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谢顺利

    目的:探究和分析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2015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孤立性眩晕患者171例,对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定病因.结果: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中,经检查和诊断发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8例,神经精神因素25例,原发性高血压疾病22例,前庭神经炎10例,偏头痛18例,后循环缺血17例,心律失常10例,后循环梗死10例,梅尼埃病9例,前庭中枢皮层病变5例,低血糖4例,贫血3例.结论:造成患者孤立性眩晕的原因有非常多,需要了解患者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孤立性眩晕型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江宗泽;李鱼;雷华;陈科宇

    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多伴有头晕或眩晕,其中, 10% 的患者表现可为孤立性眩晕(IV )[1]. IV缺乏临床特异性,通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周围性眩晕.对于一个仅有眩晕的患者,无法通过临床表现确定其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2].本文通过对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周围性眩晕进行比较,探讨如何更早、更准确诊断后循环梗死.

  • 神经内科171例孤立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毛晓薇;毕晓莹

    目的:分析以眩晕为主诉患者的病因,旨在早期识别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方法回顾性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171例,根据病史特点、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血管评估等辅助检查,焦虑抑郁状态通过自评焦虑或抑郁量表评价。采用卒中风险评分(Stroke Risk Score,SRS)确定眩晕患者病因,筛查危险因素。结果171例患者中,中枢性眩晕19例(11%),前庭周围性眩晕142例(83%),焦虑或抑郁10例(6%)。各组临床表现(体位诱发或加重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听力减退)比较无显著差异。中枢性眩晕组发病年龄、吸烟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史的发病率以及SRS>7分的比例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值分别为0.001,0.004,0.023,0.015,0.021,0.002,0.006和<0.001)。中枢性眩晕组发病年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颈动脉狭窄的发病率以及SRS>7分的比例等方面均显著高于焦虑/抑郁组(P值分别为0.001,0.011,0.019,0.027和0.003)。周围性眩晕组合并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焦虑/抑郁组(P=0.001)。结论孤立性眩晕常见为非中枢性眩晕,而急性脑血管病也可表现为孤立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患者在年龄、既往血管危险因素病史等方面与非中枢性眩晕有显著差异,临床诊治中应重点识别中枢性损害,避免严重后果发生。

  • 多模式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潮萍;芮汉臣;范桂梅;张丽华

    目的 探讨多模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观察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患者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 25例(83.33%)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70条椎基底动脉硬化并狭窄,9条椎动脉起始部扭曲,4条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22例(73.33%)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延迟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迟者分别为20例和17例,发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下降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下降者分别为16例和13例.22例CTP异常的患者患侧均存在责任血管狭窄,其中15例患者血管病变为中、重度狭窄.灌注异常区的TTP及MTT值高于健侧镜像区(P<0.05),患侧与健侧的CBF及CBV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 多模式CT可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的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 以孤立性眩晕发病进展为多颅神经核损害的脑桥被盖梗死1例

    作者:刘欣;刘荧;王红霞;王丽娟

    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55岁.因"头晕2周,加重伴视物成双、言语含糊1周"于2017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周活动中出现头晕,头部昏沉感,持续性,伴恶心,呕吐一次,无其他伴随症状,至中关村医院急诊就诊,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前1周患者头晕加重,步态不稳,需搀扶行走,并出现复视,言语含糊不清,写字时笨拙,右耳闷胀感,听力较前下降,症状持续不缓解,以"脑梗死"收入院.

  • 以头痛和左眼失明起病的青年枕叶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一例报道

    作者:孔祥溢;孔颖;刘阳;关健;杨义;马文斌;李永宁;王任直

    患者,女,21岁,2015年2月7日晚9:20因突发头痛、头晕、左眼失明1 h余就诊于我院。患者当日在“吵架”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头晕,难以忍受,以右侧颞部为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同时,自觉左眼视物模糊,且逐渐加重,数分钟后左眼失明。否认意识障碍、肢体抽搐,否认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言语不利。被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示右侧顶枕叶团块状高密度异常信号影伴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图1),考虑枕叶肿瘤卒中可能性大。急诊静脉滴注甘露醇250 ml、肌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20 ml,头痛症状有所好转,左眼视力有所恢复;当晚即收入病房。

  • 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后循环梗死1例临床报道

    作者:桑文文;洪渊;张欢;徐志伟;王伟英;李珊珊;焉双梅;杨旭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62岁,因“眩晕6 d”于2015年3月4日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感视物晃动感,不敢睁眼,无明显旋转感,自感走路不稳,无恶心呕吐、耳闷及听力下降,无复视、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 血清S100β蛋白在孤立性眩晕患者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魏丹;李彤;杨玉峰;张殿印;李国平;李建波;侯玉芹

    目的 探索血清S100β蛋白在孤立性眩晕患者的表达,分析其在发病早期对急性后循环卒中与非血管性眩晕的鉴别,为临床孤立性眩晕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以急性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卒中组(50例)和非血管性眩晕组(50例),分别测定其在发病24小时内的空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结果 卒中组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非血管性眩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56,P=0.000).结论 S100β蛋白可以作为一种血清生物学标记来鉴别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急性后循环卒中和非血管性眩晕.

  • 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延髓梗死1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志良;李宏锦;李英杰

    头晕/眩晕是椎-基底动脉缺血(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VBI)常见症状。眩晕发作而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症状、体征往往考虑非VBI原因,其中48%的VBI患者初始症状表现为眩晕,且部分患者仅表现孤立性眩晕症状[1]。本文报道1例以孤立性眩晕为临床表现的延髓梗死,结合眩晕相关的解剖生理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道及时识别前庭中枢性眩晕(恶性眩晕),避免发生灾难性后果。

  • 孤立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和脑血管造影分析

    作者:丘鸿凯;刘志华;赖旻瑶

    目的:分析孤立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和脑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完成脑血管造影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48例患者中,均出现眩晕症状,伴有恶心、呕吐12例,占25%,大汗6例,占12.5%,耳鸣2例,占4.2%,耳聋1例,占2.1%,视物模糊2例,占4.2%,凝视震颤12例,占25%,眼轴偏斜9例,占18.8%。脑血管造影发现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例,椎动脉起始部迂曲6例,椎动脉先天发良不良5例,一侧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基底动脉扩张延长1例,头臂干或锁骨下动脉狭窄4例,颈动脉狭窄6例。后循环动脉共检出血管病灶部位28个,检出血管病灶阳性率为58.3%。结论对于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眩晕,有临床体征如凝视眼震、眼偏斜试验任何一项阳性,或者存在多重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尤其老年患者,应及早行脑血管造影,有助于提高血管源性眩晕诊断率,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改善眩晕症状,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

  • 桥臂梗死16例临床分析

    作者:曹恒恩;牛平;苏岑;孙凡;朱瑜龄

    目的 探讨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6例桥臂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为急性起病,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听力障碍、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小脑性共济失调、周围性面瘫、面部感觉减退及Horner综合征等.突发听力障碍是特异性临床表现.头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为孤立的单侧或双侧桥臂梗死、单侧或双侧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经治疗痊愈2例,症状改善10例,病情加重3例,死亡1例.孤立的单侧、双侧桥臂梗死预后较好;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预后较差.结论 桥臂梗死在小脑梗死中并非罕见,结合临床特点和磁共振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临床需警惕桥臂梗死伴其他后循环区梗死,有进展性加重,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

  • 颈性眩晕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孙建峰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其病理机制存在多种学说,本文通过分析其病理机制,并针对相关机理进行探讨,提出颈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的观点.

  • 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老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晓曦;刘文静;姜文娟;何志义

    回顾9例以孤立性眩晕起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总结该类型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症状不典型的后循环梗死的认识.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老年脑梗死需与急性前庭综合征鉴别,重视头晕或眩晕的床旁查体,同时结合头MRI弥散成像检查,早期确立头晕或眩晕病因,给予正确治疗.

  • 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石婕

    目的:分析孤立性眩晕性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及临床影像学特点。结果:眼球震颤是小脑梗死性眩晕的重要临床伴随症状。头颅MRI是早期诊断小脑梗死的主要工具。小脑梗死累及PICA (59.38%)。区域性脑梗死15例(46.88%),腔隙性脑梗死11例(34.38%),分水岭性脑梗死6例(18.75%)。32例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B超、经颅多普勒(TCD)检查,20例(62.50%)患者椎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急性小脑梗死可以孤立性眩晕为首发症状,可伴随眼球震颤等体征,病灶主要累及PICA区,临床类型以区域性梗死为主。椎动脉狭窄是小脑梗死的主要原因。

  • 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作者:何育生;李云霞;韩红杰;聂志余

    目的 旨在分析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神经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1年以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小脑性眩晕与小脑梗死的部位、临床类型及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 144例急性小脑梗死中,55例(38.19%)就诊时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眩晕程度重、眩晕间隙期行走不稳及眼球震颤是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重要临床特征.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是小脑梗死的主要早期诊断工具.病变累及左侧小脑半球21例(38.18%),右侧26例(47.27%),双侧同时受累8例(14.55%).区域性梗死27例(49.09%),腔隙性梗死16例(29.09%),分水岭梗死者12例(21.82%).累及PICA34例(61.82%),AICA者3例,SCA4例,同时累及2~3支血管者2例.44例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A检查中,35例(79.55%)有椎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其中5例有双侧椎动脉狭窄.结论 小脑梗死可以表现为严重的急性孤立性眩晕,酷似前庭周围性眩晕.PICA分布区梗死是常见的病变部位,椎动脉狭窄为常见病因,动脉粥样化血栓形成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

  • 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误诊分析与早期识别

    作者:何育生;李云霞;韩红杰;聂志余

    目的 旨在探讨急性孤立性眩晕型小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因子及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的原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55例表现为孤立性眩晕发作的急性小脑梗死及58例年龄基本相配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漏诊和误诊的具体原因,比较分析急性小脑梗死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寻找早期识别急性小脑梗死的预测因子.结果 13例(23.64%)初诊时被误诊为前庭周围性眩晕者.36例(65.45%)没有步态检查记录,所有患者没有进行眼前庭反射检查,初诊时阳性体征(如眼球震颤、辨距不良及直线行走困难等)的发现率明显偏低.16例(29.09%)没有及时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小脑性眩晕的早期呕吐、头痛症状及眩晕间隙期步态障碍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周围性眩晕(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Essen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ESRS) >3分是预测急性小脑梗死的重要因子(P<0.05).结论 急性小脑梗死通常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症状,容易漏诊或误诊.病史询问不详尽、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不彻底、忽视了神经影像学检查以及早期CT检查的不敏感性是容易漏诊或误诊的重要原因.ESRS>3分、早期出现呕吐或头痛、眩晕间隙期直线行走困难、前庭眼球反射正常对早期诊断小脑性急性孤立性眩晕有重要临床价值.

  • 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

    作者:安升;陈小剑;马海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96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观察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以及闭塞,并统计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但2组间糖尿病、颈椎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2组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的发生率以及眩晕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复发;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44%)占比高,其次为颈颈内动脉(36.51%),基底动脉(1.59%)和大脑前动脉(1.59%)均较低;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75%)和非自然扭曲(31.75%)占比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22%),发育不良(14.29%)低.结论 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从而对症治疗.

  • 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作者:杨明;张新江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可表现为眩晕、失衡和眼球震颤.尽管引起眩晕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常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但局限于小脑或脑干的小梗死可仅表现为眩晕而无其他定位体征.文章对孤立性眩晕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进行了综述.

  • 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识别的评价

    作者:孔卫国

    目的:探讨 ABCD2评分对孤立性眩晕患者中脑梗死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69例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所有患者行 ABCD2评分,分析组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史、临床症状及评分的差异,绘制 ROC 曲线。结果脑梗死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ABCD2评分均高于非脑梗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利用ROC 曲线,以 ABCD2评分来预测脑梗死情况,曲线下面积 AUC =0.72,95% CI =0.63~0.81,Cutoff 值2.50分。结论ABCD2评分可对孤立性眩晕患者脑梗死风险进行预测有一定诊断价值,但灵敏度、特异度不高,需进一步改良完善。

  • 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干梗死23例报告

    作者:李宁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脑干梗死早期确诊对疾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脑干梗死以眩晕起病者早期头颅CT未发现梗死灶,头颅MRI+DWI阳性率为100%,给予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首发症状表现为眩晕的脑干梗死患者多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即使表现为孤立性眩晕而无后期颅神经损害的定位体征,均应尽早完善头颅MRI+DWI检查明确有无急性期脑干梗死。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