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部“长肉”,或是淋巴瘤

    作者:翟顺新

    一个月前,67岁的魏先生发现左眼看东西越来越模糊,且眼周围还慢慢长出了“一坨肉”,快将整个眼睛都遮住了.他急忙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认其眼部“长肉”竟是淋巴瘤在“作怪”.淋巴瘤属于免疫系统疾病.一般身体每天都会受到很多细菌、病毒等侵袭,淋巴系统在防御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恶变,然后形成恶性淋巴瘤,通常认为,它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有关.然而,淋巴瘤不一定发生在淋巴结上,也可发生在结外淋巴组织,全身上下除了头发和指甲,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淋巴瘤.

  • 高频超声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诊断价值

    作者:李大海;栗建辉;邸桂新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证实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超声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 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高频超声对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5%(18/24),误诊6例.结论 高频彩超对早期发现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避免过度劳累,阻止恶性淋巴瘤“侵袭”

    作者:洪小南

    洪小南教授忠告:预防淋巴瘤,要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作息和饮食规律,合理运动;不吸烟,不酗酒,并且及时控制慢性感染,避免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洪小南教授建议:如果出现不明原因肿大的淋巴结,特别是出现在颈部、锁骨、腋窝这些部位,伴随有低热、盗汗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及时前往医院检查.

  • 诊断无症状肝静脉盗血一例

    作者:王延福;秦赢;吕松

    患者男,24岁,述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以右上腹痛为著,性质为间歇性胀痛,不放射及转移,偶有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慌、发热等不适;皮肤无异常,全身淋巴结无肿大.无家族史,曾在狗场工作近两年,与狗有密切接触史.查体:发育、营养中等,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缘下未触及;上腹压痛,无反跳,未触及包块.超声:肝右叶见92×28 mm不均混合回声内见条索状低、强回声包块及93×51 mm囊性包块,考虑肝包虫但不排除其他性质.2011年6月15日以肝包虫收住人院.术前CT增强扫描:肝内上述囊性病变均考虑肝包虫;动脉期23秒三支肝静脉同时显影如下图示,肝静脉盗血原因待查,建议DSA或彩色多普勒检查;检验: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正常.2011年6月25日在全麻下行肝包虫摘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出院5个月随访,患者已外出打工,无明显不适.

  • 莫西沙星治疗耐药结核病一例

    作者:张博

    患者男,50岁,无业,因"咳嗽,胸痛1个月"于2013年3月12日入院.患者既往患肺结核病30年,期间多次复发,均未坚持规律全程治疗.此次患者于2013年2月10日受累后出现左侧胸痛,活动或深呼吸时明显,为牵扯痛,同时咳嗽,无明显咳痰.由于处在口服抗结核药巩固治疗期,一直未拍X线胸片复查,但胸痛一直存在,也未见加重或减轻,直到3月6日,自认为3个月未复查肺CT,于是到锦州市第二医院拍肺CT,显示双肺上可见索条状阴影,左肺下可见空洞形成.纵隔未见明显增大淋巴结.

  • 免疫组化和连续切片在检测头颈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意义

    作者:玄科;陈小丽;杜伟娜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免疫组化和连续切片对检测头颈鳞癌颈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对手术淋巴结标本采用EnvisionTM法来检测角蛋白CKAE/AE3,并将检测结果和常规冰冻病理作比较,对比两者对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同时对头颈鳞癌颈淋巴结标本采用连续切片方法,和常规的病理切片比较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结果 快速EnvisionTM法及连续切片EnvisionTM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或常规冰冻病理不能检测出来的淋巴结微转移.结论 EnvisionTM法检测角蛋白CKAE/AE3,能够迅速判断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 颌面鳞癌颈淋巴结术前B超和术后病理检查的相关研究

    作者:牛牧青;曲卫国;李阳;齐锦蔚;张茜;苏颖颖

    目的 探讨颌面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术前B超检查与术后病理检查的相关性及淋巴结B超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7月于我院颌面外科就诊的鳞癌病例20例,术前行颈淋巴结B超检查,记录患者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并标记55枚怀疑转移淋巴结的超声特征术后与病理结果比对.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B超检查颈淋巴结发生转移敏感度为93.75%,特异度为50%,准确度为85%,阳性预测值88.23%,阴性预测值66.67%;B超怀疑转移55枚淋巴结,术后病理确诊转移46枚(84%),未转移9枚(16%);转移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纵径值、横径值、L/S值、淋巴门回声参数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而两组在边界参数对比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无法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应结合其他指标诊断.结论 术前B超对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可作为术前检查鳞癌患者颈淋巴结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淋巴结纵径和横径值的增大、L/S值≤2、淋巴门回声消失等参数对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意义,而边界是否清晰对判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无特殊指示作用.

  • 300例BCG接种后淋巴结及接种局部异常反应和处理

    作者:潘家国;许卫国;孙照平;吴兆龙;魏捷

    目的 探讨婴幼儿卡介苗(BCG)接种后淋巴结肿大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南京市1 891 640名接种BCG的婴幼儿中发生的300例淋巴结肿大异常反应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0例婴幼儿BCG接种后回流区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淋巴结肿大主要分布于注射侧腋下,占54.7%,次为接种局部皮下深部脓肿,占38.0%.对于淋巴结肿大早期采用简单易行的微波治疗和热敷治疗,治愈率在55.0%以上,脓肿形成者进行切开引流,其治愈率达100.0%.结论 根据淋巴结肿大不同的情况,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

    作者:薛明;李晶晶;吕志彬;崔涛;陈七一;张紫欣;谢汝明

    目的 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其诊断的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1月北京地坛医院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132例(并发组)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并与同时期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132例无免疫损伤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结果 并发组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10.6%,14/132)明显低于对照组(47.0%,62/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1);并发组CD4+ T淋巴细胞计数为196×106(106~307×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6×106/L(435×106~977×106/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5,P<0.01).并发组并发肺结核较常见(69.7%,92/132);并发血行播散性肺结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淋巴结结核及肝脾结核的比率分别为24.2%(32/132)、30.3%(40/132)、21.2%(28/132)、13.6%(18/132)、12.1%(16/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11/132)、15.9%(21/132)、8.3%(11/132)、6.1%(8/132)、3.8%(5/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25、9.90、8.70、4.27、6.26,P值分别为<0.01、<0.01、<0.01、0.039、0.012).并发组累及3组以上淋巴结、淋巴结融合、淋巴结直径≥2.0cm及不均匀强化的发生率分别为80.3%(106/132)、72.0%(95/132)、65.2%(86/132)、84.8%(112/13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4%(56/132)、34.8%(46/132)、32.6%(43/132)、40.9%(54/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94、36.55、28.03、54.59,P值均<0.01).并发组淋巴结均匀强化、无强化及淋巴结钙化的比率分别为9.1%(12/132)、6.1%(8/132)、6.1%(8/13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4%(48/132)、22.7%(30/132)、19.7%(26/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7.95、14.87、10.94,P值分别为<0.01、0.016、<0.01). 结论 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以不均匀强化为主,病变多累及3组及以上淋巴结,较少出现钙化,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较低,CD4+ 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以上特点有助于提示艾滋病并发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

  • 多层螺旋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细节征象的研究

    作者:梁瑞云;俞新华;刘文;方伟军;黎惠如

    目的 研究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多层螺旋CT(MSCT)细节征象,提高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胸科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7月30日确诊的52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作为研究组;共272个淋巴结结核病灶)的MSCT细节表现,并与广州市胸科医院同时期确诊的52例成人淋巴结转移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50个淋巴结转移癌病灶)的MSCT细节表现进行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MSCT平扫及增强薄层扫描细节特点的对比,分析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SCT特征.结果 (1)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发生部位排在前三位的区域依次是4R区、2R区、7区,分别为96个(35.3%,96/272)、69个(25.4%,69/272)、47个(17.3%,47/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9个(23.6%,59/250)、21个(8.4%,21/250)、18个(7.2%,18/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53、26.28、11.00,P值分别为<0.01、<0.01、<0.01);(2)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的MSCT薄层扫描显示,钙化灶、融合及密度不均匀的淋巴结结核病灶分别为85个(31.2%,85/272)、158个(58.1%,158/272)、163个(59.9%,163/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个(2.8%,7/250)、123个(49.2%,123/250)、65个(26.0%,65/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63、4.14、60.95,P值分别为<0.01、0.042、<0.01);(3)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病灶的MSCT增强薄层扫描强化特点为薄壁环形强化、环形细小分隔样强化、多环重叠性强化,分别为104个(38.2%,104/272)、56个(20.6%,56/272)、47个(17.3%,47/2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3个(25.2%,63/250)、25个(10.0%,25/250)、26个(10.4%,26/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17、11.14、5.13,P值分别为<0.01、<0.01、0.024);(4)研究组纵隔淋巴结结核伴随征象为,42例(80.8%,42/52)并发肺结核,17例(32.7%,17/52)肺内有斑条状纤维增殖性病灶,15例(28.8%,15/52)肺内有斑点状钙化灶,22例(42.3%,22/52)出现胸腔积液,3例(5.8%,3/52)胸膜粘连钙化,5例(9.6%,5/52)并发胸膜结核瘤.结论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好发于右上纵隔,病灶的钙化灶、融合及密度不均匀比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癌,以薄壁环形强化、环形细小分隔样强化、多环重叠性强化为主要表现.

  • 21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澄清;戴希勇;李佺;王娅;冷凡;陆兰英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CTL)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肺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10例CT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淋巴结结核的部位、临床症状、病理资料、细菌学检查资料,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等,归纳总结其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CTL以女性患者多见(73.33%,154/210);发病年龄以<40岁的患者为主(65.71%,138/210),平均年龄(35.77±15.28)岁;初治患者占84.76%(178/210),好发于右侧颈部(65.24%,137/210).临床症状以发现颈部包块为主(91.43%,192/210),其他症状主要为发热(11.43%,24/210)、咳嗽(18.10%,38/210).210例患者均给予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检查结果提示39.05%(82/210)的患者并发肺结核;耐多药CTL患者23例,占10.95% (23/210).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学(FNAC)诊断CTL的确诊率为84.92%(152/179).在210例CTL患者中,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74.72%(133/178)和86.27%(88/102).颈部淋巴结标本分别采用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Xpert MTB/RIF、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TB-D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NA (TB-RNA)5种不同方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04%(17/188)、27.66%(52/188)、74.38%(119/160)、67.25%(115/171)和0(0/25);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与抗酸染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00,P<0.01);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8,P<0.01);与TB-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2,P=0.155).210例患者明确诊断后均给予规范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其中148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7例出现复发,给予二次手术;23例耐多药患者仍然处于治疗期间,其余187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治愈.结论 CTL好发于年轻女性,Xpert MTB/RIF和TB-DNA检测对CT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正确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是治愈CTL的重要手段.

  • 慢性肉芽肿病合并淋巴结结核一例并文献分析

    作者:张爱梅;李锋;卢水华

    目的 讨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PIDs)尤其是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合并Mtb感染、接种BCG后所致卡介菌感染甚至播散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使用检索词:“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和“Mtb、BCG”及“慢性肉芽肿病”、“结核分枝杆菌”在PubMed、Web ofS cience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共检索自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21篇,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例CGD合并淋巴结结核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PIDs常以反复的、多发的感染起病,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患儿多通过病理学或细菌学确诊,而PIDs则需依据基因学诊断.此类疾病治疗主要为抗感染及对症处理.本例患儿同时存在CGD、EB病毒相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结结核,予化疗、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 PIDs合并卡介菌感染或Mtb感染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漏诊,此类患儿预后较差,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

  • 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破溃后的CT表现及其治疗转归分析

    作者:宋敏;方伟军;黎惠如;任会丽;张晖;冯惠勇

    目的 探讨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破溃后的CT表现特点并对其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方法 搜集广州市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并发破溃的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淋巴结破溃的位置而将其分成3组:只向气管支气管内破溃为气管支气管组39例;只向肺内破溃为肺组13例;同时向气管支气管和肺内破溃为气管支气管-肺组2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CT表现征象,总结破溃淋巴结的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52例患者共有84个破溃淋巴结.气管支气管组共23个淋巴结,14个肿大淋巴结并相应支气管水肿增厚的黏膜、肉芽局部向支气管腔内呈结节状突出,CT增强扫描示13个淋巴结坏死区向气道内突出,1个为均匀强化表现,其余9个淋巴结相应瘘口侧的气道壁欠光滑但无结节征象.肺组共13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跨纵隔-肺、肺门-肺组织形成结节状或者肿块状,肺内病灶周围可见晕征或斑片状模糊影,CT增强扫描示12个淋巴结呈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其内坏死区局部向肺组织内延伸,1个呈均匀强化.气管支气管肺组患者共48个淋巴结,并发纵隔及肺门多区域多淋巴结明显肿大,其中11个向气道内、20个向肺组织内突出,CT增强扫描示后淋巴结内坏死区向瘘口侧突出,除了1个均匀强化,其余16个淋巴结相应瘘口侧的气道壁欠光滑但无结节征象.经抗结核药物、向气道内破溃的淋巴结同时经支气管镜钳取肉芽肿、抽吸坏死物等治疗,患者遗留瘘口处支气管狭窄33例,肺内遗留瘘口相关的纤维硬结灶18例.结论 成人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发生破溃,以向气管支气管内、肺内破溃为主,CT平扫及增强有助于其早期诊断;破溃的纵隔和肺部淋巴结结核治疗后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支气管瘢痕性狭窄.

  • 173例颈部淋巴结结核外科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直;刘锦程;李军孝;霍雪娥;许军利;赵涛;崔渊博;陈其亮

    目的 对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进行的初步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5年9月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收治的173例经细菌学或病理学诊断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并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灶大直径、受累淋巴结范围、是否并发糖尿病及是否为耐多药等7项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3例患者中,29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或复发.17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22.6%,19/84)、病灶大直径≥3 cm(20.0%,21/105)、淋巴结受累范围≥2组(28.9%,22/76)、耐多药患者(63.6%,7/1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x2=4.013,P=0.045;x2 =5.815,P=0.016;x2 =14.422,P<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大直径≥3 cm(Wald x2 =4.178,OR=2.550,95%CI=1.021~7.434,P=0.031)、淋巴结受累范围≥2组(Wald x2 =5.917,OR=2.987,95% CI=1.029~7.981,P=0.019)及耐多药(Wald x2=14.139,OR=8.917,95% CI=2.248~43.351,P=0.009)是影响颈部淋巴结结核术后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病灶大直径、受累淋巴结范围及耐多药情况与颈部淋巴结结核术后外科治疗效果相关,可作为临床分期的依据.

  • 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突出表现的淋巴结结核1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王永韧;陆化;季鸥;徐卫;张建富;范钦和;李建勇

    目的 探讨结核病导致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广泛出血点和散发紫癜为表现的淋巴结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的临床特征为男性,48岁,表现为皮肤广泛出血点和散发紫癜以及盗汗、体重下降,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6×109/L,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为淋巴结结核,临床诊断为淋巴结结核合并ITP.结论 ITP可以作为结核病导致血液学异常的表现之一,在诊断ITP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结核病.糖皮质激素加抗结核治疗可使血小板短期内回复正常.

  • 冷冻联合局部药物灌注治疗淋巴结瘘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结果分析

    作者:肖阳宝;席钊;罗林紫;罗莉;陈璐;李芳白

    目的 对支气管镜下冷冻联合局部药物灌注治疗淋巴结瘘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湖南省胸科医院内镜诊疗科接受冷冻联合局部药物灌注治疗的53例淋巴结瘘型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住院患者,分析治疗的次数、治疗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采用秩和检验对单发和多发病灶患者治疗疗程和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冷冻治疗的中位次数为6(1~13)次,中位治疗时间为50(7~104)d,局部药物灌注治疗中位次数为8(2~18)次,中位治疗时间为85(14~142)d,总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00%(53/53).34例单发病灶患者治疗中位时间为85(14~130)d,完全有效例数为27例,部分有效例数为6例,轻度有效例数为1例;19例多发病灶患者治疗中位时间为84(21~142)d,完全有效例数为13例,部分有效例数为4例,轻度有效例数为2例.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治疗疗程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6,P=0.785;Z=1.53,P=0.120).1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少量出血(<10 ml),本组患者手术后未出现支气管纵隔瘘、纵隔气肿、大出血(≥100 ml)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冷冻联合局部药物灌注治疗淋巴结瘘型气管支气管结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6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分析

    作者:任荣;袁功玲;李敏;刘荣荣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征象特点.方法 搜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66例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学证实的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CT表现资料.其中,男28例(42.4%),女38例(57.6%),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1.7±12.9)岁.对66例患者的发病部位、CT分型及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66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多发者65例(98.5%),单发者1例(1.5%);双侧发病39例(59.1%),单侧发病27例(40.9%).淋巴结分布于多个分区者59例(89.4%),分布于单个分区者7例(10.6%);淋巴结常见的分布区域依次为,Ⅱb区35例(53.0%),Ⅰa区30例(45.5%),Ⅰb区30例(45.5%),Ⅳb区26例(39.4%),Ⅱa区23例(34.8%),Ⅲ区22例(33.3%),Ⅳa区18例(27.3%).淋巴结CT分型及征象为:均匀强化型(Ⅰ型)49例(74.2%),表现为结核结节及肉芽肿形成;包膜强化型(Ⅱ型)24例(36.4%),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包膜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边缘强化型(Ⅲ型)34例(51.5%),表现为淋巴结包膜坏死,有分隔,边缘强化,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不均匀强化型(或融合型;Ⅳ型)44例(66.7%),其中并发窦道形成8例(12.1%),表现为淋巴结干酪样坏死破溃侵犯周围组织,不均匀边缘强化,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可见窦道.60例(90.9%)患者主发病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周围组织侵犯.结论 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多分区、多分型、多种CT征象显现同时存在的特点,CT增强扫描可以很好地显示病变形态和反映病理学改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淋巴结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磊;张金贵;金锋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淋巴结结核治疗中的应用经验及疗效.方法 搜集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VSD治疗54例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31例.术前进行标准化抗结核药物治疗4~6周,采用颈部CT增强扫描精准评估脓腔位置、范围及周围淋巴结病变情况,然后手术彻底清除脓肿、窦道,同时进一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并行VSD治疗[负压值为-125~-450 mm Hg(1 mm Hg=0.133 kPa),持续负压吸引1~2周,每7天更换1次敷料];再通过评估创面肉芽生长情况进行二期缝合或转移皮瓣修复缝合;上述治疗结束后继续规范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并电话或门诊随访6~12个月.统计创面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54例患者均为一次性治愈,创面愈合时间为7~15 d,住院治疗时间短者7d,长者22 d,平均住院时间(11.23±7.62)d.患者均在化疗疗程结束后停药,随访6~12个月无复发.结论 应用术前精准评估+术中彻底病灶清除并区域淋巴结清扫+ VSD治疗+二期缝合术治疗淋巴结结核,对于创面愈合、避免或减少复发、缩短住院时间有明显效果.

  • 直径大于2.0厘米的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CT增强表现

    作者:戴金武;周新华

    目的 评价直径≥2.0 cm的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CT增强表现.方法 对21例经过手术、纵隔镜、穿刺活检证实的直径≥2.0 cm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共76个淋巴结进行影像学分析,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0岁,中位年龄28岁.所有病例均做CT增强扫描.结果 根据病灶强化形态学特征分为5种强化类型:(1)不均匀强化27个(35.5%);(2)环形强化共有23(30.3%);(3)均匀强化15个(19.7%);(4)无明显强化6个(7.9%);(5)分隔样强化5个(6.6%).21例纵隔淋巴结结核中12例(57.1%)淋巴结强化以2种或2种以上类型联合存在.其余9例(42.9%)是以单一强化类型表现.结论 直径≥2.0 cm的淋巴结结核依次以不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均匀强化和无强化为主要表现.当淋巴结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时应首先考虑为淋巴结结核.

  • 分子病理学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及其耐药性的应用价值

    作者:穆晶;刘子臣;宋婧;李琨;车南颖;刘红刚

    目的 评价分子病理学方法诊断颈部淋巴结结核及其耐药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病理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均符合颈部淋巴结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均有效)的全部97例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结核组);以及符合纳入标准(通过病理学或临床检测结果明确诊断为其他淋巴结疾病)的全部20例其他淋巴结病变患者(非结核组)的石蜡包埋标本.所有标本以萋-尼(Z-N)抗酸染色法查找抗酸杆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IS6110;以临床后诊断为标准,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效能;并对FQ-PCR检查结果为阳性且结核分枝杆菌DNA含量满足耐药突变检测下限的标本,以探针熔解曲线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以临床后诊断为标准,抗酸染色和FQ-PCR检测结核组的敏感度分别为22.7%(22/97)和67.0%(65/97);FQ-PCR技术检测敏感度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3,P<0.001).抗酸染色和FQ-PCR检测非结核组标本均为阴性,特异度均为100.0%(20/20).抗酸染色和FQ-PCR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22/22)和100.0%(65/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1.1%(20/95)和38.5%(20/52),符合率分别为35.9%(42/117)和72.6%(85/117).对41例FQ-PCR检查结果为阳性且结核分枝杆菌DNA含量满足耐药突变检测下限的患者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可评估标本分别为10份(例)和27份(例),其中利福平耐药1份(例),异烟肼耐药13份(例).结论 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石蜡包埋标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并且能筛查可能的耐药患者,可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正确诊断与合理化治疗提供依据.

4837 条记录 2/242 页 « 12345678...24124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