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性压迫对脊髓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南国新;李利军;孙正义;王清华

    目的:观察脊髓持续性压迫不同时间段CBS评分、MEP及SEP的变化.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手术对照组和持续压迫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对照组只进行椎板咬除术,持续压迫组用塑料螺钉对脊髓进行重度(60%左右程度)后路压迫.分别于术后2h、4h、1d、5d、10d、15d、20d、30d、40d、50d、60d进行联合行为学评分(CBS)、感觉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查,并与正常组和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对照组CBS评分及SEP和MEP的潜峰时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压迫组各时间段CBS评分、SEP及MEP的潜峰值均有所增加(P<0.05),CBS评分变化较快,于15d达到高峰期,为81±4.95,以后稍有增高但不明显;SEP及MEP的潜峰值变化较慢,于20d时达到高峰期,分别为4.83±0.76、5.74±0.66,以后稍有增高但不明显.结论:持续性压迫可造成脊髓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且SEP及MEP的潜峰值变化与CBS评分基本保持一致.

  • 脊髓压迫性损伤大鼠海马和脊髓内BDNF的表达变化

    作者:黄思琴;张安宁;孙善全;王娟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脊髓压迫性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免疫荧光检测BDNF在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和上下行轴突的表达;WB检测BDNF在大鼠海马及脊髓的表达.结果 随着时间延长,受损部位的BDNF+-GFAP荧光强度逐渐增强;BDNF+-Tuj1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受损部位相邻上下段的BDNF+-NF200比受损部位的明显增强.海马和脊髓受损中心相邻的上、下段的BDNF蛋白表达在损伤后1d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P<0.05);而脊髓受损中心的BDNF蛋白表达逐渐下降(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BDNF的表达下调,随伤后时间呈一定规律变化,是引起受损部位神经元表达下降的原因之一.

  • 减压对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脱髓鞘病变和BDNF表达的影响

    作者:余海军;孙善全;马岚;王富贵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对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影响,为阐明BDNF对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修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将大鼠均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压迫组和减压组.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模型.压迫组作脊髓压迫12 h,减压组作脊髓压迫1h,假手术组仅作脊髓显露,不作压迫.用锇酸染色观察CSCI后1、3和7d有髓神经纤维变化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检测BDNF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结果 压迫组和减压组都出现脱髓鞘病变,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髓鞘逐渐水肿、变性、MBP崩解.BDNF表达量在CSCI后随时间延长也逐渐降低(P<0.05),但与压迫组相比较,减压组脱髓鞘病变较轻且MBP和BDNF降低幅度小而缓慢(P<0.05).结论 CSCI后尽早减压可减轻脱髓鞘的发生,且可能与BDNF的表达有关.

  • 适合磁共振成像的羊颈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的建立与病理学观察

    作者:宗会迁;刘怀军;刘记存;耿左军;李英;尚华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新的适合MRI研究的羊颈髓压迫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影像学和神经功能评价.方法 12只20~25 kg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通过椎间孔把导管球囊插入羊颈髓的硬膜外腔.手术10天后,实验组注入0.2 ml生理盐水,持续压迫40天,对照组不注生理盐水.利用MRI、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MR影像表现为脊髓受压变扁,运动功能评分下降.病理学显示神经元变性,胶质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有髓神经髓鞘部分板层状结构紊乱,部分明显分层.对照组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经颈椎间孔置入导管球囊制作的羊颈髓压迫性损伤的动物模型适合进行急性和慢性脊髓压迫性损伤的研究,为利用MR深入研究颈髓压迫症的病理生理变化奠定了基础.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谭芳欢;黄柳明

    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压迫性损伤的常见的原因,常发生在颈胸交界或胸腰椎交界部,其起病隐匿,病程长,呈渐进性发展,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因而常误诊或漏诊,而CT检查是显示胸椎骨质改变、椎旁韧带骨化及椎管狭窄佳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72例,重点探讨其形成机制及CT、磁共振(MR)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及放射科医师对该病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以期改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 脊髓硬膜外血肿致脊髓压迫性损伤8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长根;王健;张立勇

    脊髓硬膜外血肿(SEH)早是Jackson在1869年撰述.对不伴有脊柱骨折脱位的SEH,单纯的X线片或CT检查难于诊断.在MRI出现后,SEH才得到正确的认识.SEH对其脊髓的压迫可造成对脊髓的压迫性损伤,如能对SEH早期发现,作出及时有效处理就能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现将我院8例患者诊治情况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脱髓鞘病变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的表达变化

    作者: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蒋锦;陆蔚天

    目的 探讨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脱髓鞘病变及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NG2)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75只,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每组15只.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脊髓压迫模型,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锇酸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CSCI后1 d、3 d及7d时大鼠的运动功能情况及白质有髓神经纤维的病理变化,计算脊髓后索有髓神经纤维的数量及髓鞘厚度与轴突直径的比值即G-ratio值,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NG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大鼠后肢BBB评分分别为(1.23±0.45)分、(0.65±0.35)分和(0.00±0.00)分,与正常组(21.00±0.00)分和假手术组(21.00±0.00)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的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锇酸染色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白质正常,脊髓受压后,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开始出现水肿、变性、崩解,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脊髓后索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771±108)根和(2675±199)根,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2403±161)根、(1708±70)根和(810 ±95)根,压迫后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少,压迫后7d,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减至低(P<0.05),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假手术组、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分别为(18.10±0.4)、(17.70±1.0)、(6.69±0.8)、(5.73±0.4)和(4.95±0.5),CSCI 1 d组、CSCI 3 d组和CSCI 7 d组的G-ratio值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低,且在压迫后7d时降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轴突、髓鞘板层结构正常;脊髓受压后,轴索出现肿胀,轴浆内细胞器变性、坏死、减少;髓鞘折叠、皱缩,出现“洋葱皮”样变,髓鞘崩解;少突胶质细胞的染色质凝聚;巨噬细胞浸润.NG2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脊髓受压后,NG2蛋白表达水平在压迫后第1天升至高(P<0.05),且表达水平随压迫时间延长而逐渐下调,但均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随受压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有髓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病变且数量减少,随着压迫时间延长,溃变呈现出进行性加重趋势;NG2细胞与CSCI后髓鞘的变化情况关系密切,可能增殖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或其它类型细胞,是脊髓髓鞘内源性修复的机制之一.

  • 电针对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髓鞘再生的影响

    作者: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卓飞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DNA结合抑制物2(Id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变化,探讨髓鞘再生的机制.方法 将54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7只,再根据取材时间点的不同各分为3d、7d和14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9只大鼠.治疗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大鼠脊髓压通器制作脊髓压通性损伤模型,针刺脊髓损伤节段局部夹脊穴、双侧足三里和双侧太溪穴,并于双侧足三里和太溪穴进行电针刺激(连续波,输出频率为2 Hz,电压1.5V,30 min).对照组只造模,不治疗.2组大鼠均于对应时间点取材,运用电镜观察脊髓损伤节段髓鞘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和免疫荧光双标从分子水平检测Id2及MBP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后,荧光双标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大鼠的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为(20±2)个/高倍镜视野,并在造模后第14天下降至(16±1)个/高倍镜视野,组内各时间点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天,治疗组大鼠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为(13±1)个/高倍镜视野,造模后第14天降至(7±1)个/高倍镜视野,组内各时间点Id2免疫阳性少突胶质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结果显示,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和治疗组Id2蛋白表达分别为(1.12±0.12)和(0.67±0.01),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Id2蛋白表达分别下降至(0.86±0.02)和(0.25±0.01),与组内造模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Id2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3天,对照组和治疗组的MBP蛋白表达分别为(0.44±0.02)和(0.67±0.04),造模后第14天,对照组和治疗组MBP蛋白表达均分别上调至(0.95±0.04)和(1.74±0.09),与组内造模后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同时间点的MBP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可调节Id2的表达从而负向调控MBP的表达.

  •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解压后pEGFR的表达变化

    作者:龚睿;孙善全;钟源;张威;赵琪;牟科杰;薛军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解压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hosphorylate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pEGFR)、pAkt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变化的相关性,为CSCI解压后治疗策略的制定和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 制作SD大鼠CSCI模型,造模成功后解压.运用BBB(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观察动物解压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Luxol fast blue(LFB)染色检测解压后1、7、14、21 d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变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Double-labeling immunoflurescence)、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检测pEGFR、pAkt1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解压后,BBB评分和有髓神经纤维数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与此同时,pEGFR、pAkt1表达亦上调且与BBB评分、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趋势一致.结论 CSCI解压后,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有一定增加,这些变化与pEGFR表达上调有关,提示EGFR的活化参与了CSCI解压后的内源性修复.

  • BDNF在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脱髓鞘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余海军;孙善全

    目的:观察脊髓压迫性损伤后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表达变化与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之间的关系,以阐明BDNF对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将其均分成3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组,用自行设计的压迫器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模型。模型组作脊髓压迫24 h,假手术组仅作脊髓显露,不作压迫。锇酸和LFB(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有髓神经纤维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髓鞘碱性蛋白( myelin basic protein,MBP)和BDNF的表达。结果24 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压迫前段(T11)有髓神经纤维无明显肿胀和数量变化,MBP表达未见变化(P>0.05),但BDNF的表达量升高(P<0.05);而压迫段(T12)和压迫后段(L1)有髓神经纤维肿胀并伴有数量降低(P<0.05), BDNF和MBP的表达量也随之下降(P<0.05),且压迫段(T12)脱髓鞘病变更为严重,BDNF降低也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BDNF表达减少可导致脊髓脱髓鞘病变的发生,而BDNF表达量升高可能对脊髓脱髓鞘病变具有保护作用。

  • 半胱氨酸蛋白酶-12表达与细胞色素C释放在脊髓压迫性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陆蔚天;卓飞;伍修宇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表达与细胞色素C(cytochrome-C,Cyto-C)释放在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模型,通过原位细胞凋亡染色于压迫后1、3、7d检测CSCI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运用Western blot技术从分子水平分别检测与细胞凋亡有关的Caspase-12和Cyto-C的表达.结果:不同组别凋亡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不全相同(F=30.946,P=0.000),LSD-t法两两比较,1、3、7d模型组凋亡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均高于正常组(P=0.000).与对照组、1d组、3d组相比,7d组凋亡的少突胶质细胞数目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组别Caspase-12和Cyto-C蛋白表达不全相同(F分别等于1 402.646和326.638,P=0.000),LSD-t法两两比较,1、3、7d模型组的Caspase-12和Cyto-C蛋白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00),与对照组、1d组、3d组相比,7d组的Caspase-12和Cyto-C蛋白表达水平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CSCI后出现了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其凋亡机制可能与Caspase-12表达增强及Cyto-C释放共同作用有关.

  • 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后脱髓鞘病变及MBP、Id2的表达变化

    作者:黄思琴;漆伟;孙善全;汪克建;卓飞;蒋锦

    目的 分析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后脱髓鞘病变与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DNA结合抑制物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2,Id2)的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探讨CSCI脱髓鞘病变机制.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方法制作SD大鼠CSCI模型,通过锇酸染色检测CSCI后1、3、7d有髓神经纤维变化;运用免疫荧光双标和免疫印迹(Westem blot)检测MBP及Id2的表达变化.结果 CSCI后出现脱髓鞘病变,并随着压迫时间延长,髓鞘逐渐发生水肿、变性、崩解;脊髓损伤后MBP表达下调,其表达趋势与脱髓鞘溃变的严重程度一致;CSCI后,Id2广泛分布于白质,随着压迫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上调.结论 Id2表达上调,并负向调控MBP基因启动子的活性,使MBP的表达下降,是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机制之一.

  • 电针对大鼠CSCI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表达的影响

    作者:黄思琴;漆伟;曾志华;汪克建;伍修宇

    目的 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电针对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表达的影响,分析电针促进大鼠CSCI后受损神经纤维再髓鞘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36只SD大鼠建立CSCI模型后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根据治疗时间分别分为3d、7d和14d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对照组只造模,不治疗;治疗组于造模后,针刺脊髓损伤节段局部夹脊穴、双侧足三里和双侧太溪穴,并于双侧足三里和太溪穴进行电针刺激(连续波,输出频率为2 Hz,电压1.5V,30 min).运用神经功能评分和电镜分别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及有髓神经纤维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观察OPC标记物NG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显示:3d和7d对照组和电针组组间及组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电针组分别与7d电针组及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对照组均有程度不等的轴突肿胀,轴浆内细胞器变性、丢失;髓鞘出现水肿,髓鞘板层结构紊乱、增厚,直至溃变、崩解.电针组的髓鞘、轴突肿胀程度比同时期的对照组略轻,髓鞘结构较为致密.G-ratio值显示,3d和7d对照组和电针组组间及组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电针组分别与7d电针组及同时期的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对照组和电针组的NG2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均逐渐上调,对照组和电针组各组内不同时间点及相同时间点(7d,14 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CI后,通过电针刺激穴位,并给予足够有效的刺激时间,可促进受损神经纤维炎症、水肿的吸收,并使OPC的表达增强,帮助脊髓受损神经纤维再髓鞘化,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