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对Aβ25-31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作者:张玉莲;周震;韩文文;宋宛珊;黄建华;张琳琳

    目的 探讨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对β-淀粉样肽(Aβ25-31)诱导神经干细胞(NSCs)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孕14d昆明小鼠体外提取并培养NSCs,分别建立起两组分化系统可溶性Aβ25-31体外诱导NSCs损伤的阿尔茨海默病(AD)细胞模型:神经元细胞分化模型M1(Aβ25-312 5 μmol/L)、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模型M2(Aβ25-3.5μmol/L).TSG低、中、高剂量组(TSG浓度分别为10-8、10-7、10-6mol/L)分别干预模型M1和模型M2,采用WST-1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试剂盒检测各组NSCs细胞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及蛋白印迹法观察各组GFAP、Tubulin阳性细胞率及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M1组和模型M2组细胞活性A值较相应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TSG中、高剂量组A值明显高于相应的模型组(P<0.05).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模型M1组Tubulin阳性细胞率及其蛋白相对丰度值明显降低,模型M2组GFAP阳性细胞率及其蛋白相对丰度值明显升高(P<0.05);与相应的模型组比较,TSG高剂量组Tubulin阳性细胞率及其蛋白相对丰度值均显著升高,GFAP阳性细胞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高剂量的TSG具有促进Aβ25-31诱导的NSCs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趋势,抑制向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化.

  • 雷公藤多甙减少Aβ诱导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数

    作者: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作用.方法采用GF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内注射凝聚态Aβ1-40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结果大脑皮质注射Aβ1-40后,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胞体截面积明显增大;给予雷公藤多甙治疗后,GFAP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胞体截面积明显减小.结论将凝聚态Aβ1-40注射人大鼠大脑皮质后可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雷公藤多甙对Aβ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抑制作用.

  • 大鼠脑缺血对癫痫敏感性和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反应的影响

    作者:殷盛明;刘纯青;高溪;李冬冬;张万琴

    本实验采用改良栓线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缺血再灌注模型,腹腔注射阈下剂量(35mg/kg*2d)戊四唑(pentylenetetrazol,PTZ)制备慢性癫痫点燃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来检测其癫痫敏感性的改变.分别用硫堇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PTZ点燃脑缺血大鼠的相应脑区的神经病理学改变及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免疫反应活性(immunoreactivity,IR)的变化.结果显示:脑缺血后大鼠癫痫敏感性明显增强(P<0.05).右背侧海马CA1、CA3区锥体细胞、额叶皮质神经元不同程度的脱失(P<0.05)并出现大量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且细胞体积变大,突起变长变粗,免疫染色强度明显增强(P<0.05),提示脑缺血大鼠癫痫敏感性增强,可能与海马及额叶皮质的神经元脱失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生有关.

  • Sulfiredoxin-1通过调节peroxiredoxins表达提高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抗氧化作用

    作者:周杨;周云川;巫静娴;喻姗姗;赵涌

    目的 探讨内源性抗氧化小分子蛋白Sulfiredoxin-1(Srxn1)对H2O2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对内源性氧化应激防御系peroxiredoxins的调节作用.方法 Srxn1干扰慢病毒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构建H2O2氧化应激模型,采用LDH方法检测细胞损伤程度,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分析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Western blot检测Srxn1的表达与Prdx Ⅰ~Ⅳ和Prdx-SO2/3H(过氧化Prdx)活性的关系.结果 1)ShSrxn1干扰后,Srxn1蛋白水平下调59.2% (P<0.01),基因水平下调63.6% (P<0.01).2)干扰Srxn1增加H2O2后LDH漏出率(P<0.01)并使氧化应激损伤显著加重、使Prdx Ⅰ ~Ⅳ的表达降低,Prdx-SO2/3H的表达显著增高(P<0.01或P<0.05).结论 Srxn1减轻H2O2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可能是通过调节Prdxs的活性来完成的.

  • 脊髓压迫性损伤大鼠海马和脊髓内BDNF的表达变化

    作者:黄思琴;张安宁;孙善全;王娟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免疫荧光检测BDNF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上下行轴突的表达;WB检测BDNF在大鼠海马及脊髓的表达.结果 随着时间延长,受损部位的BDNF+-GFAP荧光强度逐渐增强;BDNF+-Tuj1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受损部位相邻上下段的BDNF+-NF200比受损部位的明显增强.海马和脊髓受损中心相邻的上、下段的BDNF蛋白表达在损伤后1d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P<0.05);而脊髓受损中心的BDNF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BDNF的表达下调,随伤后时间呈一定规律变化,是引起受损部位神经元表达下降的原因之一.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产生IL-17A的神经细胞类型鉴定

    作者:刘婷;韩松;张颖;李淑娟;李俊发

    目的 在离体细胞水平鉴定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产生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脑固有神经细胞类型.方法 利用原代培养小鼠脑皮层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1~4h氧-糖剥夺/24 h复糖复氧(OGD/R)模拟细胞离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免疫荧光双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技术,确定产生IL-17A的神经细胞类型.结果 三种神经细胞中,除NeuN阳性神经元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OGD/R处理后,均可表达IL-17A蛋白,且分别与其特定标志物Iba-1和GFAP存在共定位现象.星形胶质细胞经过1 ~6 h OGD/24 h R处理后,IL-17A mRNA表达水平随OGD时间延长显著增高,且在4 h OGD/R时达高峰[(2.74±2.48),P<0.001,每组n=5].此外,OGD/R可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表达IL-17A蛋白[(3.17±0.91),P<0.05,每组n=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产生IL-17A的主要来源.

  • 氯喹抑制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作者:荆丽丽;吴淑华

    目的 研究氯喹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离新生SD大鼠海马,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经纯化鉴定后分为:对照组、戊四氮(PTZ)组、氯喹干预组(25、50和75 mg/L),经相应处理后,分别用MTT法、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测定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及活性、星形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CyclinD1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TZ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使GFAP、CyclinD1的表达量增加(P<0.05);与PTZ组比较,氯喹阻滞了PTZ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P<0.05);氯喹可抑制PTZ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异常增加的GFAP的表达;氯喹可抑制PTZ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CyclinD1的表达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3种结果均显示75 mg/L氯喹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较强,并可维持其在正常范围.结论 氯喹具有抑制PTZ激活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来发挥抗癫痫作用.

  • 脑穿刺伤灶愈合过程中大胶质细胞的变化

    作者:黄其林;张可成;蔡文琴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计数等方法研究脑穿刺损伤灶愈合过程中伤灶组织中大胶质细胞的形态和比例的变化及其规律,阐明大胶质细胞在脑损伤后胶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结果发现,脑穿刺损伤后, 大量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聚集在伤灶周围,呈典型的反应性胶质化改变;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证实,GFAP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在伤后2w达高峰,为46%;半乳糖脑苷脂(GC)阳性细胞的形态与比例无明显变化。作者提出,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瘢痕中增生的主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在这个过程中,不是一种反应活跃的细胞成分。

  • 星形胶质细胞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吕风月;赵咏梅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其发病过程,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释放神经营养因子、谷胱甘肽等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帕金森病中发挥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通过释放一些促炎症因子而推动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

  • 猫初级听皮层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年龄相关变化

    作者:罗勋;华田苗;孙庆艳;朱再满;张长征

    目的 探讨青年猫和老年猫初级听皮层(AI)的年龄相关变化及可能产生的生理作用.方法 Nissl染色示两组猫初级听皮层的分层结构并进行细胞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两组猫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密度及分布.结果 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的初级听皮层细胞平均密度无显著的年龄相关变化,GABA-IR细胞的密度显著下降(尤其是Ⅱ、Ⅲ、Ⅳ层),阳性胞体较小,阳性反应明显减弱;老年猫的GFAPIR细胞密度显著增大,阳性胞体膨大,突起稠密粗大,阳性反应明显增强,其中的Ⅰ层和白质尤为明显.结论 GABA能神经元显著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可能为老年性听觉功能衰退的神经机制在皮层水平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而星形胶质细胞活动增强可能是导致GABA能神经元及GABA递质含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作者:黄兴锐;朱云霞;赵爱琴;刘海昌;贾俊霞;夏春林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小鼠脑损伤后伤侧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凋亡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方法 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bFGF组,每组各12只.采用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建立脑损伤模型,分别于建模后3d和7d取脑(每时相点6只),应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的变化,以及大脑皮质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 bFGF组皮质和海马中caspase-3的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减少(P<0.05);bFGF组皮质中GFAP表达比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增加(P<0.05);生理盐水组与对照组的caspase-3及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FGF能降低小鼠脑损伤后大脑皮质和海马caspase-3表达并增高大脑皮质GFAP表达,从而促进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 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及与神经元的关系

    作者:袁华;段丽;饶志仁

    目的研究大鼠三叉神经尾侧亚核(Sp5C)星形胶质细胞对唇下注射福尔马林所致疼痛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注射后不同时间Sp5C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内抗磷脂酶C(PLC)、抗Fos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织化学产物的表达和分布. 结果正常大鼠Sp5C无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唇下注射福尔马林后,Sp5C内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抗PLC、抗Fos和抗GFAP阳性染色,神经元出现抗PLC和抗Fos阳性染色,且有相同的亚核分布,关系密切.抗PLC和抗Fos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先出现于星形胶质细胞,而后在神经元出现表达. 结论 Sp5C内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调节,并主动调节神经元的活动.

  • 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低血压的反应及其与神经元的关系

    作者:宿长军;段丽;张辉;饶志仁

    目的观察大鼠血压降低后脑内星形胶质细胞(AS)和神经元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硝普钠静脉注射制作瞬间低血压模型,用抗Fos、抗GFAP和抗TH三重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FAP和Fos表达和分布规律及其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关系. 结果在脑内血压调节相关区域均出现GFAP和Fos表达,两者部位一致,且有亚核分布特点;在延髓和蓝斑等部位Fos或TH 单标,或Fos与TH双标阳性神经元周围有GFAP阳性纤维包绕,形成3种形式的复合体样结构. 结论 AS对血压变化反应敏感,并具机能定位特异性,推测星形胶质细胞可能与神经元共同参与脑内的信息处理.

  • 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基因在1型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何江虹;张晔;夏春林;张万钰;朱婷;万明辉

    目的 探讨轴突成束和延伸蛋白ζ-1(FEZ1)基因在1型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T1A、T2A)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在新生SD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表达. 方法培养、分离、纯化T1A和T2A,提取总RNA,分别以Cy3-dCTP和cy5-dCTP标记T1A和T2A的mRNA,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选取其中与轴突延伸相关的FEZ1基因,应用半定量RT-PCR法研究FEZ1在新生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的表达. 结果 T1A和T2A中差异表达基因138条,其中60条在T1A中高表达,78条在T2A中高表达.FEZ1基因在T2A中高表达.RT-PCR结果显示,FEZ1在新生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嗅球和脊髓组织中均有表达. 结论 T1A和T2A中存在多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轴突延伸相关的FEZ1基因表达明显差异,提示T1A和T2A可能在诱导轴突生长方面有不同功能;FEZ1基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再生相关.

  • 帕金森病大鼠黑质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作者:庄文欣;付文玉;吕娥;杨丽;吕翠;张雪莉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发病中黑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术将神经毒素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大鼠右侧黑质和内侧前脑束内,制备大鼠PD模型.将制模成功的16只PD大鼠随机分为2周和8周模型组,另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黑质致密带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OX-42(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及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阳性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变化.结果 2周和8周模型组损毁侧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较健侧显著减少(P<0.01),损毁侧OX-42阳性细胞的数量较健侧明显增加(P<0.01),形态呈"阿米巴状".损毁侧GFAP阳性细胞数量较健侧明显增加(P<0.01),突起变短,染色加深.2周模型组和8周模型组DA能神经元及两种胶质细胞的变化情况相似.结论 PD大鼠模型中存在着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且两种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在PD发病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无明显差别.

  • 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在突触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胡荣;吴喜贵;杨忠;魏璐;蔡文琴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 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

  • 单侧和双侧眼睑缝合后大鼠脑内视觉系统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

    作者:杨志军;段丽;陈良为;饶志仁

    目的探讨单侧和双侧眼睑缝合后,幼年大鼠脑内视觉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可塑性的变化. 方法分别缝合出生后7 d大鼠单侧或双侧眼睑并维持80 d,正常光线环境下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大鼠脑内视觉系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眼与双眼缝合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结构均减少. 单侧眼睑缝合组视交叉、视束及缝合眼对侧与视觉传导相关的脑区(包括视交叉上核、外侧膝状体、枕叶视皮质、上丘视神经层、顶盖前区)内GFAP阳性结构明显减少.双侧枕叶视皮质呈现"互补分布"的特点.双侧眼睑缝合组大脑两侧上述脑区内GFAP阳性结构基本消失.单侧和双侧眼睑缝合组两侧嗅皮层内GFAP阳性结构明显增加. 结论提示发育过程中视觉经验可以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

  • 大鼠前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对一侧胫、腓骨骨折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张辉;段丽;张光运;袁华;饶志仁

    目的研究大鼠前脑内星形胶质细胞(ASs)及神经元(Ns)对一侧胫、腓骨骨折的反应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前脑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Fos蛋白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在左侧胫、腓骨骨折后的表达变化. 结果 1.一侧胫、腓骨骨折后,前脑GFAP阳性表达的ASs有明显的核团定位.在缰外侧核内侧区(LHb)、下丘脑室旁核(Pa)、视上核(SON)、视交叉上核(SCh)、终纹床核(BST)、杏仁中央核(Ce)和内侧杏仁核(Me)及皮层等脑区内均可观察到有GFAP阳性ASs分布,且两侧分布无明显差异.2.Fos阳性Ns的分布与GFAP阳性ASs上述分布部位基本一致,两者关系密切.3.Pa等部位有大量Fos/TH双标Ns,四周是密集的GFAP阳性ASs包围,形成以神经元为中心,周围包绕ASs,共同构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 结论上述核团的ASs参与了下肢骨折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及其调节过程,且与Ns关系密切,可能主动地影响Ns的活动.

  • 高渗刺激诱导大鼠视上核与孤束核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反应

    作者:段丽;徐燕;卞干兰;曹荣;熊鹰飞;屠令锋;饶志仁

    目的 探讨大鼠接受高渗刺激后,视上核和孤束核内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复合体(N-ASC)反应.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光镜组(n=40)和电镜组(n=10).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在光镜下观察高渗刺激(9%氯化钠,5.5ml/kg尾静脉注射)后15、45、90和180 min,视上核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催产素(OXT,标记视上核神经元)、Fos(标记神经元胞核)和孤束核内GFAP、酪胺酸羟化酶(TH,标记神经元)、Fos表达的时程变化.采用双重免疫电镜法,观察高渗刺激后视上核N-ASC内星形胶质细胞(用Cx43标记)与神经元(用Cx32标记)之间接触处的超微结构.结果光镜下在视上核和孤束核可分别观察到3种N-ASC,即:由 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 OXT(或TH)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由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Fos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由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与Fos和OXT(或TH)双阳性神经元形成的N-ASC.高渗刺激后 N-ASC的数量明显增加.抗Cx43和抗Cx32的双重免疫电镜显示,高渗刺激后Cx43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突起(即Cx43半通道)以及Cx32和Cx43形成的异型缝隙连接(HGJ)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视上核和孤束核内的N-ASC参与渗透压调节反应.

  • 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癫痫复发中的作用

    作者:赵珠峰;刘庆莹;朱长庚

    目的研究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慢性癫痫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检则细胞释放谷氨酸(Glu)和NF-κ Bp65表达的变化.将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注射入慢性马桑内酯致痫发作间期大鼠之侧脑室,观察动物行为和脑电图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海马NF-κ Bp65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 结果1.TNFα可明显促进星形胶质细胞释放Glu,并快速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核内NF-κ Bp65的表达;2.侧脑室注射ACM可引起大鼠4级癫痫行为及典型的痫样脑电图表现;注射ACM后0.5h即可观察到海马回特别是CA1区细胞核内p65的表达,2~4 h达高峰,8 h恢复至对照水平;注射ACM后1h海马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开始高于对照组,4 h达高峰,8 h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NFα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可溶性的神经活性物质引起慢性癫痫的复发.

1741 条记录 4/88 页 « 12345678...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