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郭新平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全程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成功栓塞12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 2例为90% .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目的 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 脊髓栓塞缺血损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生;肖湘生;张电波;欧阳强;董伟华;叶挺军

    目的:探索犬脊髓栓塞缺血损伤与MRI表现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利用明胶海绵、碘油对犬胸7~9肋间动脉进行栓塞,以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12、24小时、3天用1.0T磁共振仪,脊柱表面线圈,SE序列对脊髓损伤部位进行矢状面、横断面扫描,并与病理运动、功能分级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明胶海绵组脊髓MRI无改变,MRI能显示灰质白质及周围结构;碘油组单侧、双侧损伤的节段呈长T1长T2改变,与病理改变及功能分级一致.结论:MRI能早期反映脊髓栓塞缺血损害的病理变化,与术后的运动功能密切相关,是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

  • 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

    作者:解利平;王宏勤

    目的 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图书馆、CNKI、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1)共纳入24个符合要求的研究,包括脑AVM患者2397例.(2) 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全切率或完全栓塞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40.63(24.20,68.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优良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1.37(0.8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死亡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96(0.50,1.8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病残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56(0.32,0.9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显微外科手术组和血管内栓塞组治疗脑AVM术后再出血率的OR(95% CI)合并值为0.18(0.04,0.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AVM能保持较高的全切率及较低的再出血率,并且与单纯血管内栓塞治疗相比术后病残率低.

  •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分析研究进展

    作者:赵超;李真保

    血管内栓塞在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受到了广大神经外科医生与患者的认可.但是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仍然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虽然不少研究采用了不同的辅助栓塞技术来提高该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但是在技术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应用价值,文章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进行综述.

  • 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探析

    作者:冯连桂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6例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为研究对象,对其并发症进行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此次研究中共发现2例脑血管痉挛、3例应激性胃溃疡、3例肺部感染以及2例穿刺点局部出血。所有患者均通过有针对性护理后转好出院。结论糖尿病合并脑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术后,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视、观察,通常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作者:林志忠;田进军;李谋仪;蔡紫峰;黄建兴;杨清洞;张含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开颅手术可显著降低动脉瘤再次破裂的风险。但是,对于重症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早期单纯开颅手术往往效果差,术中脑肿胀而使夹闭术进行困难。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复合手术室条件下,对危急重症18例破裂动脉瘤患者( Hunt-Hess 分级Ⅳ级~Ⅴ级)进行复合手术,即患者头颅CT检查怀疑aSAH,病情判断 Hunt-Hess 分级Ⅳ级~Ⅴ级,立即送入复合手术室,行全脑血管造影,确认动脉瘤,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介入栓塞后即行脑室外引流术(同一手术单元);其中10例单纯脑室外引流,8例行一侧脑室外引流加对侧脑室穿刺Ommaya囊植入(待对侧脑室引流后,如需要,随时可以行Ommaya囊穿刺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早期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20例体会

    作者:何建军;佘晓春;王启弘

    前交通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0%,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好发的部位[1]。前交通动脉属支供血部位特殊,又是沟通代偿大脑前动脉的重要通道,手术的副损伤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2]。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通常伴有A1段发育异常,并在A1段优势一侧发生。血管内栓塞难度相对小[3]。本组回顾分析急诊血管内栓塞的20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评价血管内栓塞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

  • 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沛光

    目的:讨论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组)39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82.1%;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5.1%,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6±4.6天。对照组31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79.5%;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无变化,构成比为5.1%;1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2.6%,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21.4±5.2天。2组患者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彦君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及导管技术、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使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都能通过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从而避免了开颅手术.我院自2006 年1 月~2012 年3 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45 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瘤

    作者:何建军;佘小春

    目的:讨论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2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处理出血.结果:1 2个动脉瘤中11个瘤腔完全闭塞,1例有残留.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随访3~5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对后交通动脉瘤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内囊内栓塞疗效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颅内动脉瘤急性期治疗方案探讨

    作者:李英斌;张健;林忠;彭刚

    目的:通过探讨脑动脉瘤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不同情况下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对239例脑动脉瘤患者,全部选择末次出血3天内开颅夹闭动脉瘤(222例)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治疗.结果:220例效果优良,15例死亡,重残2例,轻残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干预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 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缺血性损害的实验研究

    作者:董生;肖湘生;张电波;欧阳强;董伟华

    目的:探索术中诱发电位对脊髓缺血性损害的监测作用.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单纯注射造影剂、使用明胶海绵和碘油作栓塞剂栓塞单侧肋间动脉(左T8/9)造成脊髓缺血,术中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和体感诱发电位(SEPs)监测,观察术中、术后MEPs与SEPs的变化,比较各组术后运动分级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注射造影剂或栓塞剂时SEPs和MEPs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波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单纯造影组5min后恢复,明胶海绵组30min恢复,碘油组30min仍未见恢复.MEPs变化与运动功能分级一致,SEPs和MEPs都与病理形态相关.结论:SEPs、MEPs对脊髓缺血性损害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MEPs的改变与术后脊髓运动功能相关.

  • 破裂颅内动脉瘤急性期的优化治疗

    作者:刘兵;魏伟;王永利;张建宁;岳树源;朱涛;孙健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常用方法~([1]).但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时机的把握与疗效评价仍有较大争议~([2-3]).我们总结了经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16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取得了满意疗效.

  • 骨桥蛋白在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曾涛;陈衔城;宫晔;秦智勇;张义

    脑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颅内常见的血管畸形,血管内栓塞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近年发现的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的机体反应蛋白,在多种病理性血管重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研究OPN在栓塞后血管的表达及其对体外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其意义.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鲍刚;梁琦;张晓东;王拓;谢万福;王茂德;谢昌厚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并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SAH患者采用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早期病因诊断;并对96例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囊内栓塞;术后早期对症治疗.结果 96个动脉瘤均被早期诊断并成功栓塞,其中100%闭塞者83个,95%闭塞者8个,90%闭塞者5个.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3例;并发脑血管痉挛5例;术后1例弹簧圈末端逸出;3例复发者均经二次补充电解可脱性弹圈(GDC)栓塞治愈.全组出现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9例;与SAH有关的永久性后遗症13例(13.5%).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77例、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3例、Ⅴ级3例,死亡率3.1%.结论 对破裂的动脉瘤性SAH进行早期病因学诊断,并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后积极对症治疗是提高动脉瘤性SAH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重要方法.

  • 显微手术治疗38例血栓性脑动脉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强;金杰;胡胜;吕华荣;吴星

    目的 观察显微手术治疗血栓性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间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血栓性脑动脉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30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8.9%和2.6%,对照组患者分别为65.8%和1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血栓性脑动脉瘤能有效夹闭患者动脉瘤,降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复发率较低,治愈率较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宋伟健;李宝民;胡深;刘欣民;魏强国

    目的 评价3.0 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患者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10)岁,术前均经DSA证实为单发颅内动脉瘤.于术后1~2年,对所有患者采用3.0 T时间飞跃法MRA(TOF-MRA)和对比剂增强法MRA(CE-MRA)进行影像学随访,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对动脉瘤栓塞效果(稳定、进一步栓塞、再通/复发)及载瘤动脉的通畅性(无狭窄/轻度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进行比较.结果 (1)TOF-MRA、CE-MRA及TOF-MRA结合源图像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效果与DSA的一致性比较,分别为一致性较差(Kappa=0.039,P=0.002)、一致性中等(Kappa=0.582,P<0.01)、一致性较高(Kappa=0.615,P<0.01).(2)TOF-MRA及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载瘤动脉通畅性与DSA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171,P=0.211;Kappa=0.376,P=0.010).(3)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TOF-MRA结合源图像和CE-MRA对动脉瘤栓塞情况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75.0%(24例)和71.9%(23例),TOF-MRA分别与TOF-MRA结合源图像及CE-MRA比较,准确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4,P=0.003;χ2=7.63,P=0.006);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777).(4)以DSA结果为参照,TOF-MRA和CE-MRA对载瘤动脉通畅性判读的准确率分别为37.5%(12例)和62.5%(20例),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7,P=0.097).结论 3.0 T CE-MRA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颅内动脉瘤效果的准确率优于TOF-MRA,可作为随访的首选无创检查,TOF-MRA结合源图像与CE-MRA相当,但TOF-MRA及CE-MRA对评估载瘤动脉通畅性的准确性均较低.对于MRA检查阳性或不确定性结果,应进行个体化分析,必要时行DSA检查.

  • 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及预后

    作者:立利;张鑫;张庆荣;吴琪;张翔圣;杭春华;史继新;王汉东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 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王玉峰;叶明;张鹏

    患者男,25岁,因“耳鸣伴头痛1年”于2014年6月15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于2013年1月15日从高处坠落伤及头部,当时颅内无明显脑挫裂伤及出血。伤后5个月,患者出现耳鸣伴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以耳部疾病治疗,无明显效果。2014年4月15日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左侧横窦及上矢状窦均增粗,呈高密度影(图1a,1b),后于2014年5月2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不除外血管畸形。为求治疗入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双眼眶周、双颞部、双耳后及双枕部均可闻及较强的吹风样杂音,与血管搏动一致。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头部MRI示:上矢状窦、窦汇、左侧横窦明显增宽,大脑镰内多发血管迂曲增粗(图1c,1d)。全脑血管造影术示:上矢状窦中后部有多处瘘口,右侧横窦区有一处瘘口。供血动脉为双侧颈内、颈外动脉系统及双侧椎动脉系统(图2,3);静脉晚期可见血液淤滞(图4a),通过左侧横窦及逆行回皮质静脉向侧裂静脉、海绵窦、翼丛静脉引流(图4b)。入院诊断为多发性硬脑膜动静脉瘘。

428 条记录 2/22 页 « 1234567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