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구강의학구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影响因子: 0.4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7651
  • 国内刊号: 42-1682/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119
  • 曾用名: 口腔医学纵横
  • 创刊时间: 198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樊明文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维护期间依从性不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

    作者:关天燕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维护期间依从性不同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慢性牙周炎患者70例,根据患者依从性差异分为完全依从性组以及不完全依从性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首先进行为期4周的基础治疗,对于无手术指征者给予牙周维护治疗,并进行定期复查.观察治疗前与治疗12个月后患者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以及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探针出血(BOP)阳性率、临床附着水平(CAL)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I、GI、PD、BOP阳性率、CAL水平等差异无显著性;完全依从性组患者治疗6个月、12个月的PI、GI、PD评分、BOP阳性率、CAL水平均明显优于不完全依从性组(P<0.05),具有统计差异.结论:依从性较好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后,疗效要明显优于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不同镍钛旋转器械平解剖性根尖孔长度预备根管后根尖孔表面形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刘宗响;刘艺;段君兰;王鹏来;陈红莲

    目的:研究不同镍钛旋转器械在平解剖性根尖孔长度时预备根管后根尖孔表面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因牙周病拔除的离体牙40颗,随机分为两组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摄术前片,记录根尖孔表面形态;分别采用K3锉、TF锉在工作长度下(平解剖性根尖孔长度)预备根管,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预备后根尖孔表面形态的变化:记录根尖孔的偏移、根尖孔周围牙骨质缺损及根尖孔周围表面的裂纹.结果:K3组、TF组根管预备后均存在根尖孔的偏移、牙骨质的缺损及根尖孔周围表面的裂纹,其中根尖孔的偏移的样本数目、根尖孔周围牙骨质缺损样本数目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尖孔周围表面裂纹样本数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K3、TF两种镍钛旋转器械在平解剖性根尖孔长度下预备根管时由于超根尖止点预备,均可导致根尖孔偏移,根尖孔周围的牙骨质缺损及根尖孔表面裂纹线产生,与K3锉相比,TF锉在减少根尖孔偏移及根尖孔周围牙骨质缺损方面更具优越性.

  • 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前后的电镜观察

    作者:李婷婷;孙敏敏;康钧棠;夏文薇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硬化牙本质经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预处理前后的差异,在超微结构下分析硬化牙本质的结构改变,为临床应用EDTA预处理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0颗具有硬化牙本质(视觉分类Ⅲ级及以上)的离体牙,经扫描电镜观察比较EDTA预处理前后硬化牙本质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扫描电镜所拍摄的图片显示,经EDTA预处理后硬化牙本质表面的超矿层以及接近牙本质小管开口5 μm内的钙盐沉积物全部或大部分溶解,且不破坏管口处的管周牙本质,而在牙本质小管深部,可见到较小的散在晶体.结论:EDTA能有效清除溶解牙本质小管内的矿盐沉积晶体,改善硬化牙本质的不良粘结表面,提高粘结修复的成功率.

  • 臭氧水溶液对牙本质微硬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朱地;于海利;刘丽梅

    目的:评价臭氧水溶液对根管内壁牙本质微硬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0颗因正畸拔牙的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A组:2.15 mg/L臭氧水溶液组;B组:1%次氯酸钠组;C组:3%过氧化氢组;D组:15% EDTA组;E组:蒸馏水组(阴性对照组).将牙冠于牙颈部截断后将牙冠沿牙体长轴纵向劈开暴露牙本质,以5组不同根管冲洗液分别处理5 min、15 min后用微硬度测试仪测定牙本质的微硬度.结果:1%次氯酸钠,3%过氧化氢,15% EDTA均降低了牙本质的微硬度,尤以15% EDTA为甚,而2.15 mg/L臭氧水溶液对牙本质微硬度无明显影响.结论:2.15 mg/L臭氧水溶液作为根管冲洗液对牙本质微硬度没有影响.

  • 大学生口腔黏膜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及分析

    作者:李宏;杨晓文;石晶;鲍喆煊

    目的:调查大学生口腔黏膜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对331名大学生进行口腔黏膜病知识的问卷调查,并统计学分析.结果:大学生吸烟、饮酒及不健康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81.87%的大学生从未通过任何途径了解过口腔黏膜病;各种来源途径中,学校教育和医生讲解少;各项口腔黏膜病知识知晓率均较低.结论:大学生的口腔黏膜病知识匮乏严重.学校及口腔科医生应积极行动,大力宣传口腔黏膜病知识,为口腔黏膜病的预防打下坚实的基础.

  • 硅酸二钙-半水硫酸钙复合物根尖封闭性能的体外研究

    作者:赵昱;贾洪宇;刘敏

    目的:观察硅酸二钙-半水硫酸钙不同掺伴比率复合物的根尖封闭性能.方法:选取66颗单根管前磨牙,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A组C1.4Si、B组C1.4 Si/CSH10、C组C1.4Si/CSH30、D组C2.0Si、E组C2.0Si/CSH10、F组C20Si/CSH30(每组10颗)和两个对照组(每组3颗),采用protaper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将实验糊剂注入根管内,采用染料渗入法评价根尖封闭性.结果:A与C组,D与F组复合物根尖封闭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硅酸二钙-半水硫酸钙复合物中半水硫酸钙的含量越高,根尖封闭性能下降.

  • 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及相关基因HSG、cyclinD1表达的影响

    作者:陶庭亮;邓超;柳海;周嵩琳;徐清;王云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增殖能力以及增殖相关基因HSG、cyclinD1的影响.方法:体外组织块法和有限稀释法克隆化培养牙周膜干细胞;成骨、成脂诱导牙周膜细胞,对其进行干细胞鉴定;将培养出的牙周膜干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GEs共培养,MTT检测不同浓度下牙周膜干细胞增殖的改变;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检测AGEs刺激后HSG、cyclin D1表达的改变.结果:牙周膜细胞成骨诱导21 d后茜素红染色出现钙化结节;成脂诱导21d后油红O染色出现脂滴;MTT显示不同浓度的AGEs对HPDLSCs增殖能力的影响有所差别,高浓度(100 mg/L,200 mg/L)明显抑制HPDLSCs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1 mg/L,10 mg/L)对HPDLSCs的增殖能力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al time PCR结果显示:AGEs(100 mg/L)刺激3d后HSG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cyclinD1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浓度的AGEs能抑制人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并能改变HSG、cyclinD1 mRNA的表达.

  • 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有龋者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作者:王少果;游祥磊;车春晓;曾飒;周建业;李志强;何祥一

    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有龋和无龋者唾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差异.方法:在甘肃省康乐县景古镇居民口腔检查中随机选取14位汉族居民,其中,7例有龋(caries-active,CA组,DMFT≥4)、7例无龋(caries-free,CF组).采取唾液样本,提DNA,PCR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16S rRNA V4区进行双端测序;利用Mothur、MEGAN4、Cluster 3.0和Java Treeview等软件进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分析.结果:共得到118151条优质序列,发现5738个OTUs,2795个物种,归属27个门,218个属.CA组和CF组唾液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其中,门水平上,Firmicutes和SR1在CA组显著低于CF组(P<0.05).属水平上,Rothia、Alistipes和Catonella在CA组显著低于CF组(P<0.05),Scardovia在CA组显著高于CF组(P<0.05);CA组和CF组OTUs分别为(550.2±26.48),(597.4±66.07),CA组和CF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3±0.03),(0.49±0.01),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类口腔唾液有复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有龋者的微生物种类较无龋者稍有减少;Firmicutes和SR1菌门,Rothia、Alistipes和Catonella菌属的存在与龋病呈负相关;相反地,Scardovia等菌属的存在与龋病呈正相关.

  • 牙源性上颌窦炎病因和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孟甜;张智勇

    目的: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病源牙、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整理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颌面外科就诊的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结果:病例共23例,其中11例(47.7%)的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18例(78.3%)的病因为慢性根尖炎,治疗方法是病源牙治疗、药物治疗和鼻窦手术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第一磨牙为牙源性上颌窦炎常见病源牙,慢性根尖炎为常见病因.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良好.

  • 正常(牙合)人群口周软组织增龄性变化的研究

    作者:齐维婷;刘春艳;王雯;胡骁颖;牛小雷;卢海燕

    目的:探讨正常(牙合)人群口周软组织在休息位与微笑位时随年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15~49岁个别正常(牙合)者240例,进行面像拍摄,应用Smile Measure软件测量其口周软组织.结果:各年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有意义的测量项目有休息位上唇长度、微笑位上唇长度、休息位上唇厚度、微笑位上唇厚度、休息位口角宽度、口角宽度变化量、上颌切牙暴露量、上下唇间隙、微笑指数、颊旁间隙(P<0.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进行两样本t检验,差异有意义的测量项目有休息位上唇长度、微笑位上唇长度、上唇长度变化量、休息位口角宽度(P<0.05).微笑高度进行卡方检验,G1、G2、G3、G4组高中低位微笑类型男女性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上唇长度变长,嘴唇变薄,微笑时口角变宽,颊旁间隙变大,更趋于低位微笑.相同年龄人群的唇齿关系具有性别差异.

  • 左旋咪唑或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作者:张一凡;覃璇;林娟;张晓燕;覃仁安

    目的:系统评价左旋咪唑单独用药及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在线知识服务平台,纳入有关左旋咪唑及联合中药治疗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2评价标准和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旋咪唑单独用药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31例患者,治疗组有效性高于安慰剂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4.92,95%CI[2.14,11.32],P=0.0002),共有4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左旋咪唑联合中药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854例患者,治疗组RAU的有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5.97,95% CI[4.40,8.10],P<0.00001),无不良反应报道.结论:左旋咪唑联合中药用于复发性阿弗他口腔溃疡较单独采用左旋咪唑效果更好,并且避免了左旋咪唑单独用药副作用大的缺点,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和运用前景.但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较差,增加了本次系统评价结论产生偏倚的风险,期待有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报道.

  • 维生素C促进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和KDM5C表达的研究

    作者:王月君;刘大勇;范志朋;贾智

    目的:研究维生素C是否具有调节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相关基因表达的功能.方法:利用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刺激人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采用qRT-PCR(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实时定量RT-PCR)在mRNA水平检测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qRT-PCR结果显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Lysine (K)-specific demethylase 2B)和KDM5C (Lysine(K)-specific demethylase 5C)在10 μmol/L维生素C刺激后2、4和8h表达明显升高,其表达升高程度与维生素C的作用具有时依赖性;qRT-PCR结果显示与未刺激组相比,5、10和20ttmol/L维生素C在作用8h后都能促进KDM2B和KDM5C的表达,其表达升高程度与维生素C的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关系.结论:在根尖牙乳头间充质干细胞中维生素C可以促进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2B和KDM5C的表达.

  • 下颌后牙区SLActive种植体3周早期负荷修复1年随访的临床观察

    作者:耿威;林潇;李晓光;李钧

    目的:探讨SLActive种植体3周早期负荷修复的临床可行性.方法:32名患者40枚下颌后牙区种植体行3周早期负荷修复,种植术中、术后1、3、12周、1年应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定量分析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种植术后1周、3周、12周、1年时拍射平行投照根尖片,测量评估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的变化.结果:3周负荷的种植体种植术后3周与12周及1年,ISQ值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1年边缘骨吸收(0.5±0.21) mm,种植体成功率100%.结论:SLActive种植体3周早期负荷修复方案在下颌后牙区可以获得可预期的临床效果.

  • CBCT技术研究前牙区骨劈开术种植修复的骨吸收特点

    作者:王文君;马敏

    目的:采用CBCT技术分析骨劈开手术后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特点及与水平向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上前牙种植患者,共26个种植牙位,牙槽嵴宽度均在3~5 mm之间,采用骨劈开手术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种植Ankylos种植体,患者种植修复完成时和2年后复诊时均拍摄锥形束CT,观察唇侧骨板吸收特点,并根据统计学分析唇侧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相关性,及与骨板水平向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的退缩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唇侧骨板颈部水平向厚度也有相关性.结论:种植治疗时骨劈开技术能够有效增宽牙槽嵴宽度,种植体颈部唇侧骨板水平向厚度是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下颌第三磨牙拔出方法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志明;张周文;黄丽;毛甜甜;彭友俭

    目的:分析不同拔牙方式对下颌第三磨牙拔出后患者出现TMD的症状,探讨两种拔牙方式拔出下颌第三磨牙后与TMD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需要拔出下颌第三磨牙的患者160例,采用微创拔牙法与传统拔牙法拔出异位萌出的下颌第三磨牙,在拔牙术前、术后1周、4周、6月分别进行TMD的双轴诊断,确定TMD的不同程度.结果:通过对160例拔牙患者6个月的回访发现,微创拔牙方式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弹响消失、减轻的患者占15%,选择传统拔牙方式拔除下颌第三磨牙后弹响消失、减轻的患者占7.5%;双轴诊断评价结果显示运用微创技术拔出下颌第三磨牙后出现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疾病、咀嚼肌紊乱疾病的患者数量较传统拔牙法有下降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拔牙技术能够显著降低下颌第三磨牙拔出术中、术后颞下颌关节紊乱并发症出现的几率.

  • 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代谢组学方法鉴定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辉;孟雅;张平

    目的:初步将基于氢谱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口腔耐药和非耐药口腔鳞癌Tca8113的鉴定.方法: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多药耐药现象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情况;收集胞外代谢产物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法显示耐药细胞和非耐药细胞数据内部有集中的聚类关系,基于氢谱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区分耐药和非耐药的Tca8113.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在产生耐药性的口腔癌细胞的快速鉴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检测手段.

  • 选择性终末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俞怀洲;姚世红;赵苏立;王守成

    目的:研究选择性终末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发作范围确定支配的终末支,给予射频热凝治疗.结果:158例首次行射频治疗后,有效156例,有效率为98.73%,无效2例(1.27%).有效的156例中有42例(26.92%)复发.复发后再次射频治疗效果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终末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安全,治疗效果良好,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

  • Bio-oss骨粉复合HIF-1α蛋白对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谭鸾君;阮征;张劲娥;黄远亮;王磊

    目的:研究Bio-oss骨粉复合HIF-1α蛋白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3只Beagle犬的双侧下颌二、四前磨牙近中根,随机选择一个牙槽窝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即刻分别植入bio-oss骨粉、bio-oss复合浓度为100 μg/L的HIF-1α蛋白,分别与术后6、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拔牙创的骨愈合情况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Micro-ct扫描显示,第6周时各组骨小梁数目、骨密度和BV/TV均有一定的差别.第12周时,bio-oss复合浓度HIF-1α组与bio-oss骨粉组、空白组差别显著(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硬组织切片显示第12周时,bio-oss复合HIF-1α组有良好的新骨形成.结论:Bio-oss骨粉复合HIF-1α蛋白骨修复材料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愈合.

  • 3种义齿粘附剂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作者:陈凤英;程祥荣

    目的:体外研究3种商品化义齿粘附剂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义齿粘附剂浸提液对人原代口腔黏膜角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系L929的细胞毒性.结果:3种义齿粘附剂对人原代口腔黏膜角质细胞有1~2级细胞毒性,对人原代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有1级细胞毒性,对L929细胞却无毒性.高浓度义齿粘附剂浸提液一般比低浓度浸提液具有更强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论:义齿粘附剂对人原代口腔黏膜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细胞毒性,对L929细胞却无细胞毒性,提示在义齿粘附剂的细胞毒性测试方面,人原代口腔黏膜细胞可能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乙醇浴“一步交联”法制备明胶三维大孔纳米纤维支架

    作者:丁慧芬;滕方君;韩雨亭;尹苗;余淼;王家伟

    目的:探讨采用乙醇浴“一步交联”法制备静电纺丝水溶性大分子纤维支架.方法:分别采用乙醇浴“一步交联”法和“二步交联”法制备明胶静电纺丝纤维,分析两种方法对纤维形貌、结构、交联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与“二步交联”纤维相比,“一步交联”法收集的明胶纤维直径更细,孔隙更大,吸水率更高,能维持纤维及支架的结构.通过对交联剂浓度及交联时间进行调整,可以改变纤维的交联度.“一步交联”纤维已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无需再进行交联处理.结论:乙醇浴“一步交联”技术能有效维持明胶纤维的形貌及结构,提高交联效率,制备出较理想的三维大孔纳米支架.

  • 导下颌向前对生长期大鼠髁突软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莹;艾虹;涂少勤;卢红飞

    目的:通过建立导下颌向前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的动物模型进行免疫组化实验,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髁突软骨中分布的变化,探讨CTGF对前伸下颌后的髁突软骨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动物模型,选取45只5周龄SD雌性大鼠,体重约1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实验组(25)只,组内再随机平均分为5组(3、7、14、21和30 d).实验组动物24 h佩戴改良可摘式上颌斜面导板矫治器,对照组动物不做处理.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TGF,观察髁突软骨各层CTGF的表达变化.对CTGF的阳性表达量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中髁突软骨组织中均有CTGF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肥大层和增殖层.实验组不同时间点髁突肥大层和增殖层中CTGF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高于对照组的平均光密度值(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7d后髁突肥大层和增殖层中CTGF的表达开始上升,到第14天达到高,之后CTGF表达回落,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3d、30 d,肥大层和增殖层中CTGF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GF可能参与了功能负荷改变所导致的髁突软骨适应性改建活动.

  • 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Wnt3a和DKK1的表达

    作者:卢娟;段颖莹;吴明明;王莹;张苗苗

    目的:观察Wnt3a和DKK1在大鼠正畸牙移动时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畸加力1,3,5,7,10,14 d组.使用镍钛拉簧施加50 g力近中移动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以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不加力为自身对照.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牙周组织中Wnt3a和DKK1蛋白的表达.结果:Wnt3a和DKK1在加力组和未加力组的牙周膜中都有表达.在张力区,Wnt3a和DKK1都先增加后减少,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达到高峰;在压力区,Wnt3a先减少后增加,DKK1先增加后减少,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达峰值.结论:Wnt3a和DKK1参与牙周组织的改建,提示Wnt信号通路可能是正畸牙周改建的调控途径之一.

  • 纯镁微弧氧化-HF-硅溶胶复合处理涂层细胞相容性研究

    作者:刘继光;孙玉龙;李慕勤;刘江;李晓光

    目的:对纯镁微弧氧化经HF-硅溶胶复合处理涂层进行成骨细胞生物相容性检测,评价纯镁表面微弧氧化经不同复合处理涂层后的细胞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3组,纯镁微弧氧化组为对照组(A组)、纯镁微弧氧化-硅溶胶复合处理组(B组)、纯镁微弧氧化-HF-硅溶胶复合处理组(C组).将MC3T3-E1系成骨细胞接种在3组材料表面,分别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CCK-8、ALP对成骨细胞的生长、黏附、增殖以及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示B组和C组表面细胞的生长和黏附均优于A组,C组优于B组.CCK-8和ALP的检测结果显示3组材料表面细胞的增殖、活性为C组>B组>A组,3组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组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纯镁微弧氧化-HF-硅溶胶复合处理后的生物相容性佳.

  • Ptch和Smo在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程志芬;崔演;玄延花

    目的:研究Hedgehog(H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Ptch和Smo在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Hh信号通路抑制剂Cyclopamine处理Tca8113细胞后,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再利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Ptch和Smo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yclopamine对Tca8113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加药后的不同时间段中,显示Ptch、Smo的mRNA和蛋白在Cyclopamine药物组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Smo的mRNA和蛋白分别在加药后24 h、72 h中的表达随着药物浓度增高而降低.结论:Cyclopamine可以抑制Tca8113细胞的生长,降低Smo mRNA和蛋白的表达,Hh信号通路可能在舌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腮腺主导管结扎及再通后腺泡凋亡与再生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卢浩;刘士维;崔智;吴梓齐;孙宾;柳康;张伟

    目的:研究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及再通后腺泡凋亡与再生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双重结扎14d后再通,建立腮腺组织萎缩后再生模型.分别于主导管再通术后0、1、3、5、7、10、14和21d获取腮腺组织标本,应用HE和AB-PAS染色观察腺体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腺泡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的表达.结果:组织学观察见:主导管结扎14 d后腺泡萎缩、消失,导管样结构增多,酶原颗粒消失;主导管再通术后,腺泡再生,导管样结构减少,酶原颗粒数目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示:在主导管结扎14 d后PCNA散在表达,主导管再通1d后表达增加,5d后达峰值,7 d后降低并趋于平稳;主导管结扎14 d及再通后Caspase3表达水平持续较低,且平稳.各实验组间PC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aspase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主导管持续结扎14 d后再通,萎缩的腺泡可再生,形态及功能均可恢复正常水平,表明主导管持续结扎14 d对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完全可逆.

  • 以耳大神经定位副神经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娄慧全;王卫红;邹智荣;许彪;张伯俊

    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由于切除了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Spinal accessory nerve,nerve Ⅺ,SAN),常遗留肩部功能障碍,也称为”肩部综合征”,患者肩周活动以及梳理头发等受限.为了避免或至少减少这种并发症,对于未受到转移性淋巴结累及的口腔癌患者,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中SAN应予以保留.SAN可通过胸锁乳突肌,颈丛和斜方肌等来定位,但在临床颈淋巴结清扫术中快速、准确地定位副神经的同时,又避免SAN医源性损伤,仍是一个挑战.为此,本文在临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及尸体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耳大神经为标志,可快速、准确地定位SAN,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 龈下喷砂与龈下超声在牙周维护期中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玮健;唐晓琳;赵钰莹;马春亮;张馥;刘丹;于娜

    牙周支持治疗(supportive periodontal therapy (SPT))是牙周基础治疗后预防牙周病复发的重要阶段.近年来,以甘氨酸为主要原料的新型砂粉在去除龈下菌斑的同时还可对根面进行抛光,使龈下喷砂日益成为SPT的另一有效手段,本文就龈下喷砂与龈下超声在牙周维护期中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完成牙周基础治疗后的牙周维护期患者41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14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7.47±9.81)岁,共304个位点.纳入标准为牙周基础治疗后6个月以内、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治疗前3个月及观察期间无使用抗生素史、左右半口内至少有两个位点满足4 mm≤PD≤5 mm且BOP(+).

    关键词:
  • 微创拔除阻生智牙305例临床总结

    作者:曾剑友;董海平;杨红;邹宏;吴燕;张琼;李微

    下颌阻生智牙因部位特殊,解剖变异大,操作视野狭小,拔除难度大,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手术.传统的拔牙方法常需要用锤敲击,振动大,容易使患者产生畏惧,创伤大,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出现了”微创拔牙技术”[2].微创拔牙技术是指利用微创拔牙器械,结合人文关怀,让拔牙过程对患者的牙周组织创伤及心理影响小化的一门技术.近年来,我院开展了微创拔牙法拔牙,现就近3年我院微创拔除下颌阻生智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关键词:
  • 腭裂相关microRNA与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作者:王鑫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先天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微小RNA (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新型调控小分子,通过与靶基因的特定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继而影响信号通路的传导.研究发现,胚胎期miRNA在唇、腭等部位特异性表达,提示miRNA可能与颅面部畸形的发生有关.本文主要从腭裂相关的miRNA差异性表达,及其对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和各通路间交叉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关键词:
  • 影响牙根发育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盖立婷;徐高祥;姜秋

    牙齿的发育是一连续又复杂的生理过程,是牙源性上皮与间充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帽状期、蕾状期、钟状期、牙根的发育和牙齿的萌出.牙冠发育即将完成时,牙根开始发生,而对于牙根发育的机制尚不明确,现对于近年来影响牙根发育的因素做一综述.1 指导牙根发育的相关细胞牙冠发育完成后,即将进入到牙根发育阶段,成釉器的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这种双层结构形成上皮根鞘(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随着牙胚的发育,HERS继续向牙髓方向生长约成45°弯曲,形成上皮隔,此时形成的上皮隔与周围的外胚层间充质细胞相互作用,启动了牙根的发育[1].因此,HERS被认为是牙根发育的起始结构,HERS细胞在根部牙本质和牙骨质形成中发挥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 以张口受限为首诊的破伤风1例

    作者:李金超;夏伟;李伟;李守宏

    破伤风是一种继发于创伤的特殊感染,病死率高,约20%左右,甚至有报道病死率达70%,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普通外科或者感染科,首诊于口腔颌面外科者罕见.现报告1例重症破伤风患者因张口受限就诊于我科的诊断与治疗.1 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声嘶伴张口受限2周就诊于耳鼻喉科门诊,诊断为咽喉炎,给予抗炎治疗无效,随后因张口困难转入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专科查体:患者颌面部未见肿胀,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嚼肌区肌张力较大,皮温不高,无触痛.张口度约2 cm,牙齿无松动,牙周无红肿,双侧颞下颌关节区无压痛.口腔内及口咽部均未见肿胀及包块.

    关键词:
  • 原发性小唾液腺淋巴上皮癌1例

    作者:李双江;曾鸣;付金华;高义军

    唾液腺淋巴上皮癌(Lymphoepithelial carcinoma)是一种伴有明显的非肿瘤性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的未分化癌,又称为淋巴上皮瘤样癌、恶性淋巴上皮病变、伴有淋巴样间质的未分化癌等[1].淋巴上皮癌好发于爱斯基摩人及东南亚人.绝大多数发生于大唾液腺,腮腺易受累(80%),发生于小唾液腺非常罕见[1~5].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小唾液腺的淋巴上皮癌,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学行为进行探讨.

    关键词:
口腔医学研究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