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踇外翻的治疗

    作者:陈宝兴

    本期有四篇关于踇外翻的文章。踇外翻英文名称为:Hallux valgus(HV)、Hallux abductus(HA)或Hallux abductovalgus(HAV),以后的名称较好,因为abductovalgus说明外展畸形有扭曲。踇外翻畸形是足骨第一序列(first ray)的常见的畸形。足骨第一序列包括趾(hallux)第一跖骨及第一楔骨(first cuneiform);但第一序列足骨的活动包括:第一楔舟关节、第一、二楔间关节、第二跖骨与第一楔骨间关节、第一跖楔关节及第一、二跖骨间关节的活动。

  • 如何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陈宝兴

    本期有三篇分析(足母)外翻外科治疗效果的文 章.(足母)外翻(hallux abducto valgus,HAV)是足外科常见的疾病,门诊患者几乎占2/3以上.HAV的治疗目的是矫正畸形,但曾有规定将(足母)外翻的治疗归为美容学范等,因而许多医院将(足母)外翻改称为(足母)囊炎(bunion,bursitis),实际上二者是并存的.(足母)外翻的病因有两种说法:遗传及鞋.北京足踝外科研究所的调查显示,20%的患者有家族史,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鞋".不穿鞋时,(足母)趾与跖骨在同一顺列,穿鞋后产生外翻角.

  • 足横弓形态的动态分析与踇外翻关系研究

    作者:鲍根喜;王旭;顾湘杰;夏新雷;马昕

    目的观察正常步态周期中跖骨头平面足横弓的运动形态,探讨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行走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与踇外翻的关系。方法正常足13足,踇外翻足12足,应用"C" 型臂X线机观察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形态、空间位置变化,并用录像机记录。电脑工作站与C++Builder下精确的计时器相连接,记录足横弓塌陷时间。结果跖骨头平面存在由五个跖骨头构成的足横弓,以第一、五跖骨头为底,第二、三跖骨头为顶;在步态周期中,由站立相到推离相时,第二、三跖骨头逐渐塌陷,负重份额渐增加;足横弓指数Q与踇外翻角(HVA)相关,HVA越大,Q值越小,步态周期中第二、三跖骨头下降到地面的时间越短,第二、三跖骨头就越早负重,负重时间延长,导致其过度负重和第二、三跖骨头下疼痛性胼胝体形成。结论跖骨头平面足横弓在正常步态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由站立相至推离相,随重心前移,第二、三跖骨头的负重增加,跖骨头下移而与地面接触导致足横弓的塌陷。踇外翻患者中,足横弓塌陷时间早,跖骨头负重时间长,可以导致前足功能紊乱。

  • 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评价

    作者:王义生

    骨坏死是骨科常见病,可发牛于股骨头、肱骨头、腕舟骨、股骨髁、距骨、跖骨和胫骨平台等部位,其中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常见~([1-4]).ONFH 是由多种病因破坏股骨头血供使骨的活性成分(包括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的一种病理学过程.

  •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

    作者:马昕;王旭;刘施巍;桂鉴超;顾湘杰

    目的 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足母)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足母)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 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足母)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 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足母)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 (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生物力学定量研究

    作者:温建民;胡海威;孙永生;桑志成;徐颖鹏;佟云;钟红刚

    目的探讨跖骨头下压力变化与(足,母)外翻合并跖骨头下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生物力学实验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58名正常人(116足),32例(45足)(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患者,56例(102足)(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将三组跖骨头下压力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设计,研究压力与疼痛的关系,并对引起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的压力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足,母)外翻单纯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分别与(足,母)外翻无足底疼痛组及正常组比较,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均明显增高(均P<0.05);(2)第二跖骨头下压力高于正常组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不高于正常组比较,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OR>3,OR 95%CI>1);(3)(足,母)外翻合并第二跖骨头下疼痛组第二跖骨头下压力占体重的5.20%~7.29%.结论跖骨头下压力异常增高是跖骨头下疼痛的危险因素,第二跖骨头下压力超过体重的5.20%,极易出现跖骨头下疼痛.

  • 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王旭;马昕;桂鉴超;顾湘杰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 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足,母)外翻,其中35例56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26例43足,行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9例13足,患者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头下存在疼痛性胼胝体.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结果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足,母)外翻角为30.1°±4.9°,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2.2°±5.0°;术后(足,母)外翻角为14.7°±2.7°,第一跖楔关节角为6.9°±1.5°.术前AOFAS评分为(47.6±5.8)分,术后为(84.3±5.7)分.行第一跖骨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足,母)外翻角为35.0°±5.8°,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6.7°±1.8°;术后(足,母)外翻角为16.7°±2.4°,第一跖楔关节角为7.8°±1.4°.术前AOFAS评分为(44.7±5.7)分,术后为(85.7±4.5)分.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足,母)外翻角、第一跖楔关节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一、五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关节固定角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AOF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一跖楔关节角增大的(足,母)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内收畸形可以获得优良的术后效果;而对于伴有前足疼痛性跖侧胼胝体者,建议联合行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头平面足横弓.

  • 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作者:陈晖;王斌;熊进;骆东山;宋知非;朱丽华;邱勇

    目的 探讨Scarf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患者25例40足,其中23例36足获得随访,男2例2足,女21例34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手术均采用Scarf截骨,术中2枚螺钉固定.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足母)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术前、术后的各组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足母)外翻角和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38.0°±22.0°和16.0°±4.6°改善到术后的14.0°±6.1°和7.8°±2.9°,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从23.0°±15.0°矫正为7.7°±5.1°.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角为15.0°±5.7°,第一、二跖骨间角为8.8°±4.1°,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为5.9°±3.8°.患者随访10~57个月,平均32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46±17)分改善为(85±11)分,VAS评分从(7.4±2.3)分改善为(3.3±1.9)分.术后(足母)僵硬2例,内侧皮神经损伤1例,转移性跖骨痛1例.结论 Scarf截骨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可作为中、重度(足母)外翻矫形手术的首选方法.

  • 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茂伟;王铜浩;杨蕾;李元洲;王振鹏

    跖趾关节脱位多由直接暴力所致,好发于第一和第五跖趾关节[1],较常见的是近节趾骨向背侧移位,易并发跖跗关节脱位[2],易漏诊[3].第四跖骨由于受到第三和第五跖骨的保护而较少发生脱位.我们把不能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的第四、五跖趾关节同时脱位称为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在国内外文献中仅有个案病例报告[4-5].由于临床少见,且其解剖学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治疗中常出现脱位关节复位不完全,影响术后前足负重,导致足部关节的慢性损伤.本文报告4例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病例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另1例截肢足的解剖学研究,观察并探讨难复性第四、五跖趾关节脱位的发生机制.

  • 遗传性双足多趾并双手多指畸形14例报告

    作者:吴昊;齐进如

    多趾(指)畸形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指畸形在手的先天性畸形中较常见,有时可与并指、短指或其它先天性畸形同时存在[1,2];足部畸形趾以单个较多见,多生长在拇趾或小趾旁,而第二、三、四足趾处少见[3].

  • 跖骨折并发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急诊18例

    作者:王志月;孙秀莲;朱晓博;韩桂青

    2002年6月-2005年5月,我们收治82例跖骨折患者,其中18例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急诊切开减压同时采用AO微型加压钢板行骨折内固定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 第五跖骨基底永存骨突12例分析

    作者:刘美;郑鹏

    人体骨骼在发育过程中,各部位化骨中心出现早晚不一,在大多数人中,于25岁前与所在部位骨骼联合形成完整的骨骼.当超过正常联合年龄,骨骺部分与化骨中心不联合而保持终身,即为永存骨骺,也称永存骨突.在X线诊断中,对常见骨骺线与骨折线大家均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在少见部位的永存骨骺可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5年来12例第五跖骨基底永存骨骺误诊为骨折,报道如下.

  • 足底反射区的功能分区与疾病的诊断治疗(续)

    作者:宫玉玲;郭相华;王仁高

    24输尿管反射区24.1功能输尿管有蠕动功能,负责把肾产生的尿排入膀胱.24.2反射区位置位于双脚脚底自第二跖骨下方(肾反射区)经中间楔骨至舟骨底部靠近脚弓处(膀胱反射区)止,呈一斜线条状区域.

  • 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

    作者:杨海云

    例1.女,53岁,以左足背部疼痛2月余就诊.X线显示左侧第2跖骨头扁宽,密度增高.见图1.追问病史患者2年前有外伤史.诊断:左足第2跖骨头缺血性坏死.

    关键词: 跖骨 缺血性坏死
  • DR系统在中足损伤摄影中的应用

    作者:赵静品;张泽坤;贾晓英;吴慧钊;任国山

    目的 分析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在中足(跗跖关节)损伤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0例使用DR系统行X线检查的患者的足正斜位影像应用组织均衡、窗宽窗位调节、图像切割及局部缩放等功能进行后处理.并随机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传统屏-片系统X线摄影.由2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2名高年资技师对所有跗跖关节影像进行分析,评价其对跗跖关节骨折、脱位、足整体及足周围软组织的显示.结果 190例DR足影像中,诊断骨折72例,脱位17例,足位置形态及软组织显示满意的分别为182例和179例;对照组30例DR跗跖关节影像发现骨折13例,脱位3例,传统屏-片系统X线片发现骨折9例,漏诊4例(χ2=9.36,P<0.05),脱位3例,30例DR足整体及软组织显示满意的为29例和28例;传统屏-片系统X线片两者显示满意的分别为10例(χ2=10.73,P<0.05)和9例(χ2=15.65,P<0.05).结论 DR影像比传统屏-片系统X线影像能更好的显示足及周围软组织,提高跗跖关节骨折脱位的检出率.

  • 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2例

    作者:史云恒;张泽坤;贾晓英;赵静品;吴慧钊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非常罕见,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男,21岁.右足背肿物1年,逐渐增大,活动较多后疼痛,穿鞋困难,1年前右足扭伤病史.查体:右足背明显肿胀,未见静脉怒张,皮温不高,足背压痛,可触及7 cm×6 cm×4 cm肿物,质硬,位置固定,双踝及跖趾关节活动可,足背动脉可触及.X线平片示右足第2跖骨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图1),病变累及整个跖骨,皮质菲薄,局部骨皮质断裂,跖骨头处可见细小骨嵴影.手术将跖骨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ABC.

  • 跖骨骨不连非手术治疗1例

    作者:郭盛龙;黄长明

    骨折后经治疗骨折断端8个月不愈合为骨不连.骨折多为暴力损伤所致,无论是闭合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绝大多数患者能在3个月左右愈合,或半年左右延迟愈合.目前骨不连发病率较低,一经诊断均以手术治疗为主.笔者曾用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跖骨开放性骨折致跖骨骨不连病例.

  • 足心敷药可疗病

    作者:吕桂兰

    足心属于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在第二跖骨间隙的中点凹陷处,中医常以足心敷药治疗疾病,疗效好,副作用小.

  •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足部骨折

    作者:程国芳;王自力;郭志敦;丁韶龙;卢微波

    掌骨、指骨和跖、趾骨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闭合手法复位,指托、小夹板、石膏或各种支架外固定,克氏针或钢丝内固定.由于固定范围较大,时间较长,对位欠佳,固定不牢固等,常对手部、足部功能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如关节僵硬、握力下降、不能完成握持动作、手的灵活性差、行走时足部疼痛等.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微型钢板对掌、指骨以及足部跖骨和趾骨骨折进行内固定,克服了常规固定方法的不足,操作简单,可使骨折接近解剖复位,缩短了外固定时间,为大程度恢复手部及足部功能创造了条件.报告如下.

  • 跖骨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

    作者:吉子拉洛;赵发云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因右足包块6个月入院.6个月前患者不明原因地发现右足前内侧触及一包块,无疼痛,无红肿,包块逐渐长大,长时间行走、站立、鞋子压迫时隐痛不适,行走不便来院.入院查体:右足第一跖骨极度肿胀,质硬,皮肤张力高,表面有血管扩张,右跖趾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见图1).

269 条记录 4/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