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P-HPLC法测定川楝子药材中川楝素的含量

    作者:刘红亚;Cui Hongmei;周绚

    目的:建立川楝子药材中川楝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柱(4.6mm×150mm,5 μm),乙腈-水(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测定川楝素.结果:川楝素平均回收率为95.7%,RSD=1.91%(n=6).结论:12批样品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川楝子药材中川楝素的含量测定.

  • 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生物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冯程程;王瑞平;邹玺;周锦勇;吴坚

    目的 探讨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生物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川楝素对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黏附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川楝素能有效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增殖(P<0.01).川楝素作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 24 h后,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侵袭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 川楝素有抑制人结肠癌细胞LoVo的增殖、黏附及侵袭的能力.

  •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川楝子中川楝素的含量

    作者:吴忠杰

    目的:建立测定楝科植物川楝子中川楝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 - MS)方法。方法采用 XDB - C18色谱柱(2.1 mm ×150 mm,3.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35:65(V: V),流速为0.3 ml/ min,柱温30℃。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300μg/ ml(R2=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6%。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提取回收率高、重现性好,适用于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测定。

  • 川楝素调节丙酮酸激酶M2抑制乳腺癌糖酵解

    作者:王红磊;肖奕;武力;马大昌

    目的:观察川楝素对乳腺癌糖酵解的干预及糖酵解相关酶的影响.方法: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MCF-7;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川楝素(0,2.5,5,10,20,40,60,80 μmol·L-)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检测10,20,40 μmol·L-1川楝素干预后乳腺癌细胞中葡萄糖消耗,乳酸含量,评价川楝素对乳腺癌细胞糖酵解的干预作用;检测乳腺癌细胞中三磷酸腺苷(ATP)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H)水平,评价乳腺癌细胞能量供应水平;检测己糖激酶2及丙酮酸激酶活性,考察川楝素对糖酵解相关酶活性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川楝素对乳腺癌细胞中丙酮酸激酶M2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川楝素对人乳腺癌MDA-MB-231,MCF-7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川楝素可以明显降低不同乳腺癌细胞株中葡萄糖消耗及乳酸含量(P<0.05),并降低细胞ATP含量(P<0.05),升高NAD+/NADH含量(P<0.05),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此外川楝素可抑制丙酮酸激酶活性,但对己糖激酶2活性无影响,蛋白检测结果表明,川楝素可以下调丙酮酸激酶M2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川楝素可以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并影响乳腺癌细胞糖酵解水平,其机制与其干预乳腺癌细胞中丙酮酸激酶M2的表达相关.

  • 白头翁皂苷B4在正常大鼠和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体内组织分布情况的比较

    作者:杨连荣;张丽杰;姚姣姣;张凌;刘亚丽;范卓文

    目的:建立大鼠体内白头翁皂苷B4的UPLC-ESI-MS/MS,比较白头翁皂苷B4在正常大鼠和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肝、脾、肾、心、肺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雄性SD大鼠等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均按5 g·kg-1灌胃给药白头翁汤冻干粉,分别于15,45,120,360 min用5%水合氯醛麻醉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取肝、脾、肾、心、肺组织,采用UPLC-ESI-MS/MS分析,以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ACQUITY BEH C18色谱柱(2.1 mm×50mm,1.7 μm),柱温35℃,流速0.4 mL·min-1.结果:白头翁皂苷B4在大鼠体内存在广泛分布与代谢.在正常大鼠的肝、脾、肾、心、肺组织中,白头翁皂苷B4均在120 min时达到大质量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在模型组大鼠肝、心组织中白头翁皂苷B4质量浓度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P<0.05);在脾和肾组织中,分别于45 min和120 min时明显升高(P<0.05);在肺组织中,于120 min时显著增加(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对白头翁皂苷B4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均优于正常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状态可导致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吸收增强.

  • 川楝子提取物在大鼠肠外翻试验中吸收特性考察

    作者:王岚;王伟;杨伟鹏;梁日欣;李鹏跃;王彦礼;胡楠;成龙;侯瑞

    目的:采用肠外翻模型观察川楝子提取物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通过HPLC检测肠吸收液中川楝素(TSN)含量,计算吸收速率参数,以分析川楝素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TSN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0.95,符合零级吸收;TSN的吸收速率常数均随川楝子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现为被动吸收.川楝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吸收较好,且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结肠处吸收较差.结论:TSN在肠道不同部位吸收均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吸收形式可能为被动吸收.

  • 用肝肾共培养体系研究细胞毒性的方法学考察

    作者:张茜;金若敏;祝晓雯;张海归

    目的 建立肝肾共培养体系,并证明此体系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方法 采用MTT法比较川楝素(20、40、80、160 μg/mL)、葛根素(200、100、50、25 μg/mL)、苦参碱(5、2.5、1.25、0.625 mg/mL)、汉防己乙素(50、25、12.5、6.25 mg/mL)在肝肾单独培养和共培养体系中对肝、肾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2种体系中:川楝素仅对肝细胞的活力有抑制作用,葛根素对肝肾细胞均无抑制作用,苦参碱对肝细胞活力的抑制程度大于肾细胞,汉防己乙素对肾细胞活力的抑制程度大于肝细胞.结论 用肝肾细胞共培养体系与单独培养体系进行实验得出的结果一致,这2种体系均可用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研究,其中共培养体系能更好地反映药物对靶器官的选择性.

  • 川楝素对家蝇幼虫中肠细胞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杨东升;张金桐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和生化分析研究了川楝素对家蝇(Musca domestia)幼虫中肠组织及中肠主要消化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电镜观察表明,有效浓度的川楝素具有明显的胃毒作用,药物处理组家蝇幼虫中肠柱状细胞结构受到严重破坏:顶膜微绒毛零乱、脱线;线粒体肿胀,双层膜模糊不清,外室水肿,内嵴紊乱;内质网小池扩张,核糖体脱落.淀粉酶测定表明,中毒试虫的淀粉酶活性与正常虫相比,无显著变化.因此认为,川楝素主要作用于中肠细胞的质膜及内膜系统.对其消化酶--淀粉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 楝科植物中两种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作者:杨东升;张金桐

    近代有机杀虫剂的问世,是人类同害虫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个别品种本质上存在的问题,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人畜中毒、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在开发研制新型生物合理性杀虫剂的工作中,从植物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杀虫成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际上对楝科植物中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Juss.)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且已有产品投入实际应用.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引种(赵善欢等,1989).但要大量繁殖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同属楝科的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 L.)为印楝的近缘种,在我国黄河以南广泛分布,此前在医用和防虫方面已有生产和使用经验;我国学者对其中一种提取物川楝素(Toosendanin)进行过较多的研究,发现川楝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杀虫活性(刘桂德等,1958;李培忠等,1982;赵善欢等,1985).本文就川楝素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结合有关印楝的提取物--印楝素(Azadirachtin)的一些资料,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尝试着进行一些追踪性的分析和了解.

  • 川楝素和印楝素对家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作者:杨东升;张金桐;王宁;邓兵;赵洪梅;唐玉霞;汤芳

    目的:了解川楝素和印楝素2种药物对家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药物处理饲料,对家蝇进行实验室饲养观察.结果:有效浓度的川楝素和印楝素均能显著抑制家蝇幼虫的生长发育,使其发育迟缓,发育历期延长,个体变小,活动性降低,延迟化蛹,甚至形成永久性幼虫不能化蛹.2种药物均能使家蝇的一些蛹出现畸形,蝇蛹羽化率下降,并出现畸形成虫.川楝素和印楝素均降低家蝇成虫的产卵量,但前者的作用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川楝素和印楝素对卵的孵化率无显著性影响,药物作用后羽化出的成虫平均寿命与对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川楝素和印楝素通过对家蝇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的抑制,使其种群增长率降低.

  • 川楝素水解与氢化还原产物的结构鉴定及其对肉毒毒素解毒作用研究

    作者:李海涛;董铭心;朱卫国;余云舟;舒国欣;戴秋云

    目的 鉴定川楝素水解及氢化还原产物的结构,并测定其对肉毒毒素的解毒效果.方法 用一定比例的稀氨水水解川楝素,用氢化铝锂还原川楝素的环氧键,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纯化各产物,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鉴定产物结构;解毒活性测定中,小鼠用2LD50的A型肉毒毒素攻毒,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川楝素水解及氢化产物后,4 d内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结果与结论 除全脱乙酰基产物外,获得2个川楝素单脱乙酰基产物及全脱乙酰基并环氧键还原的新产物,这些产物的毒性及对肉毒毒素的解毒活性降低.该工作为川楝素的体内药代产物鉴定及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IDO1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庞伟强;高磊;窦玥莹;刘璐;张娜;刘晓嘉;刘阳;杨兆勇;宋丹青;邓洪斌

    PCR扩增人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1)基因启动子上游区域1 245 bp基因片段,将其插入到pGL4.20-basic载体中构建了pGL4-IDO 1-1uc荧光素酶重组质粒.基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方法建立IDO1抑制剂筛选模型,筛选能够下调肿瘤细胞中IDO1表达的天然活性小分子化合物.采用MTT、Western blotting和乳酸脱氢酶(LDH)等方法探讨阳性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对IDO1的调控机制.化合物川楝素(toosendanin,NS-180)能显著下调IFN-y诱导的肿瘤细胞中IDO1表达.在A549细胞中,NS-180可抑制STAT1和STAT3的磷酸化,从而下调IFN-γ诱导的IDO1蛋白表达.LDH释放实验表明,NS-180可促进NK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作用.综上所述,筛选获得的天然小分子NS-180是一类新型高效的IDO1抑制剂,可能成为靶向IDO1的肿瘤免疫治疗候选药物.

  • 神经肌肉接头前阻断剂川楝素抑制大鼠大脑皮层突触体谷氨酸释放

    作者:许彤辉;施玉樑;任小梅;周建营

    目的阐释川楝素的作用机制,为了解递质解释的基本过程提供线索.方法以大鼠大脑皮层匀浆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得的突触体作为研究标本,分别施加50 mmol·L-1 KCl,1.5μmol·L-1卡西霉素或7.5mmlo·L-14-氨基吡啶触发谷氨酸(Glu)释放。通过检测由Glu氧化脱氢反应与NAD+生成的NADH荧光变化测定Glu释放量.结果川楝素浓度、时间依赖地显著摄制由KCl诱发的Glu释放,并主要抑制钙依赖性释放;由卡西霉素直接提升胞内钙离子浓度而诱发的Glu释放也被川楝素明显抑制。结论川楝素抑制中枢突触Glu释放,该效应与其导致的递质释放机制中钙离子敏感性降低有关.

  • 醋烘制川楝子炮制工艺的探讨

    作者:窦志英;李迎春;郑蓓蓓

    [目的]优选醋制川楝子炮制工艺,为醋制川楝子规范化生产和质量保证提供依据.[方法]以川楝素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闷润时间、药材破碎粒度及烘制温度为考察因素,以正交实验法L,(3(4))优选醋制川楝子的佳炮制工艺.[结果]佳炮制工艺为:小粒度川楝子饮片,加20%醋拌润,闷润2h后,置烘箱中130℃下烘干.[结论]药材破碎粒度和烘制温度对川楝子醋制工艺有显著性影响,优选出的炮制工艺稳定可行,重现性好.

  • 川楝子水提化学成分的UPLC-ESI-Q-TOF-MS分析

    作者:李振华;徐金娣;鞠建明;朱亚楠;王璐璐

    目的 通过UPLC-ESI-Q-TOF-MS技术定性分析川楝子水提取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ACQUITY HSS T3色谱柱(100 mm×2.1mm,1.8 μm),并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L/min,质谱使用ESI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采集数据.结果 通过正负离子质谱信息及元素组成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和对照品数据对照,鉴定出了川楝子水提取物中的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芦丁、meliatoosenin E、川楝素、A5,6-异川楝素、异川楝素、meliatooseninN、meliatoosenin P、1-deacetylnimbolininB、meliatooseninR、1-O-tigloyl-1-O-debenzoylohchinal、meliatoosenin R及nimbolinin B.结论 利用UPLC的高效分离能力和MS的高灵敏度检测优势,建立了一种基于UPLC-ESI-Q-TOF-MS的定性分析方法,为控制川楝子药材饮片的质量、稳定其临床疗效及阐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 《药性赋》释义

    作者:钟鑫

    金铃子 又名川楝子、楝实,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每年秋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即可人药.其性寒,味苦,有毒,人肝、胃、小肠经.据测定,其有效成分主要为川楝素,以及苦楝子酮、脂苦楝子醇、21-0-乙酰川楝子三醇等,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的功效.其中所含的川楝素具有杀虫作用,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川楝子常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本草纲目》载:"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言其补精血,但尚无文献记载.

  • 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14)

    作者:金耀才

    川楝子与苦楝皮
      川楝子又名楝实、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小肠、膀胱经,具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症。《神农本草经》载:川楝子“主温疾、伤寒太热烦狂,杀三虫疥窃,利小便水道。”《医林纂要》亦载其:“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槟榔,加强杀虫消积的作用;配伍香附,能理气止痛,共奏舒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闷不舒、乳房胀痛以及月经不调等;配伍小茴香,能理气止痛、温肾散寒、和胃调中。现代药理研究,川楝子的有效成分川楝素有驱蛔虫作用;大剂量川楝素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能抗肉毒中毒,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头癣均取得满意疗效。常用验方:治热厥心痛:川楝子、玄胡索各3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温黄酒调下。治寒疝,以及偏坠疼痛:川楝子9克,小茴香1.5克,木香3克,吴茱萸3克,水煎服。治脏毒下血:川楝子适量,炒黄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汤送下。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 RP-HPLC法测定川楝子提取物中川楝素的含量

    作者:杨欢;赵学伟;胡楠

    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d.Et Zucc)的果实.川楝子以“楝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等作用,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川楝素(Toosendanin,C30H38O11)为川楝子中已明确的化学成分,也是起到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四环三萜化合物[2].本研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川楝子药材提取物中川楝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稳定性好,为川楝素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

  • HPLC-MS/MS法测定蒙药壮伦阿汤中川楝素的含量

    作者:朱艳红;王明新

    目的:建立HPLC-MS/MS测定壮伦阿汤中川楝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XBridge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5μg),以乙腈-0.01%甲酸溶液(31:69)为流动相;质谱使用电喷雾电离源(ESI)负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MRM)扫描方式检测,定性离子对为m/z 573/531和m/z 573/425.结果:川楝素对照品在0.002008~0.03012μg范围内与两个峰面积之和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RSD =0.2% (n =6).结论:该方法稳定、准确性好,可用于壮伦阿汤中川楝素的质量控制.

  • HPLC测定妇乐颗粒中川楝素含量

    作者:张烨;周浓;夏从龙

    目的:建立测定妇乐颗粒中川楝素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川楝素在0.5~5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1%,KSD为0.73%(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本制剂的质量控制.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