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丽萍;白钢钻;张晓林

    研究表明,40%~50%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无明显的血液及血制品暴露史[1].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流行病学极为相似,均为肝硬化和肝癌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HCV经母婴传播方式已受到临床上广泛关注.

  • 不同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阳性孕妇宫内传播的研究

    作者:石紫云;王亚琴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方案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以便选择有效且经济的阻断方案.方法:选择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HBV-DNA)阳性孕妇132例,随机分为A组27例于孕20,24,28,32,36,38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38例于孕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400 U;C组45例于孕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U;对照组22例孕期不进行干预.所有132例新生儿进行HBIG和HBVac的联合免疫.观察7月龄时,婴儿的血清HBV-M和HBV-DNA,比较各组宫内感染率.结果:A组2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7.4%;B组3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7.9%;C组5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11.1%.对照组8例发生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36.4%.A,B,C3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使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安全有效,在血清HBsAg,HBV-DNA阳性孕妇群中,选择孕晚期每月注射200 IU可达到与同等剂量分6次注射和高剂量分3次注射相同的效果.从而推断,低剂量分3次注射有效且经济.

  • 解毒复肝灵抑制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家祥;郭晓华;张燕;王宜芳

    乙肝病毒(HBV)的母婴宫内传播,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自2000年4月-2002年4月,笔者给予HBV携带的孕前女性口服中药解毒复肝灵片,通过降低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以减少HBV母婴宫内传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五项结果的探讨

    作者:李增新;张明霞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母婴传播的方式和机会是多方面的.关于宫内传播的数量目前还无确切定论.我们对248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了HBV标志物五项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 HBV宫内传播过程中碱基突变的研究

    作者:钟梅;郭培奋;侯金林;刘宝瑛;崔宝奎

    晚孕期孕妇应用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HBvac免疫,能较好地预防HBV的宫内传播,但是否引起HBV的基因变化?我们研究了该条件下HBV-DNA S区碱基突变情况,报道如下.

  • TNFα对HBV体外感染人绒毛膜癌JEG Ⅲ细胞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富军;王雪萍;徐德忠;闫永平;门可;张景霞

    目的:检测TNF-α存在条件下HBV体外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的情况,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的研究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在TNF-α存在条件下,绒毛膜癌JEGⅢ细胞与HBV阳性血清(2×1012HBV DNA/L)共同孵育.感染后24 h,胰酶常规消化细胞,PBS充分洗涤,直至后一遍洗液ELISA检测HBsAg阴性,重新接种细胞,加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每隔12 h,收集培养标本,分别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透射电镜检测培养物中HBV标志物.结果:HBV阳性血清感染JEGⅢ细胞36 h后,各时间点收集的细胞上清标本中Western blotting均检测到阳性的HBsAg条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铺片发现,在TNF-α存在的感染环境下,HBsAg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与TNF-α不存在的感染环境下相比有显著性差别(20.40±4016 vs 7.40±1.82,P<0.01),而且HbsAg主要位于胞膜和/或胞质,透射电镜下,细胞扩张的粗面内质网腔内发现有杆状HBsAg颗粒.结论:HBV体外可以成功感染人绒毛膜癌细胞.本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是深入研究HBV宫内传播机制的关键.

  • 胎盘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和凋亡与HBV的宫内传播机制

    作者:白菡;张琳;何丽霞;冯国和;石理兰;窦晓光;赵桂珍

    目的:通过HB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探讨HBV宫内感染发生的机制.方法:对人早孕绒毛膜滋养层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和对人滋养层细胞系JEG-3进行传代培养,将HBV感染血清与原代及传代培养细胞共同孵育8-48 h,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间连接,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中HBsAg和HBcAg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被感染的滋养层细胞中的HBV DNA,TUNEL方法检测滋养层细胞的凋亡.结果:与HBV阳性血清共同孵育对滋养层细胞的形态和细胞间连接无明显影响;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滋养层细胞与HBV感染血清共同孵育(8,24,48 h)后,滋养层细胞可以出现HBsAg和HBcAg的阳性表达,24 h时HB sAg阳性细胞数量多(8 h:18.0%±3.67%;24 h:30.6%±2.88%;48h:24.8%±4.21%);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被感染的滋养层细胞中HBV DNA的存在;TUNEL结果显示,与HBV感染血清共同孵育可导致滋养层凋亡细胞数量逐渐增加(24 h:18.6%±3.05%;48 h:26.8%±2.86%;P<0.01).结论:滋养层细胞的感染可能是HBV通过胎盘屏障的途径之一;HBV感染可以诱导滋养层细胞产生凋亡,这可能是胎盘屏障阻止HBV宫内感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金仙玉;张新宇;刘善芬;袁宏;门新华;杨静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 体外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滋养层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作者:程勇前;聂青和;周永兴;黄晓峰;杨华光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已有研究证实,HCV存在母婴传播[1-4],其传播的途径可能为宫内传播、出生时传播和出生后的母乳、唾液传播.目前,关于HCV母婴传播的机制尚不清楚,宫内感染可能是HCV母婴传播的主要机制之一[2].本研究采用HCV RNA阳性血清,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胎盘滋养层细胞,并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滋养层细胞感染HCV后的超微结构改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双胞胎经母乳传播感染HIV分析

    作者:刘忠霞;王静;刘新生

    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HIV)的三条传播途径之一.母婴垂直传播又分妊娠期宫内传播、分娩期经产道传播以及母乳传播三种方式.感染HIV的妇女将HIV传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15%~50%,其中宫内传播的发生率约占14%,产程中约占65%,通过母乳喂养方式约占20%~40%.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HBV宫内传播与胎盘滋养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闫妙娥;张华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为HBV感染的高发国家,每年约有160万新生儿出生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约20万儿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感染而成为乙肝携带者[1].HBV宫内传播是使HBV感染的新生儿发展成乙肝携带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2].在妊娠过程中,滋养层细胞与母体血液直接接触,是HBV通过胎盘屏障的第一步,故研究滋养层细胞的HBV感染对明确HBV的宫内传播机制很有意义[3].妊娠期滋养细胞的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可能对滋养细胞黏附、侵袭功能起关键作用[4],现将HBV宫内传播、胎盘滋养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特点以及相关因素等进行综述.

  • 番禺区南村医院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吴雪媚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番禺区南村医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携带乙肝病毒的150例孕妇,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75),对150例孕妇及产下的健康新生儿152例进行12个月的随访。结果实验组75例新生儿中共有18例随访测出HBsAg(+)和/或HBeAg(+)的婴儿,占新生儿总数的24%;对照组77例新生儿中有54例随访测出HBsAg(+)和/或HBeAg(+)的婴儿,占新生儿总数的70.13%。实验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5.58%(P<0.05);实验组慢性肝炎(ALT持续>40 IU/L)的发生率为2.67%,显著低于对照组7.79%(P<0.05)。实验组宫内感染儿的HBV-DNA检测阳性率为40%,对照组为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前做好乙肝预防工作,通过给予孕妇多次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地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宫内感染,且随访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可以应用于临床。

  • 替比夫定阻断妊娠期慢性乙型肝炎宫内传播相关研究

    作者:王海燕;鹿汝亮;钟春兰;郇述玲

    目的 探讨乙肝患者妊娠3个月服用替比夫定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 选取80例乙肝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于12周开始口服替比夫定片,持续至产后6个月,对照组不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HBV DNA和HBsAg变化情况及新生儿出生后的感染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于6个月、9个月、分娩时及产后6个月检测HBV DNA呈阴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于出生时、3个月、6个月检测HBV感染率均为0,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基本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乙肝患者于妊娠3个月开始服用替比夫定后不仅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且对孕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竹亭

    目的: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方法:无症状HBsAg携带者90例产妇随机分为在产前三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为研究组有51例,不注射为对照组有39例.两组孕妇所分娩新生儿出生后无HBV感染者各有49例和29例,分别行联合免疫和主动免疫.各组出生后7个月和10个月随访.结果:研究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5.77%(3/52),对照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27.50%(11/40),两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出生后7个月随访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比较:所有联合免疫者(77.56%)显著高于所有单独给乙肝疫苗免疫者(51.72%),(P<0.05).研究组的新生儿用联合免疫者(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免疫者(58.82%)(P<0.05);研究组新生儿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76.47%)显著高于对照组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16.67%)(P<0.01);研究组的新生儿联合免疫者(87.50%)显著高于单给乙肝疫苗免疫者(76.47%)(P>0.05);对照组新生儿联合免疫者(58.82%)显著高于给乙肝疫苗免疫者(16.67%)(P<0.05).10个月随访抗HBs阳性率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孕妇在产前多次注射HBIG有明显阻断HBV宫内传播作用,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出现早,明显增强肝脏保护作用,有效减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 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董若琳;唐少华;彭江;蔡秀英;李苑艳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取静脉血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血清HBV DNA含量与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0.6865,P<0.001).随着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的增高,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也呈增高趋势.结论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高易致胎儿宫内感染.

  •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作者:段凤英;吴明昌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极为普遍,多在幼年期,至成人期均已被感染,但多无症状.宫内传播可致胎儿和新生儿畸形,甚至危及生命.诊断CMV感染可根据血清学检测CMV IgM、IgG抗体阳性,但诊断活动性感染(急性感染)尚有困难.现用CMV抗原pp65检测可证实活动性感染,以下举例说明.

  •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疗效探讨

    作者:温慧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01-2007年产检乙肝大三阳的120位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宫内传播、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疲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A组),未用乙肝免疫球蛋仅产后予新生儿联合免疫的孕妇及其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B组).A组于20周起每4周进行一次HBIG(200IU)肌内注射,两组均在产后立即抽脐血查乙肝五项及HBV-DNA,HBsAg、HBeAg及HBV-DNA阳性者于产后1年复查婴儿乙肝五项及HBV-DNA,两组新生儿均行联合免疫.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血大多为大三阳,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HBV-DNA均处于较低水平,而观察组均处于高水平.产后1年婴儿HBsAg、HBv-DNA阴性率观察组为93.34%,对照组为20%P<0.005.结论 大三阳孕妇多次小剂量注射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宫内传播.

  • 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

    作者:叶温敏;余祖卫;吴敏贤;叶秀芳

    目的 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我院疾控中心180例产前检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即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没有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的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15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及新生儿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对新生儿进行常规乙肝疫苗注射.对照组只对新生儿进行常规新生儿乙肝疫苗注射.统计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3、6个月时HbeAg、HbsAg及抗HBs的阳性率以及宫内感染率.结果 观察组的宫内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9,P>0.05).观察组出生1、3、6个月的HbeAg的阳性新生儿人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儿出生3个月及出生6个月后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免疫球蛋白并不能有效降低宫内感染及出生后乙肝感染的发生,在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并无显著效果.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