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特点及临床作用

    作者:郭嘉隆;毕黎琦

    分子结构特点糖皮质激素(俗称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属甾体类化合物,在脑垂体分泌的促皮质素(ACTH)的调节下,由肾上腺束状带合成、分泌,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甾核(图1),不同的糖皮质激素因为其分子结构的变化,使药物的活性、药效和药物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人体内源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的是氢化可的松,而可的松或泼尼松本身不具有生物活性,必须经过在肝脏生物活化还原为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龙才产生生物活性.

  • RDS早产儿临床分度与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水平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俊操;彭华保;谭若锟;费淑兰;朱文军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S早产儿作为观察组(RDS早产儿组),根据初次胸片结果(生后6 h内)对观察组进行临床分度,分为轻度RDS(I~I 级)和中重度RDS(I I~IV级),分别于生后24 h内及生后第7 d清晨8∶00~9∶00采集其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对轻度、中重度RDS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轻度RDS组与中重度RDS组比较,生后24h内的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第7d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RDS临床分度的预测指标。

  • 促皮质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作者:李龙宣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对称的多发性小关节炎.早期可有红、肿、热、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强直和变形,致残率高.我院对未接受正规治疗、院外滥用激素以及皮质醇降低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促皮质素肌内注射治疗,疗效满意,但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剧烈疼痛、皮下硬结、红、肿、抵抗力低下等.

  • 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效果观察

    作者:苏军燕;汤丽范;吴娜

    目的: 观察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 收集婴儿痉挛患者10例,观察应用促皮质素后患儿痉挛发作的次数及每次成串点头发作的次数变化.结果: 应用促皮质素后短期内即可控制患儿痉挛发作,并且无一例复发.结论: 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效果可靠,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 多发性硬化的治疗

    作者:崔元孝;袁倩;苏维展

    目前,多发性硬化(MS)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目的是终止急性发作,预防复发和进展,对症治疗.1急性发作期治疗1.1促皮质素及皮质类固醇类的应用类固醇类治疗MS的机制主要是调节或抑制淋巴因子的产生,抑制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促进血脑屏障恢复,减轻脑水肿,改善脱髓鞘区的传导功能.

  • 癫痫用药多注意

    作者:王海亭

    抗痫药物是目前治疗癫痫病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目前的用药现状并不令人完全满意.因此,用药时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根据类型来选药 抗痫药物种类很多,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而选用药物.对大发作、局限性发作应首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扑米酮等;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目前疗效好的药物为卡马西平,也可选用丙戊酸钠和苯妥英钠;小发作应首选丙戊酸钠;婴儿痉挛症可选用促皮质素、氯硝西泮和丙戊酸钠.贵药疗效不一定好 药品价格和疗效没有直接关系,价格高的药品效果不一定就好.疗效好坏关键在于选药是否对症.

  • 糖皮质激素与降糖药佳给药时间

    作者:金仲品

    糖皮质激素类药的佳给药时间人体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支配着人体许多生理功能,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氢化考地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促皮质素等)后突然停药发生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 促皮质素与甲泼尼龙在婴儿痉挛症大鼠模型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贾天明;申丽;张晓莉;杜开先;李小丽;李肖;甘玲;郭芪良;李月琴

    目的 比较促皮质素(ACTH)与甲泼尼龙在婴儿痉挛症(IS)大鼠模型中的疗效.方法 将10日龄(P10)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18只)、对照组(18只)和模型组(11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产前应激暴露加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腹腔注射法制备.模型组诱发痉挛发作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Ⅰ组(皮下注射ACTH,50 IU/kg,于P10:14:00、21:00;P11、P12:7:00、14:00、21:00;P13:7:00各1次);模型Ⅱ组(皮下注射9 g/L盐水);模型Ⅲ组(腹腔注射甲泼尼龙,60 mg/kg,于P11、P12、P13:9:00,1次/d);模型Ⅳ组(腹腔注射9g/L盐水);模型Ⅴ组(阳性对照组,不予处理),每组18只.3d后再次诱发,于P13(10:00)模型组腹腔注射NMDA(12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9g/L盐水,空白组不予处理.观察幼鼠癫痫行为学表现并评分,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下丘脑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表达,y-迷宫测试其学习及记忆能力.结果 模型组大鼠发作后均无死亡,其中模型Ⅰ组13只发作(72.22%),模型Ⅲ组14只发作(78.78%),均发作减轻,未出现抱团表现,发作潜伏期延长,评分减低,2组间发作潜伏期[(2 369.38±628.70)s比(1 922.93±462.36)s]及评分[(2.15±1.14)分比(2.07±0.8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5).模型Ⅱ、Ⅳ、Ⅴ组发作完全,均有抱团表现.空白组及对照组均无发作或死亡.各模型组CRH阳性细胞数、CRH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组及对照组增加,其中模型Ⅰ、Ⅲ组CRH阳性细胞数、CRH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Ⅱ、Ⅳ、Ⅴ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2 4);模型Ⅰ、Ⅲ组CRH阳性细胞数[(39.12±5.98)个比(41.48±7.61)个]、CRH mRNA相对表达量(1.92±0.16比2.06-±0.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02 4);空白组与对照组比较及模型Ⅱ、Ⅳ、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02 4).各组大鼠学习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196,P>0.0024);24 h后正确反应率测试,各模型组均较空白组、对照组降低,ACTH及甲泼尼龙预处理对记忆能力无明显影响(P>0.002 4).结论在IS大鼠模型中,ACTH与甲泼尼龙预处理疗效相当.

  • 促皮质素与甲泼尼龙治疗婴儿痉挛症疗效比较

    作者:韩金芬;赵卫东;张超;张峥;买春芳;程芒芒;尹连海;王家勤;郭学鹏

    目的 探讨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IS患儿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就诊年龄为45d~4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首选甲泼尼龙组21例,首选ACTH组28例,非首选甲泼尼龙组28例,非首选ACTH组25例.患儿确诊后均先予维生素B6 20~30 mg/(kg·d)静脉滴注3d,确认维生素B6无效后首选和非首选ACTH组予ACTH,按1U/kg,1次/d泵入,每次泵入>8h,2周后若有效,再用药2周,总疗程4周;若2周之后无效,ACTH按2U/kg加量,大量40U/次,总疗程4周;甲泼尼龙组作为对照组,20mg/(kg·d),连续冲击应用3~5d.之后2组均改为口服泼尼松片1.5 ~2.0 mg/(kg·d),清晨6:00-8:00时顿服,4~8周后逐渐减量停药,总疗程8~12周.观察ACTH和甲泼尼龙用药前后患儿发作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脑电图等变化.结果 首选ACTH组患儿完全控制率为67.86%(19/28例),有效率为96.43%(27/28例),完全控制时间(6.47±1.45)d;非首选ACTH组患儿完全控制率为62.5%(15/25例),有效率为92.0%(23/25例),完全控制时间(10.73±2.09)d;完全控制率、总有效率首选ACTH组依次优于非首选ACTH组、首选甲泼尼龙组、非首选甲泼尼龙组.完全控制时间首选ACTH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脑电图完全控制率2种治疗方法均有下降趋势,ACTH组与甲泼尼龙组早期控制均较好,但首选、非首选ACTH组随时间延长,脑电图再发失律时间慢,优于甲泼尼龙组,尤其是首选ACTH组;4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首选ACTH组复发率依次低于非首选ACTH组、首选甲泼尼龙组和非首选甲泼尼龙组.结论 ACTH治疗IS无论首选还是非首选均优于甲泼尼龙.

  • 不同小剂量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症疗效评估及随访研究

    作者:王治静;汪东;李霞

    目的 探讨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的疗效及佳剂量.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IS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ACTH 20 IU/d,20例),B组(ACTH 40 IU/d,20例)及C组(丙戊酸钠糖浆,20例).A组与B组静脉滴注ACTH治疗2周后改为泼尼松口服;若未完全控制或无效,则ACTH继续原量再静脉滴注2周后改为泼尼松口服;C组口服氯硝西泮联合丙戊酸钠糖浆治疗.比较A组、B组及C组对IS患者临床疗效、脑电图(EEG)改变、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明确IS的佳治疗药物及剂量.结果 A组和B组治疗IS 4周,有效率分别为75.0%(15/20例)和70.0%(14/20例),EEG缓解率分别为40.0%(8/20例)和45.0%(9/20例),近期疗效相似,均明显高于C组[有效率30.0%(6/20例),EEG缓解率为10.0%(2/2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11、6.624,P均<0.05);所有患儿完成0.5~3.0年随诊,评价远期疗效.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30.0%(6/20例)和30.0%(6/20例),EEG缓解率分别为35.3%(6/17例)和37.5%(6/16例),均明显高于C组[有效率5.0%(1/20例),EEG缓解率5.9%(1/17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6.455,P均<0.05).A组与B组在控制痉挛发作、改善EEG高峰节律紊乱、智力改善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25、0.000;t=1.95,P均>0.05);且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x2=3.956,P<0.05).结论 ACTH是治疗IS的有效药物,小剂量20 IU/d、短疗程2周的ACTH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促皮质素对婴儿痉挛症脑电图改变的影响

    作者:付俊鲜;毛萌;蔡晓唐;罗蓉

    目的 探讨促皮质素(ACTH)治疗婴儿痉挛症(IS)前后脑电图的改变趋势,为病因学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44例经ACTH治疗的IS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前1、2d及正规治疗14 d后的视频脑电图,对经ACTH治疗前后IS患儿脑电图的放电总数变化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其前额额区、中央顶区、枕区、中后颞区4个部位治疗后改善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及哪个部位改善明显进行研究.结果 ACTH治疗前后1S患儿脑电图的放电总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Z=-5.217,P<0.05);前额额区、中央顶区、枕区、中后颞区4个部位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M =34.075,P<0.05);上述4个部位用SNK法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前额额区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央顶区、枕区,中后颞区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额额区的用药前后差值小.结论 ACTH可明显改善1S的异常放电,其改善程度在各部位之间有差异,其中前额、额区较中央顶区、枕区、中后颞区差,可能与I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相关.

  • 促皮质素治疗前后婴儿痉挛患儿视频脑电图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陈静;郑帼;郭虎;黄艳军;吴春风

    目的 观察婴儿痉挛(IS)患儿促皮质素(ACTH)治疗前后视频脑电图(VEEG)变化并进行追踪随访,以了解其与预后的关系并评价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 2011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52例IS患儿行VEEG长时间监测,对治疗前后VEEG进行分析,包括高峰失律、背景、睡眠纺锤波等;并对其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ACTH患儿治疗4周后无论症状性IS还是隐源性IS,高峰失律均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无发作16例;发作未完全缓解36例,发作形式为痉挛发作、局限性发作和全面强直发作.病程≤2个月、隐源性IS、起病年龄<8个月、ACTH近期疗效好及VEEG为典型高峰失律的患儿临床预后好;ACTH治疗前VEEG呈局灶性高峰失律者预后不良;ACTH满疗程时VEEG背景不正常、高峰失律不消失及睡眠纺锤波持续不出现者临床预后不良;随访6个月VEEG仍为高峰失律的患儿均为症状性IS,预后差.结论 ACTH治疗前后监测VEEG对评价IS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 婴儿痉挛症治疗进展

    作者:甘靖;屈艺;罗蓉

    婴儿痉挛症是一种独特的,且具有年龄特异性的婴儿早期癫痫综合征.具有发病年龄早、发作形式特殊、进行性智力减退、脑电图呈高峰节律紊乱等特征.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虽然目前国内外对于其治疗相关的指南、共识小断推陈出新,但该病治疗方面仍存在困难,遗留智能缺陷等后遗症.现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复习,介绍婴儿痉挛症近的治疗进展情况.重点介绍皮质激素和氨己烯酸的使用,以及婴儿痉挛征的质量控制指标.

  • 促皮质素与生酮饮食治疗新发婴儿痉挛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操德智;胡雁;朱艳伟;赵霞;李冰;陈黎;黄铁栓;陈彦;廖建湘

    目的 通过促皮质素(ACTH)与生酮饮食(KD)治疗新发婴儿痉挛症(IS)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二者的疗效、安全性、耐受性,证实KD能否作为IS的首选治疗方法.方法 将不同时间收治的30例IS新发病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KD及ACTH治疗,于治疗2周及1、3、6、12个月观察和对比二者的疗效、脑电图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治疗保留率情况.结果 治疗2周,ACTH组与KD组无发作比例分别为71.4%(10/14例)与33.3%(5/15例),ACTH组优于KD组(P=0.039),ACTH治疗有效病例起效时间为(6.00±4.10) d,而KD治疗有效病例起效时间为(9.31±3.59) d,ACTH组起效快于KD组(P<0.05),但治疗3、6、12个月,ACTH组无发作比例分别为50.0%、35.7%、28.6%;KD组无发作比例分别为85.7%、81.8%、75.0%.KD组均优于ACTH组(P=0.045,0.025,0.043),同时脑电图的高峰节律紊乱背景的改善情况与发作控制情况基本平行.1 a后,ACTH组与KD组治疗保留率分别为26.7%(4/15例)及40%(6/15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7).观察期间,ACTH组与KD组分别出现19例次与16例次的不良反应,但经对症处理后均能很快好转.结论 ACTH治疗IS起效较KD快,近期疗效优于KD治疗,但其停药后复发率逐渐增高,远期疗效不及KD治疗,提示KD可考虑作为IS的首选治疗方案.

  • 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血浆皮质醇、促皮质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丁素芳;孙永萍;阚清;周晓玉

    目的 观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在疾病不同时期血浆皮质醇、促皮质素(ACTH)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集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28 ~34周早产儿49例(RDS组20例,对照组29例),均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母孕期及早产儿出生时均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全部患儿分别在日龄1d、4d、10 d静脉采血2 mL,留取血标本,分离血浆,通过Roche Elecsys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检测其血浆皮质醇、ACTH水平.对其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ACTH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1.RDS组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17.518、9.909、8.208,Pa<0.05).2.RDS组内3个时间点血浆皮质醇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12,P<0.05),且随时间呈下降趋势.3.RDS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浆皮质醇整体水平比较,RDS组高于对照组(F=21.375,P<0.05).4.RDS组和对照组3个时间点血浆ACT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45、0.571、0.217,Pa>0.05).5.RDS组内3个时间点血浆ACTH整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6,P>0.05).6.RDS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浆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080,P>0.05).结论 在早产儿RDS中,血浆皮质醇水平增高与RDS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发展密切相关.RDS早产儿血浆ACTH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情发展无明显相关.

  • 婴儿痉挛共识解读

    作者:郭虎;郑帼

    婴儿痉挛是小儿常见的癫(癎)性脑病之一,常影响小儿精神运动发育,其诊断及治疗一直是个挑战.美国婴儿痉挛研究小组先后于2004年、2010年发布了婴儿痉挛共识,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处理婴儿痉挛有重要参考价值,现结合近年来癫(癎)相关研究进展,介绍婴儿痉挛共识.

  • 婴儿痉挛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廖建湘

    婴儿痉挛症(IS)是一种癫(癎)综合征,通常于1岁内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痉挛发作(癫(癎)性痉挛发作),通常成串发生,多表现为屈肌型,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West综合征指具有成串癫(癎)性痉挛发作和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的IS.2007年欧洲专家的共识把氨己烯酸作为结节性硬化症并IS的首选治疗药物,而把氨己烯酸、促皮质素和泼尼松作为症状性IS治疗的一线药物.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4):1934-1936

  • 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清皮质醇和促皮质素水平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建江;王娜;王淼;付书琴;窦文杰;史佩佩

    目的 研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的变化及对其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8例SSNS患儿根据其在病程中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例数=19)及复发组(例数=29),同时选取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例数=14).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SSN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ACTH的水平,并对复发组中血清皮质醇、ACTH降低的15例患儿调整治疗方案为甲泼尼龙片或甲泼尼龙片联合ACTH针静脉滴注.结果 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复发组、未复发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皮质激素诱导缓解治疗后,复发组血清皮质醇、ACTH水平均显著低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3.03±80.02) μg/L比(251.54±185.05) μg,/L,t=-2.925,P<0.05;(12.81±10.14) ng/L比(23.53±12.05) ng/L,t=-0.885,P<0.05];其中复发组15例患儿血清皮质醇、ACTH出现降低,调整治疗方案治疗8~12周后,血清皮质醇水平较调整治疗方案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90±133.43) μg/L比(73.62-±58.04) μg/L,t =3.016,P<0.05];血清ACTH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05±10.99) ng/L比(8.72±4.11) ng/L,t=1.991,P>0.05];月平均复发次数较调整治疗方案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9±0.08)次比(0.35±0.11)次,t=-7.560,P<0.05].结论 血清皮质醇、ACTH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评估SSNS患儿复发的风险,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可减少其复发率.

  • 呼吸衰竭早产儿血浆皮质醇、促皮质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查萍;王琍琍;张健;傅燕娜;刘光辉;曹秀菁

    目的:观察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血浆皮质醇( Cor)、促皮质素( ACTH)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12月收住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早产儿30例为早产呼吸衰竭组,选取同期住院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的32例足月儿(足月呼吸衰竭组)、生命体征平稳的52例早产儿(早产对照组)及17例足月儿(足月对照组)作为对照,测定血浆Cor、ACTH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Cor水平:3 d时,早产呼吸衰竭组[262.50(162.00~332.50) nmol/L]低于足月呼吸衰竭组[531.00(244.75~644.00) nmol/L],高于早产对照组[199.50(49.05~388.95) nmol/L]和足月对照组[120.00(43.90~191.00)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7 d 时,早产呼吸衰竭组[128.00(65.85~244.00) nmol/L]低于足月呼吸衰竭组[222.00(131.50~377.85)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CTH水平:3 d时,早产呼吸衰竭组高于其他组[38.20(25.18~76.65) pmol/L比24.60(19.03~38.20) pmol/L比22.30(14.40~40.60) pmol/L比24.20(13.90~45.65) p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时,早产呼吸衰竭组ACTH水平显著下降,低于足月呼吸衰竭组[16.55(12.78~31.80) pmol/L比29.85(18.23~54.65) p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早产儿肾上腺皮质较呼吸衰竭足月儿呈低水平应答,而ACTH合成及分泌的能力较强,随着应激消失,Cor、ACTH恢复正常水平。

  • 持续静脉滴注促皮质素治疗婴儿痉挛

    作者:胡雁;廖建湘;黄铁栓;赵维玲;肖志田;陈黎;李冰

    目的促皮质素(ACTH)作为治疗婴儿痉挛的一线药物尚无统一的剂量和治疗效果,该研究旨在观察持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婴儿痉挛的疗效.方法31例年龄2个月至3岁的婴儿痉挛患儿,用小剂量ACTH20~25 U,每日持续静脉滴注8 h以上,疗程2周,然后口服泼尼松每日1.5~2 mg/kg,共4周,再逐步减量直至停药.观察治疗后发作控制情况、EEG改变、血象、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及不良反应.结果22例(71.0%)在静脉滴注ACTH 2周内发作得到完全控制及之后连续30 d无发作.治疗后EEG有改善,血象、肝肾功能及血电解质无异常改变.11例患儿出现短暂的兴奋症状,1例出现高血压,1例出现骨质疏松表现,无1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持续静脉滴注ACTH治疗婴儿痉挛近期疗效肯定.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