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应激致小鼠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高进辽;王士雯;李泱;蓝云峰;方舟;刘岩;林敏;傅义程

    目的 探讨应激致小鼠心肌损伤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变化特征及吡格列酮的防护作用.方法 50只KM小鼠,完全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对照组、力竭游泳运动组、噪声组、复合刺激组、吡格列酮干预组(药物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取血清和心肌组织,HE染色法观察心肌形态变化;ELISA检测法测定血清皮质酮(CORT)、肌钙蛋白I(TnI)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心肌组织PPARy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PPARγ的蛋白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心肌形态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三组应激源作用组血清CORT和TnI升高明显(CORT:106.75±33.96,96.43±20.63,173.17±22.28;TnI:0.113±0.032,0.077±0.034,0.133±0.041;P<0.05),SOD则显著下降(103.36±10.43,124.93±8.47,97.16±17.30),心肌PPARγ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药物干预组与三组应激源作用组比较,血清CORT和TnI显著降低(P<0.05),SOD则显著升高,心肌PPARγ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激可导致心肌微损伤;应激条件下,PPARγ在心肌的表达降低;吡格列酮干预可使应激导致的心肌微损伤得到有效防护.

  • 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曹隆檬;王品晓;曹听听

    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预处理对择期行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及远期预后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PCI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22例,采用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均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PCI术前1h予远端缺血预处理30 min.观察2组患者术后16h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0.12、>0.16、>0.20、>0.24、>0.28、>0.36和>0.48 μg/L所占比例及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随访6和12个月时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同hs-cTnI水平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12μg/L,54.1% vs 78.7%,P=0.004;>0.16 μg/L,49.2%vs 68.9%,P=0.039),观察组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1.0% vs 59.0%,P=0.046).术后6个月随访时,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 vs 21.3%,x 2=3.055,P=0.080;0 vs 3.3%,x2=2.033,P=0.154),术后12个月随访时,观察组较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和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下降(13.1% vs 32.8%,x2=6.675,P=0.010;1.6% vs 11.5%,x2 =4.816,P=0.028).2组随访期间均无死亡患者.结论 远端缺血预处理可显著降低择期行PCI患者术后hs-cTnI水平,保护心肌,降低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和肌钙蛋白I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张慧恩;李永东;孙丽;孙淑燕;何俊峰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Ⅰ(cTnI)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4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6例,均于入院时或发病24 h内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cTnI含量,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结果 与UAP组比较,STEMI组和NSTEMI组NT-proBNP明显升高;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cTnI明显升高(P<0.05).NT-pro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15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96,P<0.01);cTnI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47,P<0.01).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与cTnI无关,但两者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NT-proBNP的高低能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cTnI则与心功能无关.

  • γ-谷氨酰转移酶与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后心力衰竭的探讨

    作者:李臣;骆琪芳;刘亚丽;王晓凤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溶栓再通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STEMI溶栓再通患者196例,根据入院次日不同GGT 水平分为 A组78例(<正常值中位数)、B组79例(正常值中位数至正常值高限)及C组39例(>正常值高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GGT与STEMI溶栓再通后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糖尿病、空腹血糖、TG、C反应蛋白、B型钠尿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梗死前心绞痛及心力衰竭比例明显升高,B组和C组 LVEF明显降低,C组收缩压、肌钙蛋白 I、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C组糖尿病、空腹血糖、肌钙蛋白I及心力衰竭比例数明显升高(P<0.05);GGT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r= 0.42,P< 0.05);GGT 与 LVEF呈负相关(r=-0.54,P< 0.01);GGT 与 B型钠尿肽及LVEF独立相关,GGT是STEMI溶栓再通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 GGT 是STEMI血管再通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GGT的升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 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

    作者:张源波;苏锡明;林月;郭晓东;王长华;曾晓林;金婧茹;汪晓芬;和渝斌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血栓自溶再通的演变及意义。方法选择4所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式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溶栓再通组(A组,29例),血栓自溶再通组(B组,30例)及非溶栓组(C组,21例)。各组在治疗前后1、2、4、8、24和48 h检测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凝血酶原时间等。A组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治疗,B组、C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结果3组患者发生 AMI后CK-MB和肌钙蛋白 I水平均显著增高,与C组比较,A 组D-二聚体浓度1、2、4、8 h显著升高[(4.31±0.94)mg/L vs (0.89±0.12)mg/L ,(5.21±1.06)mg/L vs (1.55±0.43)mg/L ,(7.56±1.53)mg/L vs (0.93±0.12)mg/L ,(4.33±0.99)mg/L vs (0.61±0.17)mg/L],B组D-二聚体浓度1、2 h显著升高[(3.69±0.86)mg/L vs (0.89±0.12)mg/L ,(2.39±0.66)mg/L vs (1.55±0.43)mg/L];与B组比较,A组D-二聚体浓度2、4、8、24 h显著升高( P<0.05,P<0.01)。C组在相同时间点无显著变化。结论治疗AMI时,D-二聚体浓度变化在药物溶栓再通与血栓自溶再通有显著不同,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指标。

  • 微小RNA-1慢病毒载体介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研究

    作者:邓海燕;曾俊义;魏云峰;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婉;文通;张玉崚

    目的 通过微小RNA-1(microRNA-1,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探讨miR-1对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MSC并进行流式细胞学鉴定;构建表达miR-1慢病毒载体;将miR-1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MSC(MSCmiR-1)连续培养15 d,光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分别于0、4、6、15 d qRT-PCR检测miR-1、心肌相关基因锌指结构蛋白(GATA-4)、肌钙蛋白I(cTnI)、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免疫荧光观察cTnI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α-actin的表达.结果 原代大鼠MSC呈长梭形、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98%以上细胞表达CD44和CD29,不足1%细胞表达CD45;成功构建miR-1重组慢病毒载体,病毒滴度为3×108 TU/μl;转导miR-1后,MSCmiR-1高表达心肌特异性相关基因GATA-4、α-actin、cTnI,并随时间逐渐增强,转染4 d免疫荧光检测可见cTnI在部分MSCmiR-1中表达,于15 d时表达强,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α-actin在MSCmiR-1中表达.结论 转导miR-1至大鼠MSC中可促使其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的研究

    作者:杨水祥;黄景岭;王佐岩;魏晓菲

    目的 探讨体外脐血问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的可行性和佳方法.方法 收集获知情同意的健康产妇脐血细胞,分离单个核细胞,从中进一步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培养至第3代,应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标记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44和CD90.5-氮胞苷诱导分化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标记物肌钙蛋白I、转录因子GATA 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结果 在第3代细胞中,可检测到CD44、CD90的表达,未检测到CD34的表达.脐血问充质干细胞经5-氮胞苷诱导分化后,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和克隆增殖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可检测到肌钙蛋白I,GATA 4和β-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可成为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

  • 活血及活血解毒配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晓娟;郭春雨;张莹;王琳;殷慧军;史大卓

    目的:观察活血及活血解毒配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等量生理盐水)、活血组[芎芍胶囊0.39 g/(kg · d )]、活血解毒组[芎芍胶囊0.39 g/(kg · d)+黄连胶囊0.135 g/(kg · d)]、美托洛尔组[美托洛尔2.25 mg/(kg · d)],每组20只。造模24 h处死大鼠,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T TC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ELISA 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内皮素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 )等指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梗死面积、CK‐MB、cTnI、内皮素1、vWF、TM 明显升高(P<0.01)。与美托洛尔组比较,活血解毒组cTnI明显降低[(11.88±1.98)pg/ml vs (14.13±2.02)pg/ml],内皮素1、vWF明显降低(P<0.05,P<0.01)。与活血组比较,活血解毒组cTnI、内皮素1、vWF、TM 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活血解毒配伍对心肌损伤发挥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显著优于单纯的活血化瘀。

  •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CD4T淋巴细胞磷酸酶基因表达的变化

    作者:王江友;李浪;苏强;周游;刘洋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CD4 T淋巴细胞张力蛋白同源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基因(PT EN )表达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拟行择期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例,分别于PCI术前、术后16~24 h抽取新鲜外周血20 ml ,免疫磁珠法分选出CD4 T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PTEN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TEN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炎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患者肌钙蛋白I高于正常高值的发生率为45.4%;与PCI术前比较,PCI术后血浆TNF-α水平明显升高,PTEN mRNA、PTEN蛋白和IL-1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TEN蛋白与TNF-α呈负相关(r=-0.874,P<0.01),与IL-10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PCI术可能通过下调PT EN的表达,促进相关炎性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发心肌炎症损伤。

  • 肌钙蛋白I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

    作者:姜立清;赵明中;胡大一

    目的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肌钙蛋白(Tn)I阳性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NSTE ACS)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探讨Tn I对其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在10个医院入选起病后24 h内就诊的NSTE ACS患者,随机接受早期介入或保守治疗.随访30 d和6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结果6个月时,Tn I阳性组患者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与Tn I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介入干预可明显降低Tn I阳性患者30 d及6个月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值均<0.01).结论Tn I阳性患者6个月心血管事件较Tn I阴性者明显增加,Tn I阳性是NSTE ACS患者的预后预测因素.早期介入干预治疗能减少Tn I阳性患者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不能使Tn I阴性患者从中受益.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心肌酶谱升高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黄超联;朱文玲;沈珠军;曾勇;姜秀春;李燕华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心肌酶谱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69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每间隔6h查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结果 569例患者入组,其中CK、CK-MB及CTnI均升高者39例(7%),酶谱升高的患者中除3例 (1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包填塞) 外,其余患者心肌酶升高幅度均低于正常值两倍.在PTCA+支架组与单纯PTCA组,B、C型病变组与A型病变组,多支血管病变组与单支血管病变组以及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比较,发现前组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在住院期间和随诊(15±7)个月心肌酶谱升高组患者心脏事件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致心肌酶谱升高,升高组患者近、中期心脏事件明显增加.

  • 入院时肌钙蛋白I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许玉韵;马志敏;李运田;陈步星

    目的探讨入院时肌钙蛋白I(TnI)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PCI)患者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连续行直接PCI的156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入院时TnI水平分成TnI阳性组(89例)和TnI阴性组(67例),观察患者临床特征,并随访(平均7.3±3.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与TnI阴性组比较,TnI阳性组高龄患者较多,发病至再灌注时间延长,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下降(P均<0.05);其直接PCI后2 h仍有持续性ST段抬高者较多(P<0.05),直接PCI成功率降低(P<0.05).两组间总心脏性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但TnI阳性组总MACE事件(包括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病死率之和)发生率显著增加(22.9%比9.7%,P均<0.05).结论入院时血TnI水平与总MACE发生率增加密切相关(OR值:8.6, 95%可信区间:2.1~38.4,P<0.05),且它是除年龄大于70岁与LVEF值变量外另一个预测STEMI患者直接PCI后总MACE发生率增高、无MACE存活率降低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

  • 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

    作者:赵明中;胡大一;许玉韵;马志敏;刘如辉

    目的探讨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自2000年7月~2001年6月,在急诊室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连续256例患者.入急诊室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并在10 min内完成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同时床旁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并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TnI阳性组(TnI定量检测≥0.1μg/L)和TnI阴性组(TnI<0.1μg/L ).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并随访1~12(7.2±3.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32.1%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所有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TnI阳性,TnI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I阴性组多,TnI阳性组较TnI阴性组的住院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总心脏性病死率也上升,且复合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TnI阳性因素较ST段压低因素的敏感性高(92.7%与58.5%,P<0.01),其阴性预测值也高(97.9%与88.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阳性较ST段压低因素对患者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有较高的独立预测价值[OR(95%CI):40.3(9.5~357.1), P<0.01].结论心电图的ST段变化及TnI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均有重要价值,但TnI阳性因素可能具有更高的独立预测性.

  • 联合检测cTnI和BN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庆;程志勇;魏明霞;韩淑艳;邓立菊

    目的:探讨超敏心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5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1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27例,其中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3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41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住院健康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各组cTnI、BNP浓度。结果:UA组、STEMI组和NSTEMI组cTnI、BNP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cTnI、BNP浓度检测可为ACS早期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探讨BNP、肌钙蛋白I监测对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预后的价值

    作者:沈勰;刘云

    目的 探讨B型尿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 I)监测对重症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7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为A组,3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BNP、cTn I水平,分析比较不同预后患者BNP、cTn I、LVEF.结果 A组与B组BNP水平分别为(386.40±84.95)pg/mL、(958.82±135.20)pg/mL,cTn I水平分别为(0.54±0.02)μg/L、(1.95±0.0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好转22例、恶化15例,B组好转11例、恶化24例;恶化组第2 d、7 d的LVEF低于好转组,BNP、cTn I均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第7 dBNP、cTn I均高于第2 d,LVEF低于第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BNP、cTn I、LVEF值可一定程度反映预后.

  • 去白细胞冷自体血停搏液减轻婴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元祥;周晓东;孟保英;刘怀普;张程;丁以群

    目的 监测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病手术采用不同停搏液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清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H-FABP)、肌钙蛋白I(cTnI)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探讨去白细胞冷自体血停搏液对减轻婴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将年龄≤10月;体质量≤8 kg的100例患儿分为去白细胞冷自体血停搏液组(实验组)和冷自体血停搏液组(对照组).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及主动脉开放后30 min,1 h,6 h,12 h,24 h检测血清中HH-FABP、cTnI及CKMB的水平,超声检查获得对应时间点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HH-FABP、cTnI、CKMB及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各时间点HH-FABP、cTnI及CKMB峰值均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HH-FABP峰值出现在术后1 h,cTnI及CKMB峰值出现在术后24 h及12 h.结论 去除冷自体血停搏液中白细胞可减轻婴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肌的损伤.

  • 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程度的对比研究

    作者:高长青;周峰;李伯君;肖苍松;马晓辉

    目的对比研究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术(CCABG)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术(OPCAB)围手术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动态变化规律,以明确心肌损伤的程度.方法 59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射血分数(EF)0.35~0.56,其中34例行OPCAB,患者平均年龄(59.1±1.7)岁,平均搭桥数1.0~5.0支,平均(2.90±0.8)支;25例行CCABG,患者平均年龄(56.5±1.8)岁.搭桥数2.0~5.0支,平均(3.2±0.7)支.分别在术前,术后第8、24、48、72、96、120 h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标本,离心后取血浆测定cTnI值.cTnI的测定采用自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荧光测定法,仪器检测灵敏度cTnI 0.35 μg/L. 结果术前2组患者cTn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OPCAB手术组cTnI值在术后观察期内均低于CCABG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43 2,P=0.007).全组患者无死亡,均痊愈出院. 结论 cTnI是诊断心肌损伤的良好指标.OPCAB手术心肌损伤程度显著低于CCABG手术.

  •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心排血量评估及死亡原因分析

    作者:仇黎生;刘锦纷;徐志伟;朱丽敏;徐卓明

    目的 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排血量的评估,分析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较高病死率的原因,并探讨早期干预降低病死率的方法.方法 2007年1~11月,体外循环复杂先心病手术后新生儿47例,平均年龄(21.98±8.15)天.死亡4例.分析心排血量的心指数(CI)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体外循环时间、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的相关性,总结影响新生儿心脏术后心功能的高危因素,提出围术期治疗的优化方案.结果 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cI值平均(2.0±0.3)L~(-1)·min~(-1)·m~(-2),小于正常值(2.5±0.3)L~(-1)·min~(-1)·m~(-2);CI值和体外循环时间负相关、与SvO_2值正相关、与cTnI值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cTnI值改变与手术操作有关.结论 新生儿心脏术后心排血量稍低于正常值,但能满足全身脏器的氧需.新生儿心脏术后早期的较高病死率与术前存在严重酸中毒、本身疾病的复杂性、过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及残留的解剖畸形有关.提高手术技术,消除残留的解剖畸形,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对危重病例尽早干预可降低病死率.

  • 降钙素原、胆碱酯酶及肌钙蛋白对不同程度脓毒症患者病情分析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悦;童华生;文强;刘云松;苏磊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胆碱酯酶(ChE)以及肌钙蛋白I(cCTnI)对分析脓毒症不同程度病情、评估预后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107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不同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45例、严重脓毒症组38例、脓毒症休克组24例,根据入院28 d内是否死亡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85例,分别于入院24 h、第3天、第5天检测患者PCT、ChE以及CTnI ,比较各组间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脓毒症休克组和严重脓毒症组 PCT、CTnI显著高于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 PCT、CTnI又显著高于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和严重脓毒症组ChE显著低于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ChE又显著低于严重脓毒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各时间点 PCT 和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ChE水平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hE以及C T nI可用于分析脓毒症不同程度病情、评估预后,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总胆酸水平变化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丽娟;向华;丁依玲

    目的 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及其新生儿脐动脉血(脐血)血清总胆酸(TBA)水平变化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环酶法测定30例ICP孕妇(ICP组)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TBA水平,单克隆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新生儿脐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胎儿左心室Tei指数.结果 (1)TBA:ICP组孕妇血清TBA水平为(36.0±9.6)μmol/L,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为(10.1±2.0)μmol/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8±0.9)、(5.5±0.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CP组孕妇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孕妇血清TBA水平明显低于其分娩的新生儿脐血TBA水平,两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Tei指数:ICP组胎儿左心室Tei指数为0.58±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43±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cTnI:ICP组新生儿脐血cTnI水平为(0.92±0.23)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2±0.10)μ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4)ICP组脐血TBA水平与孕妇血清TBA、脐血cTnI水平及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r=0.769、0.635、0.758,P<0.01);脐血cTnI水平与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呈正相关关系(r=0.637,P<0.01).结论ICP胎儿存在左心室功能异常及心肌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孕妇血TBA水平升高有密切关系;胎儿左心室Tei指数可作为监测ICP胎儿心脏功能及心肌损伤程度的指标.

765 条记录 4/39 页 « 12345678...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