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锥体束CT研究

    作者:李文婷;曾红燕;赵颖

    目的:采用三维锥体束CT成像系统探讨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38名门诊患者/47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下颌第二恒磨牙,观察C形根管的发生率.结果:存在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恒磨牙共191颗,发生率40.12%;左右两侧同时发生C形根管的概率为31.9%;左右侧发生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男女发生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形根管在下颌第二恒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CBCT影像技术能在诊疗过程中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直观,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 Ⅱ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分析

    作者:黄婧;刘大力;何智妍;梁景平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Ⅱ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与无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构成.方法:12名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组(T2 DM+ CP组)与慢性牙周炎组(CP组)2组,各6人.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及牙周临床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根据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取患病位点的菌斑样本.PCR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采用DGGE分离扩增的16S rDNA片段.结果:两组结果显示两组牙周参数无显著差异.两组7种细菌检出率相似.所有对象中均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坦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而具核梭杆菌在两组中均有一个样本未检出.变黑普氏菌在T2DM+ CP组的2个样本中检出,而CP组有4个样本检出.伴放线共聚菌在所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DGGE分析结果示两组间条带数量及树状聚类分析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Ⅱ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以及DGGE分析与无糖尿病患者相似.

  • 应用锥形束CT对成人上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的研究

    作者:金艳;郑雨燕;马丽辉;何飞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中国人群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名患者的双侧上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各358颗)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根管分型以及双侧对称情况.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为单根(65.92%)和双根(33.80%).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93.85%).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双根管(84.36%).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单、双根管比例接近(分别为52.79%和46.08%).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Ⅳ型(48.32%)、Ⅱ型(24.30%)和Ⅰ型(12.56%).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Ⅰ型(51.68%)、Ⅱ型(21.51%)和Ⅳ型(14.25%).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分型左右对称(对称率分别为74.57%和81.29%).上颌前磨牙根管系统的主要变异为:管间交通支、颊根C形根管和多根管(树形根管或神经根样根管).结论: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单根管和双根管.术前了解根管形态的变异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分化抑制因子-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郝晓鸣;杨大江;王晓毅;梁新华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 (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Id-1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65例OSCC中有49例Id-1呈(75.38%)阳性表达,其与O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Id-1的表达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结论:Id-1的高表达可能在OSCC分化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 种植支抗在慢性牙周炎深覆(殆)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岩涛;徐鲁勇;刘健;卜华伟;王荣

    目的:通过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覆(殆)畸形,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探讨微种植体支抗用于牙周病深覆(殆)矫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伴有深覆(殆)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后牙松动的情况,选择微种植体支抗的植入部位,分别有6例植入上颌前牙区,6例植入下颌前牙区.根据剩余牙槽骨的高度,施加压低力.测量矫治前后的根吸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牙区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打开前牙咬合;施加压低力的前牙与矫治前相比出现明显地根吸收;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用于慢性牙周炎深覆(殆)的矫治具有可行性,但只限于不能使用常规方法的病例.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剩余牙槽骨量施加适当压低力.

  • 牙周病与早产低体重儿风险相关性:一项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作者:周娟;翁鸿;张超;郭毅;夏凌云;曾宪涛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牙周病与早产低体重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9月30日,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7个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暴露于牙周病可以显著增加PLBW发生率3.00倍[OR=3.00,95%CI=(2.05-4.39),P<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健性较好;按种族地区亚组分析显示,美洲人群[OR=3.72,95%CI=(2.10-6.56),P<0.001].和亚洲人群[OR=3.28,95%CI=(1.74-6.15),P=0.0002]罹患PLBW的风险显著高于欧洲人群[OR=1.85,95%CI=(0.94-3.61),P=0.007].未检测到明显发表偏倚.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牙周炎是PLBW的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 不同预备方式的全瓷贴面抗折性研究

    作者:陈济芬;丁宏

    目的:研究不同牙体预备方式下全瓷贴面的抗折强度.方法:40颗完整的上颌中切牙通过以下五种设计进行贴面预备,每组各8颗:P2e;P4e;P2d;P4d;Pc.瓷贴面经制作、粘结及热循环处理后加载直到破裂.记录各样本抗折强度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P2e和P2d折裂载荷值与Pc接近;P4d折裂载荷值低于P2e和P2d(P<0.05).P2e折裂载荷值和P4e、P4d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切端去除2 mm的贴面抗折强度与完整牙相近,不管唇面预备在本质或釉质内.切端去除4 mm并唇面预备在本质内的贴面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切端去除2 mm.

  • 牙周炎伴COPD患者血清25-(OH)D、TNF-α和IL-6水平检测的研究

    作者:韩静;李威;李一梓;王左敏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血清25-(OH)D、TNF-α和IL-6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COPD伴牙周炎患者[(C+P)组]20例,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P组)20例,同期门诊随诊的健康对照组(H组)20例.采集临床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25-(OH)D、TNF-a和IL-6的含量.结果:各组间牙周病指数有显著性差异.(C+P)组与P组、H组相比,TNF-a和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较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组血清25-(OH)D与IL-6呈负性相关关系(P<0.05),C+P组血清25-(OH)D与Tnf-α呈负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25-(OH)D、TNF-α和IL-6可能与牙周炎和COPD病理机制相关,牙周炎和COPD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王育新;杨旭东;文建民;赵苏峰;刘锐;洪小伟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15例单侧复杂颧眶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术后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重建颧眶形态和实现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骨折复位整体偏差小于1 mm.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术中复位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颧眶复合体骨折复位的整体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 RUNX3和RASSF1A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付金华;高义军;尹晓敏

    目的:研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RAS相关区域家族1A (RASSF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初步探讨二者在OSF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5例OSF组织、10例OSF癌变组织中RUNX3、RASSF1A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RUNX3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90.00%(9/10),OSF组为85.71%(30/35),OSF癌变组为30.00%(3/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RASSF1A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80.00%(8/10),OSF组为62.86%(22/35),OSF癌变组为20.00%(2/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织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结论:RUNX3和RASSF1A表达下调或缺失与OSF癌变有关.

  • 根尖定位仪ProPexⅡ测量乳牙工作长度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丹凤;宋光泰;庄少敏

    目的:评估根尖定位仪ProPexⅡ测量乳牙工作长度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选择需拔牙的患儿32名,总共37颗乳牙,共计48个根管,其中牙根完整者22个,牙根发生不同程度吸收者26个,在口内用定位仪ProPexⅡ测量工作长度(EL),然后拔除患牙,体外在显微镜下用游标卡尺及15号K锉测量每个根管的实际长度(AL),两值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将EL与AL相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数据.结果:对于无根吸收的根管,PropexⅡ在AL±0.5mm范围内的准确率为77.27%,在AL士1 mm范围内的准确率为95.45%,伴有根吸收者则分别为61.54%及88.46%,若不考虑牙根有无吸收EL和AL无统计学差异(P=0.359).结论:ProPexⅡ根尖定位仪测定乳牙工作长度准确率较高,不论乳牙有无根吸收均建议使用定位仪ProPexⅡ确定工作长度,以提高根管充填质量,延长乳牙行使功能的时间.

  • 单纯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健;沈达;柳江太

    目的:利用MRI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和结构在透明质酸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取经过颞下颌关节门诊治疗的TMJ结构紊乱患者23例行单纯关节上腔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23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7.8岁.利用MMO及VAS评价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MRI检查,评价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结果:23例经HA治疗的患者,治疗前MMO 25.90、VAS5.78.治疗后MMO 35.12、VAS1.42,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显示治疗后23例患者中均未发现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结论:单纯经关节上腔注射HA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但对颞下颌关节结构无明显影响.

  • 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根尖部表面形态的研究

    作者:丁志江;刘艺;韩建国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镍钛旋转器械在平解剖性根尖孔时预备根管后根尖部表面形态改变的情况.方法:即刻拔除的离体牙40颗,随机分为两组,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摄术前片,记录根尖部的表面形态,然后分别采用K3、TF在同一长度CL(平根尖孔)预备根管,完成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预备后根尖部表面形态的改变,标记出根尖孔的不完整性(根尖孔周长有1/3没有预备到即为完整性被破坏)、根尖孔周围牙本质缺损的情况.结果:K3组、TF组根管预备后样本根尖孔的完整性均有破坏,产生不完整样本数目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K3组、TF组根管预备后样本根尖孔的牙骨质均有破坏,产生破的样本数目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的镍钛器械在平解剖性根尖孔的长度下预备根管时根尖孔的完整性将受破坏,并且根尖孔周围的牙骨质会产生缺损,裂纹线.

  • 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金宝忠;肖进;胡孙强;徐伟;李祖兵

    目的:分析下颌骨髁突不同类型骨折进行钛板内固定手术及其影响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总结经验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3年4月~2012年4月手术完成的下颌骨髁突骨折行钛板内固定患者,手术前后复查对比下颌骨全景片、下颌骨平扫CT、下颌骨矢状CT及颅颌三维CT重建.依据下颌骨骨折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髁突基部骨折3组,对3组骨折术后患者的咬合状况、开口度、面神经功能等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0例随访病例中,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30例;螺钉松动57枚,钛板断裂0例,面神经颧支损伤15例,面神经颞支损伤30例,张口受限伴下颌运动曲线患侧偏斜35例.结论:解剖手术能力或者面神经的个体变异;创口感染;不适当的应力集中、钛板和螺钉的位置、数量及固定部位,颌间牵引,关节周围相关软组织复位状况等为影响下颌骨髁突骨折坚强内固定手术并发症相关因素.

  • 不同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对粘接强度的研究

    作者:朱亚萍;郭建青;傅柏平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氢氟酸处理瓷表面能否增强不同瓷处理剂对瓷树脂粘接强度.方法:4块(15mm×7 mm×5 mm) VITA金属瓷喷砂和三枪水冲后分为4组,表面分别做以下处理:第1组:Ceraresin Bond;第2组:Porcelain Primer+FL-BONDⅡ;第3组:9.5% HF+Ceraresin Bond;第4组:9.5% HF+ Porcelain Primer+FL-BONDⅡ.BeautifilⅡ复合树脂堆积4 mm.蒸馏水37℃水浴24 h,用低速切片机垂直于粘接界面将样本切割成约10 mm×1 mm×1 mm的样本条,以1.0 mm/min的速度用微拉伸测力仪测力,将数据经方差分析统计.用扫描电镜观察界面.结果:方差分析显示第2组的粘接强度(24.23±6.09)强,第1组的粘接强度(14.74±2.59)小(P<0.001).瓷表面经9.5%HF酸蚀后,第3组(19.75±5.45)的粘接强度增加(P<0.05),第4组(22.89±5.53)的粘接强度与第2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显微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的不同形态学.结论:瓷处理剂Ceraresin Bond的粘接强度比Porcelain Primer弱,但前者HF酸蚀后,粘接强度增加,而后者不能.这提示HF并不能提高所有瓷处理剂的粘接强度.

  • 快速成型技术构建聚己内酯支架作为骨支架材料的研究

    作者:韩永杰;刘鹏;车建焕;王冠勋;孙莹;韩冰

    目的:运用快速成型技术(RP)构建聚己内酯(PCL)支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探讨成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潜力.方法:以聚己内酯为原料利用熔融沉积成型法(FDM)制备无孔隙及孔径300 μm、500μm 3种PCL支架,比重瓶法测孔隙率.利用MTT法检测支架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聚己内酯支架上的细胞粘附情况及细胞形态.结果:肉眼观察可见300 μm及500 μm孔径支架材料孔隙大小均匀,排列规整,层次分明,两种孔径支架都具有良好的孔隙连通率.MTT检测结果显示1d、2d、3d各时间点均无明显细胞毒性,细胞毒性为1级.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粘附数量由无孔隙组、500μm孔径组、300 μm孔径组依次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紧密粘附于支架.结论: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孔隙之间连通率良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细胞粘附良好,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

  • 新型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作者:撒悦;阳芳;蒋滔;王贻宁

    目的:制备并研究新型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的聚合温度、材料成分、机械特性、孔隙率等临床应用相关特性,为进一步开发理想骨水泥修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制备的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α-磷酸三钙作为成孔剂和骨引导剂,制备不同组分的多孔聚甲基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用热电偶、x射线衍射仪、体式显微镜、显微CT和MTS材料试验系统分别评价合成产物的高聚合温度、材料成分、孔隙率、孔径大小、机械特性等特征.结果:具有骨引导性的a-磷酸三钙能成功载人多孔聚甲基烯酸甲酯支架中,生成的产物具有安全的聚合温度.不同含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会影响支架中孔径的大小,但不会影响孔隙率(P=0.102).虽然α-磷酸三钙的载入会降低孑L隙率(P<0.001),但所有产物之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无显著性差异(P=0.724,P=0.601).结论: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支架能与α-磷酸三钙成功复合成具有适宜机械性能的生物材料,这为开发理想骨水泥修复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 静电纺聚己内酯/壳聚糖纳米纤维膜诱导骨髓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

    作者:何莹;刘昕;唐旭炎

    目的:观察静电纺聚己内酯/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对骨髓间充质细胞(BMSCs)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将第4代BMSCs接种于纤维膜,扫描电镜、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MTT检测BMSCs粘附、分化及增殖能力.结果: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壳聚糖纳米纤维膜表面,BMSCs的黏附和增殖增强,呈现明显升高的ALP活性,并形成矿化结节,提示具有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倾向.结论:静电纺聚己内酯/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对BMSCs的细胞相容性较好,适合BMSCs的黏附生长,具有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牙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进舌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陈晓敏;刘莉

    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否诱导舌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方法: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舌鳞癌组织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作用于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通过检测细胞形态确认肿瘤细胞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检测舌鳞癌细胞上皮标志及间质标志物表达.利用TGF-β/Smad信号通路阻断剂探究TGF-β在此过程的作用.结果: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进Tca8113的上皮间质转化.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及免疫印迹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可以明显促进Tca8113细胞的Vimentin的表达.SB431542,TGF-β/Smad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可明显阻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Tca8113上皮间质转化的诱导作用.结论:舌鳞癌组织中的肿瘤成纤维细胞可通过诱导舌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舌鳞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可能在肿瘤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 兔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建立

    作者:刘瑞;及昕;范晓丹;毛济熊;林涛;韩成敏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4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形成大小为13 mm×4 mm×2 mm的矩形单层骨皮质缺损,左侧为对照组,右侧为实验组,下颌骨植入大小为13 mm×4 mm×2 mm的长条形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CFR/PEEK),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术后未出现感染死亡;各组实验材料未出现松动、脱落等固位不良现象,术后未出现二次骨折.结论:建立下颌骨单层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 脉冲Nd∶YAG激光联合3M粘接剂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王彬娉;杨宾;吴卓骏;陈奕苗;王秀丽;陆丽英;郁豆

    目的:探讨脉冲Nd∶ YAG激光与3M粘接剂联合应用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方法:扫描电镜下观察脉冲Nd∶YAG激光照射及脉冲Nd∶ YAG激光与3M粘接剂联合应用后,牙本质小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激光组牙本质表面小管口部分熔融封闭,联合应用组牙本质表面熔融,有白色均质样物质附着,部分牙本质小管口的形态模糊不清;纵断面激光组牙本质小管内呈现不规则的熔融改变,深度不深;联合组牙本质小管内可见明显树脂突,且深度较长.结论:激光与3M粘接剂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

  • RhoA信号通路在流体静压力调控大鼠BMSCs成骨响应中的作用

    作者:陈骥;刘艳丽;赵寅华;李强;赵萤

    目的:观察流体静压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骨架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RhoA发挥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RhoA激动剂组、拮抗剂组、压力组、激动剂+压力组及拮抗剂+压力组.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周期、细胞骨架,Real-time 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结果:压力依赖RhoA的活性促进细胞周期启动、细胞骨架装配及成骨分化早期标志基因表达.结论:RhoA在压力导致的细胞周期启动、骨架装配及成骨早期分化的过程中具调控作用.

  • p-JAK2和p-STAT3在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梁又德;周毅;李异雷;王贻宁

    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磷酸化Janus激酶(JAK2)与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选用24只7周龄雌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建立大鼠实验性牙移动的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加力后3、7、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Jak2和p-Stat3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各组p-Jak2和p-Stat3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Jak2和p-Stat3在正常牙周膜中均有表达,且在受力3、7、14 d后,p-Jak2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Stat3在受力3、7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但受力14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与对照组的表达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p-Jak2和p-Stat3,且p-Jak2和p-Stat3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这说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中细胞内的信号传递.

  • 紫苏籽油对实验性牙槽骨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晓燕;崔燎;吴铁

    目的:探讨紫苏籽油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丢失的影响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去卵巢组和紫苏籽油治疗组.实验90 d后取大鼠牙槽骨,测量牙槽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与去卵巢组相比:紫苏籽油治疗组牙槽骨骨量明显增多,%Tb.Ar升高34.47% (P<0.05),Tb.Th增加36.99%(P<0.01).结论:紫苏籽油能抑制去卵巢大鼠牙槽骨丢失.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鉴定及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云鹏;赵昕;封兴华;张浚睿;陆斌;王一波;刘彦普;侯锐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成骨分化及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成骨相关标记物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原代培养的方法获得hUCM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通过茜素红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成骨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在成骨诱导过程中设立时间点(0 d、7d、14 d、21 d),对成骨相关标记物(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Runx2)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hUCMSCs;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进行成骨诱导21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浆内大量表达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桥蛋白(mRNA水平)在第7天时即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升高,Runx2(mRNA水平)在第7天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论:hUCMSCs的成骨分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体外诱导7d后成骨分化进行已经全面启动;经过诱导的hUCMSCs比未诱导的细胞更适合用于骨缺损修复.

  • 不同浓度葡萄糖对MC3T3-E1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于海利;董凯;柳忠豪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MC3T3-E1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探讨高糖环境对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影响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5.5 mmol/L、8 mmol/L、12 mmol/L 3组糖浓度.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1d,3d,5d的细胞增殖数;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1d,3d,5d,7d的细胞分化情况;茜素红染色观察14d,21 d细胞分泌钙结节的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培养后12h的细胞骨架形态.结果:随糖浓度增大,细胞数量、ALP活性、钙结节数目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细胞骨架,随糖浓度增大,细胞骨架从不规则多角形逐渐向圆形毛刺状转变,肌动蛋白从清晰的网状排列逐渐变得不清晰,且杂乱排列.结论:高糖能显著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及细胞骨架的排列伸展.

  • 开窗减压术治疗乳牙根尖周囊肿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唐明娜;余萍萍;王艳;刘树泰

    乳牙龋源性牙髓炎、根尖周炎是儿童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后未能有效控制的根尖周炎症,尤其根分歧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牙槽骨破坏吸收,发展为根尖周颌骨囊肿,进而发生颌骨破坏吸收、恒牙胚移位.现回顾总结3例龋源性乳牙根尖周炎引起乳牙根尖周颌骨囊肿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原因及佳治疗方案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
  • C锉结合根管润滑剂在疏通疑难根管中的应用

    作者:孙墅;郑苍尚

    C锉,又叫先锋锉,是经过特殊热处理的钢材制作的,具有更好的切割力和柔韧性,使钙化弯曲根管疏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根管治疗的成功率.笔者自2010年6月开始使用C锉疏通难通根管,体会到它的优点,但要求医生具有更大的耐心,排除急躁情绪,同时要掌握适当的技巧,不能使用蛮力.

    关键词:
  • 抗心磷脂抗体与牙周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彦;李红艳;丁子清

    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以血小板和内皮细胞膜上带负电荷的心磷脂作为靶抗原,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在1%~5%的健康人群中可以检测到该抗体[1].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ACA与牙周炎有一定的关系,现就二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关键词:
  • 巨颌症致病基因SH3BP2在破骨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舒宇;王海丞

    SH3BP2基因是一种功能基因,其调控合成的SH3BP2蛋白是一种接头蛋白,广泛存在于造血系统细胞中.其本身并无酶活性,是通过调节蛋白与蛋白之间、蛋白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信号,完成一系列生物活性反应.已有研究证实SH3BP2蛋白在免疫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SH3BP2是巨颌症的致病基因,其蛋白在细胞内信号通路中可以与多个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发挥调节破骨细胞分化的作用.本文就近年SH3BP2蛋白在不同组织中与破骨活动和免疫相关的功能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
  • 程序性细胞死亡与牙周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春霞;丁子清;于海蛟

    长期以来,细菌感染一直被认为是导致牙周炎的主要因素.牙周致病菌的多种毒力因子可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破坏,并通过其自身携带或释放的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肽聚糖、细菌DNA等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激活先天免疫系统,诱发组织局部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牙周炎的发生[1].然而,新近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也参与了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2].

    关键词: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