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研

    作者:张云绮;贾保军;敖建华;屈丹阳;雷鸣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植入体在修复下颌骨缺损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3例,术前均行下颌骨CT扫描后三维重建获得数字化下颌骨模型,其中2例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下颌骨树脂模型,术前根据实体模型完成重建板的个体化塑形;1例将设计完善的下颌骨植入体数据输入钛合金3D打印设备,直接获得带髁状突的个性化植入体.按术前设计对病变下颌骨行节段性切除,植入个性化下颌骨植入体,或同期行髂骨移植.结果: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下颌骨缺损修复,个性化植入体术中就位顺利,操作简便,髂骨塑形快而准确.随访3~11个月,患者对面形满意,咬(骀)关系正常稳定,植入体无松动、移位及脱落.结论: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修复下颌骨缺损,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创伤,同时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达到了美观与功能兼备的效果.为下颌骨仿真修复提供了一条快速有效的途径.

  • Er:YAG激光照射对1步法粘接系统在颈部牙本质的长期粘接效果影响

    作者:何正娣;岛田康史;田上顺次;胡学娟;陈玲玲;阮双琛

    目的:用微剪切实验测评Er:YAG激光照射对1步法自酸蚀粘接系统在颈部牙本质的长期粘接效果的影响.方法:30颗离体磨牙切割获60片颈部牙本质切片,随机分为对照组(#600沙砾磨砂纸打磨)和激光组(Er:YAG激光照射).每切片粘接8个树脂柱(Tri-S Bond),24 h、7d、6月、1年后测微剪切粘接强度,one-way ANOVA和t-test统计分析结果(P=0.05).走查扫描电镜观察粘接破折面.结果:Er:YAG激光照射牙本质表面呈鳞片状,激光组在6个月和1年后的粘接强度显著下降,低于该组24 h和7d后,也低于对照组的结果.结论:Er:YAG激光照射影响了Tri-S Bond在颈部牙本质的长期粘接强度.

  • 口腔癌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肖燕;张沛沛;李文鹿;何巍

    目的:调查口腔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1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85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使用中文版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49)及华盛顿大学头颈肿瘤生活质量量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Scale,UW-QOL),在患者术后至少12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评测.结果:发出问卷85份,回收76份,完成问卷调查89.4%.UW-QOL调查问卷得分高的项目是疼痛(77.3±6.3)分,其次是焦虑(76.4±7.8)分,第三是活力(74.3±8.2)分;得分低的3项依次是:咀嚼(34.5±8.3)分、唾液(46.4±4.8)分、味觉(49.9±3.9)分.OHIP-14量表得分好的项目是残障(38.5±7.4)分,其次是生理性疼痛(46.8±10.2)分,第三是心理障碍(50.9±5.8);得分差的3项依次是:功能限制(62.4±12.3)分、心理不适(57.8±9.2)分、社交障碍(55.8±12.8)分.结论:口腔癌根治性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对口腔恶性肿瘤应切实做好疾病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社会支持.

  • 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和朊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郑军;徐江;余芯乐;张杰;杨洋;张凯楠;曾妍

    目的:检测N-乙酰基转移酶10蛋白(Naa10p)和朊蛋白(PrP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白斑、口腔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OSCC(112例)、白斑(42例)及正常黏膜组织(11例)中Naa10p和PrP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Naa10p和PrPc在OSCC表达高,白斑次之,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低.Naa10p在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两两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rPc分别在白斑和OSCC组织,正常口腔黏膜与OSCC组织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Naa10p的表达水平与OSCC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PrPc表达仅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PrPc在OSCC中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升高(P<0.05),而Naa10p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化程度下降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Naa1 0p和PrPc与OSCC的发生和转移相关.

  • 基于CBCT的可视化口腔虚拟种植系统设计

    作者:陈中中;张建飞;王倩倩;杨亚茹;张朋;朱惠玉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CBCT数据的可视化口腔虚拟种植系统,以辅助医护人员进行口腔种植手术.方法:借助VTK工具包中的可视化算法在VS平台上编译系统,读取CBCT数据并在系统界面内显示图像的横断面、冠状面与矢状面,通过MC算法重建颌骨的面模型,从种植体库中选择种植体并确定其在颌骨模型上合理的种植位置与角度.结果:系统实现了种植体的虚拟种植.结论:可视化的口腔虚拟种植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进行术前规划与医患沟通.

  • 不同切牙定位方式对骨性Ⅱ类患者审美评价的影响

    作者:何昌平;邓锋;王华桥;黄倩倩;张林;张翼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中不同切牙定位方式对骨性Ⅱ患者的侧貌审美认知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骨性Ⅱ正畸术后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和侧貌照片,分别以Tweed、Andrews理论为指导对切牙位置进行不同方式定位,通过Photoshop软件体现到唇部变化,得到12张不同的侧貌图.选取择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对其评分.结果:下切牙直立(90°)、轻度唇倾代偿的(92.5°)、上切牙FA点落于GALL线后方-2 mm和-1 mm对应侧貌较美观.结论:成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的骨性Ⅱ患者软组织侧貌美学设计中,上切牙内收舌倾代偿,下切牙唇倾代偿,且下切牙唇倾处于于90°~95°之间较为美观;下切牙的过度唇倾代偿有损侧貌的美观.

  • IL-21通过Notch信号调控人牙周膜细胞RANKL表达和增殖的研究

    作者:邢泉;秦伟;张晓磊;樊明文

    目的:观察IL-21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OPG的表达以及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Notch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探讨IL-21在根尖周炎骨破坏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不同浓度(0、10、50、100 μg/L)的IL-21作用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并选择佳刺激浓度IL-21(50 μg/L)处理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观察不同的时间点(0、12、24 h),通过实时定量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细胞中RANKL/OPG的表达水平.同时使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IL-21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Notch1表达水平的影响.运用Notch信号的阻断剂GSI(5 μmol/L)预处理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后,再检测IL-21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OPG的表达水平的影响.CCK8法测定各个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结果:IL-21可显著提高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RANKL的表达水平,对OPG的表达无显著影响.IL-21显著抑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结论:IL-21通过Notch信号通路上调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RANKL表达,抑制其增殖活性.

  • 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2和转化生长因子-β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表达及意义

    作者:陈冶

    目的:探讨白细胞相关免疫球蛋白样受体-2(LAIR-2)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53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和50例健康者,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上LAIR-2表达,利用ELISA法对血清中TGF-β水平进行检测.结果:LAIR-2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阳性表达率为(4.62±0.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7±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中TGF-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LAIR-2阳性表达和TGF-β水平呈负相关(r=-0.416,P=0.011).结论:LAIR-2在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中呈低表达,而外周血TGF-β水平升高,二者可能共同参与了T细胞介导免疫抑制作用,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生及进展有关.

  • 整合素连接激酶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管永昱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71例择期行手术切除治疗的OSCC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ILK、eNOS和iNOS在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进行检测.结果:ILK、eNOS和iNOS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4%、45.1%和29.6%,且主要以弱阳性为主,而在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8.6%、93.0%和95.8%,且以强阳性表达为主,ILK、eNOS和iNOS在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K和iNOS在OSCC组织中表达均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K在OSCC组织中强表达与iNOS强表达呈正相关(r=0.529,P=0.000).结论:ILK、eNOS和iNOS在OSCC组织中出现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肿瘤中血管生成而参与OSCC细胞浸润和转移过程.

  • 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治疗眼眶-上颌-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

    作者:克热木·阿巴司;凌彬;买买提吐逊·吐尔地;林兆全;龚忠诚

    目的:探讨对眼眶-上颌-颧骨、颧弓复合体骨折采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方法:17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88例)采用常规冠状-睑下缘-口内联合切口,实验组(82例)采用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肿胀及瘢痕程度、术后局部积液、面神经及眶下神经功能、耳颞区感觉功能、泪道损伤发生率、下眼睑外翻及颞部凹陷的发生率、骨折复位的效果、患者满意度,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平均长度、术后切口肿胀及瘢痕程度、术后局部积液、面神经功能障碍、耳颞区感觉障碍、泪道损伤发生率、下眼睑外翻及面颞部凹陷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眶下神经功能、骨折复位的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改良耳颞-结膜-口内联合切口具有切口隐蔽,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两种不同结缔组织移植技术在上前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作者:王群;陆钰;胡芳芳;甘朝兵;宁晔;康林;吴海珍

    目的:比较带蒂结缔组织瓣移植(pedicle 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PSCTG与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free subepithelial connective tissue graft,FSCTG)增厚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量以达到稳定而良好的种植修复增量效果和美学效果.方法:29例满足即刻种植适应症的上前牙,拔出后即刻种植,同期采用PSCTG或FSCTG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量,运用临时冠修复塑形,观察术后临床效果.结果:带蒂结缔组织瓣移植组(下文简称带蒂组)移植瓣成活率100%,游离结缔组织瓣移植(下文简称游离组)为93.33%.带蒂组移植后半年唇侧龈组织厚度(Facial gingival tissue thickness,FGTT)增加(1.572±0.74) mm,游离组增加(1.45±0.61) mm.移植1年时,带蒂组红色美学(the pink esthetic,PES)得分为(8.50±1.34)分,游离组(7.80±1.74)分,两组红色美学各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带蒂组PES达到6分及以上的比率高于游离组.结论:即刻种植(immediate implant placement and provisionalization,IIPP)联合PSCTG与联合FSCTG一样,短期唇侧龈厚度增量和红色美学效果均较好,而PSCTG由于自身血供更易成活固定.

  • 颏下岛状瓣修复软腭及磨牙后区缺损

    作者:孟沙沙;介亚琼;韩新光;孙晓静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瓣修复软腭及磨牙后区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6例软腭及磨牙后区恶性肿瘤扩大切除后,以颏下岛状瓣修复,术后评估皮瓣形态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6例皮瓣中24例完全成活,2例坏死,供区均一期愈合.其中21例患者获得随访,5例失访,随访时间6~45个月,患者发音、吞咽等功能及皮瓣形态均恢复满意.随访期间均无局部复发.放射治疗期间,皮瓣均存活良好.结论:颏下岛状瓣是修复软腭及磨牙后区恶性肿瘤术后缺损较为理想的选择.

  • PDCA在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干槽症发生率的应用

    作者:喻学洲;胡图强;周永庆;王玉佩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降低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干槽症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收集资料、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将实施PDCA管理前、后各6个月的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病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对照组584例,改进组602例,统计各组干槽症发生率,然后进行比较.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的干槽症发生率分别为9.6%和4.4%,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别(P<0.01).结论:PDCA循环法在降低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干槽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提高医疗质量.

  • 两种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根间区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雷菲菲;梁芮;张晓洁;曾俊玲;林楚如

    目的:对比两种材质(钛钉和不锈钢钉)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上颌后牙根间区的脱落率,并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医生选择设计提供参考.方法:102例正畸患者平均年龄21岁(13~46岁).正畸设计强支抗,在上颌后牙根间区共植入172枚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研究按照种植体类型(钛钉1.6 mm×8 mm,不锈钢钉1.5mm×8 mm)、骨面型(高角和非高角)和年龄(成人和青少年)进行分组.统计分析使用SPSS 13.0软件包.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种植体类型、骨面型、年龄对脱落的影响.结果:种植体类型和骨面型对脱落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青少年脱落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钛钉植入上颌后牙根间区稳定性优于不锈钢钉.高角患者种植体脱落率较高.

  • NSCL/P患者中异常表达microRNA与WNT家族的关联性研究

    作者:王鑫;王姗;孟琰;强冬霞;施磊;苏艳国;赵尔杨

    目的:探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中microRNA表达谱差异及显著改变microRNA与WNT家族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涵盖当前miRbase数据库中所有人类microRNA的miRCURYTM探针的基因芯片对4例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的唇腭组织与4例正常新生儿脐带组织所提取的microRNA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差异性表达显著的micro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筛选出254个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相关的差异表达microRNA:181个在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组织中表达上调,73个表达下调(P<0.05).根据差异倍数与P值大小,选取十个表达差异较大的microRNAs进行生物信息学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hsa-miR-1260b,hsa-miR-205-5p,hsa-miR-24-3p,hsa-miR-27b-3p和hsa-miR-720均靶向结合于Wnt5a、Wnt9b、Wnt10a等Wnt家族的信号分子.结论:差异表达较显著的microRNA通过与Wnt家族信号分子靶向结合参与调控唇腭裂的发育过程.

  • CAD镜像复制上前牙形态效果的数学分析

    作者:李瑞莺;姚江武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评估镜像、生物再造和人工堆蜡模式形成的虚拟修复体与原始天然牙形态的数学匹配效果.方法:在20颗原始上颌天然牙(20位参与者)的石膏模型上行全瓷冠牙体预备,并扫描预备前后的模型,形成镜像(mirror-image,MI)、生物再造(biogenericreconstruction,BR)和人工堆蜡(waxed-ups,WU)的虚拟修复体和原始天然牙的图像(CEREC(@) software v4.0).评估虚拟修复体与原始天然牙的三维距离(three-dimensional distance,3-DD)和体积变化率(rate of volume change,RVC) (Geomagic Qualifyv7.0,USA,输出),统计分析3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结果:3-DD统计表明,MI与BR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和BR与W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C统计表明,MI与BR和WU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与WU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D软件镜像恢复的上颌前牙修复体形态优于生物再造和人工制作,CAD镜像复制能有效的重建天然牙形态,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模式.

  • 淀粉样变性55例口腔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徐刚;崔全才;杜德顺

    目的:探讨淀粉样变性在口腔颌面部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口腔组织活检于淀粉样变性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淀粉样变性的口腔临床特点和活检切片的HE染色,刚果红特染,光镜和偏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一淀粉样变性肾组织活检的电镜检查.结果:在总计55例中,46例口腔组织(牙龈、舌、下唇、唇腺)活检切片可见淀粉样物质沉积.口腔组织的活检阳性率为84%.口腔组织切片检查可见黏膜基底膜下、舌肌间粉红均质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特染呈砖红色.透色电镜观察淀粉样蛋白为排列不规则,不均匀的絮状结构.结论:淀粉样变性在口腔组织表现主要呈舌体增大、质硬、溃疡.口腔组织活检可提供淀粉样变性病诊断重要依据.

  • 白芍总苷对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中IFN-γ及IL-1O表达的影响研究

    作者:延欣虹;张波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中IFN-γ及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皮肤科与口腔科收治的38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在清除患者口腔中残根、残冠以及牙石等,用0.1%的他克莫司软膏进行局部治疗,2次/d.研究组患者,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白芍总苷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并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IFN-γ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18例,其中有效者2例,好转者6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为44.4%.研究组,20例,其中其中有效者8例,好转者7例,无效者5例,总有效率为7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外周血中IFN-γ及IL-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芍总苷治疗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白芍总苷较好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增高了患者外周血中IFN-γ水平及IL-10水平有关.

  • 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细胞活性和凋亡的比较研究

    作者:董允允;宋立婷;朱东望;邓嘉胤;蒋少云

    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细胞活性和凋亡之间的差异性,为阐明牙周炎的易感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健康人的健康牙龈,进行体外培养获得HGFs,采用MTT法比较两组细胞的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和促凋亡基因Bax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比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慢性牙周炎组HGFs细胞活性在培养4d后明显下降(P<0.05),而且在体外培养2d、4d细胞中Bcl-2/Bax的比值下降(P<0.05),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HGFs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凋亡增强,从细胞水平说明其存在牙周炎易感性.

  • 细菌array-CGH技术用于比较牙龈卟啉单胞菌不同菌株基因组差异的研究

    作者:李心悦;张亮;吕莉娟;马健;周伟平;黄淑君;周香城;贺俊成;叶宁

    目的:构建牙龈卟啉单胞菌(简称P.gingivalis)全基因组规模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简称array-CGH)芯片平台,分析不同菌株间基因组的差异,为后续检测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进一步阐述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综合已经全基因组测序的12株P.gingivalis菌的序列信息,设计探针序列,定制芯片.提取P.gingivahs高毒力株W83和低毒力株ATCC 33277的基因组DNA,利用array-CGH检测其全基因组的差异DNA片段,并运用PCR验证结果的准确性.结果:Array-CGH结果显示两组菌株间存在几个连续片段的拷贝数不同.P.gingivalis W83的部分特异片段参与编码毒力致病因子.在P.gingivalis ATCC 33277的特有片段中,部分编码蛋白可增强细菌表明粘附力,使其具有高粘附力.从中挑选12个基因进行PCR差异性验证,证实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用array-CGH芯片的方法来分析全基因组拷贝数的变化具有分辨率高,能精确定位异常片段的特性.本文成功构建了array-CGH技术检测P.gingivalis不同毒力株基因差异的平台,为后续比较临床分离株的差异DNA片段,筛查毒力基因,深入阐述牙周炎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 单侧前牙反(殆)大鼠髁突异常分化的软骨细胞中CaMKⅡ的表达变化

    作者:万向洪;张勉;王美青

    目的:研究实验性单侧前牙反(殆)(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对大鼠髁突软骨的致病意义及对促软骨细胞分化的CaMKⅡ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等分为UAC组和对照组,其中UAC组左侧上下切牙各戴一套筒冠并形成反(殆)关系,对照组不作处理.于实验开始后4周和8周取材,HE和番红O染色观察髁突软骨的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aMKⅡ的表达,Real-time PCR测量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UAC组髁突软骨细胞分化异常,软骨变薄,基质减少,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P<0.05),CaMKⅡ阳性细胞百分数以及CaMKⅡ和Mmp-13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但促增殖的Pcna以及软骨基质Col2a1、Aggrecan的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UAC可导致髁突软骨异常分化并伴有CaMKⅡ的高表达.

  • 颧骨缝牵张成骨的定量研究

    作者:张菊会;林佳佳;张春霞;任伟;胡红胜;邓刚;王恩群

    目的:研究缝牵张成骨过程中ALP、BGP、Ca含量变化与新骨形成的关系.方法:牵张成骨后的标本经过匀浆、离心,进行对硝基苯磷酸盐法测量新形成骨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利用骨钙素放射免疫试剂盒测定骨钙素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钙含量.结果:骨中碱性磷酸酶在牵张成骨后1周明显升高,3周达到峰值(3.42±0.35) U/g,5周有所下降,8周时接近对照组水平;骨钙素的水平在牵张成骨后有所增加,3周明显上升,牵张成骨后5周达到峰值(74.86±2.71) ng/g,8周下降接近对照组水平;实验组钙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牵张成骨进行,钙含量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牵张成骨后5周,实验组钙含量明显增高,8周时钙含量(46.56±2.20) mg/g接近对照组水平.结论:牵张成骨时大量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先后形成,牵张区钙化迅速,促进新骨质形成.

  • 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在大鼠龋病模型上抗菌性的研究

    作者:李洁;李福军

    目的:评价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在大鼠口内的抗菌活性.方法:利用大鼠龋病模型来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将托槽底板用复合纳米银托槽粘接剂粘结在上颌第一双尖牙颊侧的半边牙冠表面,再将其结扎固定在大鼠口腔下前牙舌侧的根部,分别在植入手术后的1个月和3个月时间段局麻下取25个样本牙,通过扫描电镜定期观察材料表面变形链球菌定植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大鼠龋病模型.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材料样本牙放置的位置没有对其正常进食造成影响,材料几乎没有发生脱落现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Transbond XT表面变形链球菌生长活跃,层层堆积;植入1个月后的GC Fuji ORTHO LC表面变链菌零星分布或少量成簇,3个月后数量明显增多并呈链状;在NSC2,NSC3和NSC4组的两个观察期,随着纳米银含量的增加,变链菌的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形态趋于分散单个存在.结论:纳米银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粘结剂对变链菌的黏附抑制和杀灭作用.

  • PGS/PLLA共纺膜片的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钟妮;包广洁;李燕梅;吕玮;张文霞;赵红斌;康宏

    目的:观察PGS/PLLA共纺膜片体外降解性及细胞相容性,探究其作为山羊颞下颌关节盘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将PGS/PLLA共纺膜片浸泡在磷酸盐缓冲液中(pH=7.4),不同时间点取样,对材料微观形貌、pH、力学性能等进行检测;将关节盘细胞-PGS/PLLA支架复合培养,MTT法检测支架的细胞毒性及对关节盘细胞增殖影响;在14 d时,取出关节盘细胞-PGS/PLLA复合物,行HE、番红O、免疫组化染色.结果:PGS/PLLA支架降解性能适宜;MTT结果示,支架无毒性,细胞增殖良好.结论:颞下颌关节盘细胞在支架上粘附良好、增殖明显、代谢活跃,PGS/PLLA支架有望作为颞下颌关节盘组织工程支架.

  • 以牛心包为来源的天然衍生引导骨组织再生膜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

    作者:白明海;张婷婷;谢辉;吴汉江;赵志河;何正权;刘兴玉

    目的:探索天然牛心包脱细胞和交联处理的理想方法.方法:用胰酶去垢剂法(Ⅰ)、胰酶核酸酶法(Ⅱ)、胰酶去垢剂+核酸酶联合法(Ⅲ)、冻融去污剂法(Ⅳ)、冻融核酸酶法(Ⅴ)、冻融去污剂+核酸酶联合法(Ⅵ)进行脱细胞和交联处理,采用光镜和SEM、细胞毒性实验、机械性能测定、细胞趋化性实验评估处理效果,筛选出理想的脱细胞和交联方法.结果:冻融去污剂+核酸酶联合法是理想的脱细胞方法.京尼平交联法是理想的交联方法.结论:冻融去污剂+核酸酶联合法制备的脱细胞牛心包再采用京尼平交联法可制备出理想的GBR膜材料.

  • 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陶瓷托槽与不同瓷修复体粘结强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姜海巍;石旭旭;白莉学;邱澄宇;肖震

    目的:评价不同瓷修复体试件经过3种表面处理方法后与陶瓷托槽粘结强度的关系.方法:钴铬烤瓷、铸瓷、锆瓷及聚合瓷4类试件经过喷砂(SB)、氢氟酸酸蚀(HFA)、喷砂十酸蚀(SB+ HFA)处理后表面涂布硅烷偶联剂(SCA),再粘接陶瓷托槽,经37℃恒温水浴24 h后检测粘接强度(SBS),扫描电镜观察托槽粘接前修复体表面的粗糙度及去除后修复体表面粘接剂残留情况.结果:钴铬烤瓷、铸瓷和聚合瓷试件的抗剪切强度分别与话瓷试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钴铬烤瓷和铸瓷试件的抗剪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结果显示4组试件表面粗糙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喷砂组和喷砂十酸蚀组试件表面的粗糙度明显高于酸蚀处理组;喷砂和喷砂十酸蚀组的表面处理效果差异不大,喷砂组的4类试件表面粘结剂残留少.结论:3种表面处理方法均能满足临床正畸的需求.喷砂组去除托槽后对试件表面的影响小,喷砂联合酸蚀处理并不能显著增加剪切强度.

  • 新型镍钛器械循环疲劳抗性的研究

    作者:赵丹;彭彬

    目的:运用金属模拟弯曲根管观察四种镍钛器械循环疲劳抗性能力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将30/.06Hyflex CM、TF、K3XF和K3各30支,放入弯曲度为60°,曲率半径为3 mm的金属弯曲根管内,体外模拟器械抗疲劳折断的过程,计算折断时器械旋转的圈数,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器械断面的特征.结果:HyflexCM、TF、K3XF的循环疲劳折断旋转圈数显著高于K3.结论:经过热处理的新型镍钛器械Hyflex CM、TF、K3XF较传统镍钛器械K3在抗循环疲劳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 信号素3A对成牙骨质细胞系OCCM-30增殖和矿化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雨;任嫒姝;庞琴;马小娟;付钢

    目的:初步探讨信号素3A(Semaphorin3A,Sema3A)对成牙骨质细胞增殖、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重组人Sema3A(0、0.5、1 mg/L)处理成牙骨质细胞OCCM-30.MTT法检测Sema3A对成牙骨质细胞增殖的影响,酶比活性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Runx2基因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法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Sema3A对成牙骨质细胞的增殖和ALP活性无明显影响.Sema3A抑制OCN和Runx2基因的表达(P<0.05),并抑制矿化结节的形成.结论:Se-ma3A对成牙骨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矿化功能起到抑制作用.

  • 纤维连接蛋白EDA片段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作者:杨月;王海丞;彭靖;李翠英;江久汇

    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基因Ⅲ型重复序列有3个可变剪接区,分别为EDA、EDB和ⅢCS.在肿瘤、胚胎及创伤愈合等细胞增殖和迁移活跃的组织中,EDA+ FN呈高表达,而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本文就其特性、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镁合金成骨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郭宇;娄译心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其弹性模量接近人体正常骨组织,并且能够促进新骨形成,因而作为骨植入材料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镁合金材料的特点和镁合金的成骨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