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许秋霞;杨俊霞

    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对脊柱多发转移瘤的发现和诊断已日渐成熟,但如何提高单椎体转移瘤的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经临床或病理证实21例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旨在探讨低场MRI对单椎体脊柱转移瘤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的MRI征象.

  • 椎体转移瘤30例影像特征回顾分析

    作者:马林

    目的 探讨椎体转移瘤的CT与MRI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椎体转移瘤CT与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30例椎体转移瘤,单椎体转移2例,2个以上椎体转移28例;椎体破坏合并病理骨折5例,椎体合并附件破坏10例,椎体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胀9例,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对应段脊髓受压4例.结论 联合运用CT与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有很高准确率.

  •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作者:单军;张晓鹏;崔湧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 椎体转移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刘耀升;刘蜀彬

    肿瘤骨转移非常常见,脊柱是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尽管有症状的脊柱转移瘤占全部肿瘤患者的10%~30%,但尸检研究发现90%的晚期肿瘤患者已发生脊柱转移.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生率将会更高.因此,正确诊断和处理孤立性椎体转移瘤对于减轻局部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及延长转移瘤患者生命等方面至关重要.

  • CT引导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莹;陶高见;朱彤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绝经后女性,X线片证明至少有一节椎体骨折的人数在20%~25%,在一些国家,65岁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过39%[1].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腰背部疼痛的常见原因,严重者会导致患者病残,寿命缩短,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自1 999年开始推广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等疾病,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可以部分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2].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疼痛科在CT引导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 影像导航引导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东明;刘恩志;蔡维山;严瀚;钟波夫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引导椎体成形术在多发性椎体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获取23 例多发性椎体转移瘤患者,手术椎节的正侧位及斜位片,采用影像导航的方法虚拟成椎体的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片,引导经皮椎弓根穿刺行椎体成形术.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均为单侧穿刺,导航引导椎体成形术均获成功,术中进行导航虚拟影像与实际穿刺针影像进行匹配,两者影像基本吻合.PMMA的注射量为2~5 ml,术后CT复查显示PMMA填充病灶良好.术后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15例.结论 影像导航通过术中获取病椎的正侧位及左右的斜位片,模拟手术椎体的正侧位及椎弓根轴位的虚拟影像,可以更加精确地引导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瘤,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中放射线的照射,使手术更安全、更准确、更微创.

  • 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疗效

    作者:贾璞;陈浩;包利;冯飞;李锦军;唐海

    目的 评估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共收治23例(27个节段)后壁破损的椎体转移瘤患者,男12例,女11例;年龄40~90岁,平均(65.00±11.23)岁,术前均存在显著腰背痛,生活质量严重受限.术前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责任椎体,通过CT确认椎体后壁破损.后壁破损椎体采用国产骨填充网袋,24个椎体选择单侧椎弓根穿刺、单网袋治疗,3个椎体采用双侧穿刺、双网袋治疗.其余无后壁破损椎体均采用普通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72 h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复查X线片及CT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由术前(8.04±0.69)分降至术后(2.92±0.58)分(P<0.05),ODI评分由术前(83.33±5.52)分降至术后(39.35±7.16)分(P<0.05);所有患者无术中和住院期间死亡,2个椎体发生骨水泥少量椎管内渗漏,但术后无临床症状,骨水泥椎管内渗漏率7.4%.结论应用国产骨填充网袋治疗椎体后壁破损的转移瘤,可显著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骨水泥渗漏风险,近期效果显著.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体转移瘤

    作者:齐新文;王兆杰;陈军平;俞华威;邝立鹏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C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经皮单侧椎弓根穿刺注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于受累椎体内进行止痛治疗,同时进行肿瘤个体化的综合治疗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共22例26个受累椎体,其中胸椎11例,腰椎8例,胸腰椎两个椎体受累共有2例,胸腰椎3个椎体受累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及较重难以忍受的腰背部疼痛,2例有轻度神经根症状.对治疗后1周,3月,6月,12月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s,VAS)进行评估,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活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及病椎的形态学变化和骨密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26个椎体全部穿刺成功,骨水泥渗透4例,椎间盘及椎体前缘渗漏3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根症状.患者PVP手术后1周,3月,6月,12月各时间点VAS评分疼痛缓解率均大于80%,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改善,随访12个月内生存患者有19例,胸腰椎疼痛未见加重,病椎高度未见明显压缩,亦未见肿瘤浸润加重.骨质疏松程度未见加重,5例由OP好转为骨量减少.结论 PVP治疗胸腰椎体转移瘤具有对患者机体干扰小,止痛效果显著,手术简单,相对安全,可以预防病椎的进一步骨折和塌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疗效满意,是综合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一种有效补充.

  • 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俊;杨惠林;孟斌

    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血管瘤或椎体转移瘤,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其中永久留置在椎体内的骨水泥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笔者就骨水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虎;申勇;杨大龙

    1984年法国医生Galibert和Deramond等首次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即在X线监视下经皮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C2椎体治疗血管瘤引起的椎体破坏.缓解了患者的疼痛.Ducplesnel 首次应用该方法治疗骨质疏松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血管瘤、椎体转移瘤和骨髓瘤等的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就近年来椎体成形术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一综述.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术中取活检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二虎;镇万新;杨大志;高国勇;徐亮;刘洪涛

    经皮椎体穿刺活检是目前常用的活检方法.但受到脊柱解剖、活检组织量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穿刺活检的应用~([1]).近几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椎体转移瘤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2,3]).2007年4月~12月我们在应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时术中取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 全脊椎切除与腰骶段重建治疗腰5肿瘤2例报告

    作者:梁德;江晓兵;晋大祥;杨志东;张顺聪;姚珍松

    对于未发生转移的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及原发病灶控制良好的孤立性椎体转移瘤行肿瘤椎体切除可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期~([1,2]).但椎体切除后需重建脊柱稳定性.L5椎体前方毗邻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从活动度大、前凸的腰段过渡到固定、后凸的骶椎,生物力学上存在明显的剪切力.

  • 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椎体转移瘤的临床作用

    作者:王海军;吴小涛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影像引导下治疗疼痛性椎体疾病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通过提高脊柱稳定性,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和防止椎体塌陷的目的.PVP起源于法国,早由Galibert和Dermond等[1]在1984年治疗1例致颈2椎体部分破坏的侵袭性血管瘤患者,缓解了病人的长期疼痛,取得了明显疗效.随后,该技术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髓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等[2-5]所致的疼痛的治疗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PVP技术已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热点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

  • 椎体转移瘤放射治疗进展

    作者:孟娜;王俊杰

    骨组织继肺和肝组织之后,在实体肿瘤转移好发部位中列第三位.5%~10%的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椎体转移.常发生椎体转移的肿瘤是肺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这些患者中大多数接受以姑息疗法为主的放射治疗.放疗可以缓解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阻止局部病变进展,且有可能恢复或逆转神经损伤.

  •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谢涛;崔佳宁;闫雷;孙海涛;吉喆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属于近距离放射治疗范畴,广泛应用于各种实体肿瘤,并获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其治疗恶性肿瘤具有创伤小、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近年来,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开始应用于椎体转移瘤,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疼痛,控制疾病进展,减少骨相关事件,获得了临床医师的认可.但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式的联合是否能进一步提高疗效,获得满意的结果,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验证.本文就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椎体转移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DSA导向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87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岳勇;陆建勋;张倬彬;韦忠恒;蒋天鹏;周石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椎体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0-10-01-2012-10-0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胸腰椎溶骨性转移瘤患者87例,DSA导向经椎弓根途径穿刺行椎体成形术.病变累及胸椎36例,腰椎51例.术后观察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ana logue pain scale,VAS)变化,行CT扫描观察患者椎体骨水泥填充情况,并经X射线片测量病变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87例患者96节病变椎体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骨水泥注射量在腰椎为3~5 mL,胸椎2~3 mL.出现椎旁骨水泥渗漏3例,椎外静脉渗漏2例,皮下血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0%(7/87).术后腰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手术前后疼痛VAS分别为6.5±1.5和2.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0.01.手术前后摄正侧位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5.53±2.23)和(16.37±2.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得到随访,脊柱生理曲度正常,无椎体压缩塌陷及脊髓受压、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局部疼痛控制及功能恢复好.结论 DSA引导下PVP治疗胸、腰椎溶骨性恶性肿瘤定位准确,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有效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改善了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椎体转移瘤固定射束调强技术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的比较

    作者:任雯廷;徐英杰;金大伟;苗俊杰;门阔;邓垒;刘清峰;覃仕瑞;戴建荣

    目的 探讨椎体转移瘤固定射束调强技术(IMRT)与容积旋转调强技术(VMAT)的比较.方法 随机选取8例胸部椎体转移瘤患者,重新制订IMRT和VMAT计划.计划质量根据靶区剂量学参数、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等剂量曲线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比较.计划实施效率用机器跳数(MUs)和治疗时间来衡量.结果 VMAT的靶区均匀性、适形度、大受照剂量、平均剂量都明显优于IMRT(P<0.05),位于环形靶区中心位置的脊髓受量也低于IMRT(P <0.05),但两种技术的肺受照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椎体转移瘤环形靶区的照射,VMAT的适形度、均匀性及其对脊髓的保护均优于IMRT.

  • 三种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恶性肿瘤椎体转移的研究

    作者:卢奕宇;曹洋;杨文;伍楚蓉

    目的 比较三种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椎体转移瘤的剂量学差异,提高肿瘤椎体转移的治疗效益.方法 选取10例恶性肿瘤椎体转移患者,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分别为每例患者设计三种治疗计划:常规放射治疗(CRT)、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调强放射治疗(IMRT),评估和比较各计划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的差异,在保证靶区治疗剂量和重要器官耐受的基础上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IMRT和3D-CRT对比CRT能显著提高靶区的适形度(CI),3D-CRT较IMRT能明显提高靶区剂量的均匀性(HI),IMRT在保护心脏、脊髓、食管方面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技术.10例患者通过调强放射治疗后止痛有效率达100%.结论 在预期生存时间较长的恶性肿瘤椎体转移患者中,应用调强放射治疗能明显减少重要器官受照的大剂量,可望提高生活质量.

  •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文菊;史成宇;马晓燕;姚远

    目的 探讨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椎体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青岛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椎体转移瘤患者58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放疗技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VMAT联合唑来膦酸治疗28例(研究组),普通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30例(对照组).选择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率、局部无进展生存率、脊髓受量等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间患者的疗效与组织损伤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9%(26/28)、73.3%(22/30)(χ2=3.869,P=0.049);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6.4%(27/28)、76.7%(23/30)(χ2=4.757,P=0.029);3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5.7%(24/28)、60.0%(18/30)(χ2=4.794,P=0.029);6个月局部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6%(22/28)、50.0%(15/30)(χ2=5.119,P=0.024);脊髓受量分别(29.80±0.88)Gy、(39.90±0.20)Gy(t=-61.083,P=0.000).结论 VMAT联合唑来膦酸能更好地提高椎体转移瘤患者的局部控制率,更好地缓解疼痛,有更好的局部无进展生存率,脊髓受量更低.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的效果研究

    作者:潘玉林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收治的54例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则是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实验中,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组治疗后VAS评分为(2.36±0.57)低于对照组患者(5.72±1.88)分;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为3.7%低于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29.6%)。结论临床上,医护人员对脊柱肿瘤及椎体转移瘤患者采用皮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显著,患者手术后创伤较小,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疼痛,值得推广使用。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