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发现一组gyrA、parC、qnrS基因新变异型

    作者:朱健铭;姜如金;孔海深;张嵘;吕火祥;孙长贵;黄支密

    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N)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6所医院共47株MDR-KPN,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arC和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aac(6')-Ⅰ b-cr、qepA].结果 47株MDR-KPN中检出43株(91.5%)gyrA突变、40株(85.1%)parC突变、3株(6.4%)qnrB2、1株(2.1%)qnrB4、8株(17.0%)qnrS1、5株(10.6%) qnrS4、2株(4.3%)aac(6')-Ⅰ b-cr,发现5株gyrA基因新的变异型(GenBank登录号:JN811952、JN811953、JN811954、JN811955、JN811956),5株parC基因新的变异型(GenBank登录号:JN817432、JN817433、JN817434、JN817435、JN817436),qnrS4为首次发现的qnrS变异型(GenBank登录号:JN836269).结论 本组菌株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与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有义突变相关,部分菌株可检出qnrB2、qnrB4、qnrS1、qnrS4、aac(6')-Ⅰ b-cr等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检出qnrS4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 医院ICU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基因进化分析和耐药性研究

    作者:徐陶;胡丽蓉;薛钰婷

    目的 研究医院ICU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和基因关键位点突变情况,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做15种常见抗生素的药敏试验,方法及标准参照2013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药敏试验标准(CLSI);按照CLSI对超广谱β酰胺酶进行检测和验证,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PCR扩增Ⅰ类整合酶基因;对QRDR(喹诺酮耐药决定区)耐药株基因gyrA和parC进行检测并与疫苗株比对. 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ICU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2.7%和4.0%.对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8.0%和62.7%,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在10%~60%之间.采用琼脂扩散法检出23株产ESBLs,占30.7%;采用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6株阳性,占8.0%;PCR检测Ⅰ类整合子21株阳性,占28.0%.耐药株QRDR基因检测和序列分析显示,gyrA基因编码产物第83位由丝氨酸(Ser)变异为苯丙氨酸(Phe)S83F,第87位天冬氨酸(Asp)变异为谷氨酸(Asn)D87N,parC基因编码产物第80位由丝氨酸(Ser)变异为异亮氨酸(Ile)S80I. 结论 本组分离菌中带有Ⅰ类整合子和产碳青霉烯酶检出率较低,分离株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于10%,上述药物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治疗.对QRDR基因检测发现gyrA和parC基因突变引起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因此氟喹诺酮类药物应慎用.

  • 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刘丁;俞志海;陈萍;陈伟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鲍曼不动杆菌对其敏感性逐渐降低[1].本研究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 人型支原体Ⅱ型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耐氟喹诺酮类药物关系的研究

    作者:姚艳冰;吴移谋;曾铁兵;朱翠明;余敏君;尹卫国;张文波

    我们从103株临床株中筛选出8株对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呈不同程度交叉耐药的人型支原体(Mh)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报告如下.

  • 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淋病奈瑟菌gyrA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邹明祥;夏忠弟;唐银;刘文恩;陈淑贞;刘海连

    国外研究表明,DNA旋转酶是淋病奈瑟菌(淋菌)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首要作用靶位,淋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与编码该酶的gyrA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有关[1].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可靠的淋菌gyrA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并进一步探讨该突变与我国临床分离淋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系,本课题以浓度梯度(Etest)法检测了42株临床分离淋菌对环丙沙星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结合DNA测序技术,对淋菌gyrA基因QRDR突变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 耐环丙沙星鲍氏不动杆菌中喹诺酮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作者:周振江;罗燕萍;郭景玉;吕瑞辰;李艳君;杨瑞馥;黄新祥;宋亚军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 ABA)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来自6家医院的114株耐环丙沙星ABA临床分离菌株,PCR扩增喹诺酮类抗生素结合靶基因( gyrA、gyrB、parC和parE),并进行序列测定,与参考菌株ATCC17978基因组进行比对,确定其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是否存在耐药相关突变;PCR扩增9个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Ⅰb-cr、oqxA和oqxB],并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绝大部分菌株(113/114,99.1%)的gyrA基因发生了Ser83 Leu突变,其中67株菌(67/114,58.8%)同时发生了parC基因的Ser80Leu突变,以上两种突变是常见的喹诺酮耐药相关突变。与标准菌株进行比对,受试菌株gyrB基因Arg393Ser、Arg393Cys、Thr401Ala、Pro406Ser、Val430Phe、Cys440Ser和Gly480Arg突变率分别为95.6%、0.9%、96.5%、96.5%、100%、96.5%和96.5%;parE基因在7个位点发生了同义突变,突变率>96%。83.3%(95/114)的菌株中检出aac(6′)-Ⅰb基因,但不存在“cr”突变,其余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扩增均为阴性。结论该研究耐环丙沙星ABA中未发现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在gyrB和parE基因中发现的突变可能与环丙沙星耐药性无关,实验菌株的环丙沙星耐药性主要与染色体上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Ser83Leu和ParC-Ser80Leu两种突变相关。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3血清型喹诺酮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王连明;于鸿;杨超;路娟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地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的耐药特征,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自2002年至2007年,选择几个省市在不同季节对腹泻人群进行了该病原菌的分离,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生物学分型、药敏试验以及gyrA和parC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通过对该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和parC基因的变异情况检测发现,在22株萘啶酸耐药的菌株中,有20株gyrA基因检出氨基酸变异,其中83位点共检出Ser(AGC)→Arg(AGA或AGG)突变12株,Ⅱe(ATC)突变3株,Cys(TGC)1株,87位点检出Gly(GGC)突变2株,Tyr(TAC)和Asn(AAC)突变各1株;3株萘啶酸敏感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耳耶尔森菌未检出上述氨基酸位点突变,而parC基因无论耐药株或敏感株均未检出突变.结论 我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萘啶酸的耐药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氟喹讲酮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而高水平用药,用药时间过长,以及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根本原因.氟喹诺酮的过度应用使萘啶酸耐药株选择性形成.

  • 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研究

    作者:徐晓刚;吴湜;王明贵;叶信予;刘杨;朱德妹

    目的 了解质粒介导耐药机制在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性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以PCR方法筛选541株连续分离的所有环丙沙星耐药或中介革兰阴性杆菌中的耐药基因qnrA;以接合试验了解喹诺酮耐药的可转移性;对qnrA阳性株测定氨基糖苷乙酰化酶aac(6′)-Ib-cr基因,分析了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变异.结果 541株革兰阴性杆菌中,7株肠杆菌科细菌qnrA检测阳性,其中4株为阴沟肠杆菌,在不发酵糖菌中未检出qnrA基因.在7株qnrA阳性菌中,4株喹诺酮耐药性可通过质粒转移,接合子对环丙沙星的MIC较受体菌上升12~125倍.4个接合子中环丙沙星MIC较高的2个结合子携带aac(6′)-Ib-cr,7株qnrA阳性临床分离菌中5株耐药决定区gyrA、parC有变异.结论 qnrA在肠杆菌属临床分离株中的检出率较高,aac(6′)-Ib-cr基因及靶位改变与qnrA同时存在可能使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进一步上升.

  • 上海地区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的敏感性及其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突变研究

    作者:杨敏婕;杨帆;徐晓刚;胡付品;叶信予;张婴元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临床分离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氟喹诺酮类敏感菌株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收集上海地区部分医院2004-2005年共176株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15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选取部分左氧氟沙星敏感肺炎链球菌菌株进行QRDR PCR扩增、测序.结果 176株受试菌株中,PSSP、PISP和PRSP各占48.9%、47.1%和4.0%,受试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为100%.QRDR的扩增测序结果发现,20株左氧氟沙星MIC 1~2 mg/L的敏感菌株中,19株的parC、parE基因上已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突变,包括ParC:Phe 105→Leu/Asp136→Tyr,ParE:Asp435→Asn/Ile460→Val/Asn 477→Lys,而在gyrA、gyrB基因上仅发现点突变,未导致相关氨基酸突变.结论 上海地区未发现氟喹诺酮类耐药肺炎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但左氧氟沙星MIC 1~2 mg/L的敏感株中已发现QRDR一级突变现象,突变的基因位点均见于parC、parE基因.

  • 沙眼衣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及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RFLP分析

    作者:江勇;杨丽娜;刘原君;侯淑萍;齐蔓莉;刘全忠

    随着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治疗失败与耐药的报道日渐增多.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产生主要与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点突变有关[1].为了监测近年天津地区Ct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敏感性,我们检测了52株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敏感性,并且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研究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点突变.

  • QRDR点突变致解脲脲原体耐巴洛沙星的探讨

    作者:王堃;罗祎敏

    目的 研究解脲脲原体(Uu)编码II型拓扑异构酶的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与巴洛沙星耐药的关系.方法 对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Uu临床分离株用巴洛沙星进行耐药诱导培养,使之产生第一代和第二代耐药突变株.检测巴洛沙星对Uu标准株、临床分离株、第一代和第二代耐药突变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对这些菌株的QRDR进行PCR扩增后测序.结果 第一代耐药突变株均在编码拓扑异构酶IV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点突变;第二代耐药突变株则在继承了前代的点突变之后,均在编码DNA促旋酶基因的QRDR上发生了不同的点突变.结论 QRDR的点突变可导致Uu对巴洛沙星产生耐药;巴洛沙星对Uu的首要靶酶是拓扑异构酶IV.

  • 22-17 绿色组链球菌口咽分离菌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与作用靶的变异和活性外排泵有关

    作者:

    绿色组链球菌与2类重要的感染性疾病有关,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菌血症和心内膜炎.革兰氏阳性菌,特别是肺炎链球菌和绿色组链球菌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与喹诺酮类药物的2个作用靶(拓扑异构酶Ⅳ和DNA促旋酶)的变异有关.绿色组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来自以下3组人员的口咽标本:(1)30名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治疗平均12±3d的住院患者;(2)30名接受非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至少5个月的同期住院患者;(3)30名未接受治疗未住院的健康对照.在包含3mg/L环丙沙星的琼脂平板上,从20分口咽标本中分离出20株环丙沙星MIC≥4mg/L的绿色组链球菌菌株,与相应的参考菌株相比,认为这些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减弱,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住院患者,而从30名健康对照的口炎标本中仅分离出3株氟喹诺酮耐药性绿色组链球菌.参考菌株有:缓症链球菌(S.mitis,SM)103335,口腔链球菌(S.oralis,SO)102922,血链球菌(S.sanguis,SS)55128.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司帕沙星对菌株SMB8~SM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M103335的2~32倍;对菌株SOB3~SOB14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O102922的2~128倍;对菌株SSB1、SSB2的MIC增至对参考菌株SS55128的8倍.在氟喹诺酮耐药性缓症链球菌中,仅有SMB13和SMB14在拓扑异构酶Ⅳ的C、E亚基(ParC,ParE)或DNA促旋酶A亚基(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存在氨基酸取代,SMB13的ParC第79位Ser→Ile;SMB14的ParC无氨基酸取代,GyrA的第81位Ser→Phe,ParE的474位Glu→Lys,二者都与MIC的增加有关.对缓症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认为存在外排泵表型.在参考菌株SMB103335和菌株SMB9、SMB13、SMB14中都观察到外排泵表型,该表型可以单独表达(SMB103335,SMB9),也可以与拓扑异构酶Ⅳ、DNA促旋酶的变异同时存在(SMB13,SMB14).对口腔链球菌,当存在利血平时,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的MIC减至原来的1/4~1/16,认为存在外排泵表型.12株口腔链球菌中,10株(包括典型菌株SO102922)具有外排泵表型,特别是SOB5其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无氨基酸取代发生,在存在利血平时,MIC可降至典型菌株SO102922的水平.ParC的氨基酸取代(79或83位)导致口腔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性降低(SOB6~SOB9,SOB14);ParC和GyrA(81或85位)同时发生氨基酸取代导致产生高水平氟喹诺酮(尤其是司帕沙星)耐药性.血链球菌SSB1在ParC的第83位Asp→Tyr;而SSB2在ParC和GyrA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无氨基酸取代,但存在显著的外排泵表型,在利血平存在谮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分别降至原来的1/8和1/16.用来自表达高水平外排泵耐药性的缓症链球菌(SMB9)和口腔链球菌(SOB5)的DNA转化肺炎链球菌R6,结果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获得外排泵表型,在利血平存在时,肺炎链球菌R6转化子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水平可降至野生菌株R6的水平,表明外排泵表型可以在种间传递.Guerin F,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0,44(8):2197(英文)

  •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

    作者:韩秀玲

    1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抗生素的杀菌、抑菌作用是与细菌不同部位上的靶位蛋白结合,抑制其功能而生效。而细菌的耐药则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改变靶位蛋白结构,使抗菌药与其结合力下降或不能结合。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郁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靶位。
      1.1 DNA回旋酶 DNA回旋酶是由2个A亚基和2个B亚基构成的四聚体,分别由gyrA和gyrB基因编码。gyrA和gyrB基因的突变只限于编码一个氨基酸的3个碱基中的1个发生替换。gyrA的突变主要有4个位点,而且集中在较小的区域,将这一基因区段称为氟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已证实QRDR的突变与细菌耐药有直接关系。只有氨基酸发生取代的碱基突变才可改变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gyrA的QRDR内氨基酸取代方式、位置、取代位点的多少与E.coli耐药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gyrA基因改变常见,其次是gyrB。gyrB基因突变较为单一,目前发现氨基酸的替换只有两个比较集中的位点,即第426和447位,都为单个氨基酸替换。gyrB突变促进gyrA突变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尚无资料表明gyrB突变作为独立的耐喹诺酮类的机制。Ser83是gyrA的基本突变点,gyrA基因中密码子83发生突变常常造成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