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青年女性咬肌B超形态与面颌形态关系的研究

    作者:车晓霞;李志华;郭杰;罗颂椒

    目的:了解肌肉功能与颅颌面形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作用模式,探讨错牙合畸形的形成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31例正常牙合青年女性其浅层咬肌横截面的周长、面积、横径、平均厚度及纵截面的长度,并将其与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统计相关分析.结果:紧咬位浅层咬肌厚度与上颌骨长度、后面高成正相关关系;长度与下颌升枝与SN平面的前下交角、下颌体长度、下颌综合长度、前下面高、全前面高、磨牙区牙槽高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浅层咬肌的厚度、长度对颅颌面垂直向形态有显著影响,同时厚度影响面中份深度.

    关键词: B超 咬肌 颅颌面形态
  • 引导牙周组织再生在伴牙槽骨缺损牙再植术中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陈发明;吴织芬;金岩

    目的:回顾分析配合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治疗对伴牙槽骨缺损的脱位再植牙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为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经验.方法:收集1996年~2003年间伴牙槽骨缺损、再植术中配合了GTR术治疗的完整病历资料,对其临床治疗情况及近远期疗效作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共收集到23份符合条件的病历(64颗再植牙),疗效分析结果表明,患牙术后12个月探诊深度均显著减少,附着水平均显著获得;无论脱位时间长短,术后牙松动、牙根吸收和失牙的发生率均较高.伤后6 h内就诊脱位牙直接再植后,牙髓坏死率77.5%,牙根吸收和失牙率与伤后就诊超过6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伤后就诊时间影响再植牙治疗效果,配合单纯GTR治疗,伴牙槽骨缺损的脱位再植牙的远期疗效仍然较差,利用GTR技术促进牙周组织再生特别是促进牙周缺损的再生需要进一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血清DR-70水平对舌癌诊断和预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小丹;龙星;乔治

    目的:研究DR-70(AMDL DR-70)在舌癌病人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比较分析了52例舌鳞状细胞癌和42例舌良性肿瘤病人及40个健康人的血清DR-70水平,并跟踪分析舌癌病人的3年生存率.结果:舌癌病人的DR-70阳性率(7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7.5%)和良性肿瘤组(10%),且与其生存率明显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血清DR-70水平能够预测舌癌的发生,同时也与舌癌患者的生存有密切关系.

  • 3种印模材料制取活动义齿模型的三维精度比较

    作者:夏勇;黄翠

    目的:评价硅橡胶类、琼脂类和藻酸盐类(水粉调料型)等3种印模材料的取模精度.方法:分别用3种印模材料制取10个同一实验主模具的人造石模型,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主模具和石膏模型上各标志点的距离,精度为0.01 mm,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硅橡胶类印模材料制取的石膏模型线性变化率小且比主模型稍大,与琼脂类和藻酸盐类印模材料制取的印模在三维尺寸变化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硅橡胶类印模材料的取模精度高,琼脂类印模材料因取模精度高,操作比较简单,且价格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 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临床分析

    作者:谭惠;谢辉

    目的:总结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临床特征,提高OSF临床检出率和诊断率.方法:对382例OS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对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382例OSF患者中男性370例(96.8%),20~40岁以上的OSF患者328例(85%);2)382例OSF患者均有咀嚼槟榔史,其发病与咀嚼槟榔的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咀嚼槟榔的量无正相关关系;3)因热、辣食物有烧灼感、张口困难而就诊者分别为99.2%和50.2%,糜烂或起疱、张口受限者分别为85.8%和50.3%,颊、翼颌韧带受累者分别为96.3%和99.2%,患者常有多个部位受累.结论:1)OSF好发于青年男性;2)槟榔是OSF发病的关键因素;3)OSF临床症状和体征多样.

  • 口腔卫生指导效果的临床评价

    作者:张立乐;曹正国;李成章

    目的:评价口腔卫生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名慢性龈缘炎和牙周炎患者,分组采用2次、5次进行口腔卫生指导(Ⅰ组为5次指导组;Ⅱ组为2次指导组;Ⅲ组为对照组).分别于1,2,6,12周通过菌斑控制百分率(plaque control rate, PCR)和探诊出血百分率(blooding on probing rate, BOPR)来评价口腔卫生指导效果.结果:1周时,PCR和BOPR都显著的降低.在2周时,Ⅰ、Ⅱ组的PCR都由基线的88%降至30%左右,且BOPR由基线55%降至12%左右;而对照组,PCR由89%降至50%,BOPR由55%降至44%.在6周后,Ⅰ、Ⅱ组的PCR和BOPR一直维持低水平;而对照组,在6周时,PCR为83%,BOPR为50%.12周时,PCR和BOPR分别显著性降至57%和25%.结论:口腔卫生指导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菌斑和改善出血状况,2次与5次指导无差异.

  • 作者:

    目的:分析、比较三型牙源性颌骨囊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年间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根端囊肿(radicular cyst,RC)及含牙囊肿(dentigerous cyst,DC)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三型颌骨囊肿的男女之比分别为:OKC 1.6∶1,RC 1.4∶1,DC 4.1∶1(χ2检验,P<0.005).2)除DC未见于70岁以上年龄段外,几乎各年龄段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三型囊肿组间及组内的年龄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OKC及RC20~2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多,分别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27%及20%;DC10~1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多,占各年龄段患病人数的29%.3)颌骨的任一部位均见三型颌骨囊肿的发生,但发生频率不同,三型颌骨囊肿组间及组内发病部位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4)OKC有137例合并感染,感染率39%;RC48例合并感染,感染率24%;DC18例合并感染,感染率16%,三型间有显著性差异(χ2检验,P<0.005).结论:1)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牙源性颌骨囊肿.2)不同的年龄段,对OKC、RC及DC的易感性不同.OKC及RC发生的高峰期均为20~29岁年龄段;DC发生的高峰期为 10~19岁年龄段.3)不同的颌骨部位,对OKC、RC及DC的易感性不同.OKC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其次为下颌双尖牙区;RC及DC则好发于上颌前牙区.4)感染症状的出现,对OKC、RC及DC彼此间的鉴别诊断具一定临床意义.

  • 暂时冠对牙周环境的影响

    作者:马守治;闫福华;程辉;章少萍;赵欣

    目的:探讨暂时冠对牙周环境的影响.方法:对需作全冠或固定义齿修复的15个病人的15颗基牙,在牙体预备前及牙体预备后戴塑料暂时冠一周,记录牙龈探诊出血情况,测量龈沟液量,并检测GCF-AST水平.结果:戴塑料暂时冠一周后,龈炎发生率、龈沟液量及GCF-AST活性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制作精良的暂时冠戴用一周不会对牙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拔牙患者牙科焦虑心理研究

    作者:许丽萍

    目的:研究拔牙患者牙科焦虑心理产生的原因.方法:术前对100例拔牙患者完成问卷,用改良的牙科焦虑量表(corah dental anxiety scale ,DAS)和类视力量表(visual anxiety scale ,VAS)划界分为高牙科焦虑组和低牙科焦虑组.结果:病人对疼痛的期待存在较大的偏差,高焦虑组更明显.结论:疼痛是病人恐惧的因素,消除疑虑和减轻疼痛是拔牙术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拔牙 牙科焦虑 量表
  • 人深层牙本质粘结时牙髓反应的短期评价

    作者:黄翠;程祥荣;张智星;郑铁丽;张帼;邓东来;王飒;韩伟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体系的牙本质粘结系统直接用在人深层牙本质上时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在短期内的反应.方法:局麻下在24颗因正畸治疗需要而计划拔除的前磨牙的颊面颈部预备深Ⅴ类洞,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牙齿的窝洞各壁直接应用全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Prime&Bond NT, 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PB组);另一组的窝洞内则直接使用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Xeno Ⅲ(Xeno组).以上所有的牙齿在术后7~20d之间拔除,常规组织病理切片预备,HE、Masson's trichrome、Brown and Brenn染色,显微镜下盲法评价其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反应.结果:PB组中有大量粘结树脂成分沿着牙本质小管扩散,同时牙髓出现较为明显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紊乱.相比之下,Xeno组牙髓的不良反应较小.结论:在深窝洞中直接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Prime&Bond NT是不恰当的,此时使用自酸蚀牙本质粘结系统Xeno Ⅲ较为安全.

  • 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导萌的力学原理分析

    作者:胡荣党;郑敏玲;倪振宇;林新平

    目的: 分析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导萌的力学原理,探讨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力方向设计以及改良Nance弓的作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改良Nance弓辅以直丝矫治器,对5例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进行正畸一外科联合治疗,比较分析了直接牵引和改良Nance弓辅助牵引二种方式的矫治力方向,埋伏牙的移动方式及其力学原理.结果:5例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顺利萌出至正常位置,尖牙及邻近侧切牙牙髓、牙周健康.力学原理分析显示采用改良Nance弓矫治方法,埋伏牙的移动方式更合理,所需矫治力更轻,支抗负荷更小.结论:矫治上颌唇侧水平埋伏阻生尖牙时,要合理设计矫治力方向,改良Nance弓是一种符合生理力学需要的辅助装置.

  • 旋转推进原则中C瓣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恭奇;傅豫川

    目的:分析探讨旋转推进原则在唇裂整复术中C瓣的应用.方法:采用旋转推进原则对62例单侧完全唇裂的患儿进行了整复手术,裂缘健侧唇峰点高度的调整靠组织瓣旋转来完成,患侧唇峰点高度的调整靠C瓣的应用来选择3种不同的方法.方法:唇峰点下降足够的选择矩形瓣放在健侧;唇峰点下降不足小于2 mm的选择小三角瓣插入患侧鼻前庭;唇峰点下降不足大于2 mm的选择大三角瓣插入患侧鼻底.术后6个月复查分析.结果:62例整复病例中,51例上唇形态满意,双侧唇高相等.结论:应用C瓣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恢复患侧唇高,而根据患侧峰点的下降程度来选择3种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C瓣是非常有效的.

    关键词: 唇裂 整复术 C瓣
  • 几种牙体充填材料对牙体组织抗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清岭;李永吉;陈宁

    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价牙体充填材料对牙体组织抗折性的影响.方法:将6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备洞后,分别用银汞合金、银汞合金+粘接剂、LITE-FILⅡP、REACTMER四种充填材料充填,剩余一组为空白对照组.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牙折裂负荷值,并对断裂面进行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牙折裂负荷值由小到大依次为银汞合金、空白对照、LITE-FILⅡP、银汞合金+粘接剂、REACTMER;扫描电镜显示,除银汞合金+粘接剂组的断裂面较复杂外,其他3组的断裂面均发生在充填材料与牙齿之间.结论:银汞合金+粘结剂、REACTMER和LITE-FILⅡP作为常用或新型的牙体充填材料,可增强余留牙体组织的抗折性.

  • 后牙颊舌向聚合度的测量及比较研究

    作者:柳玉晓;郭庆泰;林先军

    目的:测量60副正常牙合牙列模型,获取后牙牙体颊舌向聚合度的正常值,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60副正常牙合牙列模型,以寒天印模材取模,超硬石膏灌注,对模型各牙位牙齿进行定点,转移模型各定点至坐标纸,测量、计算颊舌向聚合度,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结果:1)得出后牙各牙位牙体颊舌向聚合度.2)上下同名牙相同方向聚合度均数经方差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上下同名牙聚合度之间差异均较大.

    关键词: 后牙 聚合度 测量 比较
  • 淋巴结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报告

    作者:陈菲;陆东辉;陈湘华;王三锡

    目的:报告两例以淋巴结首发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复习临床资料、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研究两例首发于淋巴结的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结果:1例为局灶性反应性良性病变,1例为多灶性低度恶性病变.两例均具备典型Langerhans细胞增生和灶性的嗜酸粒细胞,CD1α,S-100,CD68蛋白在Langerhans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结论:CD1α,S-100,CD68蛋白标记对本病的诊断有意义.

  •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效果的调查

    作者:谭珍珠

    目的:研究可摘局部义齿的治疗结果并探讨与患者满意度有关的因素.方法:通过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临床检查,对63例戴可摘局部义齿5年以上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70%以上的患者对可摘局部义齿满意,约1/5的义齿需要修理,约1/3的修复体与基牙的龋患有关.结论:绝大多数患者戴可摘局部义齿5年后仍可使用修复体.

  • 套筒冠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治疗后的根周骨质变化

    作者:陈小晖;祝宇鹏;杨胜宏;程祥荣;程勇;张俊

    目的:对套筒冠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治疗后基牙的骨质变化进行定量追踪观察.方法:采用平行投照技术,获得11例牙周病患者套筒冠义齿修复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年牙周病患牙(91颗基牙)的系列标准牙片.运用牙科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对每一基牙的根周骨高度和骨密度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研究的时间内,患牙牙槽骨的骨高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而骨密度在治疗后一年内有显著增加,而后趋于平缓.结论:套筒冠义齿有利于牙周病患牙根周骨质的稳定与恢复.

  • 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

    作者:孟秀萍;于海霞;张培因;王万成;申玉芹;张鹏

    目的:对我国现有的2例家族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进行国外已证实的已知基因突变位点--SOS1基因21号外显子的排除性定位.方法:采用PCR-SSCP-银染的方法对2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排除性定位.结果:两家系中均未发现SOS1基因的缺失.5%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两家系中无典型临床表现者电泳条带无明显的异常,而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发现家系1有4例患者的电泳条带有明显位移,条带离加样孔较正常对照近,家系2有2例患者的电泳条带有明显位移,但条带离加样孔较正常对照远.结论:两家系无典型临床表现者无SOS1基因的突变,有典型临床表现者存在有SOS1基因21号外显子的突变,但是,是否所有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患者其基因突变的位置及涉及的碱基片段都相同还需进一步研究.

  •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侯敏;柳春明;步荣发;张海钟;布静秋

    目的:对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咽旁间隙原发性239例肿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良性肿瘤患病比为61.09%,其中上皮源性肿瘤患病比高,占19.25%;神经源性肿瘤第二位,占17.57%. 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为35.15%,其中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高,占21.76%; 恶性淋巴瘤第2位,占7.95%.炎症的患病比为3.77%,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高.结论: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良性肿瘤的患病比高,恶性肿瘤次之,炎症居第3位,比例约为17∶9∶1.

  • 釉基质蛋白对体外培养的兔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作者:杜岩;吴织芬;董广英;万玲;侯锐

    目的: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蛋白合成等一般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酶动力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利用Biophotometer生物检测仪检测细胞总蛋白合成能力.结果:釉基质蛋白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提高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蛋白合成能力,以100 mg/L釉基质蛋白的促进作用明显.釉基质蛋白促进细胞增殖、提高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细胞总蛋白合成的作用分别在120 h、72 h、168 h时明显.结论:釉基质蛋白对兔骨髓基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总蛋白合成能力等一般生物学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 伴放线放线杆菌刺激淋巴细胞分化效应T细胞的研究

    作者:申玉芹;李维婷;王万成

    目的:探讨Aa刺激淋巴细胞活化后效应T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0名全身及牙周组织健康受试者,抽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PBMC:实验组加入Aa冻干产物(浓度为25 μg/mL);阳性对照组加入刺激抗原PMA(25 μg/mL)+ionomycin(1 μg/mL);阴性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内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表达.结果:Aa刺激淋巴细胞后上述四种细胞因子呈低水平表达;仅有2%左右的T细胞可分化出效应T细胞;Aa诱导IL-4、IL-10表达的能力相对较强.结论:Aa刺激可造成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导致IL-2、IFN-γ等功能障碍,激发TH2细胞活性,进而使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牙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

  • 骨康散对骨质疏松症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影响作用实验研究

    作者:李秋红;潘巨利

    目的:观察中药骨康散Ⅱ号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的代谢及种植体与骨结合情况.方法:制作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模型,植入种植体,同时给予骨康散Ⅱ号灌胃,观察骨康散Ⅱ号对种植体周围骨代谢、骨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去势大鼠较对照组血中骨钙素水平显著性下降;骨与种植体结合更连续,紧密,矿化程度更高.结论:骨康散Ⅱ号能有效抑制去势大鼠高转换型骨量丧失,促进种植体周围新骨的形成和矿化,缩短种植体与骨的愈合时间,提高骨结合的质量,对闭经期骨质疏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成骨样细胞与聚乳酸体外复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禹军;李祖兵

    目的:研究成骨样细胞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基质的关系,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构建细胞--聚合物复合体的适用性.方法:自新生Wistar大鼠颅盖骨分离成骨样细胞,并将其种植到PLA方片上复合培养.结果:复合培养第7天HE染色显示,鳞状细胞出现.第10、13天,细胞数据明显增多,鳞状细胞占主体,细胞排列规则,极向一致.结论:成骨样细胞在PLA上显示良好粘附力和形态并能增殖生长.聚乳酸可以构建细胞--聚合物复合体并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化骨中细胞外基质替代物.

  • 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免疫田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宇红;樊明文;边专;陈智;郭继华

    目的:以定菌田鼠为动物模型,经不同免疫途径,比较3种防龋DNA疫苗[pGLUA-P(以pCI为载体),pGJA-P(以pCI为载体), pGJA-P(以pVAX为载体)]的免疫防龋效果.方法:将96只田鼠随机分为12组,接种变形链球菌并给予致龋饲料,按6因素(3种质粒,2种空载体,生理盐水)2水平(肌肉,粘膜途径)析因设计方案免疫田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田鼠血清IgG和唾液IgA水平,参照Keyes经典计分标准进行龋齿计分,观察各组田鼠磨牙患龋情况和一般安全性指标.结果:疫苗免疫组特异性抗Pac血清IgG和唾液IgA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疫苗免疫组(P<0.01 ),而龋齿记分显著低于非疫苗免疫组(P<0.01 ).同一接种途径中,不同质粒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同,同种质粒,经不同途径接种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水平也不同,其中以鼻粘膜免疫接种pGJA-P(以pCI为载体), pGJA-P(以pVAX为载体)组的唾液抗Pac的sIgA水平高,龋齿记分低,与其它实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靶向融合防龋DNA疫苗能够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经粘膜免疫可诱导较高的唾液抗Pac的sIgA,并且有效的控制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 DNA疫苗 免疫 防龋 田鼠
  • BMP-2、bFGF在牵引成骨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周诺;麦华明;梁飞新;韦山良

    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术式的比较,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和成骨的关系,探讨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方法:28只狗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及正常对照组4只,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比较BMP-2、bFGF在两组牵引第6天、固定2周、固定8周时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在牵引第6天骨断端附近的新生编织骨边缘基质及周缘的活跃的成骨细胞、骨膜下及牵开区增生活跃的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基质均可见BMP-2、bFGF强阳性的染色,染色平均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牵引后固定2周,牵引组新生编织骨边缘的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牵开区纤维结缔组织仍可见BMP-2、bFGF阳性染色,而直接延长组的BMP-2、bFGF在牵开区的染色强度明显降低(P<0.05);牵引后固定8周,BMP-2、bFGF在牵引组和直接延长组的组织中的染色强度均明显减弱,染色灰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在机械的牵引力和微创伤等多种因素刺激下,局部牵开区BMP-2和bFGF持续高表达.两种生长因子可能共同参与促进了牵开区大量新骨的形成.

  • 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细胞纤连蛋白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mRNA的表达

    作者:卫晋雄;程珺;任凯禹;朔敬;赵怡芳

    目的:比较纤连蛋白(FN)和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HSPG)mRNA在高转移腺样囊性癌细胞系ACCM和低转移细胞系ACC2的表达,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转移的关系.方法:获取培养第2、4、6、8天的ACC2和ACCM mRNA样本,合成cDNA,用实时RT-PCR测定FN和HSPG的量.结果:培养第2、4、6、8天ACCM FNmRNA的值为0.14、0.25、1.50、1.65,而ACC2的值为0.03、0.06、0.09、0.18.HSPGmRNA在ACCM第2、4、6、8天的值分别为0.35、0.32、0.41、0.65,而ACC2为0.07、0.10、0.29、0.75.ACCM细胞的FN和HSPG mRNA表达明显高于ACC2.结论:ACCM的FN和HSPG mRNA高表达与肿瘤转移表型关系密切.

  • 记忆合金牵引器弹力输出及对牵引成骨的影响

    作者:周宏志;胡敏;胡开进;姚军;刘洪臣

    目的:了解记忆合金牵引器弹力输出特点,以及对牵引速度和新骨再生结果的影响.方法:设计不同记忆合金牵引器,生物力学检测仪测量绘制其弹力输出曲线,制作bi-focal牵引成骨重建一侧下颌骨3.5~4 cm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牵引器牵引成骨速度和长度.结果:记忆合金牵引器可输出稳定柔和的超弹性弹力,牵引速度超过传统的每天1 mm,骨再生结果稳定,再生骨节段长度与牵引器外形设计和弹力强度相关.结论:记忆合金牵引器设计制作简便,弹力输出可控,可稳定成骨,具有深入研究价值.

  • 珊瑚复合人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钱奇春;陈海军;刘彦普;杨维东;张晓东

    目的:观察人骨髓基质细胞在角孔珊瑚上立体培养后的生长情况及其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穿刺抽吸人髂骨区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后,接种于角孔珊瑚中立体培养5d,观察细胞在角孔珊瑚表面的贴附及伸展情况;将上述细胞/角孔珊瑚复合物植入体内,观察植入物在体内的成骨情况.结果:细胞可在角孔珊瑚中立体培养成活.体内植入后4周,复合物中有少量新骨形成;体内植入后8周,复合物中出现大量较成熟骨组织;而对照组4、8周均无骨组织形成.结论:穿刺抽吸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角孔珊瑚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 野生型及点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体外聚合的特性

    作者:于维先;胡小春;毕文翔

    目的:探讨野生型及点变异型牙龈卟啉单胞菌FtsZs体外聚合的特性.方法:将质粒pEZ1(携带野生型PgFtsZ基因的质粒)、pYW7(ZA320H,携带野生型PgFtsZ第320位的丙氨酸由组氨酸取代的点变异型PgFtsZ基因的质粒)和pYW8(ZA320R,携带野生型PgFtsZ第320位的丙氨酸由精氨酸取代的点变异型PgFtsZ基因的质粒)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pLysS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质,6 mol/L尿素变性及HiTrap SP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质,后通过沉淀法检测FtsZ体外聚合的特性.结果:仅10 mmol/L MgCl2就能诱导野生型PgFtsZ、ZA320H和ZA320R的体外聚合,而与添加的GTP无关.结论:野生型PgFtsZ体外聚合完全不同与E. coli FtsZ绝对依赖于GTP的特性, ZA320H和ZA320R体外聚合特性与野生型PgFtsZ相同,表明PgFtsZ的第320位的丙氨酸与其体外聚合功能无关.

  • 玻璃离子、复合体、复合树脂对人牙髓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研究

    作者:杨健;陈耀忠;胡国柱;聂荣庆;吴丽娜

    目的:研究玻璃离子、复合体、复合树脂牙色材料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上述3种牙色材料的浸渍液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d的牙色材料浸渍培养液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有抑制作用,其中复合树脂的抑制人牙髓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性(P<0.05);但3d的浸渍培养液却呈现出不同的细胞毒性作用:玻璃离子仍有一定的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复合体基本无作用,而复合树脂却有显著的促进细胞增殖作用(P<0.05).结论:牙色材料的细胞毒性作用与其牙色材料的种类相关.

  • 紫杉醇及β-榄香烯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LM细胞毒作用的研究

    作者:白亮;张福胤;王如

    目的:研究紫杉醇及β-榄香烯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LM的细胞毒作用.方法:应用药物敏感性MTT测定法、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紫杉醇与β-榄香烯(浓度比1∶1)联合应用诱导SACC-LM细胞凋亡及其与G1期阻滞关系.结果:1)应用MTT比色法,紫杉醇与β-榄香烯联合(浓度比1∶1)作用SACC-LM细胞24 h后,其抑制率呈现出明显协同效应.2)流式细胞仪分析,25 μg/mL紫杉醇与25 μg/mL β-榄香烯协同用药作用SACC-LM细胞24 h后诱导SACC-LM细胞发生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 3)电镜观察,协同用药对SACC-LM细胞作用24 h后,具有典型的凋亡细胞特征.结论:紫杉醇与β-榄香烯(浓度比1∶1)对SACC-LM细胞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并诱导其产生凋亡,G1期阻滞能诱导SACC-LM细胞凋亡.

  • 体外培养的SD大鼠类成牙骨质细胞生物学性状初步探讨

    作者:李岩峰;张军;李梅;李曦光;李芳

    目的:对SD大鼠磨牙牙骨质的类成牙骨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骨钙素以及形成矿化结节的能力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12周龄SD大鼠第一磨牙类成牙骨质细胞进行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并利用茜素红S,检测在条件培养基下细胞形成钙化结节的情况;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对细胞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进行光密度定量分析.结果:骨钙素在体外培养的类成牙骨质细胞中被强烈表达,而碱性磷酸酶在类成牙骨质细胞中几乎无活性.类成牙骨质细胞形成钙化结节茜素红S染色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类成牙骨质细胞表达矿化相关蛋白,但几乎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钙化条件下,能在体外形成钙化结节.

  • 胶原海绵与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体外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

    作者:成洪泉;翦新春;许春娇

    目的:探索胶原海绵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将人骨髓基质成骨细胞以1×107 mL的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上进行体外培养,用相差显微镜、光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胶原海绵上的生长、增殖情况.结果:体外复合培养1d后,成骨细胞即开始粘附于胶原海绵上,培养7d后,分布于胶原海绵上的细胞增殖并分泌ECM.结论:胶原海绵可作为成骨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的支架材料.

  • CDK2在金黄地鼠颊囊癌变过程中的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淑芬;高文信;刘岩;刘敏;李晓丽;刘树泰

    目的:探讨CDK2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从正常黏膜到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及鳞癌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DMBA诱导48只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物模型,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CDK2蛋白的表达.结果:CDK2在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的表达与正常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阳性染色等级随病理等级改变提高(P<0.05).结论:CDK2参与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 面神经端侧吻合与游离移植修复对比实验研究

    作者:刘洪飞;胡敏;刘洪臣;张宇彤;徐勇忠

    目的:为了比较面神经端侧吻合与耳大神经移植的效果.方法:选用体重2.0~2.5 kg大白兔,右侧切掉面神经上颊支2 cm,远心端吻合到外膜开窗的下颊支上.左侧同样切掉面神经上颊支2 cm,取耳大神经行端-端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结果:3个月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23 .56±4 .46 m/s,22 .86±5.2 m/s(P>0.05),两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纤维和髓鞘,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别为64.66±2.48,63.84±2.78 个/每高倍视野(P>0 .05).结论:正常神经发出侧芽能通过端侧缝合口长入远端神经,使变性神经再神经化,面神经端侧吻合能取得与神经移植相近的结果.

  • 学龄前儿童对非创伤性充填技术治疗乳牙龋的配合程度分析

    作者:吴雪林;杨丽俊;程进强

    3年来,笔者对3~7岁学龄前儿童乳磨牙龋采用非创伤性充填技术(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技术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下颌骨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申静;陈新明;汪说之;赵吉宏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胚胎神经嵴细胞的恶性度较高的肿瘤,常见于皮肤和粘膜,偶有骨内发生的报道,但原发于颌骨内的恶黑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

  • 首诊症状为舌出血之出血性疾病分析

    作者:刘军

    1 临床资料资料来源于1997年2月~2004年2月我院住院病例,共8例患者,男4例,女4例,均为舌部反复出血不止而首次就诊于口腔科,就诊时年龄为1~57岁,平均26.3岁.发生舌出血至就诊时间:10 h~30d,平均9.6d.本组病例中以舌血管瘤首诊者2例,舌出血待查4例,舌外伤者2例.而后确诊为血友病甲3例,血友病乙1例,肝病1例,血管性血友病1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癫2例,血友病中3例为遗传病史.

  • 口腔鳞癌的基因治疗

    作者:钱海峰;唐恩溢

    对于口腔鳞癌,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即使经过合理的治疗,仍有大约1/3的患者会复发[1].一旦复发或转移则难以治愈.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化疗方案单独或联合应用于治疗口腔癌的复发,但是化疗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对于复发的口腔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尚不明确[2].化疗和放疗难以治愈的口腔癌复发者的生存期预期只有几个月,其中2/3的患者并没有远处转移的症状.因此,局部病灶的控制尤为重要,迫切需要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因治疗对癌细胞具有潜在的靶向性而对正常组织没有影响,理论上可以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

  • 一氧化氮在口腔正畸学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秀洁;林桂书

    一氧化氮(NO)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一种活性小分子介质,在体内循环、神经、免疫、消化及骨骼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及病理作用,曾于1992年被Science杂志评为"明星分子".1993年Bodis首次在唾液中检测到NO[1],揭开了NO在口腔医学中作用的研究序幕,涉及口腔内科,外科,修复及口腔正畸学等多个方面.本文就现有资料对其在正畸领域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下颌右侧第三磨牙釉珠1例

    作者:柴鉴深

    患者,女,42岁,因右下后牙区肿痛反复发作5年,第三磨牙松动半年就诊.查体见患者右侧上、下颌第三磨牙皆正常萌出,无阻生、无龋坏、咬合关系尚可.下颌第三磨牙松动Ⅲ°,第二磨牙松动Ⅰ°,叩痛明显,牙龈红肿.第三磨牙近中邻面及颊侧有牙周袋形成.远中面于牙颈部探及一硬结,为牙龈覆盖,边界清楚,硬结下方空虚,形成深约1.0 cm的牙周袋.

  • 腮腺区钙化上皮瘤1例

    作者:胡广伟;吴汉江;李美莲

    钙化上皮瘤又称Malberbe良性钙化上皮瘤或毛母质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眼睑、额部、上肢、躯干等,发生于腮腺区的钙化上皮瘤极为少见.我科2004年收治1例,报告如下:

  • 牙病伴脑梗塞附2例

    作者:罗宣生

    在临床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时,局麻下已开髓引流或拔除患牙后,患者疼痛无减轻,仍诉头痛,口腔检查其余牙未见牙髓、牙周、根尖症状,单用口腔疾病已不能解释患者疼痛症状,有必要考虑脑血管病变.笔者治疗2例此类病人,经CT检查,证实为脑梗塞,转心血管内科治疗.现将病例介绍如下:病例1:患者,女,46岁,诉左上颌后牙疼痛3d,有牙伸长感.口腔常规检查,|6颈面深龋洞,探诊(-),叩痛(++),松动Ⅰ°,冷刺激引起疼痛.诊断:|6牙髓炎伴尖周炎.患者坚决要求拔除患牙,于局麻下顺利拔除|6,患者仍述头痛,在诊室休息2 h,疼痛未减.再次检查口腔,其余牙未发现牙髓、牙周及根尖症状.做脑部CT扫描检查,报告脑梗塞,转心血管内科治疗.1周后顺利出院,出院时无脑梗塞后遗留神经症状.

  • 复发性多灶性颊部粘液表皮样癌1例

    作者:吕洁;李运良;王铠

    患者,男,31岁,湖南人.因发现右颊部无痛性肿块17年,肿块摘除术后复发1年入院.患者14岁时即发现右颊部有一无痛性小肿块,在外院手术摘除,病理诊断为"多形性腺瘤".此后每4~5年即复发一次,均行手术摘除.一年前第4次复发,无明显疼痛及其他不适.即往体健,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 巨细胞型牙龈瘤误诊为拔牙创感染1例

    作者:何毅

    我科收治1例巨细胞型牙龈瘤被误诊为拔牙创感染的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6岁,20余天前因左上后牙持续疼痛10d,到当地卫生院就诊,给予拔除|6.自诉拔牙术时较长,术后伤口疼痛、出血,在外院以拔牙创感染给予抗炎治疗无好转,即到我院就诊.检查左右颜面部基本对称,左眶下区轻压痛,张口度不受限,|6缺失,拔牙创内有一大小约1.2 cm×1.0 cm紫红色类似血凝块样新生物,无蒂,基底宽广,稍高于牙合面,有咬痕,探之易出血,拔牙创周围粘膜充血.上颌鼻颏位片示两侧上颌窦发育基本对称,窦腔内未见残根等异物,门诊血常规检查正常.依据病史体检,初步诊断:|6区牙龈瘤,收入院并给予病变切除送检.术后病理报告示:左上后牙区巨细胞性牙龈瘤.出院后门诊随访1年,无复发.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