨素的肝肠代谢动力学有显著性影响,这也许与雌雄小鼠代谢酶mRNA的表达有关.

  • 白杨素在模式生物斑马鱼中的代谢研究

    作者:韦英杰;贾晓斌;詹扬;王长梅;陈斌

    目的 采用模式生物斑马鱼研究白杨素的代谢,探索斑马鱼用于研究药物Ⅱ相代谢的可行性及合理性.方法 将斑马鱼暴露于白杨素溶液中,定时取鱼体及药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检测,根据正、负离子模式准分子离子峰获得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信息,通过与文献数据或对照品对照,推测代谢产物.结果 在斑马鱼体内或体外药液检测到白杨素原形及其2个单羟基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和1个单羟基硫酸结合物.结论 斑马鱼对白杨素的代谢与白杨素已有体内、体外的Ⅱ相代谢机制高度一致,提示斑马鱼用于药物Ⅱ相代谢具合理性,更具有化合物用量少、成本低、方法简单、高效的优势,为建立一种模式的、生物的在体药物代谢新模型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 白杨素对顺铂及喜树碱诱导肝肿瘤细胞Hep G2凋亡的增敏作用

    作者:王剑宁;李欣;陈美芬;王凤岩;熊习昆;陈秀娟;杨美玲;黄俊明

    目的 研究天然产物白杨素(chrysin)对损伤DNA的抗肿瘤药物顺铂和喜树碱诱导肝肿瘤细胞(Hep G2)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白杨素以不同浓度单独/联合顺铂或喜树碱处理Hep G2,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分析细胞活性,获得细胞死亡的定量资料;并以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和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以及凋亡抑制蛋白Bcl-xL、xIAP、FLIP相应的变化情况.结果 形态学观察可发现白杨素联合顺铂或喜树碱处理可明显增加Hep G2细胞的死亡,MTT法分析显示,白杨素联合抗肿瘤药物处理细胞,无论与未处理对照比较还是与单独白杨素、单独顺铂或单独喜树碱处理比较,均使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5);Hochest 33342荧光染色表明,联合白杨素和抗肿瘤药物处理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核固缩,而未处理对照及单独白杨素、单独顺铂或喜树碱处理则无此作用;Thermo高内涵筛选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白杨素和抗肿瘤药物处理可使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5).Western blot检测到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和PARP活化降解;全caspase酶抑制剂z-VAD-fmk可有效阻止凋亡标志蛋白caspase-3和PARP的活化降解.白杨素联合顺铂可抑制顺铂上调的凋亡抑制蛋白FLIP和xlAP表达,而白杨素联合喜树碱可降低喜树碱引起的凋亡抑制蛋白Bcl-xL的高表达.结论 天然产物白杨素能有效促进DNA损伤类抗肿瘤药物诱导的Hep G2细胞凋亡,核因子(NF)-κB调节的凋亡抑制蛋白表达降低是其重要的机制.

  • 白杨素抗肿瘤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构效关系

    作者:周泽阳;邓旭坤;赵湘培;王强;陈旅翼

    目的 合成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并结合体外实验探讨白杨素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的构效关系.方法以5,7-二羟基黄酮为原料,通过取代、水解、酰胺缩合等化学反应引入一些极性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一系列白杨素的衍生物,然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食管癌EC109细胞、肝癌HepG2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化合物Ⅲa、Ⅲb、Ⅲc、Ⅲd、Ⅲf对抑制EC109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化合物Ⅲa、Ⅲd、Ⅲe、Ⅲf对抑制HepG2增殖表现出的抗癌活性较白杨素有明显的提高,其中Ⅲd和Ⅲf的抗肿瘤作用显著;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均较高,但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与白杨素相比没有提高.结论引入极性基团对白杨素的抗肿瘤活性有明显的提高,经过极性基团修饰后的白杨素衍生物能明显提高对EC109、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 白杨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表型转换

    作者:严玲;廖正凯;关红菁;唐其柱

    目的 研究白杨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和表型转换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Transwell小室法评价白杨素对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收缩型VSMCs标志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平滑肌22α(SM22α)和结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AKT和糖原合酶激酶(GSK)3β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20ng/ml PDGF-BB明显促进VSMCs迁移,而12.5 μmol/L白杨素预处理能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20ng/ml PDGF-BB显著降低VSMCs中α-SMA、SM22α和结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而12.5 μmol/L白杨素预处理能逆转这些标志蛋白的下调;20ng/ml PDGF-BB显著升高VSMCs中AKT和GSK3β磷酸化表达水平,12.5μmol/L白杨素预处理几乎完全阻断PDGF-BB诱导的这些信号分子的磷酸化.结论 白杨素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迁移,并能阻止PDGF-BB诱导的VSMCs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其机制可能部分与抑制AKT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白杨素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作者:严玲;廖正凯;关红菁;唐其柱

    目的 研究白杨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影响及细胞周期调控机制.方法 WST-1法测定VSMCs增殖,5-溴-2'-脱氧尿苷掺入法测定DNA合成,流式细胞术分析VSMCs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周期关键调控因子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CDK6和CDK抑制物p27kip1的表达.结果 20ng/mlPDGF-BB显著增强VSMCs增殖及DNA合成,而白杨素呈剂量依赖性抑制PDGF-BB刺激的VSMCs增殖及DNA合成.12.5μmol/L白杨素预处理使PDGF-BB刺激的VSMCs阻滞于G0/G1期,并能显著降低VSMCs中CDK4和CDK6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升高p27kio1蛋白水平.结论 白杨素抑制PDGF-BB刺激的VSMC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CDK4和CDK6表达下调而p27kip1表达上调导致的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 白杨素对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严玲;关红菁;朱丽华;唐其柱

    目的 利用小鼠颈动脉导丝损伤的动物模型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细胞模型,研究白杨素对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颈动脉导丝损伤模型,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与白杨素组,分别喂以正常啮齿类动物饲料和含0.09%白杨素[w/w,相当于150mg/(kg·d)白杨素]的正常啮齿类动物饲料.取术后28天损伤侧颈动脉,检测指标.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新生内膜增生,测算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比值;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动脉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表达状态,评价白杨素对内膜增生的影响.同时体外培养VSMCs,给予20ng/ml PDGF-BB和(或)12.5μmol/L白杨素处理,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测定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3的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白杨素显著抑制导丝损伤所致颈动脉内膜增生,降低内膜面积、内中膜比值以及损伤侧颈动脉新生内膜内PCNA阳性细胞表达数.PDGF-BB明显促迸VSMCs增殖,并显著升高VSMCs中JNK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白杨素导致PDGF-BB引起的VSMCs增殖停滞在G0/G1期,并显著减弱PDGF-BB诱导的JNK和STAT3磷酸化.结论 白杨素可能通过阻止JNK和STAT3通路活化降低VSMCs增殖,从而遏制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

  • 白杨素抗肿瘤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雅茹;童建菁;叶静;陈字

    白杨素( chrysin)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近期发现它具有抗肿瘤活性。在多种体内外肿瘤实验研究中,白杨素表现出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活性,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白杨素激活caspase活性诱发凋亡级联反应;下调PI3 K/Akt信号通路;改变基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系统以及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等。已有研究表明,白杨素的化学结构满足黄酮类化合物在肿瘤细胞内发挥细胞毒性的必需结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关键词: 白杨素 肿瘤 凋亡
  •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分析白杨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

    作者:刘炜;姜金生;韦英杰

    目的 探讨白杨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 给药组以白杨素2 mg/mL的溶液灌胃雄性SD大鼠,同时空白组大鼠以等体积的溶剂灌胃.灌胃24h后分别取两组大鼠的尿液和粪便,同时分别于给药后0.5、1、2、4、6h对两组大鼠进行眼眶取血.应用液质联用推测化合物的可能结构.结果 在大鼠尿、粪便、血浆检测到原型成分白杨素M1(白杨素),在大鼠粪、胆汁中检测到M2(白杨素硫酸结合物);此外,在大鼠尿液、血、胆汁等样品中检测到代谢成分M3-M4(白杨素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结论 白杨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为Ⅱ相代谢,产物是葡萄糖醛酸结合物与硫酸结合物.

    关键词: 白杨素 代谢 大鼠 LC-MS
  • 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

    作者:谭翔文;夏红;许金华;曹建国

    目的:研究6,8-二-三氟甲基-7-乙酰氧基白杨素(dFMAChR)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0.1 ml/10 g)组、氟尿嘧啶(5-Fu,20 mg/kg)组、白杨素(100 mg/kg)组、低剂量dFMAChR(20 mg/kg)组、中剂量dFMAChR(40 mg/kg)组和高剂量dFMAChR(80 mg/kg)组.测定移植瘤大小和重量;HE染色,光镜下观察移植瘤组织形态学特征;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作用.结果:20、40、80 mg/kg dFMAChR 诱导的移植瘤的瘤重抑制率分别为40.17%、47.41%和66.81%.HE染色与TUNEL法检测结果表明,dFMAChR能明显诱导移植瘤细胞凋亡.结论:dFMAChR具有抗人肝癌治疗作用.

  • 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C19H14O4F2)诱导人卵巢癌CoCl细胞凋亡

    作者:许金华;郑兴;李华珍;曹建国

    目的 观察5-烯丙基-7-二氟亚甲基白杨素(ADFMChR)诱导人卵巢癌(CoCl)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卵巢癌CoCl为研究对象.采用软琼脂克隆测定ADFMChR对细胞集落的影响;流式细胞术(FCM)检测ADFMChR诱导细胞凋亡率;凝胶电泳观察ADFMChR诱导基因DNA梯形条带.Western blot分析ADFMChR对CoCl细胞PPARγ,NF-KB,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软琼脂克隆显示ADFMChR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集落形成;FCM分析发现ADFMChR呈剂量依赖性诱导细胞凋亡;ADFMChR(30μmol/L)孵育CoCl细胞48h后,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典型梯形条带.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ADFMChR以剂量依赖方式上调CoCl细胞PPARγ和Bax蛋白表达,下调NF-кB和Bcl-2蛋白表达.结论 ADFMChR诱导人卵巢癌CoCl细胞凋亡与其活化PPARγ,抑制NF-кB表达和提高Bax/Bcl-2比值有关.

146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