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5例结节性硬化患儿氨己烯酸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利利;周浩;路通;李春培;郑静;周水珍;王艺

    目的 观察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治疗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合并癫痫的治疗效果,并对疗效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在TSC合并癫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TSC专病门诊就诊,长期随访并使用VGB治疗癫痫的25例TSC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癫痫首发年龄,VGB使用年龄及用药时间和控制情况等.所有患儿均使用VGB治疗>3个月,根据Engel癫痫疗效分级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所有纳入研究对象使用VGB之前都有使用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抗癫痫药物,癫痫总有效控制(Engel Ⅰ级、Ⅱ级和Ⅲ级)18例(72%),其中9例(36%)完全控制无发作.7例(28%)无效患儿中,5例癫痫首发年龄<6月龄,4例为TSC1基因突变.25例患儿应用VGB后,1例出现视野损害(4%),1例出现眼部不适,1例出现散光.结论 VGB目前在国内使用较少,对常规抗癫痫药物无效的TSC患儿,有一定疗效,尤其是癫痫首发年龄>6月龄的患儿.VGB引起的视野损害在儿童中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仍然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 氨己烯酸治疗结节性硬化症伴癫痫的疗效及近期安全性分析

    作者:黄露露;庞领玉;王杨阳;胡琳燕;郭淑芳;高阳;刘玉洁;张梦娜;马淑芳;邹丽萍

    目的 观察氨己烯酸(Vigabatrin,VGB)治疗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伴癫痫的疗效、耐受性及用药6个月内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诊治的41例TSC伴癫痫患儿,应用VGB治疗,起始剂量20 mg/(kg·d),维持剂量50~ 100 mg/(kg·d).基线水平的发作频率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完成评价,观察治疗后3、6个月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进行自身对照观察.疗效判定标准:癫痫发作减少100%为完全控制;减少75% ~99%为显效;减少50%~ 74%为有效;减少<50%为无效.并观察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6个月后完全控制率分别为51.2%、57.9%,总有效率(完全控制+显效+有效)分别为90.2%、89.5%.治疗6个月内,l例因疗效差及药品购买困难退出(2.4%);发生不良反应14例,主要不良反应有嗜睡、兴奋、多动、肌阵挛等,均较轻微且持续时间短,无患儿出现临床医生可察觉的视野改变.结论 VGB治疗TSC伴癫痫患儿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及近期安全性好.

  • 氨己烯酸和阿托品对急性乐果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强恩;班婷婷;姚新民;常秀丽;吴庆;周志俊

    目的 研究氨己烯酸和阿托品对乐果急性中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正交实验设计原理,选用L9(34)正交表,以存活时间、肌束震颤出现时间和翻正反射消失时间为指标,分别测试染毒前1.5 h给予0、50和100 mg/kg氨己烯酸和(或)染毒后立即给予0.0、2.5和5.0 mg/kg阿托品对乐果急性染毒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 小鼠存活时间拟合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中主效应氨己烯酸F氨=4.73(P=0.015),阿托品F阿=50.88(P=0.000),两者的交互作用F氨×阿=4.17(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各因素的极差比较结果为R阿>2R氨或2R氨×阿,阿托品和氨己烯酸都可延长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两者存在交互作用.肌束震颤出现时间方差分析F氨=6.87(P=0.003),有统计学意义,但F阿=0.03(P=0.968),F氨×阿=1.134(P=0.356),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因素极差进行比较,R氨>2R阿或2R氨×阿.氨己烯酸可延缓乐果中毒小鼠的肌束震颤出现时间,但不能阻止其终发生;阿托品对肌颤没有保护作用,且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翻正反射统计结果:F氨=5.81(P=0.006),F阿=9.05(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但F氨×阿=1.34(P=0.257),无统计学意义.各因素极差比较结果:R氨或R阿>2R氨×阿.阿托品和氨己烯酸均可延长小鼠的翻正反射存在时间,但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氨己烯酸可改善乐果中毒小鼠的体征,延长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与阿托品有一定的协同保护作用.

  • 氨己烯酸在结节性硬化症并婴儿痉挛症患儿中的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张新颜;张帅;邓欣;姜涛

    目的:研究氨己烯酸在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并婴儿痉挛症( infantile spasms, IS)患儿中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5年7月 TSC 并 IS 且服用氨己烯酸(500~1750 mg/d)治疗患儿10例,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累积应用氨己烯酸时间为1~49个月,中位数时间10个月。确诊后2例首选氨己烯酸治疗,余在其他药物治疗不满意后加用氨己烯酸。其中8例痉挛消失或接近消失,1例未好转,1例加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好转。6例1周内起效,15 d和60 d起效各1例,平均起效时间5 d。10例药物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氨己烯酸治疗TSC并IS具有较好的效果,起效时间快,耐受性好,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 婴儿痉挛遗传学研究与诊治

    作者:王纪文

    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除了获得性因素,婴儿痉挛和其相关的临床表型可能是由于脑发育关键遗传通路的紊乱所致,特别是γ-氨基丁酸(GABA)能前脑发育的基因调节网络紊乱和突触表达分子的异常.目前循证医学研究认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氨己烯酸是治疗婴儿痉挛的一线药物.一旦婴儿痉挛及其变异型确诊,应尽快应用一线药物控制发作和改善脑电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

  • 婴儿痉挛的治疗进展

    作者:陈国利;张月华

    婴儿痉挛(Infantile spasms,IS)又称West综合征,是婴儿期特有的一种癫癎综合征.尽管很多婴儿痉挛属难治性癫癎,但通过合理的用药治疗,控制发作,仍可使部分患儿的预后得到改善.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药物治疗:(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激素治疗:我国和美国将此作为治疗IS的一线药物.(2)抗癫癎药物治疗:我国多采用丙戊酸、氯硝基安定或硝基安定;日本以唑尼沙胺作为治疗IS的一线药物;欧洲国家以氨己烯酸作为一线药物.(3)其他药物治疗:大剂量维生素B6(日本多作为治疗IS的一线药物)、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饮食治疗:(1)生酮饮食,(2)特殊饮食.外科手术治疗及迷走神经刺激术.

  • 暗室环境可抑制氨己烯酸的视网膜毒性

    作者:张瑜;王庆平;叶纹

    目的:观察新型抗癫(癎)药氨己烯酸的视网膜毒性与光毒性的关系,探索氨己烯酸视网膜损伤的预防机制.方法:选用30只健康雄性BALB/c小鼠.正常治疗组(n=10),置于正常饲养环境中(黑暗与光照交替12 h),给予氨己烯酸250 mg·kg-1·d-1腹腔注射;暗室治疗组(n=10),24 h置于暗室环境中,药物治疗浓度同正常治疗组;对照组(n=10),置于正常饲养环境中,给予0.9%NaCl 0.1 mL·d-1,腹腔注射.1个月后处死小鼠取视网膜进行5种抗体(Anti-VGLUT、Anti-Bsaaoon、Anti-Goα、Anti-PKCα和Anti-calbindin)的免疫荧光染色.结果:5种抗体染色表明暗室治疗组小鼠的视杆细胞突触、ON-双极细胞突触、水平细胞突触由视网膜外丛状层(OPL)向外核层(ONL)的退缩在暗室环境中可被抑制.结论:氨己烯酸的小鼠视网膜毒性有光依赖性,去除光毒性的影响,小鼠视网膜第一与第二级神经元之间的病理性突触改变可被完全抑制.

  • 2005年悉尼第18届世界神经病学年会信息

    作者:王玥;朱国行

    癫癎和神经系统疾病Baialer 等报道过去10年,有10种新型抗癫癎药物(AEDs)研究进展,包括:非氨酯(FBM)、加巴喷丁(GBP)、拉莫三嗪、levetiracetam(LEV)、奥卡西平(OXC)、pregabalin、tiagabine、托吡酯、氨己烯酸、zonisamide.这些药物(除FBM)均具有良好的药动学、耐受性好、药物相互作用小等优点.联合使用传统AEDs,使临床医生在为不同患者制订用药方案时有了更多选择.但仍有30%癫癎患者无法控制症状,这使新型AEDs的改良成为必需,但服用改良新药也仅使难治性癫癎的症状控制率波动在15%~20%.

  • 美国FDA批准Sabril为首个婴儿痉挛症治疗药

    作者:

    2009年8月21日,丹麦Lundbeck制药公司研发的Sabril(vigabatrin,氨己烯酸)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即West综合征),成为美国市场首个治疗该症的药物.此外,该药还可用于复杂部分性癫痫(CPS)成人患者的辅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尚不能有效控制这一病症.Sabril通过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水平发挥治疗作用,曾于20年前在英国首次获得批准作为一般性癫痫的辅助用药,并于15年前首次在美国申请但因安全性问题而直至目前才获准上市.

  • 大鼠小脑间位核注射氨己烯酸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陆健花;徐芬芬;曹蓓蓓;彭聿平;邱一华

    目的 探讨小脑间位核GABA能系统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方法 大鼠小脑间位核内微量注射GABA转氨酶抑制剂氨己烯酸(VGB),瑞氏染色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四甲基偶氮唑(MTT)比色法测定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绵羊红细胞腹腔免疫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IgM、IsG抗体的水平.结果 大鼠双侧小脑间位核微量注射VGB后,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中淋巴细胞百分比、T淋巴细胞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增殖能力和血清中抗绵羊红细胞IgM、IgG抗体的水平均明显降低,而两对照组间(未处理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大鼠小脑间位核GABA能系统参与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 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

    作者:甘靖;屈艺;罗蓉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独特的,且具有年龄特异性的婴儿早期癫痫综合征.具有发病年龄早、发作形式特殊、进行性智力减退、脑电图呈高峰节律紊乱等特征.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其治疗相关的指南、共识小断推陈出新,但该病治疗方面仍存在困难,遗留智能缺陷等后遗症.现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复习,介绍婴儿痉挛症近的治疗进展情况.重点介绍皮质激素和氨己烯酸的使用,以及婴儿痉挛征的质量控制指标.

  • 婴儿痉挛共识解读

    作者:郭虎;郑帼

    婴儿痉挛是小儿常见的癫(癎)性脑病之一,常影响小儿精神运动发育,其诊断及治疗一直是个挑战.美国婴儿痉挛研究小组先后于2004年、2010年发布了婴儿痉挛共识,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处理婴儿痉挛有重要参考价值,现结合近年来癫(癎)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婴儿痉挛共识.

  • 婴儿痉挛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廖建湘

    婴儿痉挛症(IS)是一种癫(癎)综合征,通常于1岁内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发作(癫(癎)性痉挛发作),通常成串发生,多表现为屈肌型,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West综合征指具有成串癫(癎)性痉挛发作和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的IS.2007年欧洲专家的共识把氨己烯酸作为结节性硬化症并IS的首选治疗药物,而把氨己烯酸、促皮质素和泼尼松作为症状性IS治疗的一线药物.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4):1934-1936

  • 抗癫痫新药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海霞;刘文俊

    近10多年来对癫痫发作的起源及扩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研究的进展有助于抗癫痫新药的研究.1990年以来已有6种以上新抗癫痫药上市,现将其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 新抗癫癎药影响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晓东;孙黎;袁孝蓉

    近10年来,对癫癎的研究迅速发展,临床上出现了一批新的抗癫癎药物(AEDs),如奥卡西平、氨己烯酸、拉莫三嗪、唑尼沙胺、加巴喷丁、硫加宾、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与传统的抗癫癎药物相比,疗效相似,而耐受性更好.另外几个新抗癫癎药物的疗效相近,治疗谱相似.癫癎患者需要长年用药,甚至终身服药,因此,选择抗癫癎药物主要是基于药物的耐受性、避免对身体和精神的不良反应、防止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认知功能损害是影响癫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 婴儿痉挛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赵慧;刘智胜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口服皮质类固醇和氨己烯酸是目前欧美国家用于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一线药物.目前关于ACTH、皮质类固醇、氨已烯酸和其他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唑尼沙胺等),以及氟苯桂嗪和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上的新药(雷帕霉素和黑皮质素受体激动剂)在治疗婴儿痉挛症的作用上有一些新的认识.预防干预措施可防止药物数周至数月累计使用造成的脑损伤.近关于药物治疗可远期影响智力发展的研究进展有所增加.本文作者主要综述婴儿痉挛症药物疗法的新进展,并重点强调新研究的实际应用.

  • 抗癫痫药物的合理伍用

    作者:孙道开

    抗癫痫药物(AEDs)的合理使用是癫痫药物治疗中的关键一环,当然AEDs合理的应用要始于正确诊断,而正确的诊断又基于祥尽的完整病史和体格检查,及脑电图的规范操作和正确的判断,因此正确诊断是合理治疗的根本保证.1 根据不同的临床发作类型选用适合的抗癫痫药物抗癫痫药物根据其作用方式,又可分为抗惊厥性,抗失神性与两者兼有的抗癫痫药物,抗惊厥性主要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氨己烯酸、唑尼沙胺、泰加平.抗失神作用有乙琥胺.两者兼有可有:丙戊酸钠、氯硝安定、拉莫三嗪、妥泰等.这在新AEDs不断问世的今天,传统的AEDs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仍不愧为疗效显著、耐受性好的一线AEDs.简单性与复发性部分性发作可选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妥秦、拉莫三嗪等.对部分性发作或由部分性继发的全身性发作,首选卡马西平,其次为丙戊酸钠、奥卡西平、氨己烯酸、苯妥英钠、苯巴英钠、苯巴比妥、扑痫酮、拉莫三嗪、托吡酯、苯二氮;失神发作首选丙戊酸钠,其次为拉莫三嗪和氯硝安定;肌阵挛性发作选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氯硝安定,肌阵挛性发作可选丙戊酸钠、CZP、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及托吡酯(Topiramate).

  • 抗癫痫药物增加癫痫发作及对策

    作者:戴启麟

    癫痫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作特点为无规律性、不可预测性.迄今为止,癫痫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为主.在抗癫痫药(AEDs)使用后不久,即发现有些病人在用药后癫痫发作频率反而增加,但一直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而通常认为是治疗无效.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已有一些报道,如苯妥英钠(PHT)中毒而导致发作频繁,以后逐渐发现卡马西平(CBZ)、氨己烯酸(VGB)等也有类似现象.近年来由于药物定量技术的发展,证实AEDs确实可以使癫痫发作增加,甚至出现新的发作类型.AEDs引起的癫痫发作频率的增加多在用药后不久,尤其在加量期突然出现,停药后不久即消失,如再次使用又会出现.目前尚无确切的发生率及详细的数据,但有超过150篇英文文献报道.此现象在儿童患者中较普遍.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也间中有发现,其因果关系均未引起重视.

  • 氨己烯酸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作者:南在元;赵敏廷;A-Ra Ko;姜薰澈

    目的:评价氨己烯酸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于韩国Severance儿童医院诊治的46例婴儿痉挛患者给予口服氨己烯酸治疗,起始剂量为50mg/(kg·d),第2天加至100 mg/(kg·d),如症状控制明显,则继续应用3~6个月,定期复查脑电图;如1周后无效,则加量至150 mg/(kg·d),应用3~6个月,随访时间为3~10个月.结果:氨己烯酸单药治疗总有效率为67.4% (31/46),无发作率为19.6% (9/46),复发率6.5% (3/46),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纳差、激惹、多动.结论:氨己烯酸治疗婴儿痉挛症效果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通常在早期出现.

  • 抗癫痫新药的治疗药物监测进展

    作者:王颖慧;王丽

    抗癫痫新药包括:非尔氨酯、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氨己烯酸、唑尼沙胺、噻加宾等.自从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引入国内以来,给医生提供了治疗癫痫的更多的选择,疗效与传统抗癫痫药物不相上下,保证新抗癫痫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癫痫发作非常必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