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种植义齿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测定分析

    作者:陈昌荣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第二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方法:以天然牙列例为对照组,采用改良分光度法测量10例患者种植义齿的前、后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种植义齿单冠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无统计性差异,患者对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的咀嚼效能做出了肯定的回答.结论:种植义齿单冠修复第二磨牙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列咀嚼效能相似.咀嚼功能问卷调查满意,是第二磨牙缺失修复的首选方法.

  • 6~12岁双生子女童头影测量中E平面的环境和遗传作用分析

    作者:赵婵媛;彭静

    目的:探讨环境和遗传因素在混合牙列期对软组织E平面的影响,为确立牙齿的正确矫治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6~12岁183对双生子女童的头颅侧位片,利用双生子法得出生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颅面软组织侧貌产生的影响.结果:检测到上唇突点E5、上口点E6、下唇突点E8受环境因素影响(P<0.05),鼻小柱点E2受遗传因素控制(P<0.05).结论:上下唇部可以检测出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鼻小柱点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

  • 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朱丽娟;严明;田臻;邱嘉旋;徐骎

    目的:检测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与瘤旁涎腺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另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yclin D1在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以及瘤旁涎腺组织石蜡组织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组织标本中mRNA和蛋白水平不仅在于肿瘤组织中有较强的表达,而且瘤旁涎腺组织中Cyclin D1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Cyclin D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而在瘤旁涎腺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Cyclin D1可能参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有助于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一种新型树脂粘结剂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评价

    作者:韩宁宁;孙方方;费健;孟翔峰;聂蓉蓉;骆小平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树脂粘结材料应用于活髓牙粘结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粘结强度.方法:8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NISSIN公司生产的新型牙科树脂基粘结剂,对照组采用3MESPE AG公司生产的通用自粘结树脂型粘结材料(Rely×100),每组病例在粘结完成后1周、3月、6月复查.评价指标包括:牙髓情况、口腔软组织有无过敏反应、修复体粘结情况.结果:80例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牙髓反应及口腔软组织过敏反应,74例临床反应等级属于无刺激.结论:该新型树脂基粘结剂应用于活髓牙的粘结修复是安全的、有效的.

  • 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研究

    作者:任雯;韩前超;向国林;王琳琳;朱声荣

    目的:了解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收集临床上拔出的61颗上颌第二磨牙,测量牙体全长、牙冠近远中径、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和牙根长,观察牙根的数目.结果:上颌第二磨牙牙体全长的平均值为(19.46±1.65) mm,牙冠近远中径大于牙冠颊舌径,牙冠长小于牙根长,且全长与牙冠长、牙根长,及牙冠近远中径与颊舌径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P<0.05).3根居多,占49.18%,其次为融合根(47.54%)和变异根(3.28%).结论: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外形较为复杂.

  • 聚胍类抗菌材料对牙周塞治剂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作者:陈晓霞;刘白玲;何帅;王彦亮;朱莉;麻健丰

    目的:通过测定6种聚胍类抗菌材料不同含量的牙周塞治剂与牙釉质的微拉伸粘结强度,探讨不同抗菌材料添加量对牙周塞治剂粘结性能的影响.方法:150颗新鲜拔除的无龋第三磨牙颊侧制备出约5 mm×5 mm的牙釉质平面,分别将添加不同浓度聚单胍(PHGC)、有机硅改性聚单胍(PHGC-Si-1、PHGC-Si-1.5)、聚双胍(PBG)、有机硅改性聚双胍(PBG-Si-3、PBG-Si-4)的牙周塞治剂调拌好后堆在第三磨牙颊侧釉质平面上,将制备好的样本切成截面为2 mm×2 mm的条状试件用于微拉伸强度测试.结果:在牙周塞治剂中添加PHGC、PH-GC-Si-1,含量小于0.50%,PBG含量小于0.25%,PBG-Si-3含量小于0.45%时,对塞治剂粘结力的影响很小.添加各种浓度的PHGC-Si-1.5、PBG— Si-4均对塞治剂的粘结力影响较大.结论:在牙周塞治剂中添加上述各种抗菌材料对塞治剂的粘结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抗菌材料中硅的含量的增加影响逐渐增大.

  • 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的探讨

    作者:黄家全;魏凯;李渤;骆秋郧

    目的:探讨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佳的方式.方法:对69例75处下颌骨体部骨折坚强内固定的方式随机分了3组:单钛板固定组、双钛板固定组、单钛板固定+牙固定组,术后半年复查.结果:3组并发咬合错乱的发生率分别为34.6%、l2.5%、12%,单钛板固定组并发咬合错乱的发生率与其它两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3组并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分别是0%、16.7%、0%,双钛板固定组并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与其它2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下颌骨体部骨折且骨折两侧有牙的治疗采用单钛板固定+牙固定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损伤神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固定方式.

  • 自体牙移植改良术式临床分析

    作者:陈学群;蒋自强;林志伟;何伟健

    目的:分别比较自体前牙及后牙移植于经种植手术器械处理人工牙槽窝和已有牙槽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下颌前牙缺失26例,残根30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32例,残根、残冠38例.使用超声骨刀去骨拔出自体埋伏牙、异位牙和下颌第三磨牙,植入使用口腔种植器械规范预备好的牙槽窝内;使用直丝弓托槽及个性化弓形圆钢丝固定4周.前牙2周行根管治疗,后牙植入前完成根管治疗.结果:前牙除人工牙槽窝分组1例因松动拔除外,其余随访2年,均稳固且功能正常;后牙除已有牙槽窝分组1例松动脱落外,其余随访2年,均稳固且功能正常.结论:自体前牙及后牙移植于已有牙槽窝和人工牙槽窝均能获得良好稳固性和咀嚼功能,但在远期效果方面,自体下颌前牙移植于已有牙槽窝优于人工牙槽窝;自体下颌后牙移植于人工牙槽窝优于已有牙槽窝.

  • 不同正畸力值作用下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变化

    作者:许潾于;黄鹏程;张端强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分别对4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50 g、100 g、150g、250 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1、2、3、7、14、28 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SYS ME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AST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牙齿近远中侧GCF中AST水平变化也有明显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AST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AST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 不同类型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

    作者:陈婷;廖天安;詹若军;吴丽娜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 体外诱导培养大鼠牙乳头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的表达

    作者:曹莹;方厂云;吕亚林;姚志刚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牙乳头细胞碱性磷酸酶和Ⅰ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变化.方法:原代培养法获得大鼠牙乳头细胞,在条件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在不同时间进行钙结节染色,ALP染色和定量测定,ELISA法和RT-PCR法测定细胞Ⅰ型胶原蛋白的量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外诱导培养的大鼠牙乳头细胞形成含钙化物的细胞结节,体外培养至12 d的诱导组细胞ALP高于对照组(P< 0.05),细胞内1型胶原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且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培养15d后诱导组细胞分泌的Ⅰ型胶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牙乳头细胞在体外分化的过程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矿化能力增强,并不断合成和分泌Ⅰ型胶原形成胞外基质.

  • 根管治疗中一次法和多次法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李俊亮;葛久禹;危薇

    目的: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观察一次法根管治疗和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探讨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12例患者的212例患牙,随机分为2组,A组为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B组分次完成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所有组内患牙均使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并于每次术后询问治疗后的疼痛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x2检验进行两组间疼痛情况的比较.结果: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6.88%)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15.08%)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Mtwo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后,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和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发生率相同,2组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均表现为无疼痛或轻度疼痛.

  • 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

    作者:朱启红;吴文文;韩建国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患者56例,采用平阳霉素8 mg,地塞米松5 mg,2%利多卡因2~4 mL混合液瘤内注射治疗.结果:优级49例,好级5例,中级2例,有效率100%.结论: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采用瘤内直接注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副作用小.

  • 安氏Ⅰ类错(牙合)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及根尖位置的特征

    作者:蔡留意;丁寅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牙合)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和根尖位置特征.方法:安氏Ⅰ类错(牙合)88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计算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皮质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测量值与正常(牙合)成人的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男性上切牙根尖比女性组上切牙根尖远离腭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男性下切牙根尖比女性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根尖处牙槽骨宽度也比女性值大.与正常(牙合)比较,男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女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和根尖后部的腭侧皮质骨.研究组男性,SN/MP与UH、LH、UH/UW、LH/LW成高度正相关,与UP、UW、LA、LW负相关;研究组女性,SN/MP与LH、LH/LW、UH/UW成高度正相关,与UH正相关;与UW高度负相关,与UP、LP、LW负相关.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年轻成人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有较多的性别差异.安氏Ⅰ类错(牙合)年轻成人前牙根尖位置和牙槽骨宽度没有正常(牙合)人群稳定.

  • 自锁托槽结合种植支抗对关闭拔牙间隙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邓文正;彭小丽;邱伟芳;毛峻武;谭汉提

    目的:在Typodont模型上,模拟临床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研究新方案对关闭间隙速度的影响.方法:制作24个安氏Ⅰ类双颌牙齿前突的标准Typodont模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个.实验组使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牵引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75 g;对照组则使用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牵引力为1 50 g.结果:实验组的平均间隙关闭速度为(1.37±0.03) mm/h,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87±0.03) mm/h(P<0.001).实验组的上颌中切牙平均舌侧移动距离为(6.27±0.44) mm,显著大于对照组的(4.34±0.38) mm(P<0.001).实验组的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距离为(0.11±0.08) mm,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34±0.24) mm(P<0.001).结论:应用自锁托槽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速度显著快于传统的直丝弓托槽结合口外弓支抗,支抗丧失更少.

  • hBD-2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扁平苔藓、口腔鳞癌中表达的研究

    作者:李毅萍

    目的:探讨人类β-防御素2(hBD-2)与口腔黏膜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及其在口腔黏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早、中、晚期)、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癌(1级)中的表达情况,计算阳性表达率并测量免疫组化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MOD),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hBD-2在NOM、OSF、OLP、OSCC中均有表达,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和基底细胞胞浆膜上.hBD-2阳性率排序为OSCC>OSF(早期)>OLP> NOM.OSC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后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F(早期)、OLP、NOM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OSF中期hBD-2表达明显上调(P<0.05).hBD-2平均光密度值由大到小排序为OSCC> OSF(中期)>OSF(晚期)>OLP>OSF(早期)>NOM.OSCC与NOM、OSF(早、中、晚期)、OLP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OM与OSF早期以及OLP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D-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及分布情况不同.hBD-2在OSF各期中表达程度不同,可能提示hBD-2与纤维化进程有关.

  • 后牙区牙槽骨位点保存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丹宁;邓春富;赵宝红;尚德浩;张翀

    目的:评价后牙区拔牙后应用位点保存技术预防牙槽骨吸收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后牙区患牙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拔牙后牙槽窝内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表面覆盖Bio Gide膜,对照组拔牙后缝合或压迫止血,半年后拍摄X线片观察牙槽骨密度、高度、新骨轮廓的变化.结果:2组比较,术后半年实验组骨密度、新骨轮廓明显优于对照组,垂直向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很好的维持牙槽嵴骨量,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

  • 粘蜡在印模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卢群

    目的:探讨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在进行活动义齿修复及瓷贴面修复取模时如何减少印模的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方法:对于牙周明显萎缩的患者做活动义齿修复或保留邻接关系的瓷贴面修复时,采用粘蜡填充暴露穿通龈间隙,降低印模阻力的方法制取印模,印模清晰完整准确,临床修复效果良好.结果:采用粘蜡填充穿通龈间隙可有效降低印模阻力,避免局部印模的不可逆形变,提高印模精确度和清晰度.结论:对牙周萎缩明显的病例,采用粘蜡局部填充降低印模时阻力,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64排双源螺旋CT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关系

    作者:杨凯;李潇;赵惠;金柱坤

    目的:利用64排双源螺旋CT分别测量切牙管前壁,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前牙区种植手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64排双源CT数据库中收集符合条件的病历,利用Simplant Pro 11.04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软件自带的角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共收集134例患者资料,其中青年组75人(18~44岁),中年组43人(45~59岁),年轻老年组12人(60~74岁),老年组4人(75~89岁).测量结果在男女之间,在青年组,中年组,年轻老年组3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5.46±9.07)°,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为(132.65±12.36)°.结论:64排双源螺旋CT是较理想的研究前牙种植手术区的工具,切牙管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大于前牙牙槽突前壁与鼻底的夹角,在种植手术中应注意种植方向的选择.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的研究

    作者:高志超;李善昌;金珊丹;郭延伟

    目的:探讨异补骨脂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应用于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并制备双侧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缺损区内植入BMSCs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缺损区内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C组为空白组,缺损区内不植入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每次9只,取双侧下颌骨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有统计意义(P<0.05).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组织间无炎症刺激反应;并通过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也明显优于B、C组(P<0.05).结论:BMSCs复合载异补骨脂素支架材料具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 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硫酸软骨素硫酸化模式的时空变化

    作者:蒋备战;王佐林

    目的:检测硫酸软骨素在小鼠磨牙牙胚发育过程中的硫酸化模式的时空变化.方法:取胎龄分别为E11.5、E13.5、E15.0、E16.5和E18.5 d的ICR胎鼠头部,常规组织学处理,制备5μm厚矢状或冠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硫酸软骨素、6-硫酸软骨素在下颌第一磨牙牙胚组织中的时空表达.结果:从小鼠牙胚开始发生到帽状期,4-硫酸软骨素只在牙源性上皮外层细胞与基底膜强表达,在牙源性间充质组织中不表达,钟状早期其开始在牙源性间充质组织中表达.6-硫酸软骨素只在牙源性间充质细胞中表达,且其与4-硫酸软骨素呈互补表达模式.结论:硫酸软骨素在牙胚发生过程中其硫酸化模式呈现时间-空间的特异性改变,这种特异性改变可能与小鼠磨牙牙胚的形态发生密切相关.

  • 米诺环素对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抗菌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

    作者:陈春桂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米诺环素对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水门汀(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RMGIC)抗菌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方法:将米诺环素以不同浓度加入RMGIC中,通过生物膜实验观察材料的抗菌性能;测量材料抗压缩强度及表面微硬度,评价添加抗菌剂对材料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生物膜形成实验结果显示添加米诺环素后能够有效提高RMGIC的抗菌性能,且抗菌性能的强弱与添加米诺环素的浓度成正比.加入较高浓度的米诺环素后,材料的抗压缩强度和表面微硬度降低.结论:米诺环素能有效增强RMGIC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作用,但高浓度的米诺环素可使材料的机械性能受到影响.在对牙科充填材料进行抗菌改性的同时应当考虑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浓度,以使材料发挥更好的作用.

  • 基于HF酸蚀+阳极氧化处理的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

    作者:王丽华;牛强;黄宏宇;张述寅;沈舒宁;高麒;赵云转

    目的:评价μm/nm表面对种植体早期骨结合的影响.方法:40枚种植体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为机械加工表面;实验组为μm/nm表面.植入20只大鼠股骨远端,术后即刻、2周行活体显微CT扫描,术后2周处死取材,行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微CT提示:实验组BV/TV、Tb.Th、Tb.N显著增高,Tb.Sp显著减少.对照组和实验组骨结合率分别为(38.94±9.48)%,(51.49±12.49)%;大拔出力分别为(64.95±6.11)N,(81.90±13.10)N,2组结果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μm/nm表面可以显著促进种植体早期骨结合.

  • 饰瓷/核瓷厚度比对IPS e.max全瓷冠强度影响的非线性接触有限元分析

    作者:曾智惠;段嫄嫄;靳海立;贺专;贾骏

    目的:基于非线性接触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探讨不同饰瓷与核瓷厚度比对IPS e.max全瓷冠强度的影响.方法:建立5组轴对称下颌第一磨牙形态试件的有限元模型,饰瓷与核瓷厚度比分别为1∶4、1∶2、1∶1、2∶1、4∶1.采用半径为4.5 mm的半球形加载头对各组模型进行加载,得到各组模型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并通过优化理论进行分析.结果:饰瓷的大主应力峰值出现在饰瓷咬合面与加载头接触的外侧周围;核瓷的大主应力峰值出现在加载头接触区下方的核瓷与粘接剂之间;饰瓷和核瓷所受的大主应力均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基于优化理论饰瓷与核瓷厚度比为1∶4时断裂强度大.结论:基于本实验有限元模型分析,临床上在满足美观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饰核瓷厚度比,以期增加全瓷冠整体断裂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 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健平;孟祥才;张玉娜;廖运茂;王庆法;张秋迟

    目的:研究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影响,比较它与纳米羟基磷灰石、氟化钠和人工唾液的再矿化效果.方法:选取新鲜拔出的牛切牙40颗,制成人工龋模型,露出唇侧面,其余部分涂布双层指甲油.置于盛有脱矿液的容器中37℃脱矿3d,使用显微硬度仪测量脱矿后釉质的显微硬度.扫描电镜下观察脱矿后的釉质表面的平滑状态.然后随机分为4组.用软毛刷将相应试剂涂刷在釉质表面,3次/d,3~4 min/次.人工唾液组直接将釉质块浸泡其中.10 d后进行显微硬度和扫描电镜观察.实验前后统计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氟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的显微硬度较脱矿后和对照组硬度值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o.05),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变平滑.结论:氟纳米羟基磷灰石对早期釉质龋的再矿化效果较好.

  • 锌对体外培养小鼠腭胚突融合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尚;牟禄瑞;王芳;蒋程程;宋庆高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浓度锌对体外培养小鼠腭胚突腭融合的影响以及锌对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胎鼠腭裂的拮抗作用,探讨锌在腭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预防或减少腭裂的发生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方法:获取胚胎13 dC57BL/6N胎鼠腭突进行体外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低锌组、中锌组、高锌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培养基中分别含锌离子0 μmol/L、50 μmol/L、75 μmol/L、95 μmol/L、全反式维甲酸10 μmol/L及全反式维甲酸10 μmol/L-锌离子75 μmol/L,分别培养48 h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计数腭板融合数.结果:空白对照组、低锌组、中锌组、高锌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腭板融合率分别为27.8%、53.9%、85%、32%、0%和6.7%,各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空白对照组、低锌组和高锌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而中锌组腭板融合率与各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全反式维甲酸组及全反式维甲酸+中锌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锌浓度达75 μmol/L时能有效地促进腭突融合,但锌在预防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腭裂发生的过程中效果不佳.

  • β-防御素2在实验性大鼠牙周炎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及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

    作者:许丽华;徐莉;李彬;杨冬茹;武海春;董福生

    目的:探讨β-防御素2在大鼠牙周炎模型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变化及与牙周炎发展的关系.方法:利用结扎法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炎模型并设对照组,于第6周取实验牙及牙周组织、相对颊黏膜和腮腺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并行免疫组化评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β-防御素2主要表达于口腔龈上皮和颊黏膜上皮的棘层和颗粒层以及腮腺的导管上皮细胞.在口腔龈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颊黏膜上皮的表达为牙周炎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在腮腺导管上皮的表达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牙周炎症时β-防御素2在口腔龈上皮、颊黏膜上皮和腮腺导管上皮的分布各有不同的变化,提示在牙周炎进展过程中不同部位口腔上皮对牙周化学屏障改变的影响不同.

  • 2种不同底板结构及粘结剂对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

    作者:葛康康;曲虹;谭军;宋洋

    目的:采用临床常用的2种化学固化型粘接剂,对网底和激光底面托槽粘接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收集80颗新鲜人类前磨牙随机分为8组.A、B组选用京津釉质粘结剂,C、D组选用Unitek自凝粘接剂;A、C组采用网底托槽,B、D组采用激光底面托槽.分别测定A1、B1、C1、D1组的抗剪切强度和A2、B2、C2、D2组的抗张强度,统计每个托槽上的粘接剂残留量.结果:网底托槽的抗剪切强度略大于激光底面托槽,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托槽的抗张强度、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以及粘接剂残留量积分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粘接剂的粘结强度及2种托槽的粘结强度均差别不大,都能很好的满足临床粘结要求,但在使用激光底面托槽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剪切力.

  • 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临床治疗研究

    作者:韦元;鲁勇;陈勇;洪小伟

    舌下腺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肿块累及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口内型和口外型(包括单纯口外型和哑铃型),其中口外型发病较少,但却易造成误诊,而选择错误的手术进路,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本文收集2003~2008年间我院诊治30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extraoral type of sublingual gland,ETSG)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对策.

  • 下颌后牙麻醉研究进展

    作者:李淑华

    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lock,IANB)是牙体牙髓病治疗过程中下颌后牙麻醉使用频繁的技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称为口内注射法(Halstead法).该技术的理论基础为将麻醉药注射到翼下颌间隙,浸泡还没有进入下颌神经管的下牙槽神经以达到麻醉下牙槽神经的目的.即使是健康的牙髓,常规的IANB也会镇痛不全[1,2].曾经有学者称与一般患者相比,患有不可逆性牙髓炎患者的IANB失败几率为一般患者的8倍[3].临床研究揭示:即使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不可逆性牙髓炎患者IANB的失败率仍高达44%~81% [4,5].

  • 短种植体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勤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rankmark教授等创立了骨整合理论为口腔种植学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如今,现代口腔种植学已日臻成熟.随着材料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各种材料、设计和不同表面处理的种植体不断问世.短种植体的出现扩大了口腔种植术的适应症范围,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简化手术,降低了患者的费用,减轻术后反应.

  • 垂体性侏儒症合并全口多发性埋伏牙1例

    作者:欧阳少波;廖岚;张洪斌;江燕

    垂体性侏儒症以全身骨骼系统发育障碍、身材矮小为特征,可伴有牙齿发育延缓,出现替牙延迟及相应少数恒牙埋伏阻生,合并大多数恒牙埋伏、部分恒牙缺失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垂体性侏儒症合并全口多数牙埋伏.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2011年12月以全口牙缺失4年影响进食及美观为主诉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要求制作全口义齿.患者自述未曾换过牙,全口牙逐渐脱落,未进行过任何治疗.

  •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1例

    作者:吴昊;刘健;郭盛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又名Papillon-Lefèvre综合征(Papillon-Lefèvre syndrome,PLS),由Papillon、Lefèvre二位学者1 924年首次报道[1],其特点是手掌及脚掌部位的皮肤过角化和牙周组织快速严重的破坏.本病罕见,男女患病机会均等,无种族差异性,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至四,携带者的几率为2~4‰[2].本文就长沙市口腔医院牙周科发现的1例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进行报道.

  • 结节性硬化病合并面部纤维血管瘤2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赵苏峰;张银凯;文建民;王育新;陈勇;刘锐;杨旭东

    结节性硬化综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1],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种非神经组织错构瘤及良性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除骨骼肌、周围神经及脊髓外,所有分化于3个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如脑、皮肤、肾脏、眼、肺、心脏、肝脏、骨骼等均可以累及.临床上可表现为头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力发育障碍为主的三联征;多见于婴幼儿,男性多见;其发病率大约为1/6000~1/10000.现在认为,位于9号染色体的TSC1基因和位于16号染色体的TSC2基因的失活可以引起该病的发生.我科于11年10月收治此类患者,现报告如下.

  • 上颌第二磨牙腭侧双根管2例

    作者:张海峰;申静;秦宗长;刘志顺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一种方法.通过清除根管内的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并进行消毒,后充填根管,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的愈合[1].对牙齿解剖形态的充分掌握是根管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上颌第二磨牙的解剖形态复杂,其中腭侧为双根管的发生率较低[2~4].本文报道2例腭侧双根管型的上颌第二磨牙.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