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杨光伟;胡成姗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后对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50例,分为亚低温治疗组与常温治疗组,复苏后的1~10d,对比观察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复苏5 d后,观察到采用业低温治疗的患者的GCS评分显著高于采用常温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用亚低温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复苏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 心脏骤停患者脑复苏的护理

    作者:张博;王学云;于淼;穆炜;尹红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严重的心脏急症之一,无论心源性或是非心源性,其病死率都非常高.如何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研究热点问题之一.对心脑复苏成功的患者,需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此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亦至关重要.我科自2007年8月~2008年9月间共对16例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心跳恢复的患者施行了脑复苏并获得了较高的成功率(68.8%),本文对该过程中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 小儿心、肺、脑复苏63例临床分析

    作者:高兴爱

    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是当前儿科急救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将我院儿科急救监护病房(PICU)中救治的63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44例,女19例,年龄先后4h~12岁.<3个月43例,~1岁12例,~3岁5例,~12岁3例.体重小的1.4kg.原发病以呼吸系统多,32例,占……

  • 钙拮抗剂在心血管病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郭秀玲

    钙拮抗剂不仅用于治疗各种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也做为一种抢救药用于心、肺、脑复苏中以减轻中枢神经损伤;同时也是一种抗腹泻药.

  • 心肺复苏进展

    作者:刘光辉;臧建辉;刘庆辉

    心肺复苏术曾先后经过了10次突破和进展,其过程已经程序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它包括了初级生命支持即心脏病和创伤患者的BLS,以及高级生命支持(ALS)和脑复苏,但复苏后的存活率很低,无神经后遗症的生存者更少.综合文献资料及本人体会,对心肺复苏术(CPR)某些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中西医结合对脑复苏作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伟献;楼正家;诸葛丽敏

    由于<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CPR)国际指南>在我国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心搏骤停(CA)患者经基础复苏恢复了自主循环,但脑复苏成功率仍较低.如何加强以脑复苏为重点的后期复苏阶段的处理,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是国内外医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实验研究表明醒脑静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有效[1],但其用于脑复苏的临床研究尚未见诸报道,本文就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纳络酮治疗脑复苏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 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作者:杨光田;曹建忠;刘书山;钟强;邓普珍

    目的观察葛根素在大鼠脑复苏时对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葛根素组,采用Pulsinelli 4 VO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Fas、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结果①脑缺血10 min再灌注6 h,海马CA1区有少量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后增多.②脑缺血10 min再灌注3 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增多;再灌注12 h,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达高峰,后下降.③神经细胞凋亡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④给予葛根素治疗后,上述变化均减轻.结论葛根素脑复苏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或延迟脑缺血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p53的表达.

  • 大剂量山莨菪碱对脑复苏效果的影响

    作者:谢钢;蒋崇慧;郑伟华;赵双彪;尹刚;吴美英

    目的探讨大剂量山莨菪碱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综合评分(NF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Barthel指数(MBI)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观察大剂量山莨菪碱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在心肺复苏后第5天,NFCS评分大剂量山莨菪碱组明显较小剂量山莨菪碱组和常规治疗组高(P<0.01),在复苏后第12周和24周,大剂量山莨菪碱组NFI评分明显较另两组低(P<0.05),MBI评分明显较另两组高(P<0.01).结论大剂量山莨菪碱可改善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作者:韩文斌;刘巍;宋斌;李广罡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A组以外科为主(78.9%),B组以内科为主(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原因:A组31例(81.6%)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 B组30例(71.4%)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环境:A组24例(63.2%)发生在手术室和ICU,B组22例(52.4%)发生在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3.1)min,P<0.001或P<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d,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d,与B组[(5.9±3.8)d和(15.4±29.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 1.64~23.46)、心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 1.04~1.19)和心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 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保护是成功脑复苏的有利因素.

  • 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与蛋白质合成抑制

    作者:许永华;景炳文

    完全或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永久性脑损伤,尽管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诸如兴奋性神经递质学说、氧自由基损伤机制及脑循环衰竭等[1],但针对这些改变的治疗效果差,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脑缺血/再灌注时发生的蛋白质合成抑制及其相关的脑选择性易损特点日益受到重视,针对该机制提出的治疗方法为脑复苏开辟了新的途径.

  • 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与脑复苏的现状

    作者:孙漓

    脑复苏的疗效直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预后,选择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方法,探索除亚低温治疗外更具前景的脑复苏措施将使脑复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 紧急心肺转流与心肺脑复苏

    作者:罗汝斌;江观玉

    目前,标准体外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技术已经日趋完善,但在临床工作中,通过传统的心肺复苏经常不能使心脏复跳,恢复自主循环,更不可能改善脑复苏情况.

  • 高渗盐对心搏骤停鼠脑复苏的作用

    作者:张慧利;余为治;黄亮

    目的 研究高渗盐对心搏骤停复苏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脑复苏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大鼠窒息导致心搏骤停模型复制成功后,实验两组于复苏即刻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高渗盐,比较两组大鼠复苏前及复苏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值、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动脉血与脑匀浆丙二醛(MDA)、脑干湿质量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脑海马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两组大鼠复苏前平均动脉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值高渗盐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渗盐组较对照组能显著改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P<0.01),提高24、48 h NDS(P<0.05),减轻大脑湿质量(P<0.01)及减轻脑组织病理损伤;但对1 h动脉血MDA及24 h脑匀浆MDA无作用.结论 静脉注射10%高渗盐能减轻大鼠心搏骤停复苏后脑组织损伤,改善脑功能.

  • 席汉综合征致较长时间低血糖昏迷脑复苏成功1例

    作者:林峰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3岁.因被家人发现跌倒在地、人事不省6 h,于2008-06-25入我院诊治.20年前有产后大出血史.入院体检:体温38.8 ℃,脉搏96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0/60 mm Hg,意识呈深昏迷,双眼睑水肿,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5 mm),对光反射消失,颈项有抵抗;双肺可闻及少量细湿性啰音;心率96次/min,节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扪及,四肢肌张力增高,胫前皮肤水肿,脊柱呈生理弯曲,病理征未引出.

  • 电击伤肠穿孔1例报道

    作者:宇华;石建坤;孙秋月

    1病例简介男,49岁.因电击伤呼吸、心跳骤停20min送入急诊科.查体:BP 0,P 0,R 0,无意识,瞳孔5.5 mm,光反射消失,面色紫绀,右上腹壁两处1 cm×2 cm皮肤剥脱电击伤口,腹软,四肢(-).ECG示:室颤.行CPR抢救1 h 40min恢复窦性心律.2 h 20min自主呼吸恢复,同时脑复苏给予冰帽、脱水剂、神经保护剂等治疗.CPR后相继出现应激性溃疡、左心衰、脑水肿,对症处理后病情稳定,血压正常,昏迷状,瞳孔3mm,光反射迟纯.

  • 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群;刘斌;李奇林;王华;郑彦涛;韩瑞彩

    目的 探讨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心肺复苏(CPR)后脑复苏的疗效.方法 将61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31例和试验组(B组)30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精细调控血压,于CPR后30 min内行血压管理,使平均动脉压(MAP)维持稍低水平(90~100 mm Hg).随后逐渐升高血压,使MAP维持在140~150 mm Hg,每1h重复一次至48 h.另CPR同时予以乌司他丁30万U+葡萄糖20 mL静注,CPR成功后予以20万U+5%葡萄糖230 mL静滴,12 h一次,连续48 h.比较两组格拉斯哥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治疗后的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B组复苏后48 h的GCS评分高于A组,复苏后4、8、12周NFI评分低于A组,痊愈、显著进步率和总有效率亦高于A组(P均<0.05).结论 精细调控血压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可有效改善CPR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 改良院内心肺复苏方法对脑复苏的影响

    作者:王鼎铁;滑利民;贺明;赵宏福;陈国荣

    心肺复苏(CPR)的成功率近年虽然已有了明显提高,但是脑复苏是CPR后成败的关键.本研究对发生在医院内CPR成功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提高脑复苏成功率的方法.

  • 脑温的正确确定及其意义

    作者:王一镗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脑温为脑卒中和脑外伤时脑损害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1].现在认为亚低温对脑复苏有一定效果,由于平时并不常规监测脑温,因此了解脑温和全身体温的关系极为重要.人工亚低温对脑的保护,严格地讲应指脑的亚低温,故正确地确定脑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脑复苏阶段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李君;孙莉;李迪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和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以及人工呼吸机、除颤器、多功能监护仪在临床上的使用,近年来,心肺复苏的成功率逐渐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脑复苏显得更加重要,脑复苏的治疗及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对脑复苏阶段患者的护理体会加以介绍.

  • 选择性脑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郭玉刚;汪洋

    目的:选择性脑部亚低温技术现已更加方便快捷的优势应用于临床心肺复苏病人的脑复苏过程中,现就两院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病人进行疗效观察.方法:20例在院心肺复苏病人,随机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各10例,在心脏按压及急救药物等基本治疗相同的临床治疗条件下,给低温组患者进行降温处理,使该组患者头部温度控制在33~35℃,维持该组患者达到72h,再恢复常温,将两组病人于2个月后给与脑恢复情况的评估.结果:选择性脑部亚低温治疗组与对照组第3天时平均头颅温度为(33.2±0.26)℃和(37.8±0.18)℃(P<0.05),其它如意识障碍评分(GCS),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动脉压(MAP),血酸碱值(pH)等基本相近(P>0.05);2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预后评分分别为(13.1±1.60)分和(9.8±1.7)分(P<0.05).结论:选择性脑部亚低温治疗术对于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病人在临床上具有明确的远期脑保护作用.

279 条记录 7/14 页 « 12...45678910...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