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脑动静脉畸形术后护理

    作者:

    我院于2002年3月~2005年3月收治脑动静脉畸形患儿共25例,均为急诊行开颅手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梅英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7%~10%.随着现代颅底解剖知识的普及和显微外科的发展,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被认为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能够避免开颅手术时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的损伤.所以,经鼻蝶入路成为目前垂体瘤切除术的首选,也得到越来越多病人的青睐.因此,如何做好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围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促进患者良好恢复显得尤为重要.现总结如下:

  • 再次颅脑手术的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庄楠青;连培珍

    开颅术后由于病情变化而采取再次开颅探查手术者,在颅脑重症临床救治工作中并非罕见,大多数属于病情演变或发展到严重阶段,必须再次手术以挽救病人生命之举,但是在短时间连续施行2次或多次开颅手术,对病人是一个严重问题.

  • 急性颅脑外伤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作者:张巍丽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颅脑外伤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措施,优化临床护理配合。方法:以我院2011年10月1日~2012年10月1日收治的92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护理配合措施。结果:92例患者均进行开颅手术,结合有效的护理配合。术后8例患者死亡,4例处于植物生存状态。9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小时。结论:急性颅脑外伤病情较重,开颅手术时间要求紧迫,手术过程中,合理的配合护理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强手术治疗效果。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 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米杜秋

    目的:观察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后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符合研究标准的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3例未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A组,将其中39例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作为B组.对2组病例资料以及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发现血浆凝血酶时间、发病至手术时间、GCS评分、颅骨骨折、纤维蛋白原、基底池受压率、Babinski征阳性率、舒张压水平等指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性别、年龄、血肿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收缩压水平、血小板计数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的对比则提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可能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几率的危险因素较多,积极调查患者临床病情变化并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十分重要.

  •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的探讨

    作者:司建伟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49例病人外伤后24小时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11例行颅骨钻孔负压引流,38例行骨瓣开颅.结果:11例钻孔引流者效果好,39例骨瓣开颅者效果满意.结论:对于不同硬膜外血肿据血肿大小、部位、病情缓急等具体情况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方案.

  • 11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再次开颅血肿清除临床处理初步探讨

    作者:高如生;吴光辉;蔡智基;林晖;黄培根

    1991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住颅脑外伤患者5068例,其中颅内血肿408例,开颅血肿清除术386例,再次开颅手术11例,占2.9%.

  •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恒柱;兰青;武永康;张伟中;申林海;张宪;许存林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方法采用相应锁孔入路对鞍区占位13例,脑膜瘤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胼胝体区胶质瘤2例,听神经瘤2例,脑转移瘤、硬膜外血肿和C2椎管内占位各1例实施手术. 结果 25例肿瘤全切19例,次全切除6例;脑出血5例和硬膜外血肿1例均彻底清除.1例听神经瘤术后第3天因瘤腔再次出血死亡,切口下皮下积液2例,一过性尿崩3例. 结论锁孔手术具有脑暴露少,损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冯大勤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14%~44%,再出血死亡率在20%~85%.早期外科治疗对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及介入技术做一综述.

  • 颅内星形细胞瘤腹腔转移1例

    作者:郑飞;蔡军;金岚;张忠涛

    颅内肿瘤颅外转移非常少见,多与开颅手术有关.现报道我科1例颅内星形细胞瘤立体定向病变活检术+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2年腹腔转移的病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因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外院于2009年11月18日行立体定向病变活检术+左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病理活检示星形细胞瘤,术后行放疗25次.

  • 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邱政;郑绍俭;张晓东;陈晟;熊建平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5月-2017年5月行开颅手术患者47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腰椎穿刺术采集脑脊液进行病原菌鉴定及分析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479例行开颅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59例,感染率为12.32%;共分离培养病原菌7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占64.29%,革兰阳性菌23株占32.86%,真菌2株占2.86%;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和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5.65% 和86.9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0.91% 和72.7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 和83.3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00% 、85.71% 和85.71%;手术时间、存在脑脊液漏、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放置引流管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颅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耐药性分析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独立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对策,降低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

  • 开颅术后危重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新平;徐庆余;卢鹏;揭伟;杨伟;卿泉

    目的 分析开颅手术后危重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控制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医院行开颅手术患者584例,对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52例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感染患者的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鉴定仪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检测,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84例开颅手术患者中52例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感染率为8.9%;共分离出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9.2%,以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占30.8%和26.9%,革兰阳性菌14株,占26.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均占11.5%,真菌2株,占3.9%;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高,为78.6%,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低,为21.4%,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及环丙沙星耐药率高,为81.3%,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2.5%;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为100.0%,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低,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高,为83.3%,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率低,为0.结论 开颅手术后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术后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革兰阴性菌对多种药物都具有耐药性,在术后治疗阶段需加强对病原菌的监控,从而进行有效干预,控制病原菌感染,保障患者预后.

  • 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飞宇;陈光烈;任浩君;杨俊;孙晓川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与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7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30例行开颅手术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培养,分析其耐药性。结果230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24例,感染率10.43%;24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培养出病原菌2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占62.50%,革兰阳性菌9株占37.50%;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与青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分别为93.33%、86.67%,对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高,为55.56%;经单因素分析,影响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次数、手术入路方式、术后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及术后低蛋白血症等(P<0.05);经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脑外伤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是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由多种因素造成,临床上确诊应依据药敏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尽快控制感染。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与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意义

    作者:孙晓峰;杨郁野;张宏义;王跃伍;贾叶华

    目的 分析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CSF)和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开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急性期CSF和血清中的S-100b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并进行比较;监测病例组患者恢复期CSF和血清中的S-100b蛋白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者急性期CSF和血清各项各项检验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患者恢复期CSF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急性期;重症患者急性期CSF和血清S-100b水平显著高于轻症患者;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开颅术后重症颅内感染的发生与年龄 、血清中CRP、PCT、S-100b蛋白水平及CSF中NO、S-100b蛋白水平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急性期患者表现为CSF和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升高,其水平与患者的病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预测病情进展 、指导临床治疗的辅助指标.

  • 开颅行脑脊液分流术患者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戴君侠;蔡建勇;陈茂华;孙军;陆川;郑伟明

    目的 分析开颅行脑脊液分流术患者颅内感染流行病学特点,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提高其生存率积累经验.方法 选取2015年1-6月医院收治的165例开颅行脑脊液分流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于确诊后12 h内,采集其脑脊液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为3组,A组患者59例给予头孢曲松,B组患者46例给予亚胺培南,C组患者60例给予万古霉素,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等生化指标变化和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65例患者感染单一病原菌110例占66.7%,感染多种病原菌55例占33.3%,共分离病原菌21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9株占56.4%,革兰阳性菌68株占32.2%,真菌24株占11.4%;治疗前3组患者颅内压、白细胞计数、道格拉斯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各指标均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9.8%、B组为95.7%、C组为93.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为23.73%、B组为2.17%、C组为21.7%,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胺培南治疗开颅行脑脊液分流术后颅内感染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 颅内真菌及细菌混合感染1例报道

    作者:吴海权;杨长虹;辛续伟;郎明渝;黄汉辉

    患者男性,45岁,高血压脑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术后并发血肿2次手术,术后昏迷不醒,青霉素预防感染,3 d后肺部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抗炎10d控制肺部感染.硬膜下引流管因颅内压高,持续引出较多脑脊液,术后20 d才拔管.拔管后脑脊液漏,伤口不愈合,高热持续不退,伤口渐有脓液渗出,外渗脑脊液培养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隐球菌生长.用头孢曲松(菌必治)联合氟康唑(大扶康)静滴,颅内感染控制,伤口1个月愈合.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与对策

    作者:陈小贞;张灵绯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0年12月行开颅术后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颅内感染47例,感染率为13.0%;危险因素主要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颅内置管引流、手术持续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无菌观念不强有关.结论 正确处理伤口,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加强患者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 开颅手术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林小锋

    目的 分析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开颅手术并确诊为VAP的80例患者进行痰培养病原菌检测,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痰培养共检出病原菌2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81.2%,革兰阳性菌占16.8%,真菌占2.0%;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占20.8%,鲍氏不动杆菌占15.3%,铜绿假单胞菌14.9%,大肠埃希菌占13.9%;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61.9%和57.1%;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15.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87.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葡萄球菌;所有检出菌中多药耐药现象严重.结论 开颅手术患者并发VAP的病原菌绝大多数为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抗菌药物的选择依赖药敏试验;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预防应用,加强环境微生物检测、重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消毒、集束化治疗是感染防范干预的重点.

  • 标准化感染比在开颅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魏诗晴;熊薇;徐敏;王振玲;韩颖;赖晓全

    目的 通过计算标准化感染比(SIR),分析医疗机构开颅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光谷院区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开颅手术(CRAN)患者262例,同时收集某大型综合性医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开颅手术患者852例;采用开颅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基线数据,建立感染风险模型,通过模型分别求得两所医院的期望感染数,再计算各自的标准化感染比.结果 医院CRAN手术部位感染的SIR为0.83,低于某大型医院CRAN手术部位感染的SIR 1.64;两所医院开颅手术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手术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准化感染比调整了主要的影响因素,可用于不同医疗机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的比较及评价,并能预测SSI的发生风险.

  • 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文斗;张学创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给药方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60例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治疗结束后第1、3、5天测定脑脊液生化指标,治疗结束后第5天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3.3%,两组总体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54,P<0.05);观察组治疗后1、3、5d的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为(117.72±39.24)、(89.12±28.29)、(69.06±24.23)×106/L,蛋白水平分别为(0.34±0.11)、(0.21±0.07)、(0.12±0.04) g/L,随着治疗时问的延长,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程下降趋势,对照组程上升趋势,与前一次治疗后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行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139 条记录 6/57 页 « 12345678...565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