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淀粉样β蛋白25-35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单胺氧化酶B

    作者:宋伟;周利军;郑世曦;朱兴族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25-35(Aβ 25-35)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单胺氧化酶活性及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Aβ25-35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MAO的活性;用RT-PCR观察A β25-35对MAO表达的影响。结果:Aβ25-35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呈现激活形态,伴有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增强。Aβ25-35可使星形胶质细胞内MAO-B活性增强,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经RT-PCR检测发现,MAO-B活性增强是由于MAO-B mRNA表达升高所致。结论:Aβ25-35可选择性上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MAO-B的表达,该作用在阿尔采末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地佐辛对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作者:王永宏;孙双春;延育强;崔晓刚;王瑞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的乳鼠10只,提取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按照给予大鼠地佐辛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其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地佐辛3 g、6 g和12 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4组大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情况.比较4组大鼠细胞活性光密度(OD)值、GFAP表达和细胞迁移情况.结果:对照组细胞活性OD值、GFAP荧光强度和迁移细胞数分别为(0.654±0.110)、(18.122±1.241)和(30.24±3.55)个,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活性OD值、GFAP荧光强度和迁移细胞数分别为(0.357±0.108)、(5.249±0.977)和(3.20±1.03)个,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中剂量组细胞活性OD值、GFAP荧光强度和迁移细胞数分别为(0.654±0.110)、(10.528±1.311)和(13.41±4.10)个,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对照组细胞活性OD值、GFAP荧光强度和迁移细胞数与其他3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44,F=84.645,F=110.467;P<0.05).结论:地佐辛可抑制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及迁移,下调GFAP的表达,值得进一步研究.

  • Rg1对胶质细胞iNO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及RU486对其影响

    作者:张学杰;任晓璠;陈文芳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及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剂RU486对其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及BV2小胶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Rg1+ LPS组、RU486+ Rg1+ LPS组.对照组不做任何特殊处理,其余各组在有或无Rg1预处理条件下,首先加入RU486(1μmol/L)作用1h,继以1 mg/L的LPS共同作用细胞6h.应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加入1 mg/L的LPS能明显上调星形胶质细胞和BV2小胶质细胞iNOS基因的表达(F=82.69、18.73,q=21.530、8.974,P<0.01).与LPS组相比较,加入Rg1能明显抑制LPS对星形胶质细胞和BV2小胶质细胞iNOS的诱导作用(q=9.799、6.640,P<0.01);RU486+ Rg1+LPS组与Rg1+LPS组iNOS基因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1能够抑制LPS诱导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及BV2小胶质细胞iNOS的基因表达,此作用不能被GR特异性阻断剂RU486所阻断.

  • 染料木黄酮对HCMV感染的人星形胶质细胞即刻早期蛋白表达影响

    作者:张志超;李玲;于向民;卢桂玲;王斌;钱冬萌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Gen)对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人星形胶质细胞(AS)即刻早期蛋白72(IE7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对数生长期的AS进行以下实验.HCMV组:HCMV感染AS;Gen组:用含40 μmol/L的Gen与含体积分数0.02的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AS;Gen+ HCMV组:用含40 μmol/L的Gen与含体积分数0.02 FBS的DMEM/F12培养液预培养AS4 h后,HCMV感染AS;对照组:仅以含体积分数0.02 FBS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AS.分别用噻唑蓝(MTT)法检测Gen对AS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E7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Gen+ HCMV组24、48、72 h的吸光度值均高于HCMV组(t=5.94~12.99,P<0.05).48 h时,HCMV组细胞有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而Gen+ HCMV组细胞状态良好,CPE不明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Gen+ HCMV组IE72蛋白表达水平低于HCMV组(t=4.90~7.67,P<0.0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感染24、48、72和96h时,Gen+ HCMV组IE72 mRNA的表达低于HCMV组(t=9.70~18.61,P<0.05).结论 适当浓度的Gen能抑制HCMV感染所致的AS异常增殖,并抑制IE72蛋白的表达.

  • 6-羟基多巴胺对星形胶质细胞hepcidin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捷;宋宁;姜宏

    目的 观察6-羟基多巴胺(6-OHDA)处理对星形胶质细胞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经6-OHDA处理6h及24 h后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6-OHDA处理6h及24 h的星形胶质细胞中hepcidin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16,q=4.314、4.467,P<0.05);而6h和24 h 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17,P>0.05).结论 氧化应激状态下星形胶质细胞中的hepcidin可能参与细胞内的铁代谢异常.

  • 干扰素-β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及蛋白的影响

    作者:闫晓波;李晨烨;王爽;玄明文

    目的:观察不同含量干扰素-β( interferon-β,IFN-β)作用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s,AS)的生长状态、细胞形态、细胞连接变化、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影响,从而研究内源性IFN-β对AS的免疫调节作用,探讨AS作为多发性硬化治疗新靶点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AS,将培养的AS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根据IFN-β不同的含量(102 U/mL和103 U/mL)及不同的作用时间24、48、72 h分为6组。通过免疫荧光进行AS鉴定并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电镜观察细胞连接,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IFN-β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观察细胞结构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肌动蛋白、波形蛋白、丝切蛋白-1、抑制蛋白-1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不同时间、不同含量IFN-β作用下,AS的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随着作用时间延长、IFN-β含量增加,细胞连接增多,细胞骨架及细胞弹性相关蛋白表达也呈现出与IFN-β含量及作用时间的正相关。结论在IFN-β作用下AS弹性及韧性增强、细胞突触增加、细胞连接更加紧密,对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防止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虽然IFN-β对AS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提示胶质细胞增生,可能导致病理性斑块的产生,从而影响IFN-β治疗的效果。

  • 星形胶质细胞只是旁观者吗?

    作者:每晓鹏;张惠;谢诚;徐礼鲜

    近年来,关于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报道层出不穷,但关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这两种主要的胶质细胞的作用却争论不休.<神经化学杂志>(J Neurochem)上的一篇文章就指出,在脊髓水平,只有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而星彤胶质细胞并未参与其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经过仔细论证后指出,由于作者的观察指标存在局限性,所以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水平很可能也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发展.

  • 85例成人闭合性脑挫伤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周亦武;张益鹄;邓伟年;刘艳;朱少华;徐小虎

    目的研究大脑及脑干脑挫伤后组织病理学变化及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并比较大脑与脑干损伤之间有无差异.方法对85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的脑挫伤组织进行病理学GFAP、HSP70、NF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脑损伤早期出现的胞浆嗜酸性肿胀胶质细胞(ECSG)是脑损伤后一种早期应激性反应,挫伤部位淀粉样小体(CA)的增多及噬神经细胞现象也可在脑挫伤后早期形成,而脑干挫伤ECSG发生率高于大脑.中性粒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及胶质瘢痕形成有一定时序性.结论ECSG在判断生前脑挫伤及推断脑挫伤时间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ECSG较多的部位,泡沫细胞及CA也较多,三者之间可能存在联系,并提出CA是脑挫伤后反应性产物之一,可用于推断脑损伤时间.

  • 波形蛋白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磊;朱少华;蒋艳伟

    波形蛋白是主要存在于间充质细胞中的一种中间丝,与脑损伤后的反应性胶质化和瘢痕修复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波形蛋白在脑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脑损伤后不同时段,波形蛋白可重新表达,其表达的部位及含量呈一定波动性,而这些问题对法医学探讨脑损伤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波形蛋白的生物学特性、活性调节、在脑损伤中作用及其法医学意义作一综述,希望能为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

    作者:向建华;邓世雄

    本文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的反应进行综述,包括对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新认识,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的研究模型、检测技术及其在脑外伤后星形胶质细胞发生形态学及代谢方面的变化.强调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外伤后形态、蛋白表达和细胞因子表达变化的时间规律性,并对其在脑外伤后法医学鉴定中应用的意义做出展望.

  • 脂多糖预刺激对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NO分泌水平的影响

    作者:苏芸;谢泽锋;辛岗;许燕璇;李康生

    目的: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刺激对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NO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培养细胞分设LPS预刺激组(先用10 ng/ml LPS预刺激18 h后,改用1μg/ml的LPS再刺激),LPS 10 ng/ml单次刺激组,LPS 1μg/ml单刺激组与对照组(不用LPS刺激).分别于LPS刺激后6、24、48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水平.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LPS预刺激组在24 h后,NO水平增加,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LPS 1 μg/ml单次刺激组(P均<0.05);其中,星形胶质细胞分泌NO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到48 h,与相应单次刺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体外预刺激神经胶质细胞,可促使细胞分泌NO的水平升高.

  • 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bFGF的表达

    作者:胡玲;陈锐;余彬华;陈晓刚;刘敏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进一步了解脑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法医病理学鉴定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 取出生后24h内SD大鼠大脑皮质进行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后30min和1、3、6、12、24h及3、7d组.应用ABC法检测不同时间段bFGF表达的差异.结果 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达95%以上.对照组有少量的bFGF蛋白表达.机械性损伤后1~3h,bFGF反应强度开始有变化,6~12h明显增强,24h达高峰,3d以后开始下降.结论 机械性划痕损伤后bFGF表达与在体动物实验模型一样具有时序性变化规律.仅表达时间提前,说明损伤后bFGF表达可为脑损伤时间的推断依据之一;体外培养细胞损伤模型对组织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 转NGF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宁;朱风仪;赵春生;蒋健;戴如飞;周明卫

    目的观察转NGF基因星形胶质细胞移植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组:A组,转基因细胞移植组;B组,纯细胞移植组;C组,对照组.3天后分别将转化NGF基因及未经转化的星形胶质细胞注入A,B组血肿区脑组织内.根据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SEP(体感诱发电位)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ELISA法检测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目和NGF蛋白表达.结果功能评分显示,出血2周后A组开始较B,C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出血后3组均出现SEP潜伏期延长,但A组短于另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第4周A组已恢复到出血前水平.第5周取移植区脑组织做GFAP免疫组化,A组GFAP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多于B,C组,经ELISA法检测A组NGF表达明显高于B,C两组.结论转NGF基因星形胶质细胞可有效表达NGF,并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 诱导型神经干细胞对颅脑创伤后免疫细胞的影响

    作者:高谋;徐如祥;王海峰;许民辉;董勤;姚慧;张岩;杨阳;党圆圆;张洪钿;杨志军

    目的 研究诱导型神经干细胞(iNSCs)移植对颅脑创伤(TBI)后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脑打击装置制备C57BL/6小鼠TBI模型,将1×106个iNSCs移植到TBI小鼠脑内,于移植后7 d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形态学研究.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观察iNSCs移植对TBI小鼠脑内ED1和Iba1抗体双阳性的小胶质细胞、GFAP抗体阳性星形胶质细胞以及NeuN抗体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TBI后小鼠脑内可见大量ED1和Iba1抗体双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和GFAP抗体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而iNSCs移植物明显减少了ED1和Iba1抗体双阳性的小胶质细胞和GFAP抗体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并且明显减轻了NeuN抗体阳性的神经元的凋亡.结论 iNSCs移植物在TBI小鼠脑内,可调控小胶质细胞活化状态,抑制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利于神经元存活.

  • 抗呆Ⅰ号对体外模拟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BDNF及bFGF动态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宋锐锋;唐一鹏;洪庆涛

    目的:本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了体外缺氧缺糖模拟脑缺血再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源形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神经生长因子(bFGF)的动态变化及抗呆Ⅰ号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用出生2~3d的大鼠的大脑皮层胶质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建立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即缺氧缺糖组)及抗呆Ⅰ号组.结果:bFGF在各组均有表达,尤以缺血再灌组表达强;BDNF在各组均仅有轻度表达.结论: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胶质化,不同程度地表达BDNF和bFGF,两者可降低星形胶质细胞本身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神经元的修复.

  • 脑乳酸代谢的特殊性以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超;欧阳彬

    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乳酸产生增多或清除减少,可导致血乳酸升高,机体的许多组织可产生乳酸,肝脏及肾脏是主要的乳酸清除器官,不同状态下,机体产生及清除乳酸的能力可发生变化.静息状态下脑是一个净产乳酸的器官,各种原因导致的血乳酸升高时,脑可摄取及利用乳酸.脑内神经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均可产生乳酸,可能以后者糖酵解或糖原酵解产生为主,星形胶质细胞产生乳酸受蓝斑肾上腺素能系统调节.乳酸在脑内除作为能量底物外,对长期记忆形成、脑内pH及呼吸功能调节、体液平衡调节、神经血管偶联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乳酸可作为信号分子与脑内的GRP81受体结合,乳酸的众多生物学功能提示乳酸可作为容积传递信号分子参与全脑代谢及功能调节.本研究从中枢神经系统角度对乳酸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综述,总结脑乳酸代谢的特殊性及其生物学功能.

  • C6胶质瘤细胞培养上清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初步研究

    作者:高树梓;高宜录;林社裕;刘道坤

    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胶质瘤细胞中存在着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本实验旨在观察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在体外能否引起神经干细胞的迁移,从而为研究胶质瘤细胞中存在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打下基础;并进一步分离、纯化该物质.方法:分别培养神经干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以星形胶质细胞为对照,做细胞迁移实验,观察其结果;将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上清分别浓缩,并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观察其结果;转膜,测序,初步测定这种能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信号物质.结果:(1)C6胶质瘤细胞的培养上清引起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数目明显多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上清和新鲜无血清培养基(P<0.05).(2)将无血清培养的等浓度的C6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上清浓缩蛋白进行SDS-PAGE,可见二者蛋白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从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组织可以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2)C6胶质瘤细胞无血清培养的上清中存在着能够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的物质.

  • 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不同体外培养方法对GFAP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玲;高秀利

    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纯化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方法对星形胶质细胞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原代培养后分别经振荡纯化、传代纯化的方法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结果: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不高;经振荡纯化后GFAP表达量明显增多,GFAP免疫荧光变亮;经传代纯化培养后纯度达到97%,GFAP表达量较少。结论:经过传代纯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较高,GFAP表达量较少,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其在脑中的功能,是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脑中的功能较好的培养方法。

  • 双孔钾通道TREK-1结构、分布及其在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

    作者:徐浩;刘庆华

    双孔钾离子通道,具有4个跨膜片段,形成独特的2个孔道结构域,主要介导背景钾电流.TREK-1通道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均有表达,缺氧时TREK-1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脑缺血的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内TREK-1通道有表达上调的趋势,TREK-1激动剂亚麻酸显著增加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诱导电流,增强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摄取谷氨酸能力.

  • 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海青

    1前言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极为复杂,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组成,由于其细胞的多样性导致了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复杂。神经胶质细胞在1856年由德国科学家Rudolph Virchow首次提出,并命名为“neuroglia”,认为该细胞能与成熟的神经元发生联系、为其提供某些营养物质[1],早期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将啮齿类动物大脑置于营养丰富的环境中,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比率将会提高,由此证明了神经胶质细胞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占有重要作用[2]。神经胶质细胞是一大类细胞,根据其形态、功能等又分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大脑和脊髓中的巨噬细胞、雪旺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雪旺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别构成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髓鞘;NG2-glia,一种典型的胶质细胞,可直接与突触发生联系;星形胶质细胞,目前认为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功能稳定的主导者。

1741 条记录 87/88 页 « 12...80818283848586878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