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甲基腺嘌呤对大鼠新生期惊厥致神经行为损伤的干预

    作者:倪宏;王洁英

    目的 探讨大鼠新生期反复惊厥急性期应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对惊厥所致神经行为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验在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实验室进行。日龄6d(P6,下同)的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每组15只,惊厥组在P6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持续30 min,连续6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 -MA(总量2μL),同样方法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同惊厥组。三组大鼠于P12进行游泳行为评分测试大鼠神经运动发育,P17进行旷场实验,P43~P49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于PS0取海马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抗凋亡基因Bcl-2及自噬标记蛋白Beclin1的表达。各组行为学指标和蛋白水平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惊厥后各组大鼠游泳行为测评,各项评分惊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3-MA组(P<0.01),旷场实验显示惊厥组延迟时间[(13.33±6.69)8]较对照组[(7.11±2.37)8]和3-MA组[(9.91±4.23)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39,P<0.05);Morris水迷宫测试RS组第4、5天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和3-MA组明显延长(P<0.05)。惊厥组海马Bcl-2表达水平(0.587±0.139)较对照组(0.782±0.083)及3-MA组(0.799±0.163)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71,P<0.05)。各组Beclin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7,P>0.05)。结论 3-MA能显著改善大鼠惊厥后神经行为损伤,并可能与上调海马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有关。

  • 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在新生期大鼠惊厥后海马的表达

    作者:倪宏;巩勇;陶陆阳

    目的 研究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中自噬标记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的表达及3-MA对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 实验在苏州大学衰老与神经疾病实验室进行.日龄6 d的sprague-Dawley大鼠72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三组,每组24只,惊厥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 min,连续9 d;对照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3-MA组惊厥前腹腔注射3-MA(总量2μL),同样方法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方法同惊厥组.三组大鼠于后一次惊厥后分别按1.5 h,3 h,6 h,24 h后取海马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大脑海马中LC-3的表达.各组LC3蛋白水平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3-MA组同一时间点LC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惊厥组(1.5 h,3 h,6 h,24 h)海马组织中LC-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3-MA组同一时间点LC3表达(F值分别为4.70,5.28,8.51,5.89,P<0.05).结论 惊厥后自噬途径被激活,3-MA参与了自噬途径的调控.

  • 新生小鼠胰岛增殖及口袋蛋白家族、E2F转录因子表达变化

    作者:朱嘉瑜;王晓兢;张勤凤;徐一力;吕颖钺;张洁;吴雨洁;武晓泓

    目的 观察新生小鼠胰岛细胞、细胞周期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1(p107)、视网膜母细胞瘤样蛋白2(p130)及E2F转录因子的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胰岛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出生第1、3和8周小鼠胰岛β/α细胞量、单个细胞面积和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纯化小鼠胰岛,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Rb、p107、p130和E2F转录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1)小鼠3周和8周胰岛β/α细胞量显著高于1周(P<0.05);单个β/α细胞面积在3周时无明显差异,8周时扩大1.7倍(P<0.01);而β/α细胞数量在3周增加约3.5/3.7倍(P<0.01),8周与3周无明显差异.(2)1周和3周时G0/G1期细胞比8周明显减少(81.3±1.2、82.8±3.3比92.6±1.3,F=6.5,P<0.05),而G2/M期显著增多(13.4±1.4、12.2±1.8比5.5±0.5,F=6.3,P<0.05),细胞增殖指数明显增加(P<0.05).(3)8周时Rb mRNA表达明显低于1周和3周(P<0.01);3周和8周时p107 mRNA显著低于1周(P<0.05),而p130 mRNA显著高于1周(P<0.05),E2F-1、E2F-2 mRNA均显著低于1周(均P<0.01);8周时E2F-3 mRNA显著低于1周(P<0.05);而E2F-4、E2F-5 mRNA在3周和8周时表达增加.(4)8周时Rb和p107蛋白表达均比1周明显降低,p130表达显著增高,3周和8周时E2F1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新生小鼠胰岛细胞量扩增明显,以细胞数量增加为主,细胞增殖显著.Rb、p107、p130及其相关E2F转录因子的表达存在动态变化,可能参与细胞增殖的调控.

  • 新生期痫性发作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作者:王尚;赵珊珊;赵传胜

    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是哺乳动物主要的神经发生区域之一.痫性发作可诱导SGZ新生神经细胞异常增殖、迁移、整合,而且可以对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影响.目前,新生期痫性发作后神经发生的机制尚未阐明,已有研究发现该过程受多种因素调节.本文就新生期痫性发作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 新生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与脑发育:短期应用可否引发终生后果?

    作者:付艳荣

    人工合成的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防治新生儿慢性肺炎,但该疗法有可能产生长期的副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新生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后会增加成年动物对自身免疫病的易感性.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改变和(或)高级神经中枢的改变可能是疾病易感性发生变化的基础.

  • 新生期疼痛对儿童痛觉敏感性的远期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作者:黄意坚

    新生期是儿童疼痛功能及其通路发育的关键时期.新生期接受任何伤害性刺激均影响个体疼痛功能及其通路的发育,进而影响到痛觉敏感性,而且,这种影响可持续至成年后.业已证实,新生期炎性刺激、机械刺激、结直肠扩张、神经损伤等均可造成儿童痛觉敏感性增高;其相关机制可能与新生期疼痛刺激后神经解剖、神经发育及神经递质改变有关.

  • 全身麻醉药对生长发育期个体认知的影响

    作者:许佩龙

    随着麻醉学科的不断发展,麻醉技术的提高,小儿麻醉的病死率明显下降.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改变氨酪酸和N-甲基-D-天冬氨酸等受体的传递而阻断或减慢兴奋信号的传递,从而产生中枢抑制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幼年动物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了神经细胞凋亡.深入了解全身麻醉药物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将有助于合理解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这一机制的阐明可能对幼年个体用药的合理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周晓艳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期内由于寒冷、早产、感染、产伤、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与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和多器管功能受损,也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俗称新生儿冷伤.该病病死率高,合理有效的护理是减少并发证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新生儿硬肿症的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

  • 线粒体融合分裂对新生期反复惊厥海马线粒体凋亡的调节

    作者:刘月影

    目的 探究线粒体融合分裂对新生期反复惊厥海马线粒体凋亡的调节.方法 选日龄为6d的大鼠100只,随机分为腹腔注射NS组,腹腔注射Mdivi组,单纯反复惊厥组,惊厥加Mdivi组.单纯反复惊厥组,惊厥加Mdivi组通过三氟乙脒造反复惊厥模型.检测大鼠脑组织中8-OHdG水平与TUNEL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NS组,MD组TUNEL阳性率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RS组和RS+MD组(P<0.05);RS+MD组TUNEL阳性率、8-OHdG水平显著低于RS组(P<0.05);注射Mdivi的MD+RS组和MD组的TUNEL阳性率表达及8-OHdG水平则低于未注射Mdivi的NS组和RS组;其中RS组与MD+RS组及NS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反复惊厥大鼠脑细胞线粒体分裂而导致细胞凋亡;对线粒体进行保护,抑制其分裂则会使脑细胞凋亡状况减轻.

  • 嗅成鞘细胞在新生大鼠嗅球的分布

    作者:赵君朋;王珂;杨磊;雷季良

    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的胶质微环境是导致再生失败的重要因素.嗅觉神经元(olfactory sensory neurons, OSNs)具有终生再生的能力,因此嗅觉系统成为研究神经发生和轴突生长迁移的良好模型.嗅成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是决定OSNs轴突能够终生再生的关键因素[1,2].周长满等[2]对成年大鼠嗅成鞘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目前有关新生期OECs分布的形态学研究国内未有报道.本文研究了新生大鼠嗅成鞘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学特征,为探索发育早期OECs分布与OSNs轴突生长的关系以及为选取移植OECs的取材部位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 新生期胰岛β细胞重塑阶段的分子调控机制

    作者:朱嘉瑜;武晓泓

    新生期是胰岛β细胞数量剧增和功能完善的重要时期.β细胞通过增殖、新生、凋亡等途径共同调控细胞量的扩增,机制涉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促有丝分裂信号通路等.此重塑阶段对于今后机体适应代谢需要和调节血糖内环境稳态具有深远影响.

  • 新生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S100蛋白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刘聪聪;汤继宏;王曼丽;张兵兵;李岩

    目的:探讨新生期大鼠惊厥发作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NSE)、S100蛋白( S100B)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80只新生期SD大鼠随机分为单次对照组(8只)、反复对照组(8只)和单次惊厥组(32只)、反复惊厥组(32只)。新生大鼠惊厥模型采用三氟乙醚诱导法建立。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NSE、S100B水平。结果单次惊厥组新生期大鼠致痫后12 h、24 h时血清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单次对照组( P<0.05~0.01)。反复惊厥组新生期大鼠致痫后12 h、24 h、48 h血清NSE水平均明显高于反复对照组(P<0.05~0.01)。单次惊厥组新生期大鼠致痫后24 h时血清S100B明显高于单次对照组(P<0.01)。反复惊厥组新生期大鼠致痫后12 h、24 h、48 h时血清S100B水平均明显高于反复对照组(P<0.05~0.01)。结论 NSE、S100B是新生期惊厥性脑损伤敏感生化指标,反复惊厥更易造成脑损伤。

  • 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区γ-氨基丁酸A受体α1和γ2亚单位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

    作者:汤继宏;朱玉霞;张兵兵;李岩;冯星

    目的 探讨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区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GABAA R) α1和γ2亚单位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72只健康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反复惊厥组(RS组)和对照组(CONT组),两组又随机分为10日龄、35日龄、70日龄亚组,各亚组12只大鼠.通过三氟乙醚吸入诱导建立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动物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及逆转录-PCR法检测大鼠海马区GABAAR α1和γ2亚单位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与CONT组比较,RS组大鼠10日龄亚组海马区GABAARγ2亚单位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 <0.01);35日龄亚组和70日龄亚组海马区GABAAR α1和γ2亚单位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均P<0.05).与CONT组比较,RS组大鼠10日龄亚组、35日龄亚组和70日龄时亚组海马区GABAAR α1和γ2亚单位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 <0.05~0.01).结论 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后海马区GABAAR α1和γ2亚单位表达明显降低,这可能在发育期反复惊厥所致的远期GABA介导的抑制功能下降中起重要作用.

  • 新生期小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

    作者:朱嘉瑜;王晓兢;张勤凤;徐一力;武晓泓

    目的:探讨新生期小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案.方法:采用胰腺局部充盈、胶原酶V消化,对比不同消化时间及单纯显微镜下手挑胰岛或Histopaque-1077纯化对胰岛得率的影响,并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双染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胰岛β和α细胞构成比例.结果:在1 mg/ml酶浓度下,1周和3周小鼠胰岛的适消化时间分别为23 min(胰岛/胰腺38.11±2.78)和25 min(胰岛/胰腺66.06±2.61).1周以直径<50 μm胰岛居多(P<0.01),而3周以50~99 μm者居多(P<0.01).单纯手挑组胰岛得率显著高于Histopaque-1077纯化组(P<0.05).所得胰岛存活率和纯度均>90%,且存在β和α细胞构成比例的动态变化(P<0.05).结论:胰腺局部充盈、胶原酶V消化后镜下手挑胰岛是一种较好的新生期小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消化时间和纯化方法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 新生期芬太尼镇痛下调幼鼠脊髓Fos蛋白表达

    作者:林希;黄意坚;吴斌;张晓燕

    目的:通过观察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探讨新生期芬太尼镇痛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SD新生大鼠按2×2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A1B1组:新生期反复结直肠刺激(colorectal irritation,CI),建立幼鼠内脏痛觉高敏感模型,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A1B2组:新生期反复CI,CI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A2B1组:新生期未接受CI,腹腔注射芬太尼;A2B2组:新生期未接受CI,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常规饲养到幼鼠期(6周龄),留取L6-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阳性细胞数(FLI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半定量分析.结果:新生期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镇痛,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和FLI细胞积分光密度值显著减低;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受到新生期CI和新生期应用芬太尼两因素的影响,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期CI前腹腔注射芬太尼,能够导致幼鼠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下降,抑制幼鼠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形成.

  • 丙泊酚麻醉对新生期大鼠海马BDNF及Trk-B的影响

    作者:许佩龙;刘健;李雪飞;谢文强;刘清珍;李伟彦

    目的 观察新生期大鼠丙泊酚麻醉对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发育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大鼠45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丙泊酚麻醉组,腹腔注射丙泊酚25 mg·kg-1,每20 min给予首次剂量的1/2,麻醉维持2 h;中长链脂肪乳注射组,腹腔注射脂肪乳25 mg·kg-1,每隔20 min给予首次剂量的1/2.待麻醉后4 h,每组随机处死6只,免疫组化法分析海马的caspase-3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BDNF和Trk-B的水平.其余同窝饲养至40 d时行Morris水迷宫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丙泊酚麻醉组海马BDNF及Trk-B表达明显减少、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5),脂肪乳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丙泊酚组大鼠寻找隐藏平台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在记忆保留实验中丙泊酚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脂肪乳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生期大鼠丙泊酚麻醉可影响空间认知功能发育,该效应可能与新生期海马内神经元凋亡增加,BDNF途径抑制有关.

  • 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防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亚冬;张文元;何浙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革兰氏阴性菌,它是全世界普遍感染人类的细菌之一,感染后不予治疗将导致长期甚至终生在胃内定植,并能引起许多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胃B细胞淋巴瘤等[1].目前的抗Hp治疗包括抗分泌加抗生素.这些治疗在80%~90%的病人中有效,但由于联合疗法费用高,病人难以接受,从而导致病人不配合治疗,且易产生耐药株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预防性疫苗看起来是适当的方法[2].Minoura等[3]将妊娠C57BL/6母鼠实验性感染Hp,在产后2周几乎所有小鼠都有Hp感染.认为Hp感染大多数发生在儿童时期,感染的母亲被认为是主要的传染源.Eisenberg等[4]用单剂量疫苗和完全弗氏佐剂或疫苗和不完全弗氏佐剂皮下注射免疫新生期小鼠获得与成年鼠相似的部分免疫保护,这些研究表明有效的疫苗应用于新生儿可预防围产期感染Hp.众所周知,大多数疫苗在出生后一年里接种,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免疫特权期,故发展预防性Hp疫苗对控制Hp感染,具有十分广阔的前途.

  • 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64例

    作者:张瑞晓

    奥卡西平是一种有效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已经广泛用于成人癫痫,并取得较好疗效.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国产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6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儿童癫痫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3 ~14(7.52±4.31)岁,病程1d~6a;均符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癫痫分册的诊断标准.初诊45例,其中全面性发作1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4例,复杂部分性发作6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3例;曾用其他抗癫痫药物不佳者19例,其中全面性发作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4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5例.明确或可能的病因:新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早产儿3例,脑炎4例,脑部外伤术后3例,结节性硬化4例.

  • 常规与隔日生酮饮食干预对新生期反复惊厥大鼠神经行为损伤的比较研究

    作者:赵东敬;田甜;郭兴青;徐丹凤;孙奇;倪宏

    目的 比较常规与隔日生酮饮食对新生期反复惊厥大鼠神经行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48只日龄8d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单纯对照组、单纯惊厥组、惊厥+常规生酮饮食组、惊厥+隔日生酮饮食组,每组12只.通过三氟乙醚反复吸人建立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模型.各组大鼠禁饮食1d后,于日龄28 d给予饮食干预并于日龄28 d、35 d检测血酮.于日龄35 d进行神经行为测评(平面翻正测试、悬崖回避测试、负向趋地测试).结果 (1)平面翻正测试:单纯惊厥组平面翻正时间[(0.17±0.39)s]较单纯对照组[(0.67±0.49)s]明显缩短(P<0.05);惊厥+常规生酮饮食组平面翻正时间[(0.58±0.52)s]较单纯惊厥组[(0.17±0.39)s]明显延长(P<0.05);惊厥+隔日生酮饮食组[(0.17±0.39)s]与单纯惊厥组[(0.17±0.39)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悬崖回避测试:单纯惊厥组[(12.58±4.83)s]较单纯对照组[(1.92±0.90)s]悬崖回避时间明显延长(P<0.05);惊厥+常规生酮饮食组[(3.33±1.50)s]较单纯惊厥组[(12.58±4.83)s]时间明显缩短(P<0.05);惊厥+隔日生酮饮食组[(5.58±1.93)s]较单纯惊厥组[(12.58±4.83)s]时间明显缩短(P<0.05);惊厥+隔日生酮饮食组[(5.58±1.93)s]与惊厥+常规生酮饮食组[(3.33±1.50)s]相比时间明显延长(P<0.05).(3)负向趋地测试:单纯惊厥组[(3.17±1.70)s]较单纯对照组[(1.42±0.67)s]时间明显延长(P<0.05);惊厥+常规生酮饮食组[(1.42±0.52)s]较单纯惊厥组[(3.17±1.70)s]时间明显缩短(P<0.05);惊厥+隔日生酮饮食组[(2.33±0.78)s]与单纯惊厥组[(3.17±1.70)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生酮饮食和隔日生酮饮食都可改善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所致的神经行为损伤,常规生酮饮食的干预效果优于隔日生酮饮食.

  • 新生期反复惊厥大鼠神经行为改变及褪黑素的预防作用

    作者:孙奇;赵东敬;田甜;徐丹凤;倪宏

    目的 探讨新生期反复惊厥后大鼠的远期神经行为改变及褪黑素(Melatonin)的预防作用.方法 生后6 d(用P6表示,下同)的健康Sprague-Dawley (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CONT)、褪黑素空白对照组(MEL)、惊厥组(Recurrent Seizures,RS)及褪黑素组(RS+ MEL).通过三氟乙醚反复吸入建立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动物模型:RS组每日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5次,每次间隔30 min,连续9 d;RS+ MEL组于惊厥前1 h(上午8:00)腹腔注射褪黑素(55 mg/kg),同样方法吸入三氟乙醚诱导惊厥发作,方法同RS组;MEL组,与RS+ MEL组同样操作但不吸入三氟乙醚.于P24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平面翻正实验、悬崖回避实验、前肢悬吊实验、负向趋地应实验),于P35天进行旷场行为实验.结果 (1)平面翻正实验显示:RS组平面翻正时间[(0.33 ±0.51)s]较CONT组[(1.17±0.40)s]和RS+ MEL组[(0.50±0.54)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悬崖回避实验显示:RS组悬崖回避时间[(16.00±6.32)s]较CONT组[(4.00±2.60)s]和RS+ MEL组[(7.67±3.26)s]明显延长(P<0.05);(3)前肢悬吊实验显示:RS组前肢悬吊持续时间[(11.67±7.58)s]较CONT组[(49.50±28.96)s]和RS+ MEL组[(24.83±6.61)s]明显缩短(P<0.05).(4)负向趋地反应实验显示:RS组负向趋地反应时间[(7.67±1.36)s]较CONT组[(4.50±2.66)s]和RS+ MEL组[(6.17±0.75)s]明显延长(P<0.05).(5)旷场实验显示:RS组延迟时间[(8.17±3.86)s]较CONT组[(3.00±1.41)s]明显延长(P<0.05).结论 三氟乙醚诱导的新生期大鼠反复惊厥发作会导致神经行为损伤,惊厥发作前应用褪黑素进行预防,能改善惊厥所致神经行为损伤.

3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