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头颅磁共振检查对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代凌;李长辉

    目的:研究早期头颅磁共振检查对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2015年12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后循环梗死患者,研究患者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对后循环梗死患者以发病到治疗6h时长为标准进行分组,早期为观察组21例,晚期为对照组33例,使用Rankin量表进行评估并统计量表分数,观察组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数(P<0.05),表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头颅核磁共振能够有效判断后循环梗死,缩短确诊时间,在早期为患者给予治疗,提升患者的预后,建议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 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静;王京奇

    目的 观察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口服化痰活血汤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43.33%,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20.00%,总有效率86.67%,两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TCD检测收缩期脑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TG、LDL-C及收缩期脑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痰活血汤治疗后循环梗死性眩晕治愈率高于西药盐酸氟桂利嗪.

  • 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CT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陈兆耀;曹理璞;李辉;常诚

    后循环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构成,主要供应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颈髓;本文对经头颅 MRI 确定的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对CTA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部位后循环梗死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特点.

  • 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桂芳;杜景卫;孙秀娟;张传臣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至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采用桥接模式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3例资料,均为基底动脉闭塞,分析血管开通情况、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情况.结果 3例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均成功再通,第1例静脉溶栓症状好转,4h后症状加重并进入昏迷,考虑血管再闭塞,紧急启动机械取栓,术后第1天患者清醒;另2例患者静脉溶栓同时联合机械取栓,术后5~7d复查颅脑CT及CT血管造影(CTA)均显示基底动脉通畅,未见梗死灶扩大,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3例患者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16 ~ 27分,出院时mRS评分为3分1例,2分2例;3个月后mRS评分为2分1例,1分2例,BI评分均为95~ 100分.结论 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可选择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改善预后.

  • S100β蛋白对不同类型眩晕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艳青;李俊凤;边丽丽

    目的:评价S100β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不同类型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后循环梗死、非血管性眩晕患者各29例和19例,同时入选体检人群20例作为对照,比较S100β、MMP-9、sVCAM-1和GFAP在不同组间的差异,同时评价各指标对后循环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S100β不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503,P <0.05),其中后循环梗死组高于非血管性眩晕和对照组(t =4.038、5.582,P=0.014、0.008),MMP-9和sVCAM-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8、1.662,P>0.05),GFAP仅9例患者超过检测下限;S100β、MMP-9和sVCAM-1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570、0.518(Z =4.806、1.046、2.523,P=0.023、0.414、0.609),敏感度为84.21%、66.73%、53.84%,特异性为57.50%、47.74% 、30.58%,S100β诊断折点为0.049μg/L.结论:S100β对区分后循环梗死和非血管源性眩晕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孤立性眩晕型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江宗泽;李鱼;雷华;陈科宇

    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多伴有头晕或眩晕,其中, 10% 的患者表现可为孤立性眩晕(IV )[1]. IV缺乏临床特异性,通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周围性眩晕.对于一个仅有眩晕的患者,无法通过临床表现确定其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2].本文通过对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周围性眩晕进行比较,探讨如何更早、更准确诊断后循环梗死.

  • 6例后循环脑梗死死亡病例分析

    作者:孟军鹏;刘蔚玲

    后循环脑梗死是指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血管阻塞引起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颞叶后部等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累及脑干、小脑时,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死亡率极高.现收集本院6例后循环梗死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梗死30例误诊分析

    作者:张春英;吴波

    眩晕(vertigo)是神经科常见症状,发生率高,国内统计,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0.5%[1],其中年龄6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眩晕发生率为39%,女性高达57%[2],在中枢性眩晕发病中后循环缺血占第1位[3],对于临床无明确体征且头颅CT无阳性发现的患者临床上常首先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现将我科收治的30例单纯眩晕为首发症状发病、神经系统无明确定位体征,人院时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终确诊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的患者资料分析如下.

  • 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后循环血流量和管壁剪切力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鹿桂凤;张道培;齐进兴;王献;吴帅只;王丽;南宫晓霞;任雅芳;禹萌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后循环血流量、管壁剪切力等参数变化,了解VAH促发后循环梗死(PCI)的可能机制.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可疑为血管性眩晕患者261例,采用眩晕症状量表(VSS)评价眩晕严重程度.患者均于入院3 d内完成TCD和高场强MR检查[T1、T2加权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MR血管成像(MRA),对比剂增强MRA(CEMRA)],并根据椎动脉直径大小结合VAH诊断标准,分为VAH组和非VAH组,分析两组间后循环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量(MFV)及管壁剪切力(WSS)的差异.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或组间比较分别采用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61例患者中,VAH患者78例(29.9%),合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26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37例,发生PCI 48例(18.4%).与非VAH组比较,VAH组患者眩晕程度更重[3(2,4)级比3(1,3)级,Z=2.09],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25.6%(20/78)比13.5%(28/183),χ2=5.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H组发育不良侧椎动脉Vs、Vd、Vm、MFV及WSS分别为(30±8)、(8±4)、(17±5)cm/s和(33±17)ml/min、(10±3)dyn/cm2,较同组对侧和非VAH组左右侧明显减低(均P<0.05),VAH组正常侧椎动脉MFV[(175±82)ml/min]较非VAH组左右侧代偿性轻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动脉总MFV较非VAH组明显降低[(207±98)ml/min比(291±112)ml/min,P<0.05].与非VAH组比较,VAH组基底动脉Vs、Vd、Vm及MFV、WSS降低[分别为(56±21)cm/s比(69±19)cm/s、(20±10)cm/s比(27±10)cm/s、(34±14)cm/s比(44±14)cm/s、(128±77)ml/min比(178±78)ml/min、(16±8)dyn/cm2比(19±7)dyn/cm2,t值分别为-4.85、-5.10、-5.23、-4.45、-3.58],RI增高(0.7±0.2比0.6±0.1,t=4.07),PI降低(0.9±0.2比1.0±0.3,t=-2.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AH组发育不良侧大脑后动脉的TCD各项参数与对侧及非VAH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眩晕合并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VAH发生率较高,VAH影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可能与PCI发生有关.

  • 以头痛和左眼失明起病的青年枕叶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一例报道

    作者:孔祥溢;孔颖;刘阳;关健;杨义;马文斌;李永宁;王任直

    患者,女,21岁,2015年2月7日晚9:20因突发头痛、头晕、左眼失明1 h余就诊于我院。患者当日在“吵架”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难以忍受,以右侧颞部为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自觉左眼视物模糊,且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左眼失明。否认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否认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言语不利。被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右侧顶枕叶团块状高密度异常信号影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图1),考虑枕叶肿瘤卒中可能性大。急诊静脉滴注甘露醇250 ml、肌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20 ml,头痛症状有所好转,左眼视力有所恢复;当晚即收入病房。

  • 血管源性中枢急性前庭综合征及其眼震形式

    作者:鞠奕;杨旭;赵性泉

    急性前庭综合征(acute vestibular syndrome,AVS)是以急性持续性眩晕起病,伴有恶心、呕吐,自发眼震,步态不稳,头动不能耐受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持续时间超过24 h,大多为数天或数周。中枢性AVS以血管源性常见,其中大多数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尤其部分脑干、小脑梗死常表现为急性孤立性眩晕,这类患者的诊断极具挑战性。随着前庭及眼动生理机制研究的深入,基于前庭、眼动及姿势平衡系统等方面的床旁检查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眩晕患者的床旁检查,除了常规的神经科及耳科查体外,基于前庭-眼反射的各类眼震的评价极有助于快速诊断、识别中枢性AVS。本文对血管源性中枢性AVS的神经血管解剖基础、脑干和小脑卒中所致AVS的眼震特点等进行了综述归纳。

  • 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梗死1例临床报道

    作者:桑文文;洪渊;张欢;徐志伟;王伟英;李珊珊;焉双梅;杨旭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2岁,因“眩晕6 d”于2015年3月4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感视物晃动感,不敢睁眼,无明显旋转感,自感走路不稳,无恶心呕吐、耳闷及听力下降,无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 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眼动及前庭功能评价

    作者:徐志伟;桑文文;王伟英;李珊珊;洪渊;张欢;焉双梅;杨旭

    目的:评价眼动及前庭功能检查对后循环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PC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2例PCI患者,收集其临床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首发症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及入院体征等相关指标。患者均行眼动检查:包括凝视试验(gaze test,GT)、扫视试验(saccade test,ST)、平滑跟踪试验(smooth pursuit test,SPT)、视动眼震检查(optokinetic nystagmus test,OPK);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眼震(spontaneous nystagmus,SN)、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 HST)、固视抑制检查,上述检查均应用眼震视图仪(videonystagmograph,VNG)进行记录。结果共纳入22例PCI患者,首发症状:15例(68.2%)为头晕/眩晕,7例(31.8%)为肢体无力麻木。眼动检查提示:异常19例(86.4%),其中GT异常4例(18.2%),ST异常11例(50.0%),SPT异常15例(68.2%),OPK异常12例(54.5%)。前庭功能检查提示:22例完成SN检查,其中SN阳性8例(36.4%),包括小脑梗死4例,脑桥梗死3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17例完成HST检查,其中HST阳性6例(35.3%),包括小脑梗死2例,脑桥梗死2例,小脑及脑桥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19例完成固视抑制检查,其中固视抑制失败8例(42.1%),包括双侧小脑梗死1例,脑桥梗死4例,左侧延髓梗死1例,右侧小脑及延髓上段梗死1例,左侧延髓背外侧、双侧小脑半球及蚓部梗死1例。以头晕/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患者与以肢体无力、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患者相比,眼动及固视抑制检查阳性率高(P分别为0.023和0.045)。结论小脑、延髓梗死的患者常以头晕/眩晕起病;眼动检查有助于筛查PCI患者;小脑梗死患者的病灶侧别常与自发、摇头眼震的水平成分一致;脑桥梗死患者HST后可诱发下跳眼震;脑桥、延髓梗死患者常固视抑制失败。

  • 以皮质盲为主要症状的烟雾病一例

    作者:韩娟;王雁;滕继军;王海萍

    烟雾病( moyamoya disease,MMD)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软脑膜动脉、穿通动脉等小血管代偿增生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脑血管病。烟雾病患者多在以上相应的血管供血区出现缺血性卒中,而后循环梗死多发生在已出现前循环症状后的疾病晚期。因此在烟雾病患者中,以后循环梗死为首发症状的较为少见。现报道1例烟雾病患者,以左侧偏盲为首发症状,1年后出现了双目失明。

  • 187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分析

    作者:王林;李文涛;陈民民

    目的 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87例经MRI证实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发病48 h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4周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87例患者治疗4周后,死亡25例(13.4%),严重残障12例(6.4%),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卡方检验表明临床症状多、合并意识障碍患者提示预后不良.结论 后循环梗死患者预后大部分良好,临床症状的评估有助于判断预后.

  • 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后循环梗死

    作者:乔亚男;王默力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 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二例

    作者:崔永健;孟伟建;袁栋才;魏琰

    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有效和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溶栓治疗的途径有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两种.动脉内超选择性溶栓治疗是目前神经介入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提高血管再通率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常规溶栓时间窗为前循环梗死6 h 内,后循环梗死12 h 内.现报道2 例超过溶栓时间窗后动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例.

  • 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和治疗研究

    作者:林再红

    后循环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疾病类型,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作为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有上升趋势,而偏头痛可诱发后循环梗死也逐渐被认识,可见相同的危险因素在不同部位病变的风险程度不同.同时,对于后循环梗死治疗方法 的选择上应该有针对性.现就与后循环梗死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上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 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邱晓华

    目的 探讨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MRS量表的预后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预后良好,29例)和B组(预后不良,41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后循环梗死同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存在密切关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强化降脂治疗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梗死

    作者:刘培华;王浩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梗死的效果。方法:50例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及常规降脂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及强化降脂治疗。疗程均为3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3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2.0%,观察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出血情况及肌肉疼痛情况。结论:短时间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强化降脂对伴基底动脉狭窄的后循环梗死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及常规降血脂组,且不会发生严重的出血事件。

7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