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氮平、氯丙嗪对电抽搐治疗精神分裂症时血清催乳素影响的比较

    作者:马文涛;杨来启;李淑艳;王晓峰;张彦;林玉梅;刘光雄;吴兴曲;王蓉容;胡淑芳;邓自和

    目的:探讨电抽搐治疗(ECT)、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氮平、氯丙嗪组: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在第1、4、6次ECT前后各15分钟的PR L水平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各次ECT后PRL水平均较疗前显著升高 (p<0.01).氯氮平组各次ECT后的PRL释放值之间无显著区别(p>0.05);氯丙嗪组ECT后PRL 释放值逐渐减少.氯氮平组ECT-6前的PRL基础水平为13.8±3.9μg/l,较ECT-1前显著下降(p<0.01),而氯丙嗪组ECT-6前的PRL基础水平155.8±24.8μg/l,较ECT-1前显著增高 (p<0.01).结论:支持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DA)功能亢进假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中枢5-羟色胺(5-HT)功能障碍.

  • 电抽搐治疗进展及治疗现状

    作者:李启斌

    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电发放和全身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1].

  • 抑郁症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系统功能紊乱

    作者:袁勇贵;张志珺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普通人群的终身患病率一般在15%左右,女性高达25%.半个世纪以来,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主要解释是单胺递质异常假说,主要涉及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近年来,多层面的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抑郁症发病以及抗抑郁药治疗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1].动物研究显示,环境应激可降低海马区BDNF的表达,而这一现象可被抗抑郁药逆转[2 ],并增加神经再生能力[3];给予应激抑郁模型动物外源性BDNF,也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尸检研究显示,与生前未经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相比,经药物治疗的患者海马区BDNF的免疫活性增加[4].临床研究显示,未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人,而抗抑郁药或电抽搐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5-6].上述研究均提示,BDNF功能受损可能存在于抑郁症和应激相关的情感障碍,而上调BDNF可能是抗抑郁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近年来围绕着抑郁症神经再生障碍假说和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郁症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系统功能紊乱假说刚刚引起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 盐酸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玉辉;严明

    为观察盐酸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我们对30例服用该药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观察,报道于下.对象共30例,均为天津市安宁医院1999年1月至2000年3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的抑郁症标准.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一46岁,平均(34±9)岁;病程1个月至11年,平均(55±74)个月;本次抑郁发作时间(3±5)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1项版前17项总分均≥18.均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妊娠或哺乳期、类似药物过敏史、严重的自杀行为或合并其它精神疾病、需用其它精神药物及电抽搐治疗、经药物清洗后HAMD总分下降超过20%者.

  • 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愈

    作者:季建林

    有关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的概念目前较公认和可操作的定义是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仍无效者,但并不包括临床上部分有效或有残留症状者.事实上,难治性抑郁问题是一个连续谱系,如Thase和Rush[1]曾提出,可将TRD分为5个阶段(或5个期):第1阶段:对1种抗抑郁药无效;第2阶段:1期难治后对另1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无效;第3阶段:2期难治后对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无效;第4阶段:3期难治后对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无效;第5阶段:4期难治后对电抽搐治疗无效.

  • 浅谈电抽搐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电抽搐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多位患者病况的临床观测,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做出系统的经验总结。结论电抽搐治疗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有效措施,采取针对性的全面科学的护理措施,是保证疗效的关键之一,因此必须提高临床的护理水平。

  • 抑郁症患者改良性电抽搐治疗的疗效研究

    目的 讨论抑郁症患者改良性电抽搐治疗(MECT)的疗效,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1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原有抗抑郁剂治疗)和观察组(原有抗抑郁剂+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性电抽搐治疗,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实施治疗,总体上的疗效较好,患者病情反复的概率较低,日后可将改良性电抽搐治疗推广应用.

  • 电抽搐治疗对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王超

    电抽搐治疗(ECT)又称电休克治疗 (EST),是在安全范围内让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与痉挛发作以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引入临床以来,它对严重的抑郁、极度兴奋躁动和精神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有见效快、疗效好、安全等特点,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几乎所有接受ECT治疗的患者在近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1],为了减轻ECT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 电抽搐治疗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

    作者:谢焱

    电抽搐治疗(ECT)是一种精神"外科治疗",即利用一定量电流刺激人的大脑,引起脑内异常放电,患者意识短暂丧失以达到治疗精神症状目的,在临床上表现为癫痫样发作.1938年由意大利神经精神病学家Ugo Cerletti和Lucio Bini发明创用[1].由于其操作方便,危险性小,疗效确定而被迅速推广使用.至1955年,ECT使用技术趋于安全文明和完善,ECT的运用发展进一步得到改良,称为改良ECT(Modified ECT简称MECT),MECT的适应范围更广,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病人的护理

    作者:崔秀芝

    电抽搐治疗(ECT)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改良ECT又叫醒脉通治疗,是应用肌肉松弛剂与麻醉剂,使病人在麻醉状态下接受电抽搐治疗.

  • 口咽通气道用于ECT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效果

    作者:夏晓峰;邢书生;曹金华

    目的 评价口咽通气道用于电抽搐治疗(ECT)患者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的临床效果及实用性.方法 ECT治疗术毕恢复期患者80例,年龄20~5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口咽通气道组(Ⅰ组,40例)和自然恢复组(Ⅱ组,40例),待通电治疗完成后,Ⅰ组即刻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Ⅱ组采取头偏侧位,至苏醒,两者均给予面罩吸氧,SpO2<90%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术毕恢复期2 min(T1)、3 min(T2)、5 min(T3)、10 min(T4)记录RR、SpO2、HR、SBP和DBP.结果 两组患者的RR、HR、SBP、DBP在相应的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T2、T3时点SpO2明显降低(P<0.05).结论 口咽通气道在维持ECT患者麻醉恢复期上呼吸道通畅的效果明显.

  • 低电量电抽搐治疗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疗效的单盲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敏智;李婷;李毅;许崇涛

    目的 比较低电量电抽搐治疗(LECT)与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在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别.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LECT组及MECT组,每组20例.LECT组能量设定为2.8 J.常规MECT组能量焦耳数设定为稍大于患者年龄的1/2.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降分率评估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LECT组与MECT组的减分数在阴性症状量表上为(3.3±1.5)分、(4.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9,P=0.046),在阳性症状量表及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上分别为(7.1±2.7)分、(9.0±3.8)分及(10.5±3.8)分、(13.0±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ECT组及MECT组出现不良反应人次分别为6次和58次,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01).结论 LECT在疗效上不明显劣于传统诱发抽搐发作电量的ECT,而在不良反应方面则显著减少.

  • DX 电休克治疗机的改进

    作者:胡世军;耿文利

    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称电休克治疗 (Electric Shock Therapy,EST),是在安全范围内使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与痉挛发作以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因其简单易行,副作用少,已成为精神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DX型电休克治疗机由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生产,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一些改进,现介绍如下.

  • 电痉挛治疗后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崔泓;崔清;王琴

    目的探讨接受电抽搐(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治疗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因索,以便为进一步研究ECT治疗后短期副作用如意识丧失、认知障碍等奠定基础.方法收集ECT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血压、用药剂量等),并对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用药剂量与性别、苏醒时问之间相关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体格原因,男性患者用药剂量较大.用药剂量大者苏醒时问较长,但苏醒时间长短在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 精神分析成为主流难成气候

    作者:季建林

    精神分析在精神科治疗学和心理治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功不可没和无可厚非,尤其是在精神药物未发现以前.但问题是,倘若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未将电抽搐治疗引入国内精神科临床,我们是否现在仍将电抽搐作为精神科主要的治疗手段?

  • 电抽搐治疗老年抑郁症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作者:苏亮;施慎逊;陆峥;贾玉萍;梁世桥;徐一峰

    目的·探讨电抽搐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网、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等数据库,以随机临床试验报告的声明为参照标准进行入组和评价文献,采用RevMan和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0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分别对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n=5)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n=3)的研究进行抑郁症状疗效的汇总分析.治疗前、后的样本量分别为306例和290例,结果显示无论使用何种抑郁症状评估工具,老年抑郁症经过电抽搐治疗后,抑郁症状均显示有所改善(HAMD:Z=6.39,SMD=3.64,P=0.000;MADRS:Z=15.47,SMD=2.12,P=0.000).简易智力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7,P=0.140).发生率大于5%的不良反应有头痛、意识模糊、嗜睡、恶心呕吐等.结论·电抽搐治疗老年抑郁症患者后,其抑郁症状改善显著,整体认知功能损害不明显,但易发生头痛、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 电抽搐治疗的发展现状

    作者:朱良君;肖冬梅

    1938年意大利医生Cerletti和Bini发明了电抽搐治疗精神病,由于其操作方便、危险性小、疗效确定而被迅速推广使用.但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大脑通电后肢体肌肉阵挛过剧会导致骨折和关节脱位等,由于这些弊端大大地限制了电抽搐疗法的应用.1940年Bennett首次采用箭毒药物作为肌肉松驰剂,然后再进行电抽搐治疗.

  •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应激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作者:夏友春;陈德沂;俞俊洪

    抑郁症可根据其有无妄想症状分为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两个亚型.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始,对妄想性抑郁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相比较,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外,在生化、自杀、遗传和对抗抑郁剂治疗的反应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但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治疗,发现妄想性抑郁症对单独的抗抑郁剂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需要合用抗精神病药或行电抽搐治疗.对于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应激及面临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何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我们也曾经对妄想性抑郁症的治疗,自杀和遗传进行过研究,发现两者有差异,但其心理社会应激和应对方式方面是否有差异,目前不清楚.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 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认知功能研究

    作者:王怀海;谭庆荣;崔泓;樊爱珍;张世民;郭力;张雅红

    目的评定电抽搐治疗对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因素.为临床电抽搐治疗减轻认知损害副反应,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5名符合CCMD-3抑郁发作患者进行了6次电抽搐单一治疗方式,电抽搐采用硫苯妥钠诱导麻醉下,右侧电极直流巨形波的有抽搐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验临床记忆量及反应时.结果电抽搐治疗前后临床记忆量表及反应时测定经配对t检验,指向记忆商(分别为15.81±7.58,13.56±5.97,P<0.01)及人象特点回忆商(分别为13.78±8.78,11.41±6.69)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联想学习商(分别为17.38±7.96,19.56±6.17,P<0.01)分值较治疗前增高.治疗后反应时显著缩短(分别为860.16±256.63,679.97±176.00,P<0.01)记忆商的减分值与硫苯妥钠使用总量、抽搐发作总时间、HAMD减分、诱发抽搐低电压及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电抽搐治疗后,抑郁患者指向记忆和人象特点回忆的负相作用及联想学习的正相作用受电抽搐治疗和抑郁状态下认知的双重影响.

  • 青少年期电抽搐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作者:赵云云;周小东;丁永涛;李秀珍;朱宏日

    电抽搐治疗是治疗某些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历史上的误用和不准确的媒体描绘引发了公众对电抽搐治疗的干预.有一些政策制定者还试图制定在青少年期患有的所有功能性疾病治疗中禁止使用电抽搐治疗,这就潜在性地拒绝了一些人的治疗努力.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